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形态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形态论文,效益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没有效益?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牵涉到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概念内涵确定及其表现形态和特征。本文拟围绕这两方面作些探讨。
1 一说效益,人们就往往把它与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有人甚至认为效益问题只是经济学范畴的东西,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关系。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人类从事各种实践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利益,或者是希望它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利益。思想政治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也必然会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效果和收益。这种效果和收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确切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密切相关。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不同目的和任务来看,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分为下述三种:
第一,正效益,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起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正效益的前提条件是目的性明确。首先要明确党和国家的目标和任务,包括总目标和任务以及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以便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层级的目的和任务;然后在为完成目的和任务的活动中随时注意反馈,修正与目的相违背的行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产生正效益。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党和国家以及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展开的,因而所产生的多为正效益。
第二,零效益,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其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那种“照转照抄照办”现象,不顾实际情况,专跟“潮头”、形式主义、走过场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活动“工作量”不可谓不大,但其效益往往等于零。产生零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认识不清,没有将自己的活动与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紧密联系一起,他们的活动实际上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以尽管他们的工作有时也轰轰烈烈,表面文章做得花团锦簇,却很难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第三,负效益,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起了消极有害的作用。由于主观动机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负效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意识地破坏而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最突出的就是“文革”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他们煽动极“左”思潮,阴谋篡党夺权的工具,使思想教育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另一种情况是虽然主观上想产生正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明确,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内容把握不全面、方法运用不当,或对教育对象缺乏科学的分析,或者教育者自身的思想作风有问题等,在客观上产生了消极作用。这种情况在现实工作中也时常见到。上述产生零效益的种种情况向达到目的的反方向前进一步,就会造成负效益。例如,形式主义走过场走到极端,就会使人们反感,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再如,近几年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少数思想政治教育者热衷于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或搞上有政策下,下有对策,等等。这些行为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败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其负面效益显而易见。在上述两种负效益的情况中,后一种情况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力纠正和克服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行为,杜绝由此造成的负效益。
对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上述分析表明,并不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能产生我们所期望的效益的,只有那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产生积极作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自觉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及任务开展工作,以争取得最大的正效益,减少效益,避名负效益。
应该指出,作为学术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进行性质分析是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益。然而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一般语境中,我们很难甚至也没有必要作出这种区分,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是指正效益,而不须加以特别说明。
为了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这一概念的内涵,还必须弄清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与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效能的关系。许多人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往往把效益与效率混为一谈。我们认为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多寡,它强调的是一定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量”。而效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和获得的利益,它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质”;当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了效益时,是指教育对象以及社会都以这种活动中得到好处的情况。在正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动的量大,其效益相应就高;没有一定的工作效率,就没有效益可言。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是取得一定效益的途径。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量的大小毕竟同效益没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工作量大不一定效果就大,如那些热衷于抓见“效”快的面上工作,在一定时间内追求活动次数、见报篇数、谈话人数的教育活动,其工作“效率”不可谓不高,然而其效益却可能很小,甚至为零;反之,工作量小不一定效益就小。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和效率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效益和效率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效益体现了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原则,而效率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运行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技术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不讲效率,但讲效率是为了获得利益,因而更应讲效益。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效益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效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蕴藏的有利于教育对象、有利于社会的作用,是指它可能产生的作用。而效益则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指它实际产生的效果。效益和效能互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表里。活动主体具有什么效能,才能产生什么效益,经济活动、卫生保健活动就不能或者说主要不是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益。因为经济活动、卫生保健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能不一样。但这不等于说,主体有了一定的效能,其活动就一定能产生相应的效益。因为蕴藏着的作用如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很好的发挥,那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就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劳动,其效益的存在和表现形态也是特殊的,具有与一般的生产劳动效益、经营活动效益不同的特点。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学的效益模式来分析,而须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来考察。
1.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既表现为显性效益,又表现为隐性效益,是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益有些是即显的、现实的。例如,一个重大决策的出台,一个重大活动的开展,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面貌以及人的思想面貌很快发生能为人们迅速感知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变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决策,使思想政治教育立即发生变化;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使社会风气迅速有所改观,就是显著的例子。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工作开展以后,似乎很难见到效果。例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通常从小开始,反复进行,但在一定时期的日常生活中,其效益往往不明显。可是在重在事件如抢险救灾、自卫战争以及重大的建设工程中,我们看到无数青年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仿佛一夜之间英雄辈出。其实,这种情况正是长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隐性效益是大量的。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的人,它最终是要向人们传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指导人们的行为。而人们将这些观点、观念、规范内化总有一个过程,因而反映在行为上常是滞后显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不是绝然分开的,两者常常相伴而生。显性效益中含有隐生效益,如前述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明显的效益,而且影响到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其隐性效益更是巨大的。同时,隐性效益并不是长久地隐而不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活动,只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如同播下的种子,经过一定时期的孕育和生长,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最终表现为显性效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不同表现形态,它们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
2.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既表现为直接效益,又表现为间接效益,是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一面,又有间接的一面,因而其效益便表现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形态。结合实际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勤业精业意识,并在职业工作中体现出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效益;群众中产生了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教育者有针对性地作一场报告,使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得以解决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效益。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教育对象,不经过中间环节,所产生的效益多为直接效益。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以外的影响,多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其效益多为间接效益。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就具有间接性。诚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同物质生产活动没有关系。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活动能有力地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使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成果。显然,在物质成果中,凝聚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物质效益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一种表现,是一种间接效益。再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形成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重要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也主要是通过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促使人们按市场经济的规范进行经济活动来实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间接效益。由此可见,间接效益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重要表现。同经济活动产生的主要是直接效益不一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的间接效益是大量的。这是我们在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时必须注意的,绝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间接性,就否认它的客观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是紧密相连,辩证统一的关系。直接效益孕育着间接效益,是间接效益的基础。没有直接效益,也就没有间接效益。间接效益又是直接效益的综合反映和集中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直接效益着手,在提高直接效益的基础上提高间接效益;同时,又须从间接效益着眼,在提高间接效益的过程中提高直接效益,从而把提高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3.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既表现为近期效益,又表现为远期效益,是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统一。在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到作用。例如,组织一次精彩的报告,一次感人的参观访问,一次深入的社会调查等,都可能使人们受到启发和教育,态度和行为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都是近期效益的表现。同时,报告、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可能使人们终身难忘,终身受益,这些又是远期效益的表现。在这里,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是统一在一起的。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时近期效益并不明显,如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的教育,等等,并不是一经教育,就立见成效的。因为这种教育着眼的是人的认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教育的效应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其效益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发挥出来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都具有这种远期效益的特征。我们应该在一个长时段内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绝不能因为不能马上见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结果,就否认这种工作的价值。
这样说,并不是说只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远期效益,而忽视其近期效益。实际上,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是紧密相连的,近期效益会转化为远期效益,远期效益是近期效益的积累,反过来又对近期效益起强化作用。例如,1997年全国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农村城镇的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有了明显的改观,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千千万万人们的言行举止趋向文明化。这些近期效益必将深刻影响到国民素质,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又会使“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近期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促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社会风气更上一层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相统一的这一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立足于近期效益,着眼于远期效益,力求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把追求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统一起来。
除上述形态以外,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还表现为单一效益和多重效益、偶然效益和必然效益等多种形态。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分析了。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效益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例命题,更为以往的实践和今天的实践所证实。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种效益,并紧紧围绕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来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天地就是宽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