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复方冠心I号联合PCI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并探讨复方冠心I号治疗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研究对象为4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患者,经中医辨证符合气虚血瘀的证型。随机分为单纯PCI组和PCI+复方冠心I号组。患者入选后记录其主诉胸痛、胸闷、心悸的症状和舌质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ck,ck-MB,AST、sCr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IGF-1)。3个月后记录随访情况,包括患者主诉症状和舌质情况,比较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及IGF-1的变化。结果PCI+复方冠心I号组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且较单纯PCI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复方冠心I号组患者IGF-I水平较干预前升高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较单纯PCI组升高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患者ALT、AST、HS-CRP、LDL-C改变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PCI联合复方冠心I号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改善心肌缺血作用机理可能和升高IGF-I水平有关。
【关键词】复方冠心I号,PCI,冠心病,IGF-1【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05-02
治疗性血管新生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研究热点之一,即通过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健全、促进局部血管的新生,提高心肌代偿能力。我科应用由大剂量的黄芪与失笑散组合而成的复方冠心I号,临床上应用治疗冠心病多年,能有效缓解心肌缺血患者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心悸、心慌、头晕等症状,减少心肌缺血负荷[1]。前期研究证实该方可能促进鸡胚囊膜血管新生,减少由于缺血导致的心肌损伤作用[2]。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内介入治疗(PCI)联合复方冠心I号治疗冠心病患者后,在症状、实验室指标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复方冠心I号联合PCI疗效、安全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1、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心内科住院病人44例,年龄50-80岁,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患者,并符合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证,采用单纯随机法将病人随机分为PCI组和PCI+复方冠心I号组。其中PCI组25人,PCI+复方冠心I号组19人。
2、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入院后记录其临床症状,填写病例报告表,症状轻重评分表的制定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并完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PWV/ABI检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标本,检测血常规、血生化+CRP及IGF-I。
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追踪。患者接受治疗3个月后复查,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PWV/ABI,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标本,检测血常规、血生化+CRP及IGF-I。血IGF-I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3、治疗方法: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追踪受试患者3个月。复方冠心I号颗粒剂:组成为黄芪20g、蒲黄15g、五灵脂15g。由江阴天阴制药厂生产,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中药房提供。生产批号为:1412310。
31 患者入院后,记录其临床症状,填写病例报告表,完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PWV/ABI检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标本,检测血常规、血生化+CRP。血IGF-1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4、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均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分析前进行方差检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表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本实验所有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
结果1、44PCI患者随机分为PCI组和PCI+复方冠心I号组,其中PCI组25人,PCI+西药合复方冠心I号组19人。在PCI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冠心I号治疗3个月后,症状积分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一;与单纯PCI相比,PCI联合复方冠心I号组症状积分改善更加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一)
注:PCI干预前后比较:P<005PCI联合复方冠心I号干预前后比较:▲P<0001;PCI组与PCI联合复方冠心I号组比较:#P<005)。
2、患者满意度及认识度调查3个月后随访,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反馈情况调查,44例患者其中43人对治疗效果很满意,1人基本满意,为PCI组1人,0人不满意;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调查,42人能够充分理解和认识疾病,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2人基本了解疾病的严重性,愿意接受治疗,其中PCI组1人,PCI+复方冠心I号组1人,0人不了解疾病。
3、各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PCI组、PCI+复方冠心I号组ck,ck-MB无统计学差异。各组患者实验室AST、sCr无统计学差异。(见表二)
讨论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针对冠心病的治疗,目前主要的三大治疗途径是:一、药物治疗;二、介入治疗(PCI);三、外科治疗。由于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或无法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原因,仍有一部分患者经受着心绞痛发作的困扰,治疗性血管新生促进缺血心肌区域内的血管生成,缓解心绞痛,已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门之一。研究显示,复方冠心I号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肌缺血时间,动物实验可促进鸡胚囊血管新生,可显著降低缺血心肌细胞上清液CK-MB、cTNI水平,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3]。
本试验结果提示,患者接受PCI联合复方冠心I号治疗3个月后,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改善都是比较明显的,同时PCI联合复方冠心I号治疗较单纯PCI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作用更加明显。
这可能与复方冠心I号具有益气活血功效有密切关系,在支架组患者特别是其中发生AMI的患者,血瘀表现往往较明显,瘀血闭阻心胸而有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复方冠心I号由黄芪、五灵脂、蒲黄组成,方中黄芪味甘,性温,归脾肺经,是补气中的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显著增加心排出量,有正性肌力作用;可保护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减少缺氧心肌细胞凋亡及损伤[4];还可拮抗肾上腺素,扩张冠脉、改善心肌血供,降低血液黏稠度,消除自由基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5]。失笑散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缺氧,抗心肌缺血,抗炎止痛,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压积,延长凝血及血栓形成时间的作用[6]。全方能活血化瘀,益气行气,气行血行。在应用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复方冠心I号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失笑散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建、抗炎止痛、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压积值、延长凝血及血栓形成时间的作用[7]。
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PCI组、PCI+复方冠心I号组患者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冠心病二级预防方案中加上复方冠心I号的治疗,对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即复方冠心I号在临床观察研究期内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临床中应用复方冠心I号是安全的。既往动物实验显示,复方冠心I号可减少急性心梗大鼠血清及细胞上清液CK-MB、cTNI水平[3],与本研究似有不一致。其主要原因是此组临床病例PCI后血清CK -MB、cTNI水平无明显变化,PCI相关的心肌损伤较少有关。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血清IGF-1的浓度降低,IGF-1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相关[8]。IGF-1能够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利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建立,因此IGF-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心肌血供改善情况。IGF-1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多核白细胞聚集所致心肌坏死和再灌注所致心肌凋亡的发生有关[9]。PCI联合复方冠心I号组较单纯PCI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升高明显。
提示复方冠心I号可能通过提高血清IGF-1水平而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本实验结果表明:PCI联合复方冠心I号,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升高血清IGF-1水平,不增加肝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复方冠心I号作用机理的阐明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 祝光礼,陈铁龙,陈启兰.黄芪失笑汤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0):625-626[2] 祝光礼,范翠娟,陈铁龙,等.黄芪失笑散对鸡胚绒毛尿囊膜促血管生成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62-2464.[3] 祝光礼,周凡,陈铁龙.黄芪失笑散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32-2234.[4] 彭定凤,柯丽,李论,等.黄芪对缺氧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19(4):234-236[5] 冯国清.黄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3):27[6] 李强,孙建宁,夏晓晖.失__________笑散及其不同提取部位的药效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48-49[7] 李强,孙建宁,夏晓晖失笑散及其不同提取部位的药效学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48-49.[8] OstadrahimiA,Moradi.r’ZarghamiN,et.Correlatesofseruglleptinandinsulin-likegrowthfactor-1concentrationsinnormalweightand0vepweight/obeseIranianwomen.JWomensHealth,2008,17(8)a389-1397.[9] PifarreR,ScanlonP.Evidencebasedmanagementoftheacutecoronarysyndrome.Philadelphia:Hanley&Belfus,Inc,2001,78:432-438.
论文作者:徐俊松1 陈铁龙2 吴玉泉3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3
标签:复方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论文; 冠心病论文; 症状论文; 统计学论文; 黄芪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