林爱诺[1]2003年在《股指期货标的物的评价模型》文中研究说明证券市场上存在着两种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分散掉,而系统风险则必须要有相应的避险工具才能将其化解,股指期货正是这样一种避险工具;而且从现有的条件来看,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至2002年10月底,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达1215家,总市值约为4.4万亿,上市基金也有40多家;而且2001年开始,证券市场推出了“华安创新”和“南方稳健”等五只开放式基金,急需利用股指期货进行运作;中国正式加入WTO,为引入外资,必须完善证券市场。种种条件都决定了近期推出股指期货是必然的。 本课题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的。在股指期货合约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何种指数作为交易标的,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模型,评选出适合中国期指交易的标的物。 我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论文首先研究了国外套期保值理论的发展,总结出了叁种风险套期保值模型,从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角度讨论了在不同的目标下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最佳套期保值量。以上叁种计算套期保值方法中,单位风险补偿最大化方法计算繁琐,效用最大化套期保值的效用函数很难准确构造,并不可行,经济学假定理性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因此采用风险最小化套期保值方法进行研究。 第二,论文研究了国外现有的最小方差模型,发现其作为套期保值成本指标的套期保值效率有一定的缺陷:其值的大小与指数期货合约乘数有关,则其与所选标的指数有关,指数基期点数不同,在确定了合约价值的前提下,所确定的合约乘数也就不同,从而影响套期保值比率的大小。 第叁,论文考察了中国A股市场上海和深圳现有的综合指数和样本股指数,计算了上证综指、上证180、深证综指和深成指彼此的相关系数、变异系数和风险-收益比;分析了现有的统一成分指数的缺陷;得出结论开展股指期货,需要一个跨市场的,具有一定特性的成分指数作为交易标的。 第四,论文对模型的研究采用了这样一种思路,从利用多种金融资产进行套期保值出发,采用随机变量的投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组合套期保值的策略,然后将其限制在只用一种金融资产即股指期货进行套保的情况下,得出了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效率的评价指标。 第五,在确立了股指期货标的物的评价模型之后,利用该模型对新华财经采样指数和中信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两个指数的套期保值效率和套期保值成本的数据;然后对两个指数的相关性、波动性和风险-收益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比较,得到最终结论,中信指数比新华财经采样指数史适合作为股指刃J货的标的物。
吴华[2]2006年在《我国股指期货标的物指数的编制及合约设计》文中认为股指期货是金融期货中产生最晚但发展最快的品种,出现伊始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把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带向了新的高峰。从以往经验看,股指期货交易的成功与否,指数的编制和合约的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标的物指数的编制中,本文定性分析了作为股指期货标的衡量标准和选择依据,从现有的股票指数中选出了适合作为标的物的沪深300指数,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在合约的设计中,本文充分借鉴国外期货市场设计股指期货合约的先进经验,科学的设计合约中的各项条款,对合约中最重要的两部分(涨跌停板、保证金)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尝试了用基于GARCH-M模型的VaR方法设计股指期货的保证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数量经济方法对一些技术问题进行定量研究和数理分析,将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对股指期货合约各项条款做出了解释。
张勇[3]2007年在《贝叶斯方法在统计指数编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一、选题背景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概念,从指数概念的提出,到指数理论的形成、改进,至今已有叁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指数尤其是物价指数的编制,在经济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统计指数的研究是否深入、系统,直接关系到经济分析本身的准确性。只有对统计指数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正确的认识事物总体的变动规律,才能够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抑制通货膨胀和治理通货紧缩提供可靠的依据。统计指数的概念产生以来,指数的理论在发展,指数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简单综合法到加权综合法,从简单平均法到加权平均法,从算术平均法、调和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到交叉平均法,从拉氏公式、派氏公式、马氏公式到“理想公式”,从传统的方法、公式到新的各种方法、公式,让人目不暇接。然而,统计指数理论至今还并不十分完善、系统,理论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那么,建立科学的、完善系统的统计指数理论,使统计指数的计算更加便捷、准确,是选择本题的基本目的。笔者认为个体指数是随机变量,现行计算的统计指数都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个随机样本的样本均值(或样本均值的变化形式),实际编制统计指数的实质就是对某现象总体的变动程度作点估计。现代贝叶斯统计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和直观以及既注重以往历史资料和经验又注重现实抽样数据的统计估计推断方法。用统计指数对现象总体变动程度所作的点估计,完全可以运用贝叶斯统计方法来完成。并可以此为基础比较统计指数方法的优劣,研究统计指数有关性质以及其它有关问题。二、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在结构上分六章进行阐述,力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1章统计指数理论的回顾及统计指数问题的实质这一章主要介绍统计指数的产生、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统计指数问题的实质。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就是统计学家与经济学家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指数理论正是围绕这一争论,从指数构造方法、指数理论这两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指数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十九世纪Edgeworth,Laspeyres,Paasche,Irving.Fisher,Eichorn & Voeller,Diewert,Theil,Selvanathan,Prasada等人的重要贡献。由Laspeyres(1871)与Paasche(1874)提出的指数计算公式,即拉氏指数公式与派氏指数公式,在当今仍为世界上各国在编制指数时普遍使用。由于研究指数的角度、思路的不同,国外指数理论工作者在探索指数的实践中形成了指数理论的两大学派:统计指数学派(如随机化方法)与经济指数学派(函数方法)。近年来,我国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将个体指数看作随机变量,将每一指数公式看作统计量来研究指数问题。笔者就统计指数的实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个体指数是随机变量;指数的计算本质上是对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根据样本计算的总指数实际上是对总体参数的一个估计;每一类指数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为指数的编制、发挥指数的职能等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第2章贝叶斯理论及其与统计指数的联系Bayes学派最基本的观点是:总体分布中的未知参数θ是一随机变量,用一个概率分布去描述对θ的未知状况,这个概率分布是在抽样前就有的关于θ先验信息的概率陈述,被称为先验分布。Bayes统计是基于总体信息、样本信息和先验信息进行的统计推断,与经典统计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利用先验信息。假定随机变量X的抽样分布密度为p(x|θ),若参数θ的先验分布为π(θ),则在给定样本x之后的条件分布为其中,上式就是贝叶斯公式的密度函数形式,或者称为θ的后验分布。先验分布是进行贝叶斯统计推断的关键,其确定方法主要有:无信息先验分布、共扼先验分布、直方图方法、相对似然方法、多层先验分布。此外,还可以按照杰弗莱原则、最大数据信息原则和不变测度原则等确定先验分布。贝叶斯估计分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θ的最大后验估计(?)_(MD)、后验中位数估计(?)_(ME)、后验期望估计(?)_E,统称为点估计。设参数θ的后验分布为π(θ|x),对于给定的样本X=(X_1,X_2,…,X_n)和α(0<α<1),若存在统计量(?)_L=(?)_L(x)和(?)_U=(?)_U(X)满足则称区间[(?)_L,(?)U]为参数θ可信水平为1-α的贝叶斯双侧区间估计。个体指数是随机变量,因而可以用概率分布来描述;实际中求总指数的过程就是对总体参数的统计推断过程;实际指数的计算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历史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应该可以被利用。指数的这些特点都表明了完全可以运用贝叶斯方法估计统计指数。贝叶斯统计利用先验与后验信息,进行参数估计给我们研究统计指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第3章指数总体分布的确定和先验分布的选择这一章主要结合上证180指数,说明总体分布的确定与先验分布的选择。为了便于贝叶斯估计的实证需要,在介绍了上证180指数及其现行算法后,提出了本文的算法。由于在半年期内180指数的除数(基日调整市值)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以上证指数P_t为变量,分别考虑定基指数K_t=P_t/P_0(以2004年1月2为基期)、环比指数K_t=P_t/P_(t-1)是有意义的。只要估计出K_t,就可以根据;估计出上证指数。确定统计指数的总体分布,实际上也就是要考虑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指数的分布特征,从而寻求一种能够反映总体中各个个体指数特性的分布。本文应用SPSS、Eviews、Statistics等统计软件,通过NPP图和柯尔莫哥洛夫—斯米罗夫检验以及定性分析,认为上证180指数无论是定基指数还是环比指数,以正态分布为总体分布是比较合理的。在贝叶斯决策中最主要的一环就是确定先验分布,本文主要应用直方图和共轭方法来确定。为了寻找先验分布,就必须考察上证180指数的历史数据。对于定基指数,比如在估计2006年1月6日的上证180指数时,先观察2005年7月5日—2006年1月5日,收集了133个发布日的上证180数据。第4章统计指数的贝叶斯估计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点估计及区间估计的数学模型以及统计指数贝叶斯估计的实证分析。在后验均方误差最小的准则下,指数K的贝叶斯点估计为特别的,如果总体为正态分布N(K,σ_2),先验分布为N(μ,τ~2),则K的贝叶斯估计为其中,σ_0~2=σ~2/n,(?)=Σk_i/n(ki为个体指数)。本文对统计指数的估计主要是点估计(也可以用区间估计)。基于实证分析的考虑,应用上证180指数进行估计,样本股票必须是2004年上半年上证180成份股中的股票;同时剔除2005年下半年经营状况异常或财务报告严重亏损的股票。样本股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较高的行业代表性原则,流动性与成长性的原则和规模性原则。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样本股的数量以50比较合适。在具体确定单个样本股时,首先剔出那些在选样时间段内,因停牌、除息等原因暂停上市天数过多的股票,以便实证分析数据取得。然后,按照各行业的流通市值比例分配样本只数。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时,笔者考虑采用综合评价结合实际分析的方法来选取样本股。要估计某一天的上证180指数,实际上就是要估计当天的价格指数的平均值,或者说是总体均值。贝叶斯估计分定基与环比指数考虑。对于定基指数,首先调查得到2006年上半年上证180所有股票1月4日到2月28日的收盘价格,即每天的点数,考察1-2月份32个交易日的情况。第一步,根据数据分析得到每一天的先验分布N(μ,τ~2);第二步,确定总体分布N(K,σ~2),其中K为待估参数,σ~2未知,但根据最大似然法,可以S~2=1/n∑(x_i-(?))~2用作为其估计值;第叁步,进行抽样,确定样本以及样本均值(?),n=50。最后,当天的上证180指数的估计值为,其中σ_0~2=σ~2/50。经过计算,运用贝也斯估计方法得到上证180指数3月份的估计值。第5章统计指数的性质及指数评价体系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Irving.Fisher第一次概括了指数公式的检验理论,包括:恒等性检验、公度性检验、比例性检验(或平均值检)、确定性检验、进退性检验(联合检验)、时间互换性检验、循环检验或连锁检验、因子互换性检验。从数学的角度,统计指数的评价标准包括:平均性、综合性、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在对上述理论评价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优良的估计,一方面应满足恒等性、公度性、比例性、确定性检验;另一方面应具有平均性、综合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笔者对贝叶斯方法下的统计指数进行了分析和证明,得到贝叶斯方法下的统计指数不仅满足恒等性检验、公度性检验、确定性检验和比例性检验,同时还具有平均性和综合性,有效性以及一致性,说明了贝叶斯方法下的统计指数是优良的估计。第6章统计指数贝叶斯方法的应用GDDS在价格公布方面规定的核心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鼓励的指标是生产者价格指数,所以本文重点介绍贝叶斯方法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应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国民经济重要程度的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缩减指标。影响着政府制定货币、财政、消费、价格、工资、社会保障等政策,同时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水平的评价。我国现行物价指数编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样本的代表性,或者说是代表品与规格品的选择问题。(2)权数的科学性。(3)历史数据或经验利用不足。贝叶斯统计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在物价指数中尤其是在宏观物价指数的制定和分析中,开辟了新的途径。在编制物价指数时,按照贝叶斯方法,只要我们有充分的先验信息,适当的抽样(或者说科学的选择样本),在计算指数时我们没有必要处处选择权数,就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总体指数。我调查了2000—2003年的数据,并依此来说明贝也斯方法在物价指数中的应用。政府部门或者是企业需要了解的是物价走势,运用贝叶斯方法不仅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价指数,而且能够节省人、财、物。此外,运用共轭正态分布计算物价指数,方法简单明了。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或期指。它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交易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品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融创新浪潮中出现的最重要、最成功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也是金融期货中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金融衍生产品。目前股指期货作为国际资本市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开设股指期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然而我国的几种主要证券指数作为股指期货的标的物还存在缺陷。主要是:(1)对于上证综指和深圳综指采用全样本做权数易受新股影响波动性大。(2)上证和深圳成份股中部分个股流通股占成份股总流通股的比重过大,很容易造成通过操纵个股的价格来达到对成份股指数操纵的目的;另一方面,成份股中很多股票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较小甚至达不到1%,这样所考虑的股价就不能真实地反映总市值和股价指数的走向,导致虚假行情。此外,无论是综合指数还是成份股,我国在计算指数时都是以流通股为权数,这不符合物价指数编制的原则。“政策市、过度投机现象”在我国的股市依然很严重综合国外及香港成熟市场上成份股指数样本股的选取方法,同时考虑到我国股市的实际情况,我国股指期货标的物的股价指数在编制时应满足以下原则:1)代表性原则;2)流动性与稳定性原则;3)较高的套期保值效率和较低的套期保值成本原则;4)成长性原则;5)样本股原则。运用贝叶斯方法编制全国性的股价指数,科学的选样不仅可以解决样本股的代表性和流动性,同时可以保证股指具有较高的套期保值效率和较低的套期保值成本。贝叶斯估计应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样本的方法,可以剔除亏损股,保证股指的成长性。此外,由于贝叶斯估计在最后估计值数时,是结合先验与后验信息,通过考察分布来分析估计指数,解决了在编制股价指数时权数的选择问题。这样编制的股价指数,具有流动性与成长性,能满足人们套利保值和投机的需要,但其波动性较小,编制方法较稳定受新股及其他极端股影响较小,不易被人们操纵。叁、本文创新之处1.在对指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指数问题的实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对指数现行的检验理论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系统分析了贝叶斯方法下指数(以及180指数)的性质。3.分析了现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的缺陷,并就贝叶斯方法在CPI编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4.提出了运用贝叶斯方法编制股指期货标的物的观点。
余翠[4]2014年在《中国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我国的股指期货合约自推出至今已运行超过4年,其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衍生产品,它的交易量和持仓量不断创出新高,上市至今,总成交5.29亿手,总成交金额391.5万亿元,日均成交48.79万手,日均成交金额3606亿元。然而,我国金融期货的发展,在对于实体经济、金融领域的积极作用和功能的认知上,社会各界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存在一些质疑之声和认识上的误区。沪深300现货指数在2010年11月11日达到3509.98的阶段性高点后,就一路下挫,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股指期货的推出和交易制度,从而导致了中国股市过去四年疲软的走势。那么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股票现货市场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股指期货到底有没有发挥其理论上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功能,今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利用这一金融衍生品来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对我国的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以中国沪深300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围绕着两者的关联性这一主题进行研究。首先,以中国沪深300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运行现状为基础,从关联性的相关理论、股指期货的定价方法、股指期货运行和股指期货的交割价格这四个方面来深入研究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的作用机理。其次,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建立模型,运用ADF检验、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VEC模型对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进行分析,运用Chow稳定性检验、年化波动率、自相关图检验、GARCH模型和TARCH模型对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沪深300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性的实证结论。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制度监管等方面对我国股指期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喻瑾[5]2013年在《沪深300股指期货与ETF的高频统计套利》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提出以2012年5月新成立的两只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代码:159919)和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代码:510300),作为沪深300股指期货的现货标的物进行高频期现套利。本文首先对这两只ETF的申赎模式、交易机制、跟踪误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比较,并着重分析了它们在交易效率,交易成本,高频套利操作上的优劣势;接着从股指期货与两只ETF的协整关系出发,分别建立统计模型用于描述和预测股指期货价格,并在此基础上估计未来一天内股指期货价格的合理区间:最后基于该合理价格区间,实证检验高频期现套利的可行性,并制定和模拟套利交易策略,分析套利成本及损益。本文在分析股指期货与两只ETF价格关系时,所涉及的统计模型主要为协整模型和一阶误差修正模型。前者用于描述两者价格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后者的补充应用则是出于高频金融数据具有短期自相关性和非稳定性的考虑,使模型预测更为准确。结果表明在高频层面上,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相比嘉实沪深300ETF而言,不仅与指数和股指期货有着更高的相关系数,还具有更小的跟踪误差,可见其作为现货标的物的精度更高。其次,股指期货虽曾多次偏离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构建的合理价格区间,但一般时间很短且偏离幅度不大,如将套利成本考虑在内,则具有正收益的套利机会更是大大减少,由此可见降低套利成本的重要性。再次,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为现货的套利机会,相比嘉实而言更少。但考虑到华泰柏瑞实行T+0的申赎机制,比T+2的嘉实ETF更能吸引套利者进行交易,流动性更强,这一现象也就能得到合理解释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有模型建立和参数估计所用的样本数据均为2012年12月18日-21日的1分钟高频价格数据,而交易策略的模拟操作则使用的是2012年12月24日(21日的下一个交易日)的1分钟高频价格数据,由此保证了样本数据源与测试数据源的独立性。
周天宇[6]2002年在《论金融衍生工具及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2001年11月10日,当世纪之交的钟声还在耳畔萦绕,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世界贸易组织举行了第四届部长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加入WTO是我国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国际形势,从国内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WTO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改善,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作为WTO正式成员,在受到多边贸易法律体系保护、享受平等互惠的多边谈判成果、自由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同时,也要按照“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自由贸易”等原则,向世界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加入WTO,给我国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在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明确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目前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200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2001年底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5.36%1”。在世界金融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造成国内资产市场崩溃,大量金融机构和企业倒闭,导致整个经济危机,甚至引发社会政治的全面震荡的例子不胜枚举。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更由于金融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和国际间金融监管不力,造成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不仅迅速地蔓延到整个地区,甚至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如何消除巨额不良信贷资产,控制和防范新的金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不仅成为我国银行业应对国外金融业挑战的必然选择,而且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稳定,是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各种手段中,金融衍生工具以其准确性、时效性、灵活性和成本优势,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管理银行信贷风险的新型手段。可以说近叁十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最显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金 摘 要融衍生工具的爆炸性增长,特别是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费舍尔·布莱克、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极大地推动了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开辟了国际金融新领域,促进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因而荣膺 199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革命性、划时代的深远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评价:“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可以和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相提并论,恐怕只有上个世纪的有限责任股份.制的出现。”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风险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关于风险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学说,第一种是损失可能说和损失不确定说,1895年,美国学者海尼斯(H聊esJ)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中,提出“风险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1901年美国学者威利特(A H Weillet)在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在这种学说中对风险的定义有叁层含义:一是风险是客观的;二是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叁是不确定性的程度可以用概率来描述。第二种是预期与实际结果变动说,美国学者小威廉姆斯(C Arthur Weilliams,Jr),海因斯(Richard M Hem)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第叁种是风险客观说与风险主观说,20世纪 20年代,美国学者A H奈特指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1964年美国的小威廉将主观因素引人风险分析,认为:“虽然风险是客观的,但不确定性是主观的”,在风险主观说中,将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了区分,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在客观情况下,对风险的主观估计,将其称为主观风险。综上,我们认为在经济学中,风险的定义,是指人们由于对未来行为的诀策及客观条件下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程度,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正面,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二,信息的经济学含义和功能是什么?在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Shannon)的光辉着作《通信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信息的定义为“用来消除不 必确定性的事物”,同时用以下函数来描述不确定性:IO卜SQIX力)来度量事件A所提供的信息,其中1代表信息,Q表示对某件事的疑问,S代表不确定f性,X为收到信息前关于Q的知识,XI为收到信息后关于Q的知识。信息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我们注意到在经济学中,风险的定义是人们由于对未来行为的诀策及客观条件下的
王沛英[7]2003年在《股指期货与金融安全研究》文中指出自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KCBT)首次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后,股指期货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股指期货市场已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关于中国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讨论十分热烈,但由于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股指期货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比如我国目前推出股指期货时机是否恰当,股指期货的开发对现货市场会不会带来波动,股指期货的推出是否会导致金融危机,从而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等。 本文通过对中国香港股指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向国内监管层和广大投资者揭示:股指期货本身是“中性”的,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发展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而不是片面地强调股指期货的一些负面影响;从统计意义上说,推出股指期货不会影响现货股价指数的波动,此结论为国内推出股指期货的决策提供最相关的实证依据。 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股指期货概述及相关文献述评。本章概述了股指期货的一些基本特征,对国外、国内股指期货文献进行了回顾。 第二章: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本章首先考察了国外股指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然后,考察了国内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国内期货市场在亚太地区的地位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考察了中国香港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对中国香港各种股指期货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第叁章:金融安全与股指期货的关系。本章通过研究中国香港8月金融保卫战中香港特区政府和国际炒家的交易策略,指出股指期货与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没有必然联系,防止金融危机爆发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经济泡沫与加内容摘要强制度建设。最后,通过总结中国香港金融保卫战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七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手段。 第四章:股价指数波动研究。本章通过对中国香港怕年的经济数据分析,得出影响股价指数波动的因素,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本文认为,影响中国香港股价指数波动的主要因素有股票成交金额增长率、地产业买卖总额增长率、港币贷款增长率。而与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港币存款利率、美元兑港元汇率无关。 第五章:股指期货对股价指数波动的影响。本章选择中国香港股市在推出恒生期指前后9年的恒生指数每日收盘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香港股市日收益率的分布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香港股市日收益率呈现出明显的尖峰、肥尾等有偏特征,日收益率序列并不服从作为传统金融理论前题假设的正态分布,而收益率序列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迹象都预示着可能存在非线性动态系统。本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香港股市存在ARCH效应,我们通过采用AR(1)一ARCH(1,”模型研究发现,从统计意义上说,中国香港股市在推出恒生期指后并不会影响恒生指数价格的波动,这一结果与Lee and Ohk(1992)研究结论不同。木章得出不同实证结果的原因卞要是因为木文所选取的样木容量比Lee and Ohk(,992)所选取的样木容量更长。 第六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对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 1.本文对中国香港8月金融保卫战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就股指期货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股指期货的存在并非是金融危机的根源,股指期货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为投资者规避风险和调整资产组合提供便利,也可成为国际炒家操纵市场的工具,更可成为政府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有力工具。2.本文通过对中国香港,仑年的经济数据分析,建立了一个多元回归方程,得内容摘要出影响恒生指数价格波动的因素主要与股票成交金额增长率、地产业买卖总额增长率和港币贷款增长率有关,而与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港币存款利率、美元兑港元汇率无关。 3.把统计、计量方法与股指期货研究结合起来,借助中国香港股市,就股指期货对现货股价指数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股指期货推出即使会影响现货股价指数的波动,也只是局部与短期的,从整体与长期角度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并不会增大股价指数的波动。但不可否认的是,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数据方面。由于受数据本身年限较短的影响,多元回归模型中选取的样本容量较小。 2.虽然本文通过中国香港股票市场得出结论:股指期货不会对股价指数波动产生影响。但关于推出股指期货之后对股市现货市场的交易量、系统性风险等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股指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今后研究方向上,笔者的设想是在数据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及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
赵丹丹[8]2006年在《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推出股指期货成为近期的热点。关于股指期货应该何时推出,股指期货推出后是否对现货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及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变化有什么互动关系等等,都成为颇受争议的问题。该文分析了一些实证的研究结果,主要从指数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指数波动性比较分析、指数期货推出前后股票现货市场指数运行特征分析、指数期货推出前后股票现货市场指数波动性比较分析这叁方面来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考察指数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的互动关系,试图对我国指数期货投资策略的制定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在这叁方面的研究中,依次采用了引用数据法、图表分析法以及GARCH模型法来进行分析。前两种方法选取了国外主要证券市场来分析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波动关系,最后一种方法主要是引用香港恒生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估计,实证出股指期货交易并不增加现货价格的波动性。最后通过对这叁点的综合,得出的结论是:股指期货的推出从长期来看对股市现货影响不大,而且还有促进的作用;但指数期货的推出时机选择对标的物指数的短期走势有重要影响,对选择推出时机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赵耀楣[9]2007年在《我国股指期货风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世界金融期货市场的主要衍生工具,股指期货具有转移风险、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当前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避险工具,有利于培育机构投资者,增加股市流动性,促进股价合理波动,推动我国股市健康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因此,要求推出股指期货的呼声日益高涨,证监会也早就开始筹备股指期货的推出。当前,我国股市规模日益扩大,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市场监管体系日趋完善。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在我国的推出准备了条件。随着沪深300试运行的顺利进行和期货交易新规则的出台,股指期货的推出势在必行。在股指期货行将推出之际,我们在正确认识股指期货促进股市稳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的基础上,应当清醒认识到其“双刃剑”的特点,认真研究股指期货交易的风险规律,努力识别股指期货交易中的风险形式及产生风险的原因,对症下药地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风险。股指期货风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尤其股指期货采取保证金方式进行交易,通过杠杆效应,其潜在的风险具有放大性。同时,由于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任何一方出现风险,都会引起联动反应。因此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根据风险管理进程,本文分成风险识别、风险测量和风险控制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当前我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研究,剖析可能产生的风险种类及其形成的机制;第二部分在完成风险识别的定性研究基础上,介绍了股指期货风险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评析了当前被广泛应用的VaR技术以及当前我国运用该技术进行风险测量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叁大层面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股指期货风险管理。
李力松[10]2002年在《论我国推出股指期货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文中指出<WP=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论我国
参考文献:
[1]. 股指期货标的物的评价模型[D]. 林爱诺. 北方工业大学. 2003
[2]. 我国股指期货标的物指数的编制及合约设计[D]. 吴华. 中南大学. 2006
[3]. 贝叶斯方法在统计指数编制中的应用[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 中国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性研究[D]. 余翠. 沈阳理工大学. 2014
[5]. 沪深300股指期货与ETF的高频统计套利[D]. 喻瑾. 复旦大学. 2013
[6]. 论金融衍生工具及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 周天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7]. 股指期货与金融安全研究[D]. 王沛英. 厦门大学. 2003
[8]. 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关系研究[D]. 赵丹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9]. 我国股指期货风险问题研究[D]. 赵耀楣. 厦门大学. 2007
[10]. 论我国推出股指期货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D]. 李力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股指期货论文; 贝叶斯论文; 股票论文; 期货论文; 期货套期保值论文; 股指期货套利论文; 贝叶斯估计论文; 中国股市论文; 统计模型论文; 样本容量论文; 不确定性分析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现货市场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