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境优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试论论文,关系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在阐述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时,提出了“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显著提高”的要求。这一概括,使环境建设不再游离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之外,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环境建设虽然不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要素系统,但它作为一个渗透性因素,契合、融通、体现了精神文明的风貌所昭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今日之中国要迈向现代文明的门槛,必须要把握好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困扰与难题。
一、对“环境”内涵的深入分析
狭义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但这是不全面的。广义的环境可分为四个层次:①原生环境,即原始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和人类与自然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动态的生态平衡关系,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如果外界压力和冲击超出生态系统的生态阀值,就可能导致物种灭绝、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质破坏等生态平衡失调的悲剧;②次生环境,即被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其结果或者是对自然环境的美化,或者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③人工环境,即由人工建造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等组成的物质环境。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作了较大改变,使之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它的规划、设计、建设好坏,将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④社会环境,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形成的人文环境,包括政治局面、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等。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之一的体现精神文明水平的环境建设,应对以上四个环境的内涵作出某些割舍与综合。我们认为,一方面是侧重于对生态环境的改造。这是考虑到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的改变中,其结果或者是“顺向改变”,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生态系统自身的自动调节功能;或者是“逆向改变”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降低以致破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使自然环境遭致污染和破坏。环境建设的目标应力求实现自然环境的“顺向改变”,使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以求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现代社会里,自然环境的优劣,环境受到污染前程度,已成为判别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尺度。它所涵盖的大气、水体、土壤、空间环境质量等,对判断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意义甚大。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两大任务,一是净化环境即大力防止环境污染,逐步消除社会化公害,改善卫生状况,使人们得以在一个对身体无害或者基本无害的安全环境中生存;二是美化环境即人们通过发展城市雕塑、园林、绿地、花坛,改善城市的建筑风格、色彩等,使人们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概括起来,环境建设中对自然生态环境改造的目标,就是实现“优美环境”的要求。
另一方面侧重于对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等社会环境的改造。社会秩序是人们为了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必须共同遵守的、带强制性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当这些行为准则付诸行动而转化为群众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就构成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有好有坏,这就取决于社会法制手段的健全以及道德规范、思想教育、社会舆论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优良社会秩序的形成和保持,与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十分密切。没有精神文明的飞扬,社会秩序就难以保障。
社会治安是国家为维护社会安全,保卫国家和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人身等方面的安全利益,运用法律手段,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打击、惩处的实践活动。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道德风尚和文明水平的集中反映。它不仅关系到一个社会是否能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同时还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生命财产是否能有安全可靠的保障。只有达到各类案件发案率普遍下降、人们法制观念增强,人人都敢于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社会保持安全稳定、人民群众普遍增强安全意识等要求,社会才能求得安宁的社会秩序,社会治安才能得到根本好转。
社会风气就是社会风尚和习气。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它由某些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凝结、转化成了一种带群众性的社会舆论力量和社会行为力量。社会风气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社会成员精神文明面貌的总体表现。这种反映和表现通过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素养的潜移默化,形成了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积极的社会风气,它由进步的政治观念、高尚的伦理道德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转化而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力量,如爱党爱国、廉洁奉公、助人为乐等。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起着支持、巩固和促进作用,社会风气好,则广大社会成员精神振奋、乐观积极、勤劳朴实、道德高尚、社会安定;二是消极的社会风气,它由落后、腐败的政治伦理与审美观念凝结而来,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力量,如社会的不正之风、以权谋私、金钱万能等。消极的社会风气导致社会失调,演化为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社会犯罪、社会心理失衡等症状。社会风气不好,则人们斗志涣散、悲观消极、道德败坏、社会动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会风气的好坏,社会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二、搞好自然环境建设,有赖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自然环境建设的成果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圆满解决,这一解决的过程,浸润着精神文明的思想指导、价值支撑、知识条件、道德升华。没有精神文明水平的上扬与召唤,要搞好自然环境建设是不可能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不能脱离环境生存与发展,受环境羁绊、牵制的特征,使得人在自然面前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构筑起二者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做到既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既取利于自然,又惠顾于自然;既充当自然界的开发者,又兼任自然界的保护者。其核心就是改变传统的偏重数量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改善发展质量,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发展中不注意环境的改善,是很难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又明确地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开启人与自然关系之门的“金钥匙”。它要求我们一要追求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努力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多样性;三是坚持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生活环境改善三者同步进行,把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放在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的位置上。在具体操作中,要实现环境、生态、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就是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面临比今天更危险的时代了”。他为此提出要努力解决现代社会伦理问题。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混乱,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慧”。西方社会以“我”为中心,一切以“为我所用”为标准的西方“工具理性”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这种人与自然的冲突并没有给人带来实质上的幸福。因此,必须引以为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切和“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经济高度发展,我们应发扬光大,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自然观。一是要把提高环境质量、保持环境、爱护环境作为我国现代化奋斗目标之一。如果以破坏环境和损害人民健康为代价去建设现代化,那就根本违背了现代化建设的初衷;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其中也包括提高环境质量方面,如果不认真保护环境,消除环境污染,实现环境净化,努力满足人们对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那就根本违背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初衷。二是坚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正确处理好这三者关系,力求使它们得到和谐实现。当经济利益与环境效应发生冲突时,要以对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妥善处理矛盾,坚决服从环境效益。三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把保护环境看作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并作为工作出发点。四是剔除错误的思想倾向,纠正“工业拜物教”、“见物不见人”、“先污染,后治理”和只重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考虑经济一是核算,不计人自然资源存量和成本等思想观念,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政策失效”问题。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生态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环境知识素质。要抓好环境建设,需要加强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懂得以人类为中心的整个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懂得环境污染预防和综合治理的方法以及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伟大意义,从而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自觉行动。为此,一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专门人才,建立一支较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普及教育的专业队伍;二要加强对生态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三要把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知识作为实现干部“知识化”的重要内容;四要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在人民群众(包括中小学生)中,普遍进行不同程度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不重视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素质的教育,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知识一天无知,甚至我们还有很多错误的宣传,如把自然界当作“斗争对象”的“与天斗,与地斗”,违背自然规律等,导致长期以来不重视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加上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的人才少,知识浅、技术薄,从而使我国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能力受到限制。
再次,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要有效地遏制环境破坏,加强环境建设,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必要的。如制定正确的投资政策,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和发展适合我国的控制污染的技术等,但根本的办法,是运用法律手段,依法保护环境,依法治理环境。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把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基础上,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噪声治理条例》等及其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广泛深入地进行法制教育,要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懂得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再一方面,严格执法,加大执法的力度,对一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应予严惩不贷,不搞“变通”“放宽”,发挥法律的威力,
三、优化净化社会环境与高度的精神文明是分不开的
物质生产是社会环境优化、确立良好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风气的基础与前提。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风气基本上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有一部分属于社会生产关系范畴(如经济生活秩序等),归根到底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纠正两个认识的误区,一是认为搞经济建设,就必然导致社会风气的低下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二是认为只要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风气就会自动得到改善。我们认为,要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考虑“仓禀实,则知礼节”的客观前提,又要对自己活动进行约束和自律。这就使道德伦理、文化素质的要求进入到社会关系领域来了。只有通过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根本优化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如果孤立地就事论事,就社会秩序论社会秩序,就社会风气论社会风气,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第一、树立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优化社会环境的根本保证。不容否认,由于社会转型和理论研究的混乱、大众传媒的某些偏执、文艺领域的矫枉过正等缘由,人们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巨大物质满足得以实现的同时,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这些产生于野蛮时代的社会现象,象潘朵拉魔盒里的瘟疫纷纷来到人间,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国民的信仰危机,甚至精神家园的迷失。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塑民族精神,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聚焦民族向心力和自信心,使之成为全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这是搞好社会风气、重整社会秩序的基本保证。
第二、法律规范和纪律规范,既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保护积极的社会风气、遏制消极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法制意识淡薄和有法不依、执法不力是我国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遭致紊乱、社会风气受到伤损的重要原因。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要比新加坡管得更好,创造政通人和的秩序和风气,不像他们那样动用“重典”,实难办到。诚然,在运用法律手段时,应有所区别,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可以采取强制手段,对于调节社会风气,则要多强化道德教化作用。
第三、道德规范作为一种长期有效的约束力量,维护着社会秩序和调节社会风气。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讲究诚信、自律、服务,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没有奉献与道德生成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稚嫩的、脆弱的。一个邪气充溢的社会环境,只能是“骗子”遍地走、歪门随处开的世界,哪还有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可言?因此,利用道德的力量,培植道德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是医治社会弊端的良方。怎样培植这个结合点,一要强化职业道德建设。职业规范看得见,摸得着,这是最现实的选择,要胜过无数夸夸其谈的道德说教。这也是最易操作的一种方法。如果各行各业如“工农兵学商致”恪以职守,勤奋工作,则不仅会慢慢净化社会风气,也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这也是每个公民起码应做到的,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二要强化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理性公理”,是每一个文明社会文明公民起码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在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不能企求人人都能成为“雷锋”,但必须要求公民讲公德,这是在社会上立人做事之本。必须形成有效的舆论环境,并将扬善与惩恶相结合,使遵守社会公德的人获得尊严。而使不遵守公德的人成为“过街老鼠”,时时受到谴责的威胁。长此下去,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自然就要高起来,而一个良好的环境又会促使更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一个文明人,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就会好起来。
第四、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好坏,与人们和知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人是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的主体,人的愚昧无知,常常是破坏社会铁序和败坏社会风气的重要原因。因而,必须搞好人的智力开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面对建立在高科技市场经济之上的西方文化及其享乐主义方式的冲击,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合理的有机的嫁接,刨造中华新文化;二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采取多种教育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要扫除文盲,也要逐步扫除科盲、法盲、道德盲。
第五、通过综合治理这一有效途径实现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的优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着纵横交错的因果联系,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源”是多方面的;同时,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牵涉到社会生产和生活方方面面,单靠某类力量难以和彻底解决问题,只有全社会形成强大的“顺心合力”,密切配合,方可大见成效。正因如此,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时,把它看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要采取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相互协调、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从多方面予以保证。
在建构社会铁序上,综合治理的中心是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生产和生活铁序,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秩序规则。对出现的某些无序和失序现象进行科学的构序。如建立良好的选择机制、用法制规范来制约市场经济运行的偏轨、健全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重视制度创新等,使社会秩序走向健康运行的轨道。
在抓好社会治安上,综合治理的中心是在确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基础上,搞好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实行防范与打击相结合,搞好防范,阻挠犯罪,使社会治安工作治标又治本。在责任制方面,要求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落实、效果良好;并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使各基层领导切实负起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并把领导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明确,形成一个完整的领导责任制网络。在建设安全文明小区方面,强调其标准是:政治稳定,社区安定团结,居民群众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治安良好,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公共设施管理规范统一,公共场所整洁卫生,环境秩序、绿化美化、形容卫生达标;基层组织健全,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干群、军警民关系密切,劳资关系正常,邻里关系友好,家庭关系和睦;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措施落实,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风貌。这五项原则的落实,将使社会治安达到新的水平。
在抓优化社会风气综合治理中,中心是紧紧牵住党风的“牛鼻子”,带动民风的上扬。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党风以及所反映的政风、民风是社会风气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要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首先就要加强党风的整顿和建设。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力量的地位,决定了党作为执政党的党风状况如何,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警示(陈云语)和“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邓小平语)的告诫,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党是全社会的表率,党风正就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党就能卓有成效地领导、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克服和纠正社会的各种不正之风,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因此,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
标签:社会风气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