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周中期至晚期初金文的组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西周论文,晚期论文,金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九五”期间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西周共和以前列王年代的研究方面,以西周金文历谱作为重要依据之一,经过多位学者协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最近王世民等先生的专题研究报告《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出版(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以下简称《分期》,第67—69页,第69页,第96页,第65页,第164—165 页, 第174页,第207页,第79页。),使历谱工作的基础更为可靠。
本文着重对西周中期以及晚期初金文的组合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根据两条原则:(一)依靠《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以下简称《分期》)的考古学类型学标准;(二)着重金文内部人、地、事的客观联系。
一、恭王部分
我们先由恭王下推。
学者前此对金文系联的研究,在穆、恭部分,组成已甚周密,在补列出一些纪时四因素不全的器物之后,各器都有可靠的联系,而以荣伯、井伯、益公三人物为其间纲领。五祀卫鼎和十五年趞曹鼎明纪“恭王”,说明了器群的王世。
井伯曾在长甶盉与“穆王”同见;师永盂的仲曾在班簋、孟簋与穆王时人物毛公班同见,他们都是穆王朝已有活动的臣僚。
有两件青铜器应排在恭王时。
一件是無其簋。《分期》指出,它属于“器盖均饰层层叠压的瓦棱纹,双兽头桥形耳衔环”的I型4式簋,与有井伯的豆闭簋, 有益公的乖伯簋等同式(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以下简称《分期》,第67—69页,第69页,第96页,第65页,第164—165页,第174页,第207页,第79页。),不可能排到西周晚期。今改入恭王十三年, 即公元前910年,正月壬辰朔,初吉壬寅十一日。
另一件是询簋,《分期》说明它也属4式簋(注:王世民、 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以下简称《分期》,第67—69页,第69页,第96页,第65页,第164 —165页,第174页,第207页,第79页。), 今定在恭王十七祀(公元前906年)。询簋没有月日,但它和师询簋系一人所作, 询簋祭“文祖乙伯同姬”,师询簋祭“烈祖乙伯同益姬”。两铭右者在文末,也彼此一致。
这样,可把师询簋定在恭王元年(公元前922年)。 大家容易发现,师询簋的右者“荣”,其实就是恭王时常见的荣伯。簋铭“元年二月既望庚寅”,该年二月壬申朔,庚寅为十九日。
过去常有学者(包括我自己)认为师询是师酉之后,理由是师酉簋祭“文考乙伯(宫)姬”,其职掌又与询簋相似。但如《分期》所说,师酉簋“宜为西周晚期器”,属Ⅳ型2式(注:王世民、 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以下简称《分期》,第67—69页,第69页,第96页,第65页,第164—165页,第174页,第207页,第79页。),不可能早于询簋。其实,师酉簋铭明说王命他司其祖职官,他是师询的孙辈。“乙伯同姬”或“乙伯同益姬”和“乙伯宫姬”不是一世,女方族氏也不同,只是男方都以“乙”为日名就是了。日名和谥法有别,谥法在一家世系中一般不重复,日名则常可重见。
二、懿王部分
由“系联表”不难看出,懿王元年的师虎簋仍有井伯,是恭王系联的延长。
曶鼎,如前人已讲明的,仅在师虎簋后一日。鼎铭中还有一个历日“四月既生霸丁酉”,则在前一年,即恭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00 年),该年四月癸巳朔,丁酉为初五日。
师虎簋铭带来一个新人物,是内史吴,在他本人作的吴方彝上,称作册吴。此人并不多见,活动时间不会太长,所以也有内史吴的牧簋应该也在懿王时。懿王七年(公元前893年)十三月戊申朔, “既生霸甲寅”为初七日。
这样,懿王至少有七年。
三、厉王部分
由于懿王七年以下已经没有明显的系联关系,我们不妨改从后面上推,看一看厉王的早年部分。
厉王十五年以下诸器,有的同宣王器有联系,有的器形晚期特征明确。这里只考虑十五年以前的段落。
有一件器比较清楚,即师簋。《分期》正确地指出,它和辅师簋并不同时,后者器形、纹饰均与师簋不类,“作器者似非一人,也非同时之器”(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以下简称《分期》,第67—69页,第69页,第96页,第65页,第164—165页,第174页,第207页,第79页。)。师簋在厉王十一年是合理的,因为其右者宰琱生有两件簋:
五年琱生簋五年正月己丑
六年琱生簋六年四月甲子
铭中均有召伯虎即召穆公。它们适合排在共和,共和五年正月戊子朔,己丑初二日;置一闰月,六年四月丁巳朔,甲子初八日。铭文全不言王,也与共和情事合符。
学者已在厉王三年排进了师艅簋盖和师鼎。此二器属于有司马和史失的器群,而且都记“在周师录宫”。人、地皆同,纪年相接,字体也类似的,还有四年、谏簋,是不能分开的。为四年二月即生霸戊戌,厉王四年二月系癸巳朔,戊戌初六日;谏簋是五年三月初吉庚寅,厉王五年三月丁亥朔,庚寅初四日。
同样有史失的,有蔡簋,记元年既望丁亥,应置于厉王元年。此器又有宰曶,见厉王十二年的大师虘簋,后者亦有师。有史失的,还有望簋,记十三年六月初吉戊戌,查表该月己亥朔,先朔一日。
与同出的,有十三年壶,记十三年九月初吉戊寅。该月丁卯朔,戊寅十二日。十三年壶最可能在厉王,是有理由的。壶铭右者(夷)父是很少见的人物,他也见於北宋时著录的三件害簋。害簋旧称“宰辟父敦”,按《分期》亦为Ⅳ型2式, 其铭文云:
惟四月初吉,王在(夷)宫,宰(夷)父右害立,……
唐兰先生在《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中已经说明(注:《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第125页,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其不早于厉王殊无疑义。
扶风庄白青铜器窖藏,为西周青铜器分期提供了很好的标尺,是众所习知的,但仅从器主世系考察,有时会有一些误解。例如史墙系恭王时人,是他的儿子,很容易造成印象,即不能晚于懿王。实则懿孝夷三世可能甚短,他活到成王初仍是可能的。的器物,有的确实较前,有的则有证据偏晚。如《分期》所列钟(一),属Ⅱ型细阳线界格钟(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以下简称《分期》,第67—69页,第69页,第96页,第65页,第164—165页,第174页,第207页,第79页。),同型有晋侯稣钟,晋侯稣是献侯,宣王早年时在位,有学者认为其钟是在厉王时器上刻铭。无论如何,钟铭是记厉王时事迹。钟(二)甲、乙,属Ⅳ型粗阳线界格钟的2式(注:王世民、 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以下简称《分期》,第67—69页,第69页,第96页,第65页,第164 —165页,第174页,第207页,第79页。),同式的五祀 钟公认为厉王自作,虢叔旅钟亦系厉王时物,克钟因有“周康剌(厉)宫”,已迟至宣王了。故十三年壶排在厉王,是合情理的。
史失、司马这一器群有器形可查的不多。、壶都饰长尾鸟纹,类于《分期》所附“鸟纹图谱”的Ⅲ6、Ⅲ7式(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以下简称《分期》,第67—69页,第69页,第96页,第65页,第164—165页,第174页,第207页,第79页。),《分期》已指出这“大概已是鸟纹中最晚的型式了”,可到西周晚期,在此不赘。
附带说一下,钟的器主没有证据说明与大师虘为同人,这里不论述。
史失、司马器群基本覆盖了厉王前十几年。它们的历日衔接,人、地联系,要在懿王以下历谱中另找一段位置,实际是不可能的。
四、孝王、夷王部分
史失器群仍可向上延长。记二年三月初吉庚寅的王臣簋也有内史失,记六年二月初吉甲戌的宰兽簋也有“在周师录宫”,然而与厉王历日不合,最好定在夷王。看王臣簋有早见于恭世的益公,这样做也比较好。
今定夷王元年为公元前884年,二年三月乙酉朔,庚寅初六日; 六年二月癸亥朔,甲戌十二日。
剩下还有几件纪时四因素俱全的器物,字体大都较夷厉略早,形制也在孝王前后。
元年师簋记元年四月既生霸甲寅,师簋记元年九月既望丁亥(注:师簋拓本见《殷周金文集成》。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云是“闽侯陈氏猗文阁藏器”,且系“在津偕商锡永至陈家手拓”,可知确有实际器物。董作宾《西周年历谱》“据《金石书画》第九期摹写,杭州童氏藏拓本”,白川静《金文通释》以之影印。或疑器乃翻沙,恐未必确。),只能排在公元前892年。该年四月丁未朔, 甲寅初八日;九月甲戌朔,丁亥十四日(可合于望)。
以此为孝王元年,达盖记三年五月既生霸壬寅,该年(公元前890年)五月甲午朔,壬寅初九日;散伯车父鼎、 散季簋记四年八月初吉丁亥,该年(公元前889年)八月丁亥朔,均能相合。五年师簋记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该年(公元前888年)九月辛巳朔, 壬午初二日。
据此,懿王七年,孝王八年,夷王七年,刚好共二十二年。这同古本《竹书纪年》载有“夷王七年”一条,亦不违背。
五、师兑簋问题
1998年,我曾写有两篇论师兑簋的札记,幸能获得同行学者注意和讨论。这两篇小文,已合为一篇,承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在《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刊载,题为《师兑簋与初吉》。
小文的中心意见,是主张两组师兑簋的次序,据铭文内容,不是元年器在前,三年器在后,而是相反,两器历日所以扞格不合,端在于此。这个看法,我迄今仍未改变。
《分期》列两师兑簋于簋的Ⅳ型2式,并指出其盖有折缘, 饰双行重环纹(横鳞纹),同于大簋盖。这种双行重环纹的簋,还有一例,即叔向父禹簋,只是盖已佚去,器身可说完全一样。大家知道,叔向父禹还有鼎,一般认为厉王时器,大簋盖历日也合于厉世。看来师兑簋排在宣王,可能嫌晚一些。
由铭文内容看,师龢父见师簋,后者也合于厉世,与大簋盖仅差一年。
我觉得,两组师兑簋应排于夷王三年(公元前882 年)和厉王元年(公元前877年),相距五年。
三年师兑簋记三年二月初吉丁亥,该月庚辰朔,丁亥初八日。元年师兑簋记元年五月初吉甲寅,该月己酉朔,甲寅初六日,这与逆钟、郑季簋调谐。
六、师簋问题
上文已将有关器物绝大多数排好,惟有一件四因素俱全的存在疑难,这便是师簋。
师簋是《分期》Ⅱ型2式双耳方座簋。如该书所说, “《博古图录》所摹图像纹饰失真,细审器腹及方座似饰分尾大鸟纹,圈足饰波浪纹”(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以下简称《分期》,第67—69页,第69页,第96页,第65页,第164—165页,第174页,第207页,第79页。)。这种疑似,为推定时代造成了困难。其铭云:“惟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伯龢父若曰:……”前人多以为即共伯和,且将之与师簋、师兑簋的师龢父等同起来,不过也没有确凿证据。
建议暂以此簋置于厉王元年,因该器在改元之初,又系私家作器(“伯龢父若曰”),设想置闰与王朝所颁出了差误,故与逆钟、郑季簋错了一个月,成为辛巳朔,丁亥初七日。这一说法,不知能否得到大家考虑?
附记:
本文是作者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所作札记,成稿于2000年2 月,曾在友人间传阅。后来写《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的书评,(注:李学勤:《西周青铜器研究的坚实基础》,《文物》2000年第5期。 )利用过文中一部分。今将全文略加修订,敬希读者指教。
文中历日承中国科学院徐凤先博士核校,有所匡正,特此志谢。
附录
西周中期至晚期初金文历日表
裘卫簋廿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 甲申朔,十五日
穆王 虎簋盖卅年四月初吉甲戌 丙寅朔,初九日
鲜簋 卅四年五月既望戊午壬寅朔,十七日
师询簋元年二月既望庚寅 壬申朔,十九日
卫盉 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庚寅朔,十三日
师遽簋盖 三祀四月既生霸辛西庚申朔,初二日
五祀卫鼎 五祀正月初吉庚戌 己酉朔,初二日
恭王 鲁方彝八年十月初吉丁亥 丁亥朔,初一日
九年卫鼎 九年正月既死霸庚辰丁巳朔,二十四日
走簋 十二年三月既望庚寅戊辰朔,二十三日
十五年趞曹鼎十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 己卯朔,初四日
休盘 廿年正月既望甲戌 壬子朔,二十三日
师虎簋元年六月既望甲戌 丙辰朔,十九日
曶鼎元年六月既望乙亥 丙辰朔,二十日
懿王 吴方彝二祀二月初吉丁亥 壬午朔,初六日
趩觯 二祀三月初吉乙卯 壬子朔,初四日
牧簋 七年十三月既生霸甲寅 戊申朔,初七日
元年师簋元年四月既生霸甲寅丁未朔,初八日
师簋元年九月既望丁亥 甲戌朔,十四日
孝王 达盖三年五月既生霸壬寅甲午朔,初九日
散伯车父鼎四年八月初吉丁亥 丁亥朔,初一日
散季簋四年八月初吉丁亥 丁亥朔,初一日
五年师簋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辛巳朔,初二日
夷王 王臣簋二年三月初吉庚寅 乙酉朔,初六日
宰兽簋六年二月初吉甲戌 癸亥朔,十二日
逆钟 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庚戌朔,十一日
郑季簋元年六月初吉丁亥 戊寅朔,初十日
师艅簋盖三年三月初吉甲戌 己巳朔,初六日
师鼎三年三月初吉甲戌 己巳朔,初六日
四年 四年二月既生霸戊戌癸巳朔,初六日
厉王 谏簋 五年三月初吉庚寅 丁亥朔,初四日
师簋 十一年九月初吉丁亥己卯朔,初九日
大师虘簋 十二年正月既望甲午丁丑朔,十八日
望簋 十三年六月初吉戊戌
庚子朔,先实朔二日
十三年壶十三年九月初吉戊寅戊辰朔,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