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新政策背景下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生论文,新政策论文,专业技能论文,高度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如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强化高师院校办学特色等,都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大量调查表明,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专业技能,存在弱化趋势,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乃至未来教师队伍素质受到严重影响。
一、师范生专业技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内涵与分类
为了研究师范生专业技能,必须先明确何谓技能。关于技能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教育学把技能定义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1]P121,心理学把技能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的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2]P93。我们认为,技能首先是一套复杂的操作系统;其次,它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其三,技能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之上经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
专业技能是通过特定的专业学习所形成的为特定专业活动服务的技能。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中,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为从事教师职业、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包括心智活动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在内的一整套复杂的操作系统。师范生专业技能同教师职业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行为方式。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技能在内涵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程度和阶段上有所区别。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资格所应具备的各种技能;而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师范生通过专业学习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因此,教师职业技能是在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内涵与特征,我们将师范生专业技能分为基础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技能和教研技能四大方面。基础技能包括口语技能、书写技能、信息技能与沟通技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技能,或称基本功。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与教学评价技能,教育技能包括思想教育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和教育技能是建立在基础技能之上的两大应用性技能,涵盖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是师范生专业技能结构中最主要的技能。教研技能包括教学研究技能和教育研究技能,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技能。
(二)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3]P201。综合有关优秀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表明,一个优秀或成功的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专业知识是基础,它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是关键,它包括基础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技能和教研技能;专业情意是前提,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赖于专业知识的充实与专业情意的培养,更有赖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因为没有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就无法得到运用,专业情意也无法得到表达;同时,与专业知识、专业情意相比,专业技能的提高更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所以,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师范生成为优秀教师的三大支柱之一。
(三)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走向成功教师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不仅是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其走向成功教师、获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专业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基础,而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成功进行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它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国外,许多大学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注重专业知识与师范技能相结合,二是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三是注重教师职业技能的体系建设,四是普遍建立了教师许可证制度等。而我国目前的高等师范教育却忽略对“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对师范生的“教育技能培训”不足,“教学研究能力培养”不到位,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欠缺”、“实践操作能力差”,以至于使得工作之初适应时间较长,竞争力降低[4]。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这一状况,使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工作得到应有的加强。
二、当前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师范生的培养还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重知识灌输轻技能训练的倾向。这就使得一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较差,进入教育实习阶段后,表现出不适应,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参加工作后便表现出不会教、不善教,不能圆满完成中学教育教学任务。一项对师范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表明,有91%的同学反映自己走上中学教学岗位后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不是自己“不会”,而是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会”[5];另有一项“关于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60%的在校生认为:“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技能是自己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最大障碍。”[6]一项有关“中学优秀教师素质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中学优秀教师对目前高师培养的新师资的能力有如下的意见:专业技能上动手意识弱、动手能力差;教学上基本功底不扎实;一般工作上组织指导能力差;科学研究上缺乏正常的基本训练等问题[7]。
为此,我们专门对湖北省16所重点高中的1570名高中学生、434位中学教师和380名华中师大实习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43位重点中学领导与特级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华中师大师范生在专业技能上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础技能方面,三字一画水平欠佳,沟通技能普遍较差。此处的“三字一画”是指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与简笔画。在书写粉笔字方面,只有42.4%的师范生认为自己的水平能达到很好或较好,而有57.6%的人认为自己的粉笔字水平欠佳。这与我们在访谈中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如襄樊四中教务主任认为新进教师的板书普遍存在着“错别字、简化字”现象;沙市中学副校长谈到“有十分之七的新老师书写不规范,其实,对老师书写的要求并不高,只有达到工整、规范,看得舒服就行了。”在钢笔字书写方面,有超过一半的师范生认为自己的水平在一般以下。而毛笔字和简笔画的水平则更是师范生的软肋:只有16%和25.3%的师范生认为自己的毛笔字和简笔画水平处于较好以上水平,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不具备这两项基本技能(见图1)。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中学校长及教师对师范生的沟通技能评价不高,认为师范生沟通技能很好和较好的仅占9.2%和25.9%;而认为师范生沟通技能一般或较差的共占到65.1%。孝感一中的一位特级教师还特别指出“沟通技能是最重要的,很多信息和关系都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上,如果你沟通不行,首先学生就不喜欢你,你批评学生时,学生也不信服。所以,师范生的沟通技能亟待提高。”
二是教学技能方面,不会驾驭课堂,不善实际操作。课堂教学组织是师范生驾驭知识以及重新整合知识向学生传授的最重要环节。据调查,我校师范生对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还是比较熟悉的,但也有不少师范生反映,由于在学校很少接受正式的教学操作训练,因此实践教学技能仍非常薄弱。具体而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下表中所列问题的可能性比较高。如“不知道怎么把内容讲清楚”以及“不知道怎么控制课程难易程度”的分别占到受访师范生的22.5%和22.3%(见图2),而如何进行“提问”和“课堂调控”也是师范生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的问题。在访谈中,一些中学领导及教师指出我校的师范生“理论水平较高”,但在如何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方面则显得较为薄弱。襄樊五中的一位英语特级教师说:“师范生最缺乏的是教学技能,课程既不能讲深,也不能讲浅了,来我们学校的师范生要过3年,并且有指导老师把关,才能合格。”
图1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与简笔画水平
图2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图3参加科研项目活动次数
三是教育技能方面,管理经验缺乏,教育方式欠佳。在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中,师范生则明显感到经验不足,方法欠佳。在访谈中,有中学领导反映,一些实习师范生因为与中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所以在学生面前权威性不够,不敢大胆地去进行班级管理;还有的实习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方法过于呆板,说话语气过于僵硬。一位优秀中学班主任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的:“班主任要像家长一样,真心关心同学的生活和学习;班主任要像春风一样,去温暖同学的心;班主任要像路标一样,为同学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班主任要像舵手一样,及时指出同学的错误和不足,及时纠正前进的方向。”而调查中,我们却发现许多实习师范生在担任实习班主任时,前两句话还可以做到,因为他们年轻,所以与学生比较容易沟通,他们大多能像哥哥姐姐一样去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但是要做到后两句话却比较困难,一是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威信,二是缺乏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是教研技能方面,研究意识不强,研究能力较弱。教研技能是在长期实践教学活动并对其中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基础上对优秀教师提出的标准。实习师范生参加教学时间不长,所以不能从教研成果上评价他们,只能看其是否具备教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从师范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立项活动的次数来看(见图3),有一半以上(52.6%)的学生从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科研活动,而在大学四年中参加过2次以上科研活动的学生仅占1/5,这表明我校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素养离优秀教师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图4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情况
此外,在大学期间师范生接触到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时,能经常思考并形成文章的仅占8.9%,没有形成书面材料的占48.7%,其余的只是偶尔思考或从不思考(见图4)。思考问题体现的是研究意识,形成材料则表现的研究能力,我校师范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欠缺。
可见,目前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亟待加强。
造成高师院校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办学思想存在偏差。近年来,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较严重。这种倾向一方面反映在高师课程设置上,学科专业课(指毕业后执教学科所需学习课程)占总课时的70%,而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育专业课(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等)所占比例则非常少,一般只占10%左右;另一方面反映在高校教师地位上,学科教学论教师地位不受重视,“院系重点放在学科专业发展上,没有把学科教学论提高到一门学科上来认识,甚至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上好这门课”[8]。
2.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教师技能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不高,尤其缺乏中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指导师范生从事技能训练的能力。长期以来,在师范生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上,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技能训练,重教育基本原理研究、轻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及课堂教学技巧、方法研究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文章、评职称上,对教学工作应付了事,不愿花费心思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致“高师教师的课堂教学已基本失去教学示范性这一意义”[9]。
3.课程体系不尽合理。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结构单一、比例失调。与专业类课程相比,教育类课程课时少,其课时数在总课时中平均不到12%,而英、美、日、德等国的平均数为20%~25%。二是教学时间安排不当。教育类课程一般都只在三年级开设,除四年级有4~6周的一次性实习外,再无其他学习教师专业理论和训练专业技能的安排。这样显然不利于师范生及时得到良好的专业思想教育,以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及早确立教师角色意识;也不利于他们及早受到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将来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教师技能培训课程开设不足。虽然现在很多高师院校都开始注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职业技能训练课,但这些课程还未纳入高师师范专业课程计划之中,使其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及教学设备、条件等方面得到有力保证,无法实现规范化、操作化、实效化。四是教学内容不合时宜。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空洞、乏味,教学方法单一、呆板,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科理论性太强,严重脱离中小学实际,没有及时反映心理学、教育学和各学科教学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同时,在心理学、教育学和各科教学法的课程中又往往出现相同的教学内容,这样既降低了教学效率,削弱了教育类课程的整体优势,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教育实践是师范生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进行角色扮演和转换的重要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一些国家特别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环节。美国的教育实习占职前培养内容的12%;英国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0周;德国规定任教者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修业阶段要完成学校实践教育实习3次,共12周,见习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在1年以上[10]。与世界各国相反,我国的教育实习一般为6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周,占四年总学时的4%。而教育见习又时间不定,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起到为实习做准备的作用。此外,在教育实习前又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训练。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实习前只有一周左右的准备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周里,学生既要备课、写教案,又要走上讲台试讲,时间紧迫,很难收到良好效果。同时,由于指导教师的相对缺乏,一个指导教师要带十几个学生,所以指导教师在这一周里只能听每个学生上一、两次课,很难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
三、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势在必行
1.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在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要“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使命,今天的师范生就是明天的教师。2007年3月,中央提出在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中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目的就在于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从事教师职业。而要提高教师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因此,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2.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强烈呼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绝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11]基础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其专业技能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教师的专业技能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必须对现行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3.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师院校强化办学特色的必然选择。高等师范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强化传统的办学特色,是其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也是师范院校最大的特色。“教师教育特色”除了表现在师范生的专业目标更加明确、专业知识更加扎实等方面外,还反映在专业技能更为高超上。所以,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师范院校构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而且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促进高等师范院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注释: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报告.2006年10月.
[5]郜锦强.高师院校应加强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1999(1).
[6]常思亮.高师公共教育类课程体系改革[J].现代教育研究,2000(3).
[7]王邦佐.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学科教学论教师座谈会会议纪要.2006年3月.
[9]陈恕平.从各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看师范生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1).
[10]刘晓红,段作章.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11]李建平.新课程·新创意[J].教育发展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