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连续梁桥抗震评估方法及模型试验研究

既有连续梁桥抗震评估方法及模型试验研究

周勇军[1]2002年在《既有连续梁桥抗震评估方法及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位于弹性地基上的桥墩的变形特点,将桥墩的变形分解为桥墩自身弹性变形、基础转动和平动引起的墩身变形叁大部分,并以此作为桥墩振型函数,通过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位于弹性地基基础上连续梁桥的整体地震振动方程,应用反应谱理论求解包含地基特性综合参数y_1、y_2、y_3的地震力。另一方面,由动力相似理论建立了室内模型,并进行室内动力试验,借助量测到的模态参数分解出综合参数,可以反推结构频率及振型参与系数。试验结果、有限元计算值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概念明确、计算方法简便、精度较高,可以为动测法评定桥梁结构承载力提供参考。最后,从延性的角度给出强度折减系数来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的地震力,从而对桥梁的抗震性能做出评价。

赵松涛[2]2015年在《高速铁路大跨度RC连续梁桥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当前,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由于高阶模态效应的耦合作用,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特性明显有别于简支梁桥,且由于其刚度大、支座约束强的特点,和公路连续梁桥也存在显着差别,其抗震设计方法亟待研究。本文以我国高速铁路中典型的大跨度预应力RC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开展考虑多模态效应的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所完成的工作如下:(1)在调研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针对高铁大跨度连续梁桥的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以损伤性能指标DI为设计指标的、考虑连续梁桥多阶模态效应的抗震设计方法,形成了具体、完整的设计流程。(2)以京沪高速铁路某60+100+60m叁跨连续梁桥为对象,采用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并给出了明确的抗震设计结果。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通过小震下的反应谱法强度验算以及大震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法验算,分别从强度指标、变形及损伤指标等角度进行了抗震性能检验,验证了所提出设计方法的可靠性。(3)进一步地,通过和实际算例桥梁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所建议设计方法的合理性。所建议的设计方法可以供高烈度区高速铁路大跨度预应力RC连续梁桥抗震设计参考。(4)重点讨论了设计损伤性能目标DI、配箍率等参数对抗震设计结果的影响程度及规律,并通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验证了不同条件下设计结果的合理性。对比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地震动水平下,桥墩纵筋率随着设计DI值的增大而减小;当设计性能目标DI值一定时,桥墩纵筋率随着配箍率的增大而有所降低,增大配箍率对纵筋的配筋率水平影响程度有限,但可有效降低桥墩损伤。

卓仪[3]2012年在《既有混凝土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加固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已经实行了叁代。随着设计方法的发展和更新,按以前方法设计的或者根本没进行抗震设计的桥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震安全隐患。对这些桥梁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加固措施消除抗震安全隐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本文做了以下几部分工作:(1)总结抗震理论的发展,对我国1977年、1989年、2008年实施的叁代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从设防理念、设计方法、综合影响系数、延性设计、减隔震设计、抗震措施等方面,对比研究2008年与1989年实施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归纳了现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在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上的主要进步,说明了以前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缺陷和不足。(2)从适用条件、技术手段、分析内容和结果详细程度等方面,研究国内外四类桥梁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基于现场检查的应急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基于已有信息系统的快速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基于确定性计算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基于概率理论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通过分类梳理,提出了适合于桥梁震前详细的抗震性能评估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3)通过对某地区的混凝土桥梁进行统计调查,归纳了某城市桥梁的特征规律;研究基于现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能力需求比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建立了适合于现役的城市桥梁的能力需求比法抗震性能评估流程;对4座典型混凝土桥梁,运用能力需求比法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归纳了典型混凝土连续梁桥桥梁的抗震能力缺陷现状。(4)在研究国内外城市桥梁的抗震加固技术和抗震加固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现役的混凝土桥梁的抗震加固策略的具体方法;针对现役的混凝土桥梁的抗震能力缺陷现状,提出了上部结构加固方法、下部结构加固方法、减隔震加固方法和综合加固方法等桥梁抗震加固思路。

崔禹婷[4]2015年在《高速铁路大跨度RC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及桥墩合理配筋水平研究》文中指出摘要:目前,高速铁路正处于大规模发展时期,高速铁路桥梁是高速铁路主要的线下基础结构形式,同时,连续梁桥是高铁桥梁主要桥型之一,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梁桥的抗震性能及配筋水平是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调研了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抗震规范对轴压比、纵筋率和配箍率的相关规定,并收集了多座典型高速铁路连续梁桥资料,总结了影响桥墩延性性能的因素,分析并提炼了所收集的高铁桥梁各参数(轴压比、纵筋率、配箍率),明确了目前高铁连续梁桥各参数的范围,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对两种截面(矩形、圆端形)进行模拟,分析顺、横桥向不同轴压比、纵筋率、配箍率对两种桥墩截面特性的影响,主要得出:在两个桥向,等效屈服弯矩随叁种参数的增加而增大,位移延性系数随轴压比和纵筋率的增加而减小,随配箍率的增加而增大;(3)建立48+80+48m和60+100+60m两座高铁连续梁桥全桥模型,在顺桥向对算例桥梁原配箍率和增大100%配箍率下将各桥墩截面的纵筋率进行-75%、-50%、、-25%、0(保持原图纸配筋水平不变)、+25%、+50%、+100%、+150%的对比设置,在横桥向将各桥墩截面的纵筋率进行-75%、-50%、-25%、0(保持原图纸配筋水平不变)、+25%的对比设置。通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定量讨论了叁种地震动水准下桥梁在不同纵筋率及配箍率下墩底弯矩及剪力、梁体位移、桥顶位移延性、墩底滞回耗能及桥墩损伤六个指标的分布特性;(4)以小震下各墩的强度要求、大震下各墩的变形控制要求以及各墩的损伤控制要求叁个指标为主要标准,提出了高速铁路连续梁桥矩形和圆端形桥墩的合理配筋范围。

杨旭东[5]2016年在《高铁连续梁桥离差系数组合值及抗震性能指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是高速铁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情况。人们通过历次震害的不断认识,越来越接受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桥梁抗震理论分析与实践中,然而,以提升高铁桥梁抗震性能为目标,获得桥梁结构在未来地震作用下预期性能指标的相关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也并不完善。本文针对高铁桥墩截面大、配筋率低的特性,选取高速铁路桥梁中常用跨径的叁跨连续梁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增量动力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易损性曲线中的离差系数组合值βcom取值对于结构抗震性能的合理评估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一般按已有的经验系数取值。本文在总结βcom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高铁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参数(包括墩高、跨径、配筋率变化),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选择15条地震记录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研究了这些参数变化对离差系数组合值βcom的影响。该参数的合理计算可为高铁桥梁的地震易损性评估提供参考。(2)结合铁路桥墩的破坏特点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需要,以钢筋和混凝土应变作为桥墩损伤的判别标准,并给出叁水准抗震性能指标参数。选取12种类型的连续梁桥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墩高、跨径、配筋率等参数对漂移比与损伤指标DI的影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15条地震动作用下的IDA分析结果,建立了对应于叁水准性能水平具有95%以上保证率的漂移比与损伤指数限值,并将该限值与新西兰、日本以及美国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对比,验证了该量化指标的合理性。(3)根据支座损伤状态合理模拟支座的工作方式,本文建立考虑支座破坏滑移的弹塑性分析模型,使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支座失效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罕遇地震时,固定支座较多进入失效阶段,虽有较大滑移,但能够降低固定墩的地震响应,说明支座虽然是易损性构件,但支座的损坏能够起到保护桥梁下部结构的作用;支座失效后,连续梁容易与两侧的简支梁发生碰撞,而伸缩缝宽度对桥梁碰撞发生的次数以及碰撞力峰值均有较大影响,间隙越小越容易发生碰撞,且碰撞力较大,而碰撞的发生会限制支座位移,但对桥墩影响很小。

申现龙[6]2017年在《非规则高墩连续梁桥减震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和数值分析软件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铁路大跨度桥梁结构不断涌现。为了提高大跨度桥梁的抗震性能水平,基于粘滞阻尼器的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成为专家研究的重点和工程设计人员首先考虑的抗震设防措施。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大跨度公路斜拉桥的研究和应用,在山区的非规则高墩钢桁连续梁桥研究的较少。本文以云南省元江大桥为工程背景,结合减震设计和性能设计理论,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结合前人的减震设计和性能设计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基于粘滞阻尼器减震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设计方法,提炼出适合的铁路桥梁的抗震设防水准、性能水准和性能目标,并且推导了反应谱分析、快速非线性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的动力分析理论;(2)采用Midas/civil建立弹性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对元江大桥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采用快速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粘滞阻尼器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并且总结了粘滞阻尼器参数对高墩连续梁桥的减震作用规律。最后,通过有控和无控结构的地震动响应对比分析,评价了安装阻尼器后的结构主控部位的减震效果,说明了减震控制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3)采用Midas/civil建立基于弹塑性分布铰模型的弹塑性分析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弹塑性和弹性模型动力特性分析对比,说明将墩柱变截面单元简化为有限数量等截面单元来建模的可行性。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方法,获得了全桥各墩塑性铰发展历程,通过绘制各墩的曲率IDA曲线求得抗震性能指标量化参数。最后,通过有控和无控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对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桥梁抗震性能评估,评估结果满足预期的性能目标。

王立峰[7]2013年在《大角度V撑蝶形拱式连续梁桥受力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梁式桥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桥梁结构体系。按承重结构的静力体系划分,梁式桥包括简支梁、悬臂梁以及连续梁桥。近年,在建筑材料、设计理论、施工工艺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础上,以传统梁桥理论为基础进行桥梁结构形式的创新层出不穷,V撑蝶形拱式连续梁桥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新型结构之一。其中,V撑(即V墩)的出现丰富了桥梁的艺术造型,同时彰显了增大整体刚度、减小跨径、改善主梁受力性能等优点。蝶形拱即拱肋向桥外侧有倾角,从远处观望,犹如振翅欲飞的蝴蝶。此桥型外观新颖,富有空间曲线美及力度感,具有明显的艺术造型与技术创新的特点,但V撑蝶形拱的构造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均相对较高。因此,准确的分析其结构的受力特征、了解结构破坏形式、开展其极限承载力的研究、获取结构在特定荷载工况下的安全储备能力,为今后同类桥型的设计、施工、监控提供可靠的参考和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黑龙江省黑河市大黑河岛蝶形拱式连续梁桥建设项目,该桥的V撑结构具有大夹角和双向V形的特点,为国内首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施工现场监测、神经网络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大角度V撑蝶形拱式连续梁桥对不同结构参数的敏感性规律、应力传感器埋设的合理位置的确定、明确风险分析的目标并确定结构失效风险最大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结构的理论分析、现场应变传感器的埋设、数据的测试与分析、结构的数值模拟以及多参数敏感性规律的归纳总结。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角度V撑蝶形拱式连续梁桥不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参数敏感性分析的结合,根据一个特定的系统和一个给定的基准状态,识别出对系统状态产生影响的参数,从而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状态的影响程度。总结了桥梁结构施工阶段及运营阶段的敏感性参数,为同类桥梁设计、施工提供理论支持。(2)应用有限元分析理论和大型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了大黑河岛蝶形拱式连续梁桥的整桥静力分析模型并展开分析研究。通过结构内力的分布情况,选择结构受力不利、受力情况难以明确或重点关注的位置进行传感器的埋设,初步确定传感器的布置形式,并通过现场检测得出测试数据与模型分析的结果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可全面而精确的获得结构受力信息的传感器布置方案,提高同类桥型施工监控与结构分析的工作效率及准确性,从而保障桥梁施工安全。(3)V撑蝶形拱式连续梁的动力性能研究。通过动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建模原则,建立了Midas/civil2010建立V撑蝶形拱式连续梁桥抗震分析模型,进行桥梁的自振特性分析。分别建立了考虑桩-土效应的分析模型和不考虑桩-土效应的分析模型,对两种模型前10阶自振特性进行研究,讨论了桩-土效应对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分别应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分析,明确了动力分析中考虑桩-土效应的必要性,为同类型桥梁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4)建立了V撑结构的ANSYS空间有限元模型,通过局部应力的理论求解与振弦式传感器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到不同阶段V撑结构的应力分布状态。利用数据分析程序MATLAB(?)寸测试数据进行数值回归,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影响结构破坏、失效的内部、外界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开展结构失效的风险分析。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灰度理论—蒙特卡洛—有限元—神经网络(AHP-Gray theory-Monte Carlo-FEM-ANN)的风险分析综合方法。解决了以往风险决策多依赖于决策者经验和定性分析的问题,从而更具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影响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提出了蝶形拱式连续梁桥施工阶段风险因素的防范对策。本文的研究工作为了解大角度V撑蝶形拱式连续梁桥结构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为设计、施工、监控以及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杨超[8]2009年在《爆破地震波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安全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爆破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结构物的爆破地震效应及其安全评估成为工程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桥梁结构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其安全性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对桥梁结构在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的安全评估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对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的桥梁结构振动效应及安全评估进行全面的研究。本文首先根据爆破地震波的特性、参数和经验公式,分析了爆破地震波强度的影响因素,从而研究了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差异;同时基于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衰减以及结构的振动过程,研究了桥梁结构在爆破地震波下的行为效应,阐述了爆破地震波与桥梁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其次,根据桥梁结构的爆破震动破坏特点、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对比了桥梁结构常用的各种安全评估方法以及现有的爆破震动安全评估的一般方法标准,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参考天然地震的桥梁结构抗爆动力安全评估方法。最后结合实桥,进行了连续梁桥在不同爆破地震波及天然地震作用下的振动效应分析和抗爆安全评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的合理性。

李勇[9]2012年在《非一致地震激励下高架连续梁桥动力响应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架桥是公路和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体系以连续梁和简支梁居多,但目前对于多点地震激励下高架连续梁桥动力响应的研究还较少,有关桥梁抗震规程和细则也未就地震动空间性对高架桥动力响应的影响给出明确规定。然而,在汶川等国内外强烈地震中,高架桥的破坏却较多,说明高架桥的抗震性能尚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提高。同时,历史震害也为高架桥的抗震设计理念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另一方面,近年来结构减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新桥的抗震设计和旧桥的抗震加固均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且已有较多长大桥梁应用减震技术的工程实例。但是,关于采用减震技术提高高架桥抗震性能的研究及工程实例还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双柱式桥墩直线连续梁桥这一高架桥常见的结构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国内外结构抗震减震研究领域前沿,对高架桥的多点地震响应规律和减震控制对策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大质量法与绝对位移法的关系和计算精度及高架动力响应对地震动空间特性和结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分别基于绝对位移法、相对运动法和大质量法,推导了多点地震激励下结构运动方程,证明了大质量法和基底绝对位移法的结构运动方程是基本一致的;利用SAP2000软件,分析了基底附加质量和阻尼比对大质量法、阻尼比对基底绝对位移法计算精度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大质量法,以高架桥墩底反力的104倍作为对应墩底的附加重量即可获得较高的计算精度,且阻尼比的影响较小,但是对于基底绝对位移法,阻尼比的变化则会对其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跨数、跨度、墩高等结构参数以及视波速、相干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等地震动相关参数对双柱式桥墩高架连续梁桥多点地震响应的影响,初步得出了几点定性结论。2.地震作用下高架桥的梁台碰撞响应与控制对策研究。基于ANSYS软件,完成了线性碰撞、Kelvin、Hertz和Hertz-Damp模型的二次开发;分析了梁台碰撞对双柱式桥墩高架连续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梁台碰撞可以防止活动支座位移失效、降低固定墩内力及变形,但增大了固定支座剪力;探讨了多点地震激励和近断层地震激励对高架桥梁台碰撞响应的影响,得出了多点地震激励和近断层地震激励将会增大碰撞力等结论;研究了具有两阶段出力特性复合式金属阻尼器及粘滞阻尼器作为防撞和减撞措施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前者具有小震下耗能、大震下‘锁死’的功能,可有效地避免或降低多点地震激励和近断层地震激励下高架桥的碰撞响应,而后者近断层激励下高架桥的减撞效果则更佳。3.振动台台阵试验模型设计及其有限元模型修正。根据模拟地震振动台台阵的能力,以某双柱式桥墩高架连续梁桥为背景,设计、制作了几何相似比为1:10的缩尺模型;通过自由振动和振动台台阵白噪声激励试验,识别了试验模型的动力特性参数,并修正了其有限元模型,包括单向滑动支座的横向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修正结果表明,将单向滑动支座的横向刚度视为刚性可能带来明显的计算误差,以双线性模拟为宜。4.一致与非一致地震激励下高架桥动力响应的试验研究。根据规范设计反应谱拟合了四类场地人工地震波,并选择了符合四类场地天然地震波,分别进行了水平一维和多维一致激励振动台台阵试验。结果表明,高架桥地震反应对于场地因素较为敏感,不同场地地震动激励下的响应相差较大;选取两条天然地震波和一条人工波,按照不同视波速进行了水平一维行波激励试验,并与一致输入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行波效应对高架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分别生成考虑相干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的多点地震人工波,进行水平一维多点激励试验,分析了相干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对于高架桥地震反应的影响。5.粘滞阻尼器性能与减震效果的振动台台试验。设计并制作了四个粘滞阻尼器,测试了其在不同频率简谐激励下力-位移和力-速度关系曲线。测试结果显示,激励频率越高阻尼器出力与速度越接近线性关系;将粘滞阻尼器安装在高架桥模型的主梁与边墩之间,选取两条天然地震波和一条人工地震波分别进行了纵向一致输入、行波输入和多点输入下的振动台试验,考察了粘滞阻尼器对高架桥动力响应的减震效果。6.基于增量时程分析的一致与非一致地震激励下高架桥抗震性能研究。介绍了增量时程分析(IDA)的相关理论,对一致激励下典型高架桥的抗震性能进行了IDA分析,探讨了适用于高架桥抗震性能IDA分析的评价指标和强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结构基本周期对应的、阻尼比为5%的加速度反应谱谱值Sa(T1,5%)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均可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而桥墩塑性转角、支座位移及支座剪力均应该作为高架桥抗震性能IDA分析的评价指标。分析结果还表明,按现行盆式支座规程设计的桥梁支座横向抗剪承载力是偏低的,这可能是汶川地震中这类桥梁支座破坏的主要原因;对高架桥模型进行了水平单维逐步增大激励加速度峰值的振动台试验,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考虑地震动的空间相关性,分别进行了行波激励、考虑相干效应的多点激励和考虑局部场地效应的多点激励下高架桥抗震性能的IDA分析,并与一致激励下的IDA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初步的结论是,地震激励强度越大,高架桥一致激励响应与多点激励响应差别越大。

高少华[10]2013年在《基于爆破作用的桥梁安全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爆破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程领域中,或多或少地对邻近结构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是损坏。以前,技术规范多是对建筑物在爆破作用下的安全评估,而对桥梁的安全评估却是微乎其微。然而,桥梁是交通枢纽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性对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建设均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桥梁结构的安全评估凸显了其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本文详细研究了爆破地震波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传统连续梁桥与矮塔斜拉桥之间的异同,其次全面地分析了结构的受力情况,得到并检验了结构的平衡构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在大小爆破强度下对两桥进行动力分析并加以比较,提出了一种新颖合理的安全评估方法,为以后爆破的设计工作和桥梁的安全评估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1、从振动参数、传播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爆破地震波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并与天然地震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两者的异同。介绍了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公式,重点研究了反应谱法的原理和应用。2、根据实际工程图纸资料,运用ANSYS, Midas/civil软件对矮塔斜拉桥以及连续梁桥进行有限元模拟,并对两桥进行模态分析,对其自振特性进行了比较。3、采用选定的实地爆破反应谱曲线以及天然地震反应谱曲线对模型进行激励输入,并分析比较了桥梁在天然地震以及小强度爆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指出了传统安全评估方法的缺陷,提出了依照爆破地震波的强度分别进行安全评估的方法。4、在大强度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对两桥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分析,做出了安全评估,研究了两桥评估方案之间的参照性,同时弥补了爆破规程在桥梁安全评估方面的空白。

参考文献:

[1]. 既有连续梁桥抗震评估方法及模型试验研究[D]. 周勇军. 长安大学. 2002

[2]. 高速铁路大跨度RC连续梁桥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 赵松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3]. 既有混凝土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加固研究[D]. 卓仪. 重庆交通大学. 2012

[4]. 高速铁路大跨度RC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及桥墩合理配筋水平研究[D]. 崔禹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5]. 高铁连续梁桥离差系数组合值及抗震性能指标研究[D]. 杨旭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6]. 非规则高墩连续梁桥减震控制研究[D]. 申现龙. 燕山大学. 2017

[7]. 大角度V撑蝶形拱式连续梁桥受力性能的研究[D]. 王立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8].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安全评估[D]. 杨超. 长安大学. 2009

[9]. 非一致地震激励下高架连续梁桥动力响应与控制研究[D]. 李勇.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0]. 基于爆破作用的桥梁安全评估[D]. 高少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既有连续梁桥抗震评估方法及模型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