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学校外来人口子女融合教育
——地理学习之兴趣的激发
向敏莉
摘 要: 民办学校外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关注,由于其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曾受过的教育模式和教材版本及家长的课后培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如何帮助学生更快更优地融入到当地的学校教育和课堂学习,本文针对我校生源质量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探讨出了“低起点、小跨度、慢节奏、求均衡”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各学科中开展“激发兴趣”的课堂实践,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激发”课堂实践为例进行展开。
关键词: 地理;兴趣;激发式学习
一、所属阶段性研究课题
探究融合教育下“低起点、小跨度、慢节奏、求均衡”的课堂教学模式。
社会组织不仅在怒江的发展决策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国家公园的建设中,也应该积极参与,确保不损害社区和环境的利益。在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也提出“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在国家公园设立、建设、运行、管理、监督等各环节,以及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科学研究等各领域,引导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绿色流域早在2004年就参与怒江水电的调查,此后十多年来,一直关注并参与怒江发展与保护的讨论,并提出意见。此次绿色流域对怒江国家公园的调研,也是社会组织参与怒江发展决策的延续。
二、所属子课题
探究融合教育下地理课堂中“低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围绕“地理学习之兴趣的激发”为例展开
兴趣是学习所有学科的根本,有了兴趣才能点燃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渴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该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一旦他们自己要学了,这份动力可以阻挡任何学习困难,所以用“激发式教学”可以让他们自主地去获取知识,从而真正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线上。就“地理”这门学科而言,初中生初次正式地接触这门课程,对其充满了好奇,且充满了对地理知识的求知与探索。在教学中,比较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借助“兴趣”这把钥匙将很好地打开他们的探索欲,因此要认真备课,抓住地理课程性质中第四、第五两个要点,即:生活性和实践性。这两个要点都能很好地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反映和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与问题,并可包含生动丰富的野外观察或者社会调查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及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四、研究准备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地理课堂中“低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先要分析教学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水平,制定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目标,适当放低教学过程中的起点要求,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能顺利地融入到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去。忠实于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由于地理学科为会考科目,不参加中考,因此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副科”,再加上我校学生以外来务工人口子女为主:1. 在小学阶段基本没有接触过地理这门课程,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学习;2. 但凡是重视学习的家长都更侧重关心主科教学,如果有机会都是让学生把时间投入到主科(语、数、外的学习中),对会考学科基本不重视,不能进行辅导;3.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性相对比较弱,平时父母忙于工作,因此对孩子作业和学习情况等的监督比较缺乏,地理又是“副科”,学生回家更是基本不看不背;4. 班级容量相对较大,要对每个个体都进行照顾就相对更困难。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各学科基础上的不均衡,起点不在一条线上,普遍基础弱,学习难度更大。因此要尽量地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就消化知识,并时刻把握“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的课堂设计原则,让他们主动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学习地理,投入地理课堂学习。
本次研究中接受放疗治疗的71例肿瘤患者应用CT模拟定位扫描技术均实现了准确定位靶区,且病灶区域、靶区及毗邻组织的界限清晰,疗程结束后复查CT,并判定疗效,结果显示符合完全缓解的有26例,占36.62%,符合部分缓解的有42例,占59.15%,总有效率达到了95.77%,但仍有2例稳定,1例进展。患者放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二) 学情分析
社会服务存在的主要理由与医生或医院其他分支部门存在的理由完全一样:即照顾和关爱病患,研究和消除引起疾病的病因。医院社会工作者使用的疾病定义是现代性的:即所有妨碍一个人享受他完满生命状态的事情都是疾病。社会服务探寻一切失能和疾病的原因,并且努力探寻可以消除这些病因的方式。
(三) 教材分析
课下学生都纷纷活动开来,有到图书馆找杂志的,有用平板电脑百度的,有找纪录片的,还有直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的……一周的努力过后,学生再回到课堂时,已经有了相对丰富的知识来阐述自己的成果,我们把上课,变成了讨论和欣赏大会,即:每个小组派两到三名选手到前面讲台上来,一名同学展示该组找到的素材(有打印纸片的,有拷图到电脑的等),另一名同学则负责讲解。全班的四个组分别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各个方面特色: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穿着打扮的图片;在网上下载播放了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课本上提到的短短几行“皇帝陵”被学生们百度出了一篇A4纸大小的背景介绍;研究最为深刻的要数第二小组的“黄土高原”形成说,标志着学生们已经开始从风景的简单欣赏思考到了研究形成这些景象的原因,他们在网上下载了好几张黄土高原地貌,并提到了黄土的“风成说”(他们小组居然找了一个FLash动画进行展示,非常直观生动),同时还引出了“水土流失”的话题,虽然他们还只是“点到即止”但是这引发的思考,却瞬间推动了这个课堂,我便顺势把黄河的流域图展示给了他们,让他们思考和学习,黄河的水是一开始就是黄的吗?请在图册第10页中标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是什么?请小组继续讨论“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提出你组的整改意见。
这节课里可谓每个组展示的内容都不一样,没想到大家抛开考试的束缚,能表现得如此主动,而且还发现平时主科学习并不怎么好的同学,却表现得尤其起劲,主动的站出来讲解。一节互动的讨论课程总是很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回顾本节课最大的成果是学生把这个章节的三个课时全部提了出来串到一起,并且他们主动提出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民居——窑洞特别感兴趣,希望我能在下节课中继续讲解。因此我就投其所好,趁热打铁的在后面两个课时的备课设计中,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视频,最终找到一段关于黄土高原地貌的航拍,让他们用视频的角度犹如身临其境地观赏了一番这里特有的地貌,对“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有了真实的印象(他们都表示要努力学习,挣钱后要亲自去看看),在后面做练习题的时候学生们就能很快选出对应的地貌。我尝到了不少甜头,所以在讲他们想要知道的“窑洞”时,我也用视频的方式,大量搜寻后我用了一段旅游视频(专门有导游对窑洞的特点进行讲解),讲到书上呈现的靠山体挖的窑洞,还额外扩充了书上没有呈现的在地下挖的窑洞——地坑院,学生开始兴奋了,就跟自己去旅游了似的,这为后面讲北京四合院又悄悄地打下了基础。可见现在教学的多元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着实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让抽象的东西更直观,打破了空间和距离的约束,让原本照本宣书,看黑白图片的地理课程一下生动活跃起来,增长了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学习地理。所有的教学设计都立足在“兴趣”上,围绕教学目标开心地学习,学生就会主动起来,上地理课就比较有激情。
五、课堂教学实例分享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这里以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的黄土高原为例。选这个章节是因为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班级里都是来自南方的孩子,且均未去过北方,没有亲眼看到过北方的风景,对北方的地貌知之甚少,尤其是这章节非常重要又十分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地貌和风土人情。对教材进行剖析后,我继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即我让学生课后通过杂志和网络等方式收集与“黄土高原”相关的风景,然后小组进行评比(按资料的数量和形式的丰富),最后讨论出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全班深入学习。利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好奇和要强的特征,培养他们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培养其探究意识。让他们体验独立思考并用自己和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这个过程。
初中阶段是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因此课程安排比较基础,同时又比较全面。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还会给学生补充乡土地理知识。七年级上学期从最基础的“地球与地图”开始认识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然后了解“天”与“地”即气候与自然环境等大的框架、基础知识和概念;七年级下学期开始讲世界的概念,将地球这个由“水”和“陆地”构成的球体分成大洲和大洋,有了世界地区,国家和海洋的概念,进而从这个分区的概念进一步去讲:1. 我们自己生活的大洲——亚洲;2.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3. 离我们相对较远的国家——东半球及西半球的国家;4. 没有人居住的地区——极地地区。这样的教材安排就让学生在初一的学业中完成了对“地球”概念大框架的学习,对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有了基础性和总体性的认识,因此这个顺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建立好框架,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只需要在每个框架里填入内容,深化内容就好。比如,八年级的地理就是这样,它将进一步地讲我们生活的地区,只是范围缩小了,从初一讲的亚洲,缩小到我们生活的国家——中国,细化中国的各地理元素: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和资源,农业和工业等,学生建立好“中国”这个大框架后在八年级下册继续学习中国的分区,把中国这个大框架分成4个小框架——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进入各个小框架去学习七年级建立的大概念,即学习每个地区的自然特征,气候条件,农业及工业的发展,让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明白要学习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就是要从这三个方向入手,给学生建立好地理学科学习的框架。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地域分布,人文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解释和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及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材的分布从总到分,从大到小,从易到难,从基础到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这条线,给学生建立好骨架及方法,其中具体每个点又要因材施教,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力,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够充分,尤其是地理跟社会阅历积累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点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深入,找到学生日常生活感兴趣的点和比较实用的点切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选取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或者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引领着讲清楚原理,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让学生尝试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做正面的积极评价
教师和同学的认同感对每个学生个体本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产生兴趣的很好动力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创设这样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有被表扬,被认同,有体验自我存在感的机会。多小组讨论合作是非常安全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彼此思想交流后再站起来发言,学生就会具有充分的安全感,然后教师注意抓住他正确的点或者回答中独特的点进行表扬和扩充,对不正确的点弱化和补充,这样学生就会慢慢敢于和愿意发言,有了发言的胜利和自豪感他们自然就会爱上这节课,然后是爱上这个课程。
因为受非中考学科的影响,地理课程很容易被学生甚至教师自身将其定义为一门副科,对其重视和努力程度都会有所缩水,因此首先教师自我的热爱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你热爱了才会去精心选材,而只有筛选的材料准确了,学生才能被感染和带动,从而用心地投入,冲着地理课程本身的实用性,有趣性而真正地爱上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向敏莉,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昆山市鹿峰中学;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案例1 抽测17名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成绩为X,数学学业成绩为Y,得到两组数据.请研究X与Y之间的相关性.
标签:地理论文; 兴趣论文; 激发式学习论文; 江苏省昆山市鹿峰中学论文;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