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梯专业课程建设的诊断与改进*
葛志炎
【摘 要 】溧阳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电梯专业课程建设仍存在设计模式过于传统、课程结构过于松散、资源建设不全面、课程评价过于单一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在遵循动态对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三大模块的改良,解决课程需求问题、资源问题及评价问题。
【关键词 】中职;电梯专业;课程建设诊改
一、电梯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溧阳天目湖中专校立足区域主导的电梯产业,创新性地开展政校行企混合所有制模式,取得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效果。但在诊改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课程体系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设计模式过于传统,滞后性较强
目前该专业课程设计严格按照“目标模式”来进行,即确定目标、划定内容、进行方法应用以及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主体作用过于凸显,企业很少参与其中,即使参与也仅仅局限于进行下游的方案指导。这种单源性的课程建设带来的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缺乏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结构较为松散,课程序列融合度不高
电梯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没有参考标准,多是对较为成熟的机电类专业课程标准进行改造;课程序列看上去循序渐进,但仔细推敲和实践后会发现课程序列融合度低,很多时候前置课程根本无法满足后置课程的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工”与“学”的不协调。
(三)课程资源建设不全面,覆盖度不高
电梯专业需要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即使是校内资源,其建设覆盖度仍然不高,并且滞后于企业发展现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对话”渠道与形式比较单一且不具备动态性。
(四)课程评价比较单一,缺乏适应性
目前实施的标准化评价既不能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忽略了课程应用对象的变化性,与课程改革要求的素养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五)塑造教育的内容远远不够
那么电梯专业课程体系到底应该怎么建设好这个“平台”呢?一是根据课程主体(学生)和职业岗位服务客体(企业)需求遴选课程并细化课程内容;二是构建学生与企业动态的需求修正通道,使得主客体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并线”;三是进行系统性整合,将零散的需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整合为科学的课程模块,形成学生、学校、企业在课程体系开发中的联动机制。
二、中职电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进
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需求不尽相同,侧重点会有一定的变化;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为了应对变化,不至于滞后,我们要开发电梯专业模块化的课程资源。在呼应需求的基础上对零散的资源进行筛选、提优、分类,再根据课程体系结构进行系统的组合、提炼、编制,不断收集、分析并整理进现有的课程内容中。同时遵循“过程就是资源”的开发理念,将学校的教学过程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资源、企业的岗位实践过程资源及其他类型资源相结合,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如图2 所示。
图1 电梯专业课程建设改进实施过程
(一)需求分析:建立内、外部需求对话平台
做好需求分析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内外部需求收集渠道,每隔一段时间集中反馈,寻找两方面需求的一致性内容。
(五)药物效果评价 利用新型复合驱虫药的驱虫模式是在对我国大中型猪场寄生虫危害进行大量调查基础上,筛选目前最有效、安全和广谱的药物通过目标规划优选而成。据应用效果统计,对寄生虫驱虫效果达94.9%~100%,饲料转化率提高5%~6%,每头肥猪节约饲料18~20 kg,肥猪提前10~20 d出栏。整个猪场苍蝇数量减少80%以上,使环境卫生大为改善。证明该驱虫模式适用于全国各地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控制,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对学生的职业观、价值观进行培养的塑造教育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过程融合度较低。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内容往往安排在公共基础课中,较为独立,并且与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另一方面是还没有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提取、编制出一系列具有电梯专业特色的塑造教育内容。
(二)结构与资源整合:开发模块化的电梯专业课程资源
改进过程分为六个环节,企业全程参与其中,具体流程如图1 所示。
企业税费方面,6月28日,中国银行首家启动新一代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在全国试点推广。2017年7月31日,中国银行作为唯一参与试点的商业银行,成功完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税费业务首笔支付业务。中国银行“报关即时通”业务市场份额已经连续10余年稳居银行同业第一。
图2 模块化资源的提炼编制
图3 电梯专业课程体系诊改CSE 评价
(三)应用与评价: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有三个要求:一是适用性。评价要适用课程对象,也要适合社会、企业、行业的需要。二是要有管理过程控制的评价。对过程管理进行评价改进是高质量课程建设的保证。三是设置长期的多点位监控。多点位监控是指在每一个模块处都设立评价监控点,可以通过相关反馈分析相应模块的状态,这既有利于全面监控,也便于做出相对应的微观决策。评价可采用CSE 评价模式,对内外部需求、课程选择、课程适用性等进行过程评价,如图3 所示。
选取表面温源加热装置有效加热区域中心点为测量位置。首先将表面温源加热装置升温至目标温度稳定后,用表面温度计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元件紧密贴附于表面温源加热装置,使其参考端温度与环境温度充分达到热平衡后方可进行测量,每隔1min测量1次,10min内测量11次,分别记录设备示值和标准示值,计算出11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并将设备示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器实际值的平均值之差作为该仪器当前温度点的示值误差。[1]视实际计量需求,在该点处测完其它相应项目再将表面温源加热装置升温至下一个温度点进行测量。计量点若无特殊要求通常选取整十或整百的温度点。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 2019) 76-0063-02
【作者简介 】葛志炎,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溧阳,2133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梯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价、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适合教育视域下中职学校电梯维修与保养专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的研究”(项目编号:ZYB2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中职论文; 电梯专业论文; 课程建设诊改论文; 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