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同和医院推拿科
湖北省 襄阳市 441000
关键词:小儿推拿疗法,汗症,自汗,盗汗,固表止汗。
汗证是指在安静或无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而出现的面部或全身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多见于七岁以下的儿童,可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类型。日间出汗较多,活动后大汗淋漓者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出汗较多,醒后汗止者称为盗汗,日间剧烈运动后汗出和入睡后半小时出现头颈部汗出,一小时后汗止者为生理性汗出,属于正常现象。
近三年来笔者采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本病112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临床资料:
112例中男孩58例,女孩54例,一岁至三岁72例,三岁至七岁42例,自汗40例,盗汗72例。病程一个月至三个月的80例,三个月以上的32例。112例中,痊愈93例(随访一年无复发),有效17例(随访一年偶尔会出现出汗的现象),无效2例(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有效率百分之九十八。
病因病机:
1、表虚不固:小儿肌肤疏薄,若因病邪所侵或病后失调,或先天不足,发散太过等致使表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而汗出。
2、营卫失调:正常情况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营行脉中以滋阴血,卫行脉外以固阳气,阳气固则腠理肥,元府密不令汗出,小儿营卫薄弱,易受损伤,若四时杂感,或发热太过,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使脏腑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养而汗液外泄。
3、气阴两虚:小儿气血薄弱,大病久病,病后失调,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均可致气血虚弱,气虚则不能敛阴,血虚则心失所养,心液失藏,汗自外泄,另一方面,气虚则阳不足,,阳不足则阴必乘之。
4、脏腑积热:小儿体禀“纯阳”,若调护失当,饮食失调,疾病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最常见的有胃肠积滞,湿滞化热。
临床表现:
1、自汗自汗多为阳虚,主要症状有:不分寤寐皆自汗出,动则尤甚,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容易感冒,面色白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盗汗多为阴虚,主要症状有: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口渴多饮,睡卧不宁,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鉴别诊断:
本病应该与小儿佝偻病和结核病相鉴别。
佝偻病:佝偻病的患儿除了有盗汗的症状外,还有以下的临床表现:佝偻病患儿最主要的变化是由于骨骼病变所出现的症状,这是佝偻病的特征表现。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结核:结核病的患儿除了有出汗多的症状外还具有低热,面部潮红,食欲减退,情绪变化等症状。
治疗:
1、自汗:治则:补阳益气,固表止汗。处方补脾,清胃,平肝清补补肺,补肾阳,清天河水运水入胃,揉心顶,肺顶,肾顶,肾纹,关三府一,揉颤百汇,按揉肺俞,正捏脊。
2、盗汗:治则:滋阴潜阳,养血止汗处方:取天河,分阴阳重分阴,补肾阴,运水入胃,补脾,平肝,清补清肺,揉心顶,肺顶,肾顶,肾纹,府三关一,揉颤山中,按揉肺俞,椡捏脊。
有效病例:王某某,男孩,三岁,家长主诉:孩子从半岁以后几乎每天晚上入睡后都会出现全身汗出,一直到清晨醒来才会停止出汗。平时喝水较多,入睡后经常会翻来翻去。检查:小患者面部潮红,手足心较热,舌淡红,少苔,脉细数。诊断:小儿汗正(盗汗)。笔者采用阴虚盗汗的处方治疗三次后晚上汗出明显减少,治疗十二次后痊愈(随访一年无复发)。临床体会:汗为心知液,是人体金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祖国医学有血汗同源之说。如果汗液流失太多很容易伤及人体的阴液和阳气。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对孩子的健康都非常重视,一旦生病就会到医院进行输液,希望孩子快点好起来。又加上好多家长怕孩子营养不够,大量的给孩子添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由于抗生素往往过于含凉,过量的注射抗生素类的药物,很容易伤及孩子的阳气而导致孩子阴液耗伤,大量的津液随汗液排出体外。由于小儿的脾胃较弱,运化力较差的生理特点,若是过量的摄入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致使胃肠发生积热,熏蒸津液,造成孩子出现过量汗出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小儿吃药往往不太配合,所以笔者认为,小儿推拿疗法是一种纯绿色疗法,安全而无副作用,较易被家长和孩子接受,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医诊断学》;
2、《张继港小儿推拿》
论文作者:杨杰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4
标签:小儿论文; 孩子论文; 佝偻病论文; 腠理论文; 津液论文; 汗液论文; 脏腑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