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国民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_国民素质论文

关于加强国民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_国民素质论文

加强国民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国民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素质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发展潜能。它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深的层面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我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任务极为艰巨且又刻不容缓,困难在此潜力也在此。我们应该不容置疑地把强化国民的素质建设、尤其是强化对一代新人的素质建设,摆上促进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来看,加强国民的素质建设,首先宜抓住三大端绪:

一、应喊响“素质兴国”口号,确立“素质兴邦”战略,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推进人的素质建设工作。

对于“素质兴国”,应该说我们党和政府早就很重视,并采取了一些实际步骤。党中央、国务院在94、95年相继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科技大会上已明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同志更高屋建瓴而又切中要害地率先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在这些思想启发下,我以为,可以直接明了地提出“素质兴国”的口号。“科教兴国”与“素质兴国”,其根本点都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以振兴国家,但“素质兴国”表白得更直接、更明确,与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联得更紧、更有激励力。讲“科教兴国”,其责任主体好象只在党、政府和科教部门,而被提高素质的“内因”则处在责“有”旁贷的位置;而讲“素质兴国”,其责任主体则宽泛得多。提高人的素质,不但党和政府有责,教育部门有责,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有责,社会成员自身也有责。“国人素质,系国兴衰”,“素质兴国、人人有责”,对此,人们普遍易于接受。倡导“素质兴国”,有利于营造上上下下共同关注素质建设的社会环境。开展“素质兴国”,关键就是要把“人人有责”落到实处。除了党和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应有努力外,还要注意激发两种“内在”活力:一是激发千百万个“社会细胞”的活力,发挥千家万户在素质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家长不只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思想道德、精神意志等心理素质的成长,树立“素质兴家”的观念,着力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培养“贤子弟”;二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素质立身”、“素质报国”观念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素质观念,增强自身素质培养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这样在人的素质建设工作上使“内因”和“外因”形成“同频共振”,同向用力,这项工作就不难得到大步推进。

二、须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素质观规范明确素质建设目标,使这项工作走在“完整、科学、健康”的轨道。

人的素质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所谈的素质建设,是指除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物质基础之外的后天素质的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素质建设的总体要求。综观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素质培养的多方面阐述和要求,概而言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的健康发育成长;二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提高;三是心理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意志因素)的培育形成。在这三项基本构成中,人的身体素质的建设是人的素质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建设是人的素质建设的中心和“主干”;人的心理素质的建设是人的素质建设的关键和“灵魂”。三者相互关联,能够互助,缺一则“偏”。任何缺少某一方面的素质建设,都是不完整的素质建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没有沿袭传统的“德、智、体”的习惯性提法,而是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要求,概括进了心理素质建设的范畴。这是因为:其一,思想道德本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反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是人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不能涵盖人的意志力等非阶级性的中性的基础素质的建设,而这种基础素质又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构成,加强人的素质建设同样离不开这方面的素质建设。而仅用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来概括,显然不能包括这方面的素质建设,还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其三,如果既提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又提心理素质建设,由于后者包含了前者,用数学的概念来说就是前者是“子集”,后者是“母集”,二者不能并列,所以我们选择了后一种概括,采用了心理素质建设的提法。抓好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建设,正是比较科学、完整、规范的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素质建设的内涵。围绕着这一内涵、遵循着这一方向、瞄准着这一目标,我们人的素质建设工作就会走在一条健康的轨道上,不会再厚此薄彼、发生偏倚。

三、要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失误的沉痛教导,伸长心理素质建设的“短腿”,促进一代新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于心理素质的建设,邓小平同志早就有过教导: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他强调“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5页)这里的信念和“四有”中的“三有”指的都是人的心理素质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放松对人民思想教育、忽视人的心理素质建设的失误,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付出了重大代价。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沉痛地告诫:“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会“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4页)这些沉痛的告诫振聋发聩地提醒我们:不抓人的心理素质的建设不行,否则,最终会造成其它素质建设的极大浪费。人的心理素质的建设是一种深层次的素质建设,比人的身体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建设更难、更复杂、更具有决定的意义。列宁说得好:“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列宁全集》新版第42卷第198页)抓人的心理素质的建设,一是要下一个很大的决心。首先全党要重视起来,要象抓经济建设、抓科学技术那样,重视抓全体国民的心理素质建设;整个教育界要重视起来,要象抓智育那样抓心理素质的培育;同时还要动员千家万户、全体人民重视起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来说,“知识就是力量”、“精神意志同样是力量。”二是要抓早。对此,许多世界著名教育家有过不少精辟的阐述。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良好的社会最终还是要靠它的公民的品质,早年训练又比其他一切更易于改变公民的品质。”古雅典哲学家柏拉图说:“每个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嘱咐:“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理之前,及早就去叮咛”;三是眼界要开,品位要高,内涵要宽厚。心理素质建设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让当代青少年站到古、今、中、外的交汇点上去充分吸收心理素质的营养。要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地抓好中华民族一代新人的心理素质建设。四是要抓实。抓人的心理素质的建设,有个很大的系统工程要建,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落实。第一是基础教材的建设。建议国家社会科学界和教育界也要站在古、今、中、外的制高点

上去挖掘、整理出人类文明中有利于人的心理素质培养的成份,修撰出成套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科学系统、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素质的基础教材;第二是教学体系的建设。要把心理素质教育由“软”变“硬”,同样要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体系,完整的教学训练体系和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不要等、不要看,先干起来,边干边完善,边干边提高;第三是教育方法的建设。在育人问题上,古往今来、“诸子百家”,各有其法,其中有不少对心理素质建设的作用非常明显,需要下功夫去研究借鉴。但综观那些起作用的方法都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能“同实际生活打通”。我们抓人的心理素质的建设,关键就是要对传统的德育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创新意识,跳出“为德育而德育”的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小圈”,在“结合”、“渗透”、“贯穿”上下功夫。在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中,只要懂得与社会生产、工作实践相“结合”、善于“渗透”,学会“贯穿”,并在心理素质建设的总目标总要求下,鼓励各地各界、各团体各单位、各校各班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探索,我们的心理素质就能“活”起来,就不怕收不到成效。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重视强调人的心理素质建设的同时,仍然要注意防止重犯“矫枉过正、厚此薄彼”的老毛病,对人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建设要一如继往地重视并注意巩固、提高和发展。对身体素质的建设,主要应侧重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自然式”的建设,向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提高式”的建设发展;对科学文化素质的建设,主要应侧重从对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向对人的实际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开发发展。这样使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我们就一定能迎来一个人的素质建设工作的“成熟”、“丰收”时期。可以断言:这样一个时期的到来,中华民族的腾飞之时就为期不远了。

标签:;  ;  ;  

关于加强国民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_国民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