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社经济状况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状况论文,中国论文,出版社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论
1998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实现了在国民经济整体平稳增长环境下的快速发展。1998年全国新闻出版产业总销售收入为615.6亿元,实现利润46.5亿元,销售利润率达7.6%。(注:数据来源于于友先署长1999年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报告。)出版社系统是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中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其销售收入为173.9亿元,实现利润31.7亿元,其销售收入占新闻出版产业总量的28.2%,实现利润占总量的68.2%,销售利润率高达18.2%。
1998年我国共出书13.1万种,其中新出书7.5万种,重印书5.6万种,总印数72.39亿册,资产总额179.8亿元,职工4.1万人,编辑2.0万人。
表1:我国出版社主要经济指标(1998年)单位:百万元、%
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实现利润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
总量17984.0 17393.0 3165.1 17.6 18.2
社均36.4 35.2 6.4
与1997年相比,我国出版社资产总额增加了24.9亿元,销售收入增加了22.7亿元,实现利润增加了6.2万元,增长率分别为16.1%、15.0%和24.1%。我国出版产业(本报告中仅指出版社经济,下同)已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与工业经济相比较,我国出版产业总规模量(总销售收入)在37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4位(注:工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利润排名第12位。效率指标遥遥领先。
表2:出版产业与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比较(1998年)单位:万元、%
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企业均销售收入企业均利润
工业 1.12.3 3900.0 80.0
出版产业 18.118.23324.7 610.8
我国出版产业利润率是全国所有产业中最高的。除工业外,建筑业资产利润率仅为1.2%,国内贸易行业的这两个指标略高一些,分别为2.3%和4.1%。可以说,出版产业不仅是新闻出版产业中最挣钱的部门,而且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挣钱的部门之一,对于资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二、我国出版社规模结构
1998年,我国出版社社均销售收入3324.7万元,较1997年增加了435.2万元,增长率为15.1%,出版社规模有所扩大。表3列出了我国出版社规模结构(以销售收入划分)。
表3:出版社规模结构(1997年、1998年) 单位:家、%
销售收入出版社数比重
1997年 1998年 1997年1998年
10000万元以上29 43 5.98.7
5000-10000万元
62 56 12.6 11.3
1000-5000万元208 225 42.1 45.5
1000万元以下 195 17039.5 34.4
从表3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有395家出版社的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比重为79.9%。只有20.1%的出版社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个数为99家。
与1997年相比,我国出版社总量规模和平均规模都有所扩大,并且意义更为重大的是出版产业的集中程度明显提高。小规模社(指1000万元以下的出版社,下同)1998年较1997年少了25家,比重下降了5.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出版社规模发展的成就是突出的,是从小规模社的减少、特大规模社(指10000万元以上的出版社,下同)和大规模出版社(指5000-10000万元的出版社,下同)的增加两个方面来体现的。
大规模社1998年较1997年减少了6家,而中等规模社(指1000-5000万元的出版社,下同)增加了14家。可以认为,1997年小规模社中减少了的那25家出版社,有的直接跨入了5000万元以上规模出版社行例。同理,1998年增加的那14家特大规模社中,也起码接纳了8家1997年5000万元以下的社。这一点表明我国出版社的规模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跳跃性。
从市场占有方面看,5000万元以上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要远远高于5000万以下出版社,1998年前者市场占有率为65.5%,而后者为34.5%(见表4)。
表4:各规模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1998年)单位:亿元、%
销售收入 市场总额 市场占有率
10000万元以上 74.943.0
5000-10000万元 39.222.5
1000-5000万元 50.729.0
1000万元以下9.05.5
从表4可以看出,占出版社总数8.7%的特大规模社,其市场占有率高达43.0%,而比重为34.4%的小规模社,其市场占有率仅为5.5%。1亿元以上的43家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比5000万元以下的395家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还要高出8.5个百分点。
与1997年相比,特大规模社的市场占有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其余各规模社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重要现象意味着我国出版产业的集中化程度在1998年有着显著提高,规模经济效应日益突出,“大船”正在被市场的大潮所托起,也愈益成为推动和引导“大潮”的主导力量。
规模经济效应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效益上。特大规模社不仅是出版利润的最大贡献者(比重为52.6%),而且也是全国新闻出版产业总利润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为35.9%)。特大规模社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支柱模块,是最主要的生产力。
表5:各规模出版社实现利润及其比重(1997、1998年)单位:亿元、%
销售收入 实现利润 比重
1997年 1998年 1997年1998年
10000万元以上10.116.739.6 52.6
5000-10000万元8.36.9 32.5 21.7
1000-5000万元6.0 7.223.5 22.7
1000万元以下 1.10.9 4.3 2.8
与1997年相比,特大规模社对产业利润的贡献率多了13个百分点,增幅惊人。其余各规模社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大规模社,达10.8个百分点,其次是小规模社,为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规模化发展正取得硕果。相对于我国图书种数持续不断的增长而言,新闻出版产业阶段性转移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了经济效益上,体现在了规模化发展上。
就新出书而言,小规模社仍是种数增长的重要力量。当然某些迹象表明,种数增长的推动力量正在发生符合规模化发展的变化。与1997年相比,特大规模社在种数增长上的作用有较大提高,增加了4.8个百分点。小规模社则有所下降,降低了2.9个百分点(见表6)。
表6:各规模社新出书比重(1997、1998年) 单位:%
销售收入 新出书比重
1997年 1998年
10000万元以上12.317.1
5000-10000万元
17.715.5
1000-5000万元46.346.4
1000万元以下 23.620.7
1998年全国出版社均新出书增加了14种,特大规模社社均增加了25种,小规模社社均增加了7种,规模增长倾向是明显的。
印数是图书出版的产量指标,在价格相同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此一条件基本是成立的),销售额直接取决于印数。特大规模社和大规模社较高的销售额是以其高印数为基础的。
表7:各规模社总印数及其比重(1997、1998年)单位:亿册、%
销售收入总印数比重
1997年 1998年1997年1998年
10000万元以上 17.022.9 27.2 45.3
5000-10000万元 29.812.3 47.6 24.3
1000-5000万元 13.413.4 21.4 26.4
1000万元以下2.42.03.8 4.0
总计62.650.6 100 100
从表7可以看出,与1997年相比,1998年总印数有所下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各规模社下降的同时,特大规模社却增加了5.9亿册,增幅达34.7%。大规模社降幅最大,减少了17.5亿册,降幅达58.7%。
特大规模社印数比重比1997年提高了18.1个百分点,达到45.3%,可以说实现了规模增长的实质性突破。规模发展已成为我国出版发展的主流和潮流,没有规模,就没有高的生产率,就没有效益,这已成为客观的事实。
特大规模社和大规模社共有99家,占出版社总数的20%,其印数比重高达69.6%。而中小规模社共有395家,占出版社总数的80%,而其印数比重仅为30.4%。可以认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主要来自于特大规模社和大规模社,特别是特大规模社的发展。小规模社共有170家,其印数比重仅为4.0%,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产业调整的任务是艰巨的,对于对产业发展贡献极低的小规模社而言,要么并入大规模社,要么苟延残喘,最终被淘汰掉。目前看来,由于我国出版资源的高赢利,小规模社主动重组的动力不足,必须激荡思维,未雨绸缪,下决心在黄金时代铸造冷铁时代的方舟。
从资产占有状况看,我国出版社社均资产为3137.2万元,各规模社情况见表8。
表8:各规模社资产总额及比重 单位:亿元、%
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比重
10000万元以上63.8 35.5
5000-10000万元
42.1 23.4
1000-5000万元61.3 34.1
1000万元以下12.67.0
从表8可以看出,5000万元以下的社占有资产比重为41.1%,而其创造的利润仅占出版利润总额的25.4%。特大规模社资产比重为35.5%,而其利润比重却高达52.6%。就小规模社而言,这两个数据分别为7.0%和2.8%。可以认为,资产的效率是依规模递增的。出版产业资产重组的必要性就在于小规模社的低效率和大规模社的高效率,对资产平均利润率的追求是资产重组的最充足理由,是目前出版产业发展中最为迫切和棘手的问题。
表9:各规模社的资产利润率(1997、1998年) 单位:%
销售收入 1997年1998年
10000万元以上 24.3 26.2
5000-10000万元 18.016.4
1000-5000万元 11.1 11.7
1000万元以下8.3 6.3
平均 16.5 17.6
从表9可以看出,特大规模社资产利润率最高,小规模社最低,二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这反映了我国出版产业的进出程度极低,因为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化的产业环境中,不同规模单位之间的资产利润率相差不过10个百分点。
与1997年相比,出版产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高的是特大规模社,为1.9个百分点。降幅最大的是小规模社,为2.0个百分点。可以认为在1998年的市场竞争中,规模因素起了重大作用。
从表9还可以看出,资产利润率也是依规模递增的,假如我国特大规模社的资产比重能提高到50.0%,那么,在资产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出版产业的总利润将增加4.2亿元,总额达37.0亿元,行业平均利润率将提高2.8个百分点,总额达20.4%。
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重组、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是一个出版社,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甚至一个经济体系在投入极小的情况下所能实现的最快增长。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育社在我国出版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就特大规模社而言,销售收入在3亿以上的社共有6家,其中教育社就占了4家,总销售收入达22.4亿元,占出版产业总销售收入的12.5%(见表10)。
表10:特大规模社构成 单位:家、%
教育社 综合社 科技社 专业社 大学社 文艺社 少儿社
个数 16 11 2 55 22
比重 37.225.64.711.611.64.7 4.7
假如把5家大学社也列入教育社,那么,教育社为21家,比重达48.8%,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市场的倾向性,也反映了我国出版体制的特点,即大规模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体制赐予的,而不是由市场竞争生成的。但无论如何这就是我国出版产业的现实,即教育社成了我国最有实力的社。
对教育社的发展应强有力地给予引导和规劝,以其为核心形成超级规模的出版集团;应引导它们有条件地向各具特色的新型出版社转变,同时与教育体制改革相协调,有步骤有条件地允许一些专业社科技社等进入教育出版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多姿多彩的教育图书。最后在市场的调节下,重构我国出版社的专业结构。
三、各类出版社经济状况
我国出版社按专业类别划分,大致有十类(见表11)。
表11:各类出版社构成单位:家、%
类别 项目综合 社科 科技 教育 文艺 少儿 大学 民族 美术 古籍
出版社数 201528427332495103415
比重 4.030.8 17.0 5.5 6.74.919.2 2.0 6.9 3.0
社科类、大学类和科技类出版社是我国出版社中的主体,三者之和,比重高达67%。是支配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这三类出版社在从业人员、总出书、新出书等项指标中皆名列前3名。三者之和占该三项指标的比重,分别为67.4%、60.5%和65.7%。(见表12)。
表12:各类出版社图书出版情况(1998年) 单位:种、百万册
综合社科科技教育文艺少儿大学民族
美术古籍
新出书451120900 19317690746194446123341135 43851405
重印书338611486 1143713739
36085713112731366 2730675
总出书789732386 3375 20646
822710159
236072501 71152080
总印数292.5
782.5 772.81363.0 295.0
727.0
416.1
47.6
326.3
43.2
社科类、科技类和大学类是图书品种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三者之和占新出书的比重高达65.7%。就总印数而言,教育类、社科类、科技类和少儿类是最主要力量,比重为71.9%。
各类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见表13。
表13:各类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1998年) 单位:亿元、%
综合社科科技教育文艺少儿大学民族美术古籍
市场总额11.139.927.037.510.013.422.70.8 9.42.1
市场占有率 6.4 23.015.521.65.7 7.713.00.5 5.41.2
社科类与教育类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其次是科技类和大学类。这四类出版社是我国出版经济的最主要支柱,其市场总额高达127.1万元,市场占有率高达73.1%。
从表13可以看出,我国图书市场的结构是不均衡的,这一结构1997年和1998年基本相同。相对而言,1998年与1997年相比,教育类发展最快,其次是社科类,再次是科技类。对市场总量增长的贡献率,教育类最高,其次是社科类,再次是大学类(见表14)。
表14:各类出版社发展情况(1998年)(销售收入)
单位:%
综合社科科技教育文艺少儿大学民族美术古籍
增长率0.3 3.52.1 4.11.0 1.02.5 0.40.1
贡献率1.9 23.3 14.1 27.4
7.0 6.616.4-0.032.50.9
就实现利润而言,教育类最高,其次是社科类、大学类和科技类。这四类之和占出版社利润总额的81.5%。这四类出版社是出版产业扩大再生产和快速发展的主要源泉(见表15)。
表15:各类出版社利润构成(1998年) 单位:百万元、%
综合社科 科技教育文艺少儿大学民族美术 古籍
利润总额164.0
568.5427.3 954.8195.0 259.5444.0 8.1 131.712.1
比重5.2 18.013.530.26.2 8.214.0
0.2 4.2 0.4
1998年,我国出版社资产总额为179.8亿元,其中,社科类份额最大,其次是科技类,再次是教育类(见表16)。
表16:各类出版社资产构成(1998年)
单位:亿元、%
综合社科科技教育文艺少儿大学民族美术 古籍
资产总额12.542.437.131.512.313.217.51.3 8.9 3.1
比重7.0 23.620.617.56.9 7.3 9.80.74.91.7
可以看出,我国各类出版社的资产状况大致有4个层次,首先是40亿元以上的,仅有1类;其次是30-40亿元的,共有2类;再次是10-20亿元的,有4类;10亿元以下的有3类。
就各类出版社社均规模而言,教育类遥遥领先,其社均资产高达1.2亿元,社均销售收入高达1.4亿元,是所有其他类别的出版社所望尘莫及的。
表17:各类出版社规模分布(按资产占有划分)(1998年)
规模类别
10000万元以上
教育类
5000-10000万元 综合类少儿类
2000-5000万元
科技类文艺类社科类美术类古籍类
2000万元以下大学类民族类
与1997年相比,各类出版社的规模都有所增长,特别是民族类,从社均892.1万元,增长为1333.8万元,使我国各类出版社的社均规模都达到了1000万元以上,上了一个大台阶。就规模扩大速度而言,教育类最快,为23.7%。
表18:各类出版社规模分布(按销售收入划分)
规模类别
10000万元以上教育类
5000-10000万元
少儿类综合类
2000-5000万元科技类文艺类 美术类 社科类 大学类
2000万元以下 古籍类民族类
与资产规模相比较,我国社均销售收入尚有一类出版社在1000万元以下,即民族类,为社均796.5万元。与1997年相比,1998年各类出版社社均销售收入都有所增长,只有民族类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就民族类而言,1998年与1997年相比,在所有指标中,只有重印书和资产总额有所增长,其余各指标皆有所下降。
表19:民族类出版社各项指标一览表(1997年,1998年) 单位:%
新出书重印书总印数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实现利润
1997年1199 12875109.38041.7 8921.4 808.6
1998年1135 13664762.87964.9 13337.7 806.9
增长率-5.3 6.1 -6.8 -1.049.5-0.2
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发展民族出版社,这不仅关系着我国出版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合理布局,而且关系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各省区出版管理部门应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制定各种有利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动民族出版产业的发展。
就效率指标而言,我国各类出版社中,效率最好的是大学类、教育类、科技类和综合类,最差的是古籍类和民族类(见表20、21)。
表20:各类出版社效率指示一览表(1997年)单位:%、万元
综合社科科技教育文艺少儿大学民族美术古籍
销售利润率14.113.814.323.317.119.118.510.112.45.5
资产利润率13.612.810.728.712.620.223.79.1 13.63.8
人均销售收入 57.029.323.2108.831.065.836.713.036.722.0
人均实现利润 8.1 4.13.3 25.45.312.66.8 1.3 4.51.2
表21:各类出版社效率指标一览表 (1998年)单位:%、万元
综合社科科技教育文艺少儿大学民族美术古籍
销售利润率14.814.215.825.519.619.319.610.113.95.7
资产利润率13.013.411.530.315.819.725.36.0 14.9 3.9
人均销售收入 59.333.826.4130.436.970.143.912.839.0 24.4
人均实现利润 8.8 4.84.2 33.27.24.3 8.6 1.35.41.4
1997年最赚钱的是教育类、少儿类和大学类出版社。1998年,大学社表现突出,与1997年相比,大学类的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增加了3个和2个百分点。可以预见,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大学类和科技类以及综合类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和持久,将成为我国出版经济中最有实力的出版社。
大学社是我国出版产业中较为年轻的一员,其较高的资产利润率与其较低的资产占有份额有关。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应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扩大积累,上规模,上台阶,有条件地进行兼并和重组,整合大学出版资源,努力成为我国出版产业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我国出版社的地区布局
北京、上海两地是我国出版业的两个中心,在所有总量指标中皆名列前茅。北京尤甚,在所有总量指标中,皆列第一。(注:北京市出版产业各数据皆含中央出版社在内。)
自1979年12月长沙会议以后,地方出版社发展迅速,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继北京、上海这两个传统出版中心之后,以江苏为代表的新的出版中心正在形成,在某些重要指标上已经超过上海,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表22:北京、上海、江苏出版总量指标一览表 单位:种、亿册、亿元
新出书重印书总印数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实现利润
北京34921 2620610.761.767.710.8
上海 5466 6342 2.915.215.12.3
江苏 2465 2544 3.19.3 8.12.2
1997年的所有指标中,只有总印数这一指标,江苏、山东和湖南分别超过了上海。而在1998年,除总印数指标,江苏和山东继续超过上海外,江苏还在实现利润这一指标上接近了上海。可以认为,上海的近邻江苏正在成为我国第三大出版中心。
除江苏外,山东、辽宁、湖北、浙江和湖南,也正在成为我国出版经济的重要区域中心。上述8个省市是我国出版产业的最主要力量,对出版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见表23)。
表23:北京等8省市在出版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位:种、亿册、亿元、%
新出书重印书总印数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实现利润
8省市合计5335046141 28.8 118.2 116.921.5
比重 40.040.336.3 40.5 39.4 40.5
与1997年相比,1998年最有活力的省区是云南和广西,就销售收入排名而言,云南1997年列第21名,而1998年列第9名,仅次于湖南,一跃上升了12个名次。广西1997年列第14名,而1998年列第10名,上升了4个名次。
“云南、广西现象”告诉我们,出版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超越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是完全可以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推而广之,就全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而言,也是可以相对超越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而成为世界出版发展最主要的力量。
就总量规模而言,我国出版经济的地区布局如表24。
表24:各省区出版经济的规模结构(按资产总额划分) 单位:个
1998年
1997年
地区名称 合计 地区名称 合计
10亿以上 北京、上海 2北京、上海 2
5-10亿
陕西、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广东、湖南
7陕西、江苏 2
4-5亿辽宁、安徽、河南、吉林、云南
5山东、广东、湖北、四川、
6
湖南、安徽
3-4亿浙江、福建、广西、河北、江西
5福建、吉林、辽宁、广西、云南、 7
河南、浙江
2-3亿重庆、内蒙古、天津 3河北、重庆、江西
3
1-2亿黑龙江、海南、山西 3内蒙古、天津、黑龙江、山西 4
1亿以下 贵州、新疆、宁夏、西藏 4海南、贵州、新疆、宁夏、西藏
5
1998年,我国按省平均的资产规模达6.2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16%。就各规模而言,惟一增加了的是5-10亿的省,1997年仅有两个,而1998年增加为7个。其余各规模皆有减少或不变。1997年我国各省市区资产规模在3-4亿元的最多,而1998年则是5-10亿元的最多,这意味着我国出版产业的省域规模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但也应看到,东西部之间的规模差距进一步扩大,1998年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全部是西部省区,其余各地皆在1亿元以上。
按销售收入划分的各地区规模状况如表25。
表25:各地区出版经济的规模结构(按销售收入划分)
单位:个
1998年1997年
地区名称 合计地区名称合计
10亿以上 北京、上海 2 北京、上海2
5-10亿
江苏、山东、辽宁、湖北、浙江、湖南 6 江苏、山东、辽宁、湖北、浙江 5
4-5亿云南、广西 2 湖南 1
3-4亿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福建、广东、7 陕西、四川、河南、广东、福建、6
山西 广西
2-3亿江西、天津、吉林、重庆、安徽5 河北、山西、重庆、吉林、天津、7
江西、云南
1-2亿贵州、内蒙古、新疆、海南、黑龙江5 贵州、黑龙江、新疆、安徽、6
内蒙古、海南
1亿以下 宁夏、西藏 2 宁夏、西藏2
1998年我国按省平均的销售收入为6.0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15%,销售收入在3亿元以上的省区有所增加,而3亿元以下的省区有所减少,只有1亿元以下的省区没有变化。
就社均销售收入而言,广西最高,达5834.3万元。其次是江苏,为5802.9万元。再次是云南省,达5341.1万元。各地区社均销售收入见表26。
表26:各地区均销售收入一览表(1998年) 单位:个
地区
5000万元以上广西、江苏、云南、河北、山西、宁夏
4000-5000万元
湖北、海南、上海、山东、浙江、安徽、辽宁
3000-4000万元
江西、福建、北京、河南
2000-3000万元
陕西、广东、四川、天津、新疆
2000万元以下吉林、黑龙江、西藏
就销售利润率而言,1998年最高的是安徽,其次是福建,再次是江西,皆在27%以上。我国大部分省区的销售利润率在10-30%之间(见表27)。
表27:各地区销售利润率一览表 (1998年) 单位:个
地区名称 合计
30%以上安徽、福建 2
20-30% 江西、河南、宁夏、江苏、广西、湖北、辽宁、湖南、河北、黑龙江 10
10-20% 山东、北京、重庆、陕西、浙江、四川、天津、上海、贵州、广东、吉林、云南、海南 13
10%以下内蒙古、山西、西藏
就资产利润率而言,最高的是贵州,其次是福建,再次是辽宁,皆在30%以上。我国大部分省区的资产利润率在20-30%之间(见表28)。
表28:各地区资产利润率一览表(1998年)
单位:个
地区名称合计
30%以上 贵州、福建、辽宁3
20-30% 广西、浙江、江苏、江西、云南、宁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新疆、湖南、天津、安徽 14
10-20% 山西、重庆、北京、黑龙江、上海、四川、海南
7
10%以下 广东、吉林、陕西、内蒙古、西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