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_增长速度论文

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趋势论文,消费品市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来说,消费品市场形势始终是直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也是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消费品市场发展特点与趋势的研究、对促进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措施的探讨,应当引起了社会各方面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拟就这些方面略作探讨。

一、我国消费品市场当前的发展状况与主要特点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调控目标。1—9月份,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9%,高于全年调控目标8%的增长速度;累计消费品零售物价涨幅回落到1.3%,大大低于全年6%的宏观调控目标;夏粮和早稻在连续两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又获得较大幅度增产;主要消费品供应充分,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居民消费心理稳定,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当前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状况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且运行平稳。今年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159亿元,实际增长速度为10%。这一增长速度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基本相适应的,今年1 —9月份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 %(全年调控目标为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幅高出其1个百分点。这一增长速度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速度相比较也是不低的,1978—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9.6%,而今年1—9月份的实际增长速度比其高出0.4个百分点。同时,今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运行也是平稳的,除了因去年元旦和春节期间的消费相对集中于2月,致使该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数较高, 而导致今年2月份的增幅与元月份差距较大外, 其他月份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变化差距很小。初步预计,今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8000亿元左右,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11%, 全年市场销售也不会有大的波动,运行平稳。

2、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与非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增长并存。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以后,需求多样化、社会化的趋势就会越来越明显,目前突出地表现在商品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和服务消费等非商品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在迅速提高。1996年与1992年相比,城市居民家庭的年均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衣着、耐用消费品和日用杂品支出的比重则分别下降了4.26、0.61、0.35和0.3个百分点。今年1至3 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增长速度分别为13.5%、10.9%和9.8%,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10.6%、9.9%和9.6%,增幅在逐渐回落。与此同时,服务消费等非商品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在迅速提高。 1996 年与1992年相比,城镇居民用于交通、保健、文化、旅游和娱乐等方面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3.9%上升到18.3%,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娱乐、 教育、 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8.5%,用于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增长21.1%。非商品性消费支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大、中城市更为明显。上海市上半年居民家庭人均月消费支出中,用于医疗保健类、文化教育娱乐类的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23.4%和14.4%,均高于消费支出平均增长2.0%的幅度;广州市1—8月居民家庭用于医疗保健类和文教娱乐类的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17.3%和15.2%,也都高出消费支出9.2%的平均增长速度;太原市今年1—7月的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和人均家庭服务性支出的增长速度更高, 分别达到了1.64倍和49.4%。

3、收入支出分流与消费热点分散并存。 由于居民对收入预期的减弱和消费预期的增强,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意识增强,货币收入中用于储蓄和购买国库券、企业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方面的支出迅速增长。到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储蓄额已达42750亿元,比1989年增长了7.3倍,大大高于同期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倍的速度。 如果加上手持现金和有价债券,居民的金融资产约为5.5亿元。 在居民收入支出分流的同时,消费热点分散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就城市居民而言,在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下一步的消费目标应当是住房和家用汽车,但由于消费住房和家用汽车的购买力要积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收入水平的较大差异也不可能使这一购买力得以同步释放;对农村居民而言,虽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已经开始进入加速成长期,且市场潜力也很大,但也是由于收入水平的较大差异而将使其普及的过程要比城市漫长得多。因此,大的购买高潮,大的消费热点已是不复再现。同时,即便是有一、二个消费热点出现(抑或是城市居民的住房、汽车消费热,或者是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热),也会由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数的日益扩大,而不会使其象以前几轮增长周期那样,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4、即期消费不足与潜在消费增长并存。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趋缓表明居民即期消费不足的同时,居民潜在的购买能力却在迅速增长。居民储蓄和持有有价证券的增加,及其带来的预期收入的增加,无疑会促进潜在消费能力的增长,但与此同时也挤占了部分即期消费。

5、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当前, 我国市场上商品的丰富程度已大为提高,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这是改革开放取得的突出成果。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出现的买方市场还只是初级阶段的买方市场,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还很突出。一方面,在生活消费领域,目前供过于求的产品绝大多数还是一般加工工业品,如化学制品业的合成洗涤、化妆品等,家用电器制造业中的电冰箱、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空调器、排油烟机等,纺织工业中的初级加工产品,以及房地产业中的高档、高价写字楼与公寓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不太高,竞争力也不强,难以打进国际市场,国内部分市场已为国外产品所垄断或占据;另一方面,一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产品仍存在“瓶颈”状态,高新技术产品仍然不足,关系国计民生的几种重要农产品的产量仍然不稳定且结构也不合理,适合居民购买能力的住宅以及适合广大工薪阶层的洗澡、理发等生活服务设施方面,也仍难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6、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今年以来, 各地在前几年“大商场热”中新建和改、扩建的一批大中型商场已陆续投入运营;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各类新兴商业业态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各类连锁企业达1000家,店铺达14000多个;进口产品和外资进入商业零售领域的增加, 国际竞争呈现出国内化的特征。商业零售企业的单体规模和总体规模都在迅速扩大,居民购买力在企业间的分流日趋突出,企业在吸引居民购买力方面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尤其是在夏季,各商业企业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减少商品库存,纷纷采取了让利、优惠、有奖、降价和赠品等一系列促销措施,以吸引广大工薪阶层的购买力。仅8月份,北京、天津、 重庆、武汉和哈尔滨等城市的一些大型商场在夏季商品销售的折价幅度就达到4—8折。

上述我国当前消费品市场的几个特点中,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与非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增长并存、收入支出分流与消费热点分散并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方面,是带有趋势性的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出现一种必然趋势,它们的出现也表现了我国消费品市场已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二、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的情况和今后一个阶段内我国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尤其是实际增长率)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特别是近几年内)不会出现过高或过快的局面,而只会在今年增长率的上下变化,并呈现平稳运行的态势。

首先从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发展趋势。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涨幅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见表1、图1)。1978—1982年为第一阶段,名义与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7.7%和7.0%,1980年达到最高点,分别为21.5%和14.6%,1982年降为8.9%和6.9%;1982—1986年为第二个阶段,最高点在1985年,增长速度分别为31.1%和20.5%, 1986 年降为15.1%和8.6%;1986—1990年为第三个阶段,最高点1988年为27.8 %和7.8%,1990年降为2.5%和0.4%;1990年以来为第四个阶段, 最高点1994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0.5%和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变化周期的拐点,名义增长速度与实际增长速度最为接近,这是上一个周期结束和下一个周期开始的标志(见图1);二是在头二个周期,当名义增幅最高时, 实际增幅也达到最高点。但从第三个周期开始,实际增幅与名义涨幅的最高点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在第四个周期当1994年名义增幅达到最高时,实际增幅却是最低点(见图1); 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变化(或是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GDP 增长率)的变化周期是基本一致的(见图2、图3)。

表1 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比较

(单位:产值、零售额为亿元,增长速度上年=100)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增长速度 实际增长速度 消费品零售额

1978362411.7

1265

19794038 11.4

7.6

1476

19804518 11.9

7.8

1794

19814862

7.6

5.2

2003

19825295

8.9

9.1

2182

19835935 12.1 10.9

2426

19847171 20.8 15.2

2899

19858964 25.0 13.5

3801

1986

10202 13.8

8.8

4374

1987

11963 17.3 11.6

5115

1988

14928 24.8 11.3

6535

1989

16909 13.3

4.1

7074

1990

18548

9.7

3.8

7250

1991

21618 16.6

9.2

8246

1992

26638 23.2 14.2

9704

1993

34634 30.0 13.5 12462

1994

46622 34.6 12.6 16265

1995

58261 25.0 10.5 20620

1996

67795 16.4

9.7 24614

年份 名义增长速度 实际增长速度

1978 7.7 7.0

197916.7 14.4

198021.5 14.6

198111.6 9.0

1982 8.9 6.9

198311.2 9.6

198419.5 16.2

198531.1 20.5

198615.1 8.6

198716.9 8.9

198827.8 7.8

1989 8.2 -8.1

1990 2.5 0.4

199113.7 10.5

199217.7 11.7

199328.4 13.6

199430.5 7.2

199526.8 10.5

199619.4 12.5

图1 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与实际增长速度比较

从第一个特点来看,目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与实际增长速度已经非常接近。今年1—9月份,名义增幅仅高出实际增幅1.4 个百分点,7月、8月和9月更为接近,差距更进一步缩小。据此, 似乎可以断定第四个周期已经结束,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将会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会出现新的增长高度。但如果从第二、三个特点来判断,结论就不会是这样。从第二个特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幅与名义增幅相背离的变化趋势来看,放松银根、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提高和名义增幅的上升,而不能带来实际增幅的提高,企业和消费者也不能得到实惠。因此,即使是采取了有利于加快名义增长速度的办法,实际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随之同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再从第三个特点来看,在前三轮国民经济的变化周期中,每当出现“谷底”时,都是用放松银根、增加投资的方式来刺激消费、启动新一轮的增长周期的。当国民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开始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变化也就跟着进入了新的一轮增长周期。但在这一轮增长周期中,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摈弃了“一紧就放、一乱就收”的做法,坚持了稳中求进、结构调整的方针,坚持了总量平衡、适度从紧的政策,形成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适度增长的可喜局面。与此相适应,市场的运行也只能是平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也不会太高。同时,由于这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宏观调控的经验,并逐步建立起了主要商品的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体系、价格风险调节基金等制度,外汇、粮食、棉花等重要商品的储备也很充裕,运用国内外资源调节市场的能力在逐步提高,宏观调控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也为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图2 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比较

图3 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比较

其次从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特点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的发展趋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的最根本因素。一般而言,在居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其收入水平是基本同步变化的,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收入稳定增长的预期提高,消费倾向也会提高。只有到了较高的生活水平之后,边际消费倾向才会出现递减的趋势。我国目前居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还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到1996年末,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已经达到小康水准的家庭还只占到家庭总数的43%。显然,我国目前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进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只是处于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基本同步变化的阶段。由入水平增长速度上升,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就会上升;否则,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就会下降。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均出现了趋缓的态势。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实际生活费收入增长速度,1993年为10.21%,此后降为1994 年的8.7 %、1995年的4.93%和1996年的3.3%。与此相适应, 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也从1992年的15.4%,降为1993年的8.9%、1994年的4.1%、1995年的5.9%和1996年的5.6%。当前,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工业企业经营困难,下岗和退休人员增多;农副产品质量不高,国际国内竞争力不强,流通体制不顺,部分产品相对过剩、销售不畅,农民负担较重,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今年1—9月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较上年仍有所减缓,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50元,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为1455元,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分别为2.9 %和4.7%,比去年同期分别降低了0.5和5.3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的态势,及其所导致的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减缓的趋势,无疑会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也要呈现减缓的趋势。这种趋势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相关联的。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平稳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理顺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与之相配套,还必须要坚持总量平衡、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保证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考虑到我国当前的结构性矛盾是长期积累而成的,调整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在这一较长的结构调整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递增幅度与居民货币收入增幅一样,都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当体制理顺、结构趋于合理时,居民货币收入增长速度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放慢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再次从我国消费品市场当前的特点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涨幅的发展趋势。从上述我国消费品市场当前的几个特点中,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与非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增长并存、收入支出分流与消费热点分散并存等带有趋势性特点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了我国消费品市场已开始逐步走向成熟;但另一方面,针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提高而言,则是一种制约因素。此外,居民即期消费不足、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矛盾的存在,也制约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提高。

三、促进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的几点措施

1、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矛盾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发展。出现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矛盾并存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体制转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步。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已开始发挥明显的作用,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符合需求层次升级换代要求、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迅速出现,国外有竞争力的产品也大量进入,同类产品的供应量迅速扩大,一些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就呈现了供过于求状态。而另一方面,由于淘汰机制作用的迟缓,使相当一部分过去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为了满足居民原来的消费热点或投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明显的重复建设特征,而又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消费需求的生产能力所生产的产品,未被淘汰掉。

因此,要缓解“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使买方市场走向成熟,就必须要同时发挥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的作用,真正按照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应当花大力气淘汰过时的设备,关闭无效的工厂,加大对低效和无效的资产存量进行重组的力度,严格审批新开工的项目,确实减少“无效供给”;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农业、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要花大力气充实和加强有效的产业,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增加“有效供给”。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才能使供求总量与结构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平衡,才能保证今后一个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市场需求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的实现。

2、要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针对我国消费品市场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和引导消费,努力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要加大对民族工业消费品尤其是国产名牌消费品的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购买民族工业消费品。要深入研究分析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地区和民族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特点、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来调整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结构,制定各具特色的消费引导策略,如在开拓农村家电市场方面,生产企业应努力生产适合农村不同收入水平用户要求、功能简单、操作方便、经久耐用和价格便宜的产品;流通企业要努力发展特色化经营,要把经营重点转向面对广大工薪阶层,努力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服务社会化水平,以此来带动消费品的销售。在许多方面,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具有互补性,提高服务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品的销售。以家电为例,在技术水平与质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哪种品牌的广告宣传、送货上门、售后维修等服务工作做得好,哪种品牌的销售量就会增加。在农村,尤其是要解决好农机具、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售后销售和供电、通水、建立电视差转台等方面的配套服务问题,为以家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在农村的迅速提高和广大农机具的销售,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三,还要针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低的实际情况,适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这既有利于解决工商企业产品积压问题,盘活资金,赢得调整产品结构和开发新产品的缓冲时间;也有利于支持农业发展,加大中西部地区扶贫与开发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形势好转打下了良好基础。第四,在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方面,要及时调整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在继续保持和拓展欧盟、北美和日本市场的同时,应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东欧、独联体国家的市场;在继续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继续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应积极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尤其是要进一步发展我国有很大优势的机电产品的出口;要加快改变国有外贸企业小、散、差的现状,走联合兼并的道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规模经营,要加快经营方式向代理商方向的转变,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要加快国有商贸企业战略性改组步伐, 并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进程。国有商贸企业的改革要继续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并把改革与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按照“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要求,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加快国有商贸企业战略型改组的步伐,努力提高竞争能力。

商贸企业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装备流通产业,努力提高流通领域的科技含量。要制定流通业的标准体系,推行商品流通过程的标准化;要大力推广POS系统, 建立和完善商品流通和市场运行的信息网络,提高商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的计算机化的水平;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商品储运体系,提高流通效率。

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业态,推动连锁经营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要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打破部门、地区界限,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特许(加盟)连锁等方式,尽快提高连锁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要加强管理,搞好配送中心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人才培训和行业指导,进一步提高连锁企业的规范化水平,实现连锁企业的高效益和持续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发展总代理、总经销、批零兼营和工商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和营销方式。

4、保持重要商品供求总量平衡, 继续为消费市场的平稳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来,粮食、棉花、食油、农资、“菜篮子”商品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生产的发展,供给的增加,以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已经为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这是有目共睹的。今后,要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稳定生产和改善结构,确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现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为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发展继续提供良好的条件。

标签:;  ;  ;  ;  ;  ;  ;  

论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