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撤点并校”后的乡村文化建设论文_王园园

浅谈“撤点并校”后的乡村文化建设论文_王园园

大理大学 云南 大理 671000

摘 要:“撤点并校”政策推行10年以来,农村教育初见成效。当前“撤点并校”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然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本文就“撤点并校”后的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撤点并校 乡村文化 乡土教育 农村教育

所谓“撤点并校”,就是指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一些教学点、小学校进行教育资源合并、整合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撤点并校”政策推行10年以来,农村教育初见成效。然而“撤点并校”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然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与此同时,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深层的乡土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目前学术界研究“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带来的弊端大多是关注对学生、家长、学校显性的影响,而对农村学校撤除后对乡村文明、文化传承的缺失这一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更忽视了如何弥补和挽救失落的乡村文化。本文重点就“撤点并校”后如何避免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维护和加强农村社会联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等。

一、学校对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1.学校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复杂社会,学校是这一地区人们形成共同性的基础。对乡村来说,学校的消失就是具有象征意义和维系社区凝聚力的“纽带”的消失。这不仅会使社区失去重要的社会交往资源,而且还会使乡村社区变成不适宜居住的地区,加剧农村社区瓦解与农村人口外流,进而导致乡村社会的荒漠化。当村民听到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时,就会想起要提醒自己的孩子读书学习;当孩子的读书声消失的时候,当孩子上学的身影远离视线的时候,随之逝去的是一种文明。

2.学校自身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学校是有生命的,它会默默地记录岁月、记录不同人物的生命故事。对于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传统的老校来说,学校的建筑、学校内的每一个器物都代表着厚重的文化。王丽在《冰点特稿: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中记录到:“温州文成县李山村的老人们说:学校没有了,村子也没希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中文版导论中说:“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神经系统’,是一个民族传统与期望的最好表达。”500年前,培田先人以“兴养立教”为己任,书写了中国民间教育史上的瑰丽篇章。而今天中国的现实是,一所所乡村学校相继关闭,随之被切断的是一个个村庄的历史传统与人文血脉。培田村一旦失去了与村落建筑相依存的独特的人文生态,将只剩下一个没有灵魂与血肉的躯壳,成为供人“到此一游”的古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中国乡村存在着一种更为生动活泼的乡土教育。《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中,这个建筑风貌保存良好的山村既有以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为核心的传统仕子教育,也衍生出以培训生产技能、生活礼仪为任务的乡土教育,两者相互交汇、融通,构成了明清时期培田独特的人文图景,也带给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以深远的启示。“容膝居”、“修竹楼”与“锄经别墅”这几所学校的存在令人想到,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流教育”之外,明清时期的中国乡村还存在着另一种更为生动活泼的乡土教育。

四、“撤点并校”后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问题。乡村文化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文化、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在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必须树立乡村文化意识,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问题。重视乡村文化也是保存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必由之路。倡导文化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相对主义,而是意味着多元共存。所以,重视乡村文化,是有效防止各种各样的文化渗透和侵略,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最终达到文化共存的根本措施之一。

2.发挥学校教育在培养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方面的主导作用。农村学校既是外来文化的传承场,传递着外来的先进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场,传递着乡村的传统文化。学校应唤醒自己的文化自觉,担负起这一功能和任务。要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例如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使校本课程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校还应大力加强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牢固地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3.建立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社区学习中心。“撤点并校”后很多农村失去了自己的学校,也就缺乏了一个文化学习中心。在农村构建社区学习中心、实施“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是时代的必然,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撤除后造成的文化的缺失,避免深层的乡土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学习中心不仅能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培训,还可以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素养。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更能够通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办出特色与品牌,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凌 曹能秀 依托学校建立民族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探索——以云南省寻甸县六哨乡、联合乡为个案[J].教育研究,2008,(12)。

[2]石中英 失落的农村文明与农村教育[J].青年名师,2010,(1)。

[3]王丽 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N].中国青年报,2010,01,27(冰点特刊)。

[4]张文凌 并校之痛[N].中国青年报,2011,09,17,(03版)。

论文作者:王园园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  ;  ;  ;  ;  ;  ;  ;  

浅谈“撤点并校”后的乡村文化建设论文_王园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