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早读早写”实验研究:汉字启蒙教育的新途径_汉语拼音论文

汉字启蒙教育的新途径——“汉字标音 及早读写”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启蒙教育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新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与阅读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一问题妨碍了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解决识字与阅读的矛盾,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怎样尽可能实现“用时少,识字多”,并能够迅速“提高读写能力”,便成为本实验的主旨。

据此,我们提出了本实验的假说。

如果从普通话的基本音节里筛选出若干个高频音节,再从高频音节里各选一个高频字作标音字,让学生在入学初的两个月左右读准记熟这些作为标音用的汉字及其四声,接着以这批字作为启蒙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及早进入阅读和写作,在大量的读写中进一步去掌握大量的常用汉字,能使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及早得到有效训练,智力得到及早开发。

二、实验研究过程

(一)实验阶段

本课题的研究历时16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孕育阶段(1978年至1989年)。这个阶段,我们用四川话“直注”成人扫盲方案,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扫盲实验。后来,又将其改为“直音注调趣味识字实施方案”。在此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将其改造成为适用于儿童启蒙的实验方案,定名为“直音注调,提前读写”,并初步编写出了《音标字课本》。

2.形成阶段(1989年至1991年)。在这个阶段,我们一方面直接控制三个实验班,积累有关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横向联系,召开了两次跨省市的课题协作研讨会,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论证,并修订了方案和音标字课本。课题名称由原来的“直音注调,提前读写”改为“汉字标音,及早读写”。因为“汉字标音”能明确表达出本实验采用的启蒙识字工具是用汉字给汉字标音;“及早读写”则表达出了本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早”二字,也能准确表达出由于启蒙识字工具的改革,就可以及时进行早期读写训练的内涵。

在第二届“汉标”理论研讨会上,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把“音标字”称为“标音字”。一是避免与“国际音标”相混淆,二是“标音字”能明确表达出是给汉字标音的字。

3.扩大阶段(1991年至现在)。在这个阶段,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将本课题列入“八五”期间普教科研资助项目。已初步完成操作材料的编写,着重在可操作性上进行了探索。本实验属于启蒙识字工具的改革,不改变现行教材的体系与安排,只对低段(第1~3册)语文教材进行“汉字标音”处理。一年级上学期编一本标音字课本,与统编第一册(进行“汉字标音”处理了的)合为一本,统筹安排,便于教学。一年级下学期至二年级上学期所使用的统编教材,需进行“汉字标音”处理时,由教师指导学生转注。二年级下学期的教材不再进行“汉字标音”处理。为保证有一个基本的读写训练量,另编有一套(4本)《补充阅读》,每学期用一本。

从1992年秋以来,还开展了小区实验,以积累不同层次学校、不同程度教师的有关资料。为推广实验提供各种相关数据。

自1990年以来,已先后在万县市、成都、海口、杭州召开了4次协作理论研讨会和4次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一个以本省为基点,11个兄弟省市为推广点的协作网络已基本形成,并成立了面向各地的课题协作组,统领这项实验。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打破了30多年来识汉字必先学汉语拼音的模式。小学生一入学,就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并熟记从普通话音节里精选的标音字,掌握它们的四声及标调符号。然后,用这些标音字为后边出现的生字标音、注调,使儿童能直呼生字读音,缩短识字过程,以便集中精力去掌握字形、理解字(词)义。而将汉语拼音,放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作为继续识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对于标音字,也不是孤立地学,而是与组词、认读基本句式以及说话训练相结合。这就为随后的初步阅读进而大量阅读、读写结合、边学边读、巩固识字、学习新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1.筛选标音字。

标音字是识字的拐棍,这批字选得准不准,对整个实验有很大的影响。最初的标音字来源于成人扫盲用字,将近400个。经初步筛选,定为316个。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有的标音字仍不适合儿童认读,有的起不到标音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筛选标音字的几条基本原则。

(1)标音字是“汉标”实验的启蒙识字工具,一切均从“启蒙”上去考虑。

(2)标音字必须是笔画简单的高频字,要易学、易掌握,并且标音价值大。于是,我们确定了“四选”“四不选”。

一选该音节中的最高频字。如wen音节的“问文温纹闻稳……”,“文”为最高频字。

二选该音节中笔画简单的高频字。如ba音节的“把八拔叭扒爸巴罢霸坝吧”,“八”的笔画最简单。

三选该音节中构字率高的独体字。如she音节的“舌”字,虽不是高频字,但是构字率高的独体字。

四选儿童语言中已有的实词。如e音节有“鹅”字,虽不是高频字,又不是笔画简单的独体字,但它是儿童言语中已有的实词,“雀、拍、瓜”等均属此类。

一不选非同音节的多音字。如“长”,读chang和zhang不选。

二不选同一音节都是冷僻字的字。如can的“参、岑、涔”,zhuai的“拽”等30个音节均属此类。

三不选只带冷僻字的高频字。如en的“恩”属高频字,启蒙阶段可能用到,但其余几个字(蒽摁等)均系冷僻字,启蒙阶段不可能用到,“恩”作标音字不实用,只作临时学记的二类字。这类字有32个。

四不选一个音节仅一个字的字。这类字有gei(给)、lia(俩)、neng(能)、nin(您)、nuan(暖)、ri(日)、sen(森)计7个,但它们是高频字或儿童言语中常用字,列入临时学记的二类字。

(3)标音字的读音是普通话的标准音,采用普通话四声定调,教学时必须坚持普通话标准音。

具体筛选时,我们首先从普通话的417个基本音节里筛选出高频音节若干个,再从高频音节里筛选出需要确定标音字的音节,再接着从这些音节里各筛选出一个高频字作标音字。经过五年四次筛选,现在基本定为283个标音字。加上统编教材要求掌握的,构字(词)率高的未入选作标音字的一类15个,在一年级上学期学完。

2.标音字的教学。

(1)教准标音字。标音字是扩大识字的基础,这就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掌握。经过实践探索,我们运用了汉语拼音发音口形、舌位、送气方法进行教学。如“吃”,孩子们受方言影响,发音为“qi”,教师边讲边示范。南方人分不清翘平舌、鼻、边音,前、后鼻音,实验老师们创造了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如“吃”与“次”的发音,在“吃”后面标上“ch”,学生就知道前者读翘舌音,后者读平舌音了。

(2)运用标音字识字的教学。教学中发现学生记熟了标音字,却不能用来标音。原来是对标音字的四声没有熟练掌握。标音识字时,产生了“试调”的心理。于是,在教学标音字的同时,教会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读准四声,做到能熟练地听音辨调,见带调的字能正确脱口而出。为防止同音字混淆,及时强化训练是必要的。如“耳[√]”,为“耳朵”的“耳”读“二”的第3声。

3.大量阅读的教学。初入学儿童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几百个高频字,积累了一定的词汇。用这些字作识字工具,完全可以阅读有关少儿读物。低年级的阅读训练主要是通过朗读来进行的,所以,老师要重视朗读的质量,严格要求学生眼到、口到、心到,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破词。总结出了指导阅读的“四读框架”。即(1)读正确。运用标音字把生、难字读准。(2)读通顺。对长句和拗口句教师要领读。(3)读懂。逐段逐句读懂,进行词句训练。(4)读熟练。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能独立准确地读一篇文章。

4.及早进行写话训练。写话训练及早到什么时候?主要内容是什么?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儿歌”单元教学结束后开始了书面造句训练;在进入课文教学后的单元练习中便开始了“看图写话”训练。后来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个时期开始写话训练是恰当的。写话内容以“看图写话”为主,辅之以写读书笔记、写日记、写自己的见闻等。

上页表反映了整个实验的过程。

三、实验效果及成果

(一)实验效果

实验方案所规定的两年要达到识字、阅读、习作三大指标,都完成得比较好。

1.识字量。按1992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语文课本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共学生字约1150个。本方案规定一、二年级最低量为1400个,人均实际完成2150个,超出方案规定750个,超出《大纲》规定1000个,最高的超出1371个。从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来看,一年级实验班人均识字875个,普通班316个,实验班的人均识字是普通班的2.8倍。经1991年至1993年三年对照检测,实验班的识字量也是普通班的2.2倍以上。

2.阅读量。按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语文课本(1992年版)的安排,一、二年级4个学期课内仅阅读15万字,本实验课内完成51万字,是其3.4倍。课外,4个学期人均阅读75.5万字。课内外共阅读126.5万字,超过本方案规定(100万)的26.5万字。最高的超过152万字,最低的也超过7万字。若与人教社义务本(1993年版)相比,本实验实际达到的阅读量(126.5万),是其(30万)4.2倍。

3.习作量,大纲对一、二年级没有规定。本方案规定完成2.5万,实际人均超出0.4万,最高的超出1.1万,最低的也超出0.1万。与普通班的四年级学生比,还略胜一筹。

(二)实验成果

1.用一批标音字代替汉语拼音进行启蒙识字教学,又在大量阅读中进一步识字,较好地解决了识字与阅读的矛盾,从而使儿童及早受到读写训练。本实验继承了“直注”法的优点,扬弃了方言注音的缺陷,继承了它的符合汉字单音节直呼的精髓以及把识字放到阅读中进行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汉语拼音的积极成果,还借鉴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等多种识字实验的成功经验。

2.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技术成果材料。

(1)《标音字定格参照一览》,是本课题重要的创新成果。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标音字筛选的几点说明;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音节、标音字、常用字、定格依据等项,按音序逐项罗列;第三部分为“附注”,就暂选定的标音字予以分类。

(2)《标音字课本》,是本实验的操作材料,包括两大内容:一为“入学教育”、“标音字”、“儿歌”,以标音字教材为主轴,从看图学词识字到看图学词读句识字,再到比较识字,偏旁带字识字,共42课,6个单元;二为课文,计49课,4个单元。

(3)《补充阅读》1-4册。是为儿童及时进行早期读写训练而选编。第1-3册的生字进行了汉字标音处理,便于入学初儿童自由阅读。第4册为配合汉语拼音教学而用汉语拼音注音。第2、3、4册《补充阅读》各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与统编教材各单元相配合而选编的,并设计有“阅读提示”和“考考你”,这部分主要用于课内的补充阅读。第二部分为自由阅读材料,主要供学生课外独立阅读之用。第三部分为附录,是补充说写训练教材。

(4)与《标音字课本》、《补充阅读》配套的教参。

(5)《汉字教学字典》,约70万字。

3.积累了一批“汉标”实验教学经验文章。

四、问题讨论

1.用标音字代替汉语拼音进行识字启蒙教学,是否科学?理论上是否成立?实践上是否可行?

该实验在1990年至1992年期间,有的同志提出了质疑,诸如“汉标”实验与古代的“直音法”类同等等。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在《“汉字标音”实验,效果好,行得通》一文中明确指出:“古来的‘直音法’或称‘读若法’,以及后来的切音法,其根本缺陷是全国方言繁多,难以统一读音,被淘汰是必然的。后来产生的音素化方法(包括拼音字母和汉语拼音),不可否认,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汉标’实验中的标音字,是以普通话为标准语音的‘直音’。这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是根据汉字特点,在继承传统合理因素基础上的扬弃与发展,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不但没有否定或贬低汉语拼音,而是使它与汉字注音标调教学相得益彰,发挥更大的作用,只不过把它放后一步而已。”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曾性初等人,运用信息科学和心理学,对比研究了汉字和拼音文字的信息冗余度指出:汉字、汉语拼音、英文三者的冗余度,以汉字的最大,记忆的信息量最小,因而最容易学习。紧接着是钱含芬等人的实验也表明:小学儿童方块字的识记曲线明显优于汉语拼音,无论是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儿童识记方块汉字的效果均比汉语拼音好,差异显著。利用标音字代替汉语拼音进行识字启蒙教学,较之通过汉语拼音学习汉字,减少了拼音环节,简化了教学过程,减轻了儿童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利于直接进入读写训练。先学习表意功能明显的汉字,较之先学习枯燥无味的纯表音的汉语拼音,更易为儿童所接受,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潜能。儿童学习了三百个左右的标音字,即掌握了98%以上常用字的读音标记,使儿童及早进入阅读成为可能。儿童在学习标音字时,形义优先,突破字形难点,把汉字形义音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了汉字的特点,符合汉字教学的规律。实践证明,本实验使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启蒙教学存在的识字与阅读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2.“标音字”能否担负“标音”任务?标音字是本实验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本实验的标音字克服了汉字表音功能差的缺陷,能够准确地为同音字注音。因为标音字是从普通话高频音节里选定的,音素是确定的,能够准确读出来,用它们代替汉语拼音加上声调符号,给同音节的汉字注音,科学而可靠。本实验对用以标音的汉字,其表音功能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教学标音字时,有机地渗透音素定音的口形、舌位、送气方法,加上四个声调的熟练掌握,就自然赋予标音字既是高频字,又有标音功能的性质。这是对汉字启蒙教学的一个带有创新性的突破。这些标音字的筛选,主要借助于原国家文改会、标准局的《汉字频度表》。

3.及时进行读写训练,是否可行?汉字频度研究结果表明,一级字(最常用字)500个,占全部出版物常用字的77%,加上二级字(常用字)500,则占全部出版物日常用字的91%,再加上三级字(次常用字)1500个,则达96%。再四级字(稀用字)1500个,五级字(冷僻字)3000个,一共仅占全部出版物日常用字的4%。这还是针对成人生活、生产用字情况统计的,而儿童读物的常用字量实际还少得多。“汉标”实验充分利用了这一科研成果,让儿童在入学初认识了300个左右的标音字(也是高频字),和100多个非标音的高频字,就能认识启蒙儿童读物85%以上的汉字,如果再用已学的标音字给生字注音,儿童及早进入阅读就完全可能了。

再从阅读上看,两年阅读100万字也是完全能够达到的。这个量是参照前苏联小学生4年阅读200万字确定的。100万字是指课内外的阅读总量,即4本课本之和约16万字,《补充阅读》4本之和约15万字,自读课本(人教社义务版配套读物)4本之和约20万字,课外自由阅读39万字。两年每学期按17周算,平均每天只读2千多字,而且是课内外之和。有了这样的阅读量,既巩固了识字,又训练了阅读能力,增加了知识积累,开拓了视野,发展了智力,为进一步的习作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关于习作2.5万字,以两年按58周计,平均每周习作400多字,每天50多个字,绝大多数是在课堂完成。一般的实验班都能达到,有的还超过。

4.把汉语拼音放到二年级下学期教学是否妥当?是否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汉标”启蒙识字,识记了相当数量的汉字和教学标音字,并渗透了汉语拼音的有关知识,再加上年龄的增长以及智力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这个时候学习汉语拼音,容易得多,一般只花2-3周时间即可掌握。

5.推广“汉标”的可行性如何?由于本实验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手段,实行的是“四普通”。因而,在推广时,没有特殊要求。只要对参与本实验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对本实验方案构成理解,掌握标音字课本的编辑思想,编排体例以及标音字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了。

标签:;  

“汉字早读早写”实验研究:汉字启蒙教育的新途径_汉语拼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