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改革创新论文,成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开启思维新空间
这一命题的落脚点在于把成人高教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审视她的生命力。如果仅伫立于教育圈平视成人高教,也许她的确因普高招生的大松绑而趋向终结;若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审视,我们的思维一定会有新的空间,她应当有着无限的生命力,被视为与社会相伴的永恒。首先,知识经济不期而至,这是世界各国都必须应对的现实。知识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依靠的是创新的知识,以及善于创造新知识和能掌握创新知识的人,而我国的现状却是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严重短缺,构成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瓶颈”。据有关资料介绍,1998年全国就业人口总数为6.9亿,文化程度在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仅有2100 万人,占3%,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不到700万,仅占1%。 这就充分说明,我国现实劳动力中低层次、低素质劳动者严重过剩。要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增长,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又能很好地把握信息时代的到来,其中极为重要的是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改变我国低层次、低素质劳动者严重过剩的艰巨任务,很大部分须由成人高教担当。其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技术迅速更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广大在职人员为适应急剧变化着的世界和多变的职业岗位,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必须接受终身教育,终身不断学习。再次,转化人口负担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高教。我国是人口资源大国,人口占世界的22%,资本资源不足世界的4%, 却要创造全世界就业岗位的26.3%,关键出路在于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才优势。
二、促进教育的产业化,为成人高教改革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我国教育产业化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已在收费上提高了按教育成本份额收费。我们以为,教育产业化决不止于收费问题,更不是无序收费,对于教育的产业化,首先应界定在特殊产业即不同于其他产业的范畴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必须遵循的准则,如果混同,将把教育引入歧途。二是教育的运行应该具有特殊性。特殊在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统一,杜绝只重教育规律,否定经济规律和只图经济效益违背教育性两种倾向。三是必须渐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当前尤应找准突破口,认真分析哪些可以按产业运作,哪些应按教育规律办学,切不可全面开花。四是引进市场机制,实行政府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学校微观自主办学相统一,变依赖政府为依存政府;变计划体制为注重面向市场办学。
教育产业化的提出与被认可,为成人高教注入了新的活力。诸如依据市场需求更灵活地设置专业;依据不同的人才规格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增大学生择校择专业的自主权和转校转专业的自由度,允许跨校、跨专业选修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力度,尤其是招生改革和收费标准调整等。招生改革必须有利于在职从业者的学习和职业素质提高,着重是:(1)加大开放度, 对年龄超过25岁的在职从业者可免去门槛,或只进行水平测试,以利因材施教,实行宽进严出。尤其对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者,如企业家、企业明星、劳模,更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层次的灵活的学习机会。(2)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改革。 文化科目及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基础性、水平性,突出思辩性、实用性和职业能力考核。(3)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变一次入门为多次入门。 在收费方面应按教育成本实事求是征收。当然进行上述改革,须以有序管理为支撑,放不等于乱,还是要讲“两个规律”的统一,切不可顾此失彼。
三、架构立交桥,培育增长新要素
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提出架设“立交桥”和“学者有其校”问题。我们理解,立交桥的宗旨是为广大民众服务,而不只是让职前生通行。成人高教的出现,为原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增加了一座桥,但依然狭窄拥挤,远非广大社会成员所盼望的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成人高教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使命即是架构“立交桥”。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去开拓思路,培育增长的新要素。
(1 )树立培养专门人才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同等重要的观念,实行成人教育全方位一体化发展战略。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者缺一不可。二者既来源于新增劳动力,也来源于面广量大的现有在职从业者。特别是我国国情所决定,大量在职从业者没有享受到充分的教育,形成了专门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供需严重短缺的严峻现实。因此,成人教育要实行全方位一体化发展战略,挑起培养、培训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双副重担,即开展各种层次的学历补偿和进一步的提高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职业资格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老年教育、休闲与闲暇教育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当前有二点值得注意:一是重职前轻职后,重扩大应届生求学规模,轻在职者素质提高;二是弱化成人高教学历教育,把成人教育简单地划归岗位培训、继续教育(非学历),排斥、否定学历教育,这都不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每年有200多万人报名参加成人高考, 不正说明社会对高等学历教育的需求吗?作为成人高教办学单位,也当坚持辩证观,在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非学历教育,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要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发挥高校在社区文明中的作用。
(2)上移教育重心,调整教育结构,使教育层次、 类型更加切合现代社会需要。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年来基本局限在专科层次,时至今日,社会在大踏步前进,已不满足专科层次人才,而是强烈呼吁更高层次人才。以往成人教育由于受某些因素制约,显得十分滞后,欲为而不能,这一矛盾“九五”以来明显凸现。用人层次高移,充满竞争与要求知识创新的21世纪,这种势头必然会继续加剧。由此,成人高教必须顺应时势,把学历教育重心提高到以专升本(教学组织问题另当别论)和本科为主,兼顾专科。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一个弊端是人才规格的单一性,懂专业不懂管理,在管理岗位上又对专业不甚了解。为培养通才,现在普通高等教育改革拓宽了专业面,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面宽了,而对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相对较弱,这就为成人高等教育开辟了较大的空间。这一改革符合终身教育走向,使大学教育成为通向成才的基础环节。大学为成才奠定基础,真正成为有用之才、栋梁之才则有赖于学员步入社会后的实践。开展第二专科和第二本科学历教育,以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弥补在职者的知识结构,培养二栖、三栖、多栖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任。
(3)构筑各式平台,上下衔接,左右贯通, 为学者敞开一切机会。
人们常把传统教育比喻为“断头”教育。如中职毕业后即断了上大学的路;上了职业教育便与普通教育无缘,步入普通教育注定走向学科型,缺乏职业技能;就读于成人高教就无法再入普遍高教之门;专科毕业很难再在层次上得到深造,如此等等。从终身教育观念来审视,我国在2010年要基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要求教育资源的极大开放,供学习者任意选择。这几年教育改革在这方面作了些努力,局部虽有所改观,但总体说迈不开步子,没有整体性突破。究其原因,有现行政策之弊,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调整;有人们的种种旧有观念的羁绊,对各类教育的贵贱之分、高低之别在作怪;也有教育规律的制约,存在着教学上的客观困难,客观上缺乏衔接与沟通的平台。平台的作用是填平补齐,谁来构筑?成人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开放与灵活,完全应当在这方面开拓挖掘。根据衔接与沟通的需要,开放性地设置若干课程与若干课程组,例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的平台是文化课和职业课,分别设置两方面的课程(包括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技能训练),就在二者之间架设了桥梁,或称为绿色通道。诸如:继续教育、职业资格教育等通过课程学分的积累与学历教育相同课程的学分互认;已经通过高考入校的在校生,学有余力者以夜大的形式注册,或者开设一系列实用课程供其选修,或者作为第二专业学习,双专科毕业享受本科生部分待遇,等等。
四、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迈向世纪新征途
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各级各类教育应该始终高奏的主旋律。成人高教由于外延发展艰难,所以在内涵建设上所投放的精力容易弱于外延拓展,这是任何时候都值得警惕的。新世纪的人才竞争取决于知识与能力,而不只是一纸文凭;学校之间的竞争自然取决于能否培养出货真价实、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的人,培养出具有创造、创业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人。面对未来的竞争和所肩负的使命,成人高教仍然要首先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任何扩张的改革之举都必须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坚决防止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人才“泡沫”现象和教学过程的“豆腐渣工程”,要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各类学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专升本教育计划要放开,让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着力发展专升本和成人本科教育,有效发挥本科教育资源的优势。从现行开设的专升本教育来看,教学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是照搬全日制本科勾勾画画,还是从实际出发,针对在职从业者的实际来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确实做到在专科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本科层次,而这种本科层次又不能简单类比全日制本科。由于招生对象的复杂性,原学专科与现在的本科专业大相径庭,必须避免二个专科的叠加,补足未学课程等等。专升本教育的教学改革是篇大文章,需要大手笔来完成。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则应在高职教育方面发挥行业、企业可以依托的优势,走出真正的高职教育之路。
三是树立名牌、品牌意识,立足以优以特取胜。名牌、品牌是质量的象征。成人高教声誉度不够,受指责颇多,这其间有个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有大众化的质量观问题。既然是大众化教育,就不能用精英质量观来衡量、评判和论其是非。比如通俗歌曲面向大众而流行,美声唱法则属音乐家的专利。就成人高教自身而言,当自尊自重,扎扎实实地抓好深化教学改革工作,围绕教学现代化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围绕培养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在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更新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等多层面上狠下功夫。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善于发现和预见新兴职业岗位群,开设社会急需而普高尚缺的专业、课程,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产生影响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确保整体质量到位,以质量取胜,以特色扩大声誉是成人高教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迈向新征途,再创伟业、再展新姿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