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乡镇企业重现生机和活力的一把钥匙——关于全省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生机论文,全省论文,产权制度论文,钥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努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攻坚战的同时,许多人又把关注和探询的目光投向了乡镇企业。河北“老乡”到底怎么啦?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我省乡企改革究竟走到了哪一步,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最近我们先后走访了省直有关部门并深入到廓坊、沧州、邢台及霸州、固安、三河、大厂、黄骅、沙河、隆尧等地,对全省乡镇企业改制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
一、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乡企改制势在必行
乡镇企业是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全省乡镇企业已超过85万家,从业人员750万人。目前全省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7.8%、 国内生产总值的35.4%、工业增加值的51%、财政收入的24.6%、出口创汇的46%、农民收入的49.3%都来自乡镇企业。改革开放20年来,乡镇企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崛起对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对开辟有河北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对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自9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同全国一样,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势头受阻,在速度和效益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这里仅以近三年的情况为例——
1997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增幅同比分别下降5和28.3个百分点,其中乡村集体企业增速下降高达33.4和28.6个百分点,亏损额达55亿元,关停企业近1万个,有5个市集体企业利润总额呈负增长;
1998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完成的增加值和上交利税又分别下降了11.6、11.8和3.2个百分点;
1999年上半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幅同比又下降6.4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增幅分别下降7.1和4.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下降1 个百分点;下半年尽管增速趋快、形势趋好,但预计全年增幅同比仍下降3-4 个百分点,利税增幅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
这几组数字,意味着河北的乡镇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当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看,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告别短缺,一般性工业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生产资料销售平淡,消费品市场缺乏热点。目前,我国市场上95%以上的产品趋于饱和或供大于求,产品积压严重。而乡镇企业中乡村集体工业企业的产销率又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产销率,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乡镇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市场的“夹缝”越来越小。二是随着国有企业的逐步搞活,“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崛起,特别是随着WTO向中国敞开大门,国际跨国集团的纷纷抢滩登陆, 使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更强了,乡镇企业尤其是乡村集体企业原有的机制优势所乘无几,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三是税收、金融、投资、外贸、外汇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乡镇企业正逐渐失去了优惠政策的庇护,宽松信贷的支撑。现在银行对一般乡镇企业增加贷款没有积极性,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相当普遍,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也在减少。加之不合理负担名目繁多,造成企业效益多方分流,导致这几年乡镇企业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后劲。
从内部环境看,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日益显露出来。面对新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多数乡镇企业不仅存在着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者素质差等问题,而且在产权关系、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缺陷也与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不相适应。由于产权模糊、政企不分,往往盲目投资,造成决策重大失误,资金使用率明显下降;投资主体单一,筹资渠道狭窄,资金紧张而无法向社会直接融资;一些企业高息募集资金,致使运营成本加大,利息侵蚀利润,经营风险加大,特别是高债务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约束机制,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集体资产跑、冒、滴、漏多,流失严重,最终形成亏损面不断扩大的状况。
要扭转这种状况、改变这种局面、克服这些困难,使我省乡镇企业重新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抓好机制创新,这是焕发乡企生机、增强乡企活力、再造乡企新优势、实现乡企新跨越的一个突破口,也是解决乡企深层次矛盾、打开乡企机制弱化这个“锈锁”的一把钥匙。
二、乡企改制中一些有益的做法与成效
我省乡镇企业改制的探索与试验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省委、省政府一直比较重视这项工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了具体部署。经过对乡镇企业改制的总结与规范,从1997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开。截止目前,全省乡镇集体企业中已有36791 个企业进行了改制,改制面积达88.6%。其中建立有限责任公司1237个,股份有限公司341个,股份合作制企业19081个;实行拍卖、租赁、兼并、转让、破产等形式的企业共16135个,占集体企业总数的38.85%。尽管各地进度有快有慢,起步有早有晚,但总的看,发展势头还是好的。在改制过程中,各地基本上都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坚持多种改制形式并存,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势利导、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在具体操作中,大都采取了以下几种作法和形式:
1、对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发展潜力较足、 产品有市场的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通过产权界定,依法组建成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华美粮油食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由三河市高楼镇与北京市粮食局饲料公司和香港港佳干劲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兴办,1997年又与南斯拉夫合资兴办了金河果汁厂,既有内资, 又有外资, 总资产4.02亿元,在产权界定之后,组建成立了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使其获得稳步发展。按此方法,河间市先后将31家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组建成企业集团,把最初的企业变成了由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把228家企业改制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 并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2、对效益较好,但受机制制约发展缓慢的企业, 实行“先售后股”的改造。矿峰水泥厂原是井陉矿区的一家骨干企业,效益曾相当不错,近年来由于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经营者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发展始终在一个低水平线上徘徊。为促其发展,当地政府决定对其实行“先售后股”改造。经资产评估,产权界定1005.6万元,净资产由企业内部全部买断(其中以郭志峰为代表的15名自然人认购了75%的股份),成立了股份制企业。改制后他们严格按公司章程规范运作,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尽管现在仍面临复杂的市场形势,但企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去年1—10月份完成产值3760万元,实现利润181万元,上缴税金23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55%、38%和100%。
3、对资产负债率小于100%且规模较大的企业,切出部分净资产量化到职工身上,实行职工身份资产股份化,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保定城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科、工、建、贸于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集团有限公司,拥有4 个控股子公司和11个紧密层、松散层企业, 平均年完成产值1 亿元以上, 创利税700多万元,为保定市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由于产权关系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企业运行机制弱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改制中,他们本着“兼顾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对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切出50%的股份作为量化股,按职工的厂龄、职务、岗位、贡献、技能分档次评分,根据职工得分量化折股。公司建立评分领导小组,经过充分酝酿,反复讨论,制订出订分具体规定,对号入座并两榜公布,群众相互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合理。改制后,公司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形式,广大职工以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大大增强了对企业发展和效益的关切度。
4、对小型微亏企业积极推行租赁、拍卖,采取公开竞价拍卖、 租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活化资产。沙河市河北恒利集团是以制药为龙头、集矿产、建材、贸易、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在改制中他们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对村第一煤矿、选矿厂等4 家小型微亏企业,进行了公开竞价拍卖。如标的500万元的村第一煤矿, 通过多轮竞买,以1200多万元成交,不仅最大限度地活化了资产,而且还使集体资产增值1倍多。固安县牛驼镇滤清器公司建于1988年,1994 年被牛驼镇密封垫厂竞买。该企业此前6年间共完成利税30万元, 到拍卖时资产负债率达到100%。拍卖后第三年就建成了一个年创产值1200万元, 实现利润358万元,纳税103万元的大户企业。石家庄市郊区东王村铸造厂,属于小型微利企业,经营很不景气,在改制中,他们将其公开招标租赁,租赁后的第一年就实现了利润翻番。
5、对总体长期亏损、搞活无望、欠债较多, 但局部车间有活力的企业实行资产抵贷、分立返租、切块搞活等形式,千方百计使企业“活”起来。大城县王文冷冻厂欠8家金融部门共计700多万元贷款,其中欠县农行467万元。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对除县农行以外的其他7家金融部门实行等额资产抵债。另外,把两个冷库和部分机械设备总价值260 万元的有效资产划归县农行,县农行又返租给原厂会计。新的企业经营者多方筹措资金启动生产,使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6、对经营较好,领导班子责任心、事业心较强, 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组建成规范的企业集团,走规模经营之路。霸州胜芳东升工业集团,下属21个企业,企业经营不错,村领导班子管理也比较得力。改制过程中,村领导班子通过进一步严格生产管理和资产管理,建立内部银行,学习邯钢等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自己比较成功的管理模式。去年集团公司实现产值7.4亿元,利税8249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37 %和79.68%,发挥出了规模效益。该市的信安建光集团下属7个村办集体企业,领导班子责任感和事业心都较强,也乐于奉献,在改制过程中,他们为了把“小舢板”变成“大舰船”,更好地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抗风浪,以资本为纽带组建集团公司,去年实现产值1.5亿元,上缴税金228万元,同比增长30.5%和23.9%。
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实可行的方法,扎实有效的措施,使改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改制使企业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大大提高了直接融资能力。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仅乡镇集体企业通过增股、扩股、转股等形式,共吸纳资金累计达319亿元。 二是改制将企业的经营权、人事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资产处置权和盈亏责任都还给了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许多经营者和职工通过投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心和积极性大大增强,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状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过去长期没能解决的“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三是改制盘活了一批低效闲置资产,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唐山市通过改制共启动停产企业865家,盘活闲置资产35.59亿元,625 家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廊坊市通过改制使345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迁安市对83个营业收入超500万元的骨干企业改制后, 其营业收入增长达到40%以上,高于该市其他乡镇企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香河县改制后企业税收增长了30%,不少改制企业已成为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
三、乡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在调查中我们感到,虽然我省乡镇企业改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成绩不能估计过高,问题还存在不少,有些问题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1、认识不到位,思想有障碍。在一些个别地方和部门思想保守、 观念陈旧,仍是进一步推进乡企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有些乡村干部在改制问题上存在“四怕”:一怕丢了财路。个别乡村干部私心严重,怕改制后企业有了充分的自主权,自己说话不灵了,多余的钱要不成了,乡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福利的资金减少了,另外一些不好处理的“关系帐”、“灰色帐”不好塞到企业处理了,因而对企业特别是乡村集体企业改制态度消极。二怕丢了位子。有些厂长、经理担心改制后失去了对人财物的控制和乱花乱支的自由,更怕在全体股东的直接选举中自己丢了位,怕劳心费力担风险,仍留恋负盈不负亏、做“太平官”的旧体制。三怕曝光“露了馅”。由于改制必然涉及清产核资,有的企业帐物不符、呆帐死帐较多,有的甚至成了名盈实亏、名存实亡的“空壳”。而清产核资,问题必然暴露出来,届时对上不好向领导交待,对下不好向群众说清楚,弄不好还要被查处。因而拖着、瞒着、捂着,过了一天算一天。四怕影响稳定。有的乡村领导担心改制捅了“马蜂窝”,把其它矛盾引发了,局面收拾不了。这“四怕”虽属个别现象,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了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改制的思路不清晰,模式较单一,方向有偏颇。在一些地方, 有的以“私有化”为改革目标,认为集体企业办不下去了,提出“乡村不办集体企业”,“突破口就是卖掉乡企,发展私企”,将集体企业简单地“一卖了之”,削弱了集体经济的实力,影响了集体企业的发展;有的将改制只局限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片面认为“一股就灵”,或将改制简单地作为一种集资手段,而忽视了改革中的管理、技改、内部制度建设等配套措施,从而影响了企业改革效果的发挥;有的改革简单从事,不想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产权制度,使企业改革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没有真正起到重现企业生机和活力的作用。
3、改制不规范,关键环节把握得不好。 一些企业改制特别是出售、租赁集体企业,不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就草率从事;有的资产评估机构不按程序进行认真评估,以收费盖章代替评估,造成集体资产流失;有些乡村干部不能正确行使职权,工作方法简单,不征求企业职工和农民意见,就将集体资产或简单量化到少数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身上,或低价定向转让或私下交易;有的随意改变集体资金的性质和使用方向,挫伤了企业职工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4、配套政策跟不上,减缓了改革的步伐。 当前与改制相配套的集体资产的管理、监督、运营机制、股权流动机制等尚未建立起来,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职能的转变等配套政策相对滞后;另外,对银行贷款缺乏合理、合法的处置办法,有少数改制企业时常出现逃废和悬空银行贷款现象;出售的集体企业所得资金的管理较为混乱,挪用、占用、挤用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乡镇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进一步深化乡企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切实解决好上述问题,进一步推动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乡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抓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端正改革的方向,增强改制的紧迫感。在改制过程中,在观念认识上要着重解决四个问题:一要端正改革方向。要在思想上明确,乡镇集体企业改制决不是要取消集体企业,也不是简单化的公改私,而是为了激活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促使集体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因此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拓宽改革思路。改革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我们强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并不是追求纯而又纯的集体经济,而是主要在控制力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不会动摇集体经济的主体地位,相反可以扩大集体资产的支配范围。因此,在改制中提倡外资嫁接、外资联营、增资扩股、兼并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索。三要增强紧迫感,克服麻痹厌战情绪。要引导各级有关部门和广大乡镇企业要认清形势,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后的形势,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早改早主动, 早改早受益,改则生,改则活,改则发展,以进一步加快改制的步伐。四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培育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新建再建纯而又纯的集体企业难度很大,但采取集体、村民合资的办法,采取集体以土地、厂房(房屋)、设备入股的方式,采取集体向个体私营企业参股的办法发展集体经济,既实现了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又促进了乡镇企业的改制、建制、增强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基本达到了一举数得的目的。资金困难,是当前绝大多数乡镇企业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单靠银行贷款是不行的。但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采取“七个一块”的筹资方式,即通过改革盘活一块,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清收一块,优势项目向各种专项贷款争取一块,通过银行增贷一块,创造良好环境引进一块,各级财政挤出一块,这样多渠道的融资,就较好的解决了乡镇企业资金不足和过分依赖银行的问题。这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值得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广。
第二,抓规范,进一步提高改制的工作质量。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以集体保值增值为目标,以各种政策规范为准绳,依据市场法则,科学实施,严格把关。一要严格把好资产评估关,要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资产评估,既要防止隐匿和转移集体资产,又要注意挤净资本中的“水分”,还要防止忽视无形资产,特别要避免资产评估偏低、负债评估偏高的倾向;二要把好产权界定关,企业资产产权应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和“依法确认、尊重历史、宽严适度、有利监管”的原则进行产权界定;三要坚持集体资产可有偿量化、不能无偿转让给他人;四要合理设置股权,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一般应设集体股;五要妥善处理改制企业的债权债务、原则上乡村两级组织不能承担或不能过多地承担债务,对于资不抵债的企业,要选择改制企业能承担债务的改制形式,严禁出现债务悬空问题;六要加强集体回收资金的管理与合理使用,以确保其用于发展优势产业,扩大再生产,不得用于非生产性开支,更不得化为私有;七要加强改制的监督工作。乡镇企业特别是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全过程,都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接受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促进合理竞争。
第三,抓引导和扶持,进一步搞好乡企改制的配套服务工作。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必须加快各项配套改革。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好领导、组织、协调作用,抓好配套改革和服务,为乡企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投资环境;计划、工商、财政、金融、税务、土地、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制定支持、引导、服务乡镇企业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认真解决好乡镇企业在资产评估、土地使用、企业登记换照、债务处理、改制中回收资金管理、公证等问题,特别要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好企业改制中的债务悬空问题;另一方面要在人才、信息、信贷、产品出口、市场融资、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支持乡镇企业改革、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大合唱。与此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积极探索股权流转的方式和方法,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四,抓“五个结合”,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是改制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当前要把科技进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千家骨干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努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规模大、科技水平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高的“一大三高”企业。二是改制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要根据市场变化、本地资源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尤其要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特别是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等连为一体,使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提高。同时,要积极开展创名牌产品、创名牌企业、创知名产业、创知名市场的“四创”活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促进乡镇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由低到高的梯度升级。三是改制与改组改造相结合。通过改制,推动资产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建造抗市场风渡的大船大舰,实现规模扩张,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四是改制与提高素质改善管理相结合。人才、科技、管理,是提高乡企整体素质的关系,也是乡企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下大力抓好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造就更多的能工巧匠和21世纪的新“鲁班”,造就更多的能够驾驭现代企业发展的知识型优秀经营管理者;要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不断改善乡镇企业人员结构;要强化管理手段,实现管理上的不断创新,力争在基础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环保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尽快扭转乡镇企业管理粗放的问题,促使乡镇企业夯实基础,增强造血功能,巩固改制成果,实现超常发展。五是改制与发展小城镇相结合。要在改革中解决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把发展乡企与发展小城镇这个大战略结合起来,将乡企相对集中到小城镇和工贸小区,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农业和农村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它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只要我们正确把握形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抓好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扎扎实实推进“二次创业”,我省的乡镇企业就一定能从困厄中奋起,重振雄风,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