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应用论文_吴翠干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224001

【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后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以便为临床研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90例,根据术后所采取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以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以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排便和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排便和首次排气时间,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存在显著差异;术后1天,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术后7天,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程度更大,经统计学分析均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两种营养支持均具有重要价值,但相对而言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各项指标要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临床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98-02

现阶段临床应用的营养支持方式有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种[1-2]。为研究此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90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90例,根据术后所采取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检查后确诊,并排除情况不乐观或并发症患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同意。在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位于30—60岁阶段内,平均年龄为(42.5±3.8)岁;在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位于32—61岁阶段内,平均年龄为(43.8±3.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45例患者术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术后第一天开始,15小时左右恒速经中心静脉导管注入20%葡萄糖以及脂肪乳剂,具体组成为:热量[125kJ/(kg·d)],糖比例4:6,热氮比15:01,氮量[0.29/(kg·d)],并补充复合维生素、电解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待患者可以进行半流饮食之后,停用肠外营养制剂。

1.2.2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45例患者给以肠内营养支持,术中在空肠远端25-30cm处留置空肠营养管,留置后进行有效固定,术后第一天行中心静脉营养支持,营养液组成同对照组;术后第二天开始利用输液泵向患者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肠内营养制剂。肠内营养混悬液,规格为每500ml溶液含500kCal,以每小时30ml的滴速将500ml缓慢注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加注入量,并同时减少静脉注入量。2-3天时间注入量达1500-2000ml/d。连续注入7天,情况欠佳的可适当延长时间,待患者可以进行半流饮食之后,停用。

1.3观察项目 (1)两组患者首次排便和首次排气时间;(2)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对该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X2、t分别检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若统计结果计算得出P<0.05,则说明差异显著,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首次排便和首次排气时间对比 经相应营养支持治疗后,观察组首次排便和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排便和首次排气时间,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对比 术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程度更大,经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结果见表2.

3讨论

胃癌患者术后不能进食,且会出现免疫功能减退以及营养不良等反应,加之术后高分解代谢会使得营养不良的程度不断加重,因而术后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3-4]。术后营养支持对患者功能恢复、机体正常的代谢活动维持以及并发症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在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越来越明显,受到广泛关注。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发现,其能够对肠道进行直接营养刺激,加快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以有效预防肠道萎缩,发挥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术后早期进行场内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营养状况改善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对小肠黏膜结构以及功能完整性进行有效维持,避免了肠源性感染情况的发生。肠内营养支持时通过营养物对患者肠道的刺激,会加快胃肠道激素的合成及其释放,使肠道消化功能、免疫功能被激活,并合理调节胆汁、胃液、胰液的分泌,加快肠道蠕动,使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亦可刺激肠黏膜产生免疫物质,有效改善患者手术后产生的免疫抑制问题。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排便(5.7±0.7)和首次排气时间(3.8±0.4)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排便(6.3±0.6)和首次排气时间(4.7±0.8),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程度更大,经统计学分析均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5]。说明胃癌患者术后应用两种营养支持均具有重要价值,但相对而言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各项指标要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谭瑞香,刘芬.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4):2378-2379.

[2] 刘洪一,王白石,张加金等.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2014,(18):1166-1169.

[3] 赵飞英.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36-37.

[4] 翟明霞.肠内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7):2456-2457.

[5] 陈淑凤.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0):39-40.

论文作者:吴翠干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9

标签:;  ;  ;  ;  ;  ;  ;  ;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应用论文_吴翠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