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天府新区三星小学刘娜
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9~11岁的孩子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反之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到了四年级面对学习的压力及生心理的变化,个别孩子提前进入青春期。这类孩子正处于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的阶段,大量的神经连接正处于改造之中大脑前额叶皮层对感情,道德等情绪有一定影响,并产生行动的神经冲动,因为大脑前额叶皮层是最晚发育完全的,这也是导致了学生出现判断失常,举止暴躁等情况出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慢慢觉醒,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在父母的要求控制下生活时,或渐渐产生逆反心理,他的不满和反叛最好的发泄形式就是发脾气,粗暴的对待父母,情绪暴躁。
同时此类性格的孩子在交往中心境反复无常,故人际关系较紧张,面对这类情况,教师切不可断章取义,妄下判断学生的道德层次,唯有静心分析,科学诊断,对症下药,方可在转化学生中事半功倍。
我们作为教育者,面临的是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受教育者。其中,性格叛逆的学生是最为棘手的。我们班就出现了这么一位学生,学生张天天是三年级时从北京转来的新同学,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心,由母亲只身一人照顾。从转学初开始孩子就不适应新的环境,渐渐地孩子开始出现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作业断断续续的交,与家长、老师顶嘴,以粗暴的形式处理发生的事情,做事没有原则性,对别人的失误耿耿于怀,但是对于自己规则性不强。
事件一回放:
“铃铃铃、、、”放学时间到了,全班整队准备放学,张天天却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哭闹着:“今天我不回家,我就在学校。” 不管我怎么劝说,孩子死活不走,没办法我只好找来搭班老师将其他孩子送走、、、、、、
了解原委:等孩子们都走后,我先安抚李XX的情绪听孩子慢慢道出原委,头天晚上孩子做完当天作业后,妈妈考虑到前段时间落下的学习想帮孩子补习,于是额外给孩子增加了不少的作业但却让孩子产生了厌烦心理,与妈妈大吵了一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今天决定不回家,留宿学校,因为回家妈妈就会额外给他增加作业,他不想见到妈妈、、、、、、
事件二回放:
音乐课堂上张天天因看课外书,在反复提醒下孩子孩子仍然不改,于是老师将书收走,张天天顿时情绪激动将音乐书撕碎扔的满教室都是、、、、、、
症状分析:进入小学中段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尊心也在增强,开始“爱面子”。渐渐比较反感别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有主见,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情,希望自己被认同,但是外界环境和周围人或者事物往往会和自己的意愿产生落差 ,这种落差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也就导致焦躁易怒。这也就是导致他做事容易冲动,极端,或者不计后果的原因。
解读:
1、从小由妈妈带大,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在北京就读期间经常换住所,孩子没有安全感。
2、爷爷奶奶是东北人思想落后,重男轻女,妈妈在家里几乎没有地位,导致孩子在与妈妈相处时把妈妈的话置之不理,目无尊长。
3、回到成都后,新的环境没有完全适应,孩子在校一出现情况妈妈就长期的打骂棍棒教育,孩子长期积压的情绪得不到释放,进入四年级孩子开始产生逆反心理。
对症下药:从家长入手,家之所以为家,是因为有爸爸也有妈妈,如果父母相亲相爱,那么孩子感受到的也都是爱。他们会用这种健康的爱去爱自己,去爱别人。相反,如果父母长期分离,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进而感到自卑,去封闭自己,或者放纵自己。所以首先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即使爸爸长期不在身边,也可以通过微信,电话形式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戴。期间如果出现问题母亲应该与孩子正面的沟通,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分析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让孩子学会事后反省,认识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能够采取措施避免问题激化那将更好。
可能在出现状况的时刻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开始肯定会变得困难,所以我建议让孩子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要去想它,投入到别的事情上,比如投入到学习或者打打球爬爬山,发泄出来。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当你快要克制不住的时候迅速想想假如我和别人吵架或者打一架会造成什么后果?这种后果我是否能承受得起,是否可以挽回?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后期对策:长期这样引导可能会有效缓解孩子当前的各种生活学习中的不良表现,但是我知道,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会给孩子性格再次带来冲击,甚至会打翻已有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他们 “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理解、信任他们,支持他们。以朋友的方式关怀他们,让他们在这期间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刘娜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孩子论文; 三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妈妈论文; 情绪论文; 作业论文; 额叶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