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福[1]2003年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文化水准的提高和基础教育阶段的种种变革,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质量需求的迅速增长)同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之间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继续实施过去的低质量、低标准、低效益的粗放型的教育发展方式已不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农村中小学经历了扩点---收缩---调整的改革,有利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实施“两基”,贯彻“两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从而产生了教育资源难集中,师资难优化,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难开齐,办学条件难改善,教学质量难提高等诸多实际问题,更无从谈小学开设英语课和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需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不单纯是中小学的简单撤并,不单纯是教师的调减,而是通过调整,把农村中小学规模调大、条件调好、师资调优、质量调高,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中小学要开展素质教育,规模要发展,标准要提高,质量要上去,经费投入必须确保。要坚决防止“调整就是减少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做法。本研究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地区教育集约化发展模式,确定在“两基”基本达标后教育投入的正确方向,优化配置并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高资源投入和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因此,论文首先从农村教育的地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对中小学教育投入的影响等方面提出必须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论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安徽省霍邱县的中小学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布局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论文的第叁部分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原则、模式做法等方面探索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策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筹措资金,牵涉到人事调整,因此,本研究在思想观念、科学预测、规划、教育经费来源和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作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措施,此为第四部分。论文最后一部分结合实际,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出思考。
王倩[2]2014年在《改革开放以来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便开始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学校,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强调了统治者通过学校教育对全国百姓进行普遍教化的社会功能。从古至今,我国学校教育在几千年的历史更迭中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类型逐渐增多,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法日趋灵活,学校教育的作用也日渐重要,在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20世纪80年代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务工或迁出;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少农村学生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转学至城内就读。人口出生率的自然下降和人口机械外流的增加,致使农村中小学校生源日渐不足。学校布局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01年我国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文章选取平原县为个案,实地调研改革开放以来县域中小学校布局的历史变迁。在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通过对该县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情况及调整后出现的问题的论述,以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在简要梳理国内外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相关研究后,明确该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并阐述了论文中主要的概念及论文撰写过程中个案的选取及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了平原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县域学校的发展和历史变迁。该部分根据县域的教育发展历史将县域学校布局的历史变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恢复与整顿时期(1978—1985年);第二阶段为调整与优化时期(1986—1996年);第叁阶段为运动式撤点并校期(1997—2007年);第四阶段为稳步建设和发展期(2008年—至今)。在梳理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的重构和再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下文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定位和分析奠定基础。第二章、第叁章是文章的重点,分别阐述了县域小学和县域中学在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的具体实施和影响。第叁章关于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这一章通过对县域内2处教学点的具体调查研究,分别对农村教学点布局调整的缘由和教学点布局调整的实施过程进行详细阐述。第四章关于中学布局调整的实施。相比县域小学的调整来说,县域初中的布局调整没有那么复杂。布局调后,该县所有初中生全部就读于县城,即“初中进城”。因此,这一章主要选取该县1所初中,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研究后,分别从县域“初中进城”的缘由、“初中进城”的实施过程以及对“初中进城”这一布局调整的利与弊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第四章主要是针对论文第叁章、第四章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反思和建议。学校布局调整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调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会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稳定发展。因此,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科学规划、理性分析,实行因地制宜的布局调整政策。
王晓侠[3]2013年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农村每个适龄儿童的未来,牵动着万千百姓的心。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既取得了突破和发展,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急需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突破瓶颈的新政策、新思路。秉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思想,根据教育公平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等理论,本研究采用案例式研究思路,以乡镇一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手段,对陕西黄土高原特殊的土塬地貌(洛川塬)、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石头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石头镇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理性思考妥善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以期达到明晰规律、一点带面、为其他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可借鉴思路之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说明本文研究思路,突出本文研究意义及价值所在。其次,从各中小学基本状况、生源现状、教师现状及师生比等角度阐述石头镇中小学布局现状;采用实地调查法或访谈法,梳理出布局现状与此前3次布局调整工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布局调整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布局调整本身不尽科学合理,造成学生上学存在安全隐患、教育负担加重、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撤并学校遗留校产处理不当等问题。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调查了解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主要包括:适应布局调整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根据当地实际状况进行科学规划、广开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正确处理校产遗留问题等。
王成[4]2014年在《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本区”)工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工业化的缩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的当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出经验,将之发扬光大。通过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加快本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本区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缓慢,其历史起点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工业始终处于“开而未发”的状态,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严重滞后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创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为本区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叁年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本区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以及苏联对华工业援建使本区工业发展获益匪浅。1965年开始的“小叁线”建设使本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业面貌有所改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淮域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遭受重创。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全国一样,本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本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私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本区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区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本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仍,社会长期动乱。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区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都不是国家和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与本省非淮地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遑论与江浙沿海等发达地区。从纵向来看,60多年来本区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较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缺少工业发展极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等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本区总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本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体标准,部分地区如亳州、阜阳等甚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安徽省整体来看,安徽省和皖中工业水平已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皖南则整体处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本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滞后。2.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工业建设投资十分有限。本区实行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及本省非淮地区。最近几年来,本区加强引进外资力度,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营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本区个私经济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本区个私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阜阳模式曾一度与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并称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叁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最终走向衰落。4.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1949年以来,国家在本区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具体到工业建设仅有两淮煤矿的开发,因而本区工业方面除煤炭、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相对发展较好以外,其余如钢铁、机械等工业均比较落后。5.与长叁角经济区联系紧密。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圈对本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使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获益匪浅。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省积极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叁角经济圈。同时,安徽及本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长叁角经济区建设,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等口号,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区与江浙沪等地的距离。21世纪以来,本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积极参与泛长叁角区域工业发展分工。工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工业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区落后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初步得以改变。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区各市的工业经济结构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发展成煤、电、化类型的工业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机械、轻纺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阜阳和宿州的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亳州的药材加工和酿酒等工业初具规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业发展也颇具自身特色。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区农业经济、城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也使经济与社会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当代安徽淮域工业经济存在停滞、爱慢的发展现象,但总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向上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D]. 张忠福.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个案研究[D]. 王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D]. 王晓侠.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 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D]. 王成. 安徽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