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实证研究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启示论文,区域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地理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地理历来是我国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核心,也是地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以区域地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本次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将7~9年级《地理》分科课程的内容定位为以区域地理为主。

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条规定:“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条规定:“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无论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动机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首位,显然本次课程改革将其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本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区域内容的选取进行研究,旨在让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编制者和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者以及广大的中学地理教师了解学生眼中的中国区域划分情况和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的兴趣所在,以帮助广大教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地达成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了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信息,还对25名学生、10名中学地理教师和2名在大学教授中国地理的教师做了访谈。

(二)调查对象

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代表性,在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笔者从青海、山西、山东、内蒙古、北京、河南六个行政区随机抽取了高中和初中学生800名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生既有女生,也有男生,既有高中学生,也有初中学生。调查对象的分布和构成情况见表1。

(三)研究过程

在明确研究目的、收集所需资料之后,围绕研究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征求部分专家的意见后,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之后,先从浙江省某中学抽取40名学生作为测试样本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原来的项目内容、排列顺序加以改进,再确定了调查问卷,最后进行正式调查。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手段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658份,回收率为82.25%。

三、结果整理与分析

(一)中学生印象中的区域特征

从被调查者填写的情况来看,各大区域中在学生印象里最为深刻的,大多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有饮食、建筑、风景、经济、气候、景观、特产、歌舞、河流、自然灾害、人口、地形、资源等,例如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西北的沙漠、新疆羊肉串、青藏高原独特的风光等,越是他们感兴趣、越是新奇、越是贴近生活的事物,他们的印象也越深刻。另外,在学生印象深刻的地理事物中,只有部分内容是从地理课堂学到的,大部分地理知识,例如青岛啤酒、天津狗不理包子、青藏高原粗犷的歌声等都是在生活中学到的。

(二)中学生所感兴趣的区域地理知识及对区域地理的兴趣

学生所感兴趣的区域地理知识主要有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生活习俗、资源、经济、地形、发展前景、建筑、珍稀动植物、小吃、旅游景点、奇闻异事、气候、风土人情、各地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育水平、知名学府、各地涌现的名人、人们的生活、交通状况、各区的城市、军事、服饰、各地特产、宗教信仰、人口、环境保护、知名企业、语言、名山大川、种植的农作物、传说、工农业状况、歌舞等。

从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于贴近生活并能与自己产生感情共鸣的区域地理知识兴趣较浓,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开始关注各地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约有5%的同学对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感兴趣,显示了学生们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超过半数的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建立在了解区域地理知识的价值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从区域地理知识中“求新、求奇、求乐”的基础上。还有约40%的同学对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的兴趣一般。

绝大多数学生非常想了解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表明学生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还有几名同学在选择了“想”之后,后面又特意补充了一句:“只可惜不知道。”

(三)中学生对中国区域划分的看法

分析发现,约占42.4%的学生对四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表示认可,理由主要是这样划分简单、不烦琐,便于学生记忆,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突出各区的区域差异。这种结果除了说明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确实较为合理外,也说明了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经过几年的采用,已经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分析也发现,目前存在于中学生头脑中的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五花八门,区域的概念模糊不清,非常零乱,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东南地区、华西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部季风区、西部非季风区等多种区域的名称,大部分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地理区域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学校所在的区域。例如青海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学校到底属于西北地区还是青藏地区,甘肃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学校到底属于西北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四、结论与启示

一是中学生所喜欢的区域地理知识有生活化的倾向,对与生活贴近的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生活习俗等知识兴趣较为浓厚,而对于自然地理的一些原理兴趣很淡漠。另外,地理课堂已不再是中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途径,特别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等成为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报纸杂志、外出旅游等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补充渠道。而且,学生通过地理课堂以外的途径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甚至比在地理课堂学到的知识记得更牢固、印象更为深刻。

与教学大纲相比,无论高中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没有根本的变化,但新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知识、技能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另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列为新的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变化对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广大的中学地理教师,应千方百计增强地理课程、地理教科书和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努力培养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对于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初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想象和创造热情,尽管这种想象有些过于幻想和片面,但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因此,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编写中国区域地理部分时,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激发学生地理想象的内容。

二是目前存在于中学生头脑中的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五花八门,区域的概念模糊不清,非常零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的中学地理课程至今尚未出现一个得到大家公认的中国区域地理划分方案,近几年出现的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尽管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编写的教科书中有不同的中国区域划分方法,这种局面势必造成学生头脑中中国区域概念的模糊。

笔者曾对我国20世纪初至今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较为典型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总体来看,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经历了一个“不划区、分省讲述→将位置邻近的省区合并在一起讲述→分区”的过程。而且分区方案五花八门。

(2)受到生活中普遍沿用的区域概念的影响。例如,学生们从平时的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以所在区域命名的大学名称,或者从电影电视等其他多种渠道能听到许多区域的名称,但有些名称与地理教科书中的区域名称不相一致,使得学生无所适从。

考虑到既符合区划的原则,同时,出于尽量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区域概念保持一致,以避免混乱的想法,笔者认为中学地理课程中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区域应该是有层次的。首先,按照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把全国在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区域,然后再对每个区域根据区域差异进行进一步划分,例如,北方地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2)为了与日常生活习惯相一致,将全国划分为华东、华中、华南、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等区域,然后做一下补充:“人们习惯上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当然,究竟划分为哪些区域,要经过科学的研究。有人可能担心这样划分,区域数目太多,其实,对于国土面积如此辽阔,地域差异如此之大的国家,划分出七八个根本不算多,只要我们研究一下世界其他一些大国的中小学本国地理,就会发现,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本国地理分区的数目一般较多,最多的有二十个左右。例如在英国中学高年级《英国地志》中将全国分为十八个地区,美国的一些小学地理课本把美国分为七个大区。前苏联实行九年一贯制,九年级学习前苏联经济地理,其中把俄罗斯分为十个区域进行讲述。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和征求中学地理教师的意见后,最终对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教学只做了如下规定:“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例如,本标准规定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1]中国地理教学至少选择五个区域。至于中国地理的五个区域的大小和具体范围都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自行决定,只要是五个不同尺度的区域即可。只对区域选择的数量进行规定,一方面,保证了学习的覆盖面和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必学区域的个数,可以加深对所学区域的印象,掌握学习和了解一个区域的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从目前使用的新课程标准教材来看,虽然选择的主要区域大部分还是相同的,但是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差异。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于区域地理所做的这种规定,虽然避免了无休止的争论,但是,中国区域划分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所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中国区域划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标签:;  ;  ;  ;  ;  

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