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知识联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联盟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构成了全球企业界的一道风景线。企业之间各种各样的合作协议每年以超过25%的速度在增长(Inkpen,1998)。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之间自愿达成一种相对长期的合作协议,通过利用彼此的资源和设立某种独立的治理结构来实现每一个联盟伙伴的目标和战略任务。战略联盟既是一种企业竞争战略,又是一种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 企业竞争的知识观( knowledge- based
view )也是大势所趋。 企业知识观强调企业知识( firm-specific knowledge)是企业竞争的一项战略资产。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讨论企业知识联盟,将对企业获取长久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联盟的基本特征
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是从知识角度来分析联盟的动机与内容。广义地说,它是指企业与企业或其他机构通过结盟方式,共同创建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Inkpen(1998)把通过知识联盟转移的知识称为“联盟知识”,这种知识不通过联盟无法接触到或获得。企业知识是一种组织知识,这类知识主要包括技术、管理知识和组织常规程序(organizational routines)。依据知识的可转移性, 企业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可移动性知识,这类知识存储在体积小、容易移动的媒体之中,如书本、公式、机器及个人脑海里;另一类是潜藏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类知识存在于组织内个人的专业技能、 团体的特殊关系之中,也存在于特别的规范、态度、信息处理以及决策程序之中。企业的疆界对潜藏性知识的移动有重大的约束作用。企业知识联盟强调的是通过结盟从其他机构获取潜藏性知识,或者和其他机构合作创造潜藏性知识。因为潜藏性知识具有战略价值,它可以使企业获得长久的能力与技术,获取更多的垄断租金。
企业战略联盟从联盟的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产品联盟、技术联盟与知识联盟。技术是一种知识,技术联盟也是一种知识联盟。产品联盟是指通过结盟获得对方的产品或零部件。那么,知识联盟与产品联盟相比,它具有哪些特征呢?
1.知识联盟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及创造知识。知识联盟可以协助一家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学习到专业化的能力,协助一家企业和其他企业合作创造新的潜藏性知识,也可以使一家企业协助另一家企业创造新的能力和技术,使大家共同受益。而产品联盟的作用,主要是取得现有的产品或较广大的市场,学习并不重要。
2.知识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要比产品联盟密切。为使联盟企业能学习、创造和改善专业化能力,各个结盟企业的人员必须在一起工作。当某些企业试图从彼此间学习到潜藏性知识时,它们之间就像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3.知识联盟的成员涉及范围较广。产品联盟通常是和竞争者或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而知识联盟的结盟对象可以是任何机构,只要它拥有专业能力,对合作可以有贡献。如和顾客及供应商结盟,可以共享技术及创造知识;与企业员工及工会结盟,经理人员可以从工人那里学习到如何制造质量好的产品,如何使成本降低及有效率地工作。同时,公司也会为员工提供教育训练,使他们具有多元化的技能。
4.知识联盟在战略方面已和产品联盟大不相同。产品联盟是一种防御性战略,通过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迅速取得产品,以占有市场份额。知识联盟则具战略性和进攻性,目的在于协助一家企业扩大和改善它的基本能力。
当然,在实际当中,有许多联盟是介于产品联盟与知识联盟之间。他们都属于企业联盟,都使企业的疆界变得模糊。而且同一个联盟,对一方而言是产品联盟,对另一方来说也许是知识联盟。如发达国家企业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建立的许多战略联盟,发达国家企业联盟的主要动机是占领市场和获得产品,属于产品联盟;发展中国家企业联盟的动机则是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属于知识联盟。无论何种联盟,某种程度的知识转移也许会无意识地发生。但在本文中知识联盟是指一种带有明确学习目的以转移知识和创造新知识为中心任务的联盟,也可以称为学习联盟。
二、知识联盟的形成与治理结构
联盟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因素影响到企业作出联盟决策?联盟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将选择谁作为联盟伙伴?对这些问题,研究战略联盟的学者对不同的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联盟情况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影响企业联盟决策的因素在国家层次上有一国的资源禀赋、管制政策、政治与文化差异程度等;在行业层次上有市场结构、竞争程度、市场发展阶段、需求条件、进入壁垒等;在企业层次上有企业规模、历史、竞争地位、产品多样性、财力大小、战略弱点、联盟网络等。企业联盟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交易成本、战略行为、学习知识。对联盟伙伴的选择主要基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即联盟一方具有另一方所不具备的资源和能力。
对知识联盟来说,联盟的主要动机是获取对方的知识和能力。企业在做联盟决策时,主要考虑学习新的知识来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对联盟伙伴的选择,也是着眼于知识的可获得性。如果一个伙伴没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那么联盟就不会形成。
企业获取新知识为何要选择联盟的形式呢?经济学知识对这一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
经济学重点关注的是市场交换活动,以致我们把经济学称为市场经济学。如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的天性;马歇尔创立了需求供给理论;由科斯所开创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更是把经济分析的层次向前推进了一步,把两个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
对知识联盟的经济学解释也是从市场着眼的。市场可以传播某些信息,如价格就反映了产品的稀缺程度,给企业的投资提供了信号。现实当中也存在专门的知识产品市场,如专利技术市场、管理咨询市场。不过,知识产品市场较多地存在失灵现象。对许多潜藏性知识而言,也许市场根本就不存在。知识产品市场失灵,一是因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如知识在转让使用权的同时并不转让所有权,某些知识的使用也不具备排他性。企业生产知识需要消耗资源,如为了获得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企业必须进行研究开发投资。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知识多潜藏于组织内部,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其转移多采取某种内部化经营形式,因知识在组织内部转移不会花费多少成本;二是因为知识产品的交易成本极高。因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也使知识产品难以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交易。总之,知识联盟是一种半内部化经营形式,目的在于克服知识产品市场失灵。
企业知识的来源,一是来自企业的内部,企业自己投入资源生产知识,如技术知识、决策常规程序。这种自力更生策略有其局限性。一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二则需要花费较多的资源。在目前重视专业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极为激烈的世界里,一个企业想完全靠自己获取关键性的资源、能力以及技术,是相当危险的。由于世界创造的潜藏性知识愈来愈多,一家公司采取自力更生的策略来获取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将日趋困难;二是来自企业外部,这包括市场交易、合并与收购其他企业、战略联盟。利用市场交易进行知识转移存在道德风险,而且当一家企业想从别的企业获取潜藏性知识时,他的员工必须和对方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允许它的员工、装备、构思甚至文化等超越企业的疆界。在这种情况下,光凭市场交易,潜藏性知识就无法顺利转移。有些企业为获取新知识,去并购其他具有它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的厂商。这种策略也有缺点,有时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如一家企业不可能买下拥有某些新知识和新能力的大学实验室。此外,一家企业的财力及管理能力也有限度。即使购并是可能的,但因此可能会破坏企业的凝聚力、信任感及创业精神。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出发,知识联盟是企业获取新能力和新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它目标明确,组织形式灵活,又能够创造潜藏性知识移动的条件。
企业联盟的治理结构,从狭义说表现为对联盟组织形式的选择。联盟治理结构有多种,如合资企业、直接投资合作协议、联合技术开发协议、供应商顾客合作关系、交叉许可及技术分享合同、单边许可证交易合同以及各种非正式、具有弹性的协议。这些治理结构处在市场与科层组织(hierarchy)两极之间。治理结构有复杂与简单之分。 股权式合资企业是联盟双方共同投资设立的一种组织实体,属于科层组织,其治理结构比较复杂,如它有自己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其他以合约为基础的联盟(非股权式联盟),比较靠近市场,不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其治理结构相对简单。如单边许可证交易合同最接近市场,属于一次性交易,其治理结构只是拟定一份详细的合同。此外,企业联盟治理结构的核心是抑制各方面的机会主义行为。市场交易存在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也会带进联盟里面,联盟的过渡性质和特定目标任务,也容易使联盟各方产生损人利己的动机,如免费搭车、盗用问题。从博弈理论来看,参与联盟的企业如果都追求自身成本最小利益最大化,结果会使联盟陷入“囚犯困境”。这样联盟的绩效只能是次优的,而且导致联盟不稳定,容易过早地结束联盟。
为了使联盟健康地进行,抑制联盟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在事前设计一个良好的联盟治理结构。一种方法是拟定一个详细的包含有保障条款的合约。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联盟合约本质上是一种“私人定购”(private ordering),合约主要靠企业自己监督管理,发生纠纷时不会选择执行成本较高的法院或其他第三方进行仲裁,而是自己私下解决。如果一方违反合约,另一方往往只能选择终止合约。另一种方法是靠信誉机制和发展相互信赖关系。如果一方为了眼前利益而欺骗对方,那么会损害其信誉而影响到将来合作的收益。Parkhe(1993)以“未来的阴影”(shadow of the future)来表达这个意思。他认为,“未来阴影”的长度与联盟时间长度、双方接触频率、行为透明度有关。此外,一个企业的联盟历史,在联盟中投入专用资产作为“人质”,也会增加相互信赖关系,从而有效减少联盟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知识联盟的治理结构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共同点在于机会主义行为也存在于知识联盟当中。如联盟的一方在保护自己的知识不泄露给对方的同时努力学习对方的知识,或在学习到对方的知识和能力之后就马上终止联盟。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实际上是把联盟看成是一次性知识交易,而不是基于长久合作的知识分享。显然,这将使知识联盟不稳定,知识转移难以成功,更谈不上通过联盟来创造新的知识。因此,知识联盟更需要一种相互信赖关系。因为知识的转移需要双方人员的密切交流,新知识的产生往往需要彼此分享对方的知识。从组织形式来看,股权式合资企业更适合知识联盟,它可以给联盟各方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学习能力有限,潜藏性知识的转移又比较复杂,选择合资联盟形式更适合发展中国家。
三、知识转移的过程与知识联盟的绩效
知识联盟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转移知识,尤其是潜藏性知识。依据经济学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治理结构,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似乎知识会自动地在联盟企业之间转移。无数的联盟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这主要与经济学忽视人的认知心理过程有关。联盟中的企业只有在认识到或感知到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时才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事实上知识的转移是一个复杂学习过程的结果。
企业竞争的动态能力观强调,企业能力要随环境与企业资源而变化。企业能力的变化离不开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 组织学习有多种方式,如自己的直接经验,人家的间接经验。知识联盟是组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潜藏性知识存在于组织内的程序与文化之中,不通过联盟,这类知识难以接触和学习。联盟为企业学习对方的能力与知识打开了一扇窗口。在某种意义上联盟是一个较好的学习实验室。与经济学分析的零和游戏不同,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在联盟中创立一种分享知识的环境,将产生双赢的结局。
从组织学习理论来看,成功的知识转移依赖许多因素,需要一个设计良好的学习系统。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知识库,联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机会。有的企业积极主动获取联盟知识,有的企业则表现被动,满足于依赖伙伴提供知识,使自己坐失学习良机,因为联盟总是有时间期限的。对美国日本企业联盟的大量研究分析表明,日本企业更具学习意识,在联盟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学习效果的不对称,与联盟企业的学习意愿和目标灵活性有关。
其次,学习型企业要能够接触到联盟知识。如果联盟伙伴担心知识泄露给竞争对手而不愿分享知识,知识联盟可能难以形成。增加相互信赖关系,可以减少联盟企业的知识保护意识,有利于创造出一个信息自由交换的学习环境。此外,知识本身的特性也会影响知识转移。显性知识具有系统性,比较容易转移;潜藏性知识是无形的,难以形式化,转移这类知识就很困难。潜藏性知识往往更有价值,它是知识联盟的核心。这就要求联盟伙伴密切接触和交流。
再次,学习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是关键。接触到联盟知识以后,获取知识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企业长期知识积累和投资的结果。吸收能力具有路经依赖性(path-dependent),即一个企业目前的吸收能力是由他过去所参与的某种产品市场、研究开发活动和其他技术活动所积累的经验来决定的。
第四,联盟中学到的知识要能够移植到母公司。组织知识创造表现为螺旋状,从组织里的个人知识,上升到小组知识,然后上升到企业知识。个人、小组之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沟通渠道,使个人知识能够转变为组织知识。知识的转移也遵循同样的途径。从知识管理角度说,创建一个便于知识分享、移动的宽松环境,采取人员交流、技术分享、访问参观联盟设施、增加母公司与联盟的战略联系等办法,可以使联盟知识有效地移植到母公司。
第五,需要克服知识转移中的其他障碍。如短视的财务绩效标准,对企业文化与管理风格差异的认同等,都会影响知识的转移。
联盟知识的转移与创造,对联盟企业的绩效会产生何种影响呢?对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估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从联盟层次,二是从企业层次。大量的研究表明联盟的失败率很高。一般以联盟的终止来反映联盟的失败。导致联盟终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行业的集中度和成长率,联盟伙伴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伙伴地位不对称,伙伴市场竞争重叠程度,联盟时间的长短等。但是,严格地说,以联盟的终止代表联盟的失败是不适当的。因为一个联盟有其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或者特定的时间期限,任务完成以后联盟自然终止。此外,对联盟的绩效难以靠短期财务指标进行评估,对知识联盟而言尤其是如此,因为知识转移的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在知识联盟中,学习效果往往是不对称的,联盟一方努力学习对方的知识与能力,而另一方却所获不多。
在企业层次上,单个联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难以用数据进行评估。一个企业的生产、营销、研究开发、理财等价值活动都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而且,一个企业缔结的联盟往往不止一个,而是以自己为轴心同时缔结了多个联盟。如联盟网络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企业缔结知识联盟,对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起到何种作用呢?这主要表现在知识联盟可以使企业学习到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改变一家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帮助一家企业扩大它的技术能力,使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改变自己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联盟是企业竞争取胜的一种关键战略。
四、我国企业知识联盟的策略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知识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这与我国企业制度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轨过来有密切关系。计划经济下企业的知识生产功能被肢解,企业知识是由独立于企业的外部科研院所和高校来生产的,企业的唯一功能是生产。通过高度的行政命令机制来转移企业所需要的知识,造成科技知识与企业两张皮现象,效率低下。改革20年来,企业的运行机制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知识生产格局依然没有很大改变。以技术知识为例,主要的生产者还是科研院所,其次是高校,企业自己生产的技术知识只占次要的地位。这种科技开发与企业分离的局面,是造成我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企业知识存量不多,长期的知识依赖造成企业学习能力很弱。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急需增强知识生产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从一个理想境界来说,最好是把现有的科研院所并入企业,或者改制为企业经营,以实现技术知识生产的内部化。但这两种方式只适合少数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大量的中小企业不具备兼并科研院所的势力。而且高校是最重要的知识生产基地,企业不可能去兼并高校。因此,在不打破现有组织均衡关系下,知识联盟是一条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子。现在的问题是,选择谁作为联盟的伙伴。
知识联盟作为一种战略性联盟,原则上企业可以选择国内外的任何机构作为联盟伙伴。从国内企业联盟的现状来看,可以概括为外向策略与内向策略。外向策略是指国内企业同国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建立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协议、许可证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股权式中外合资企业。内向策略主要是指国内企业同国内的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合作,国内称为产学研联合。那么,这两种联盟策略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有证据表明外向策略已占主导地位。各地外资竞争推出的优惠政策,国有企业的模糊产权,外方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知识,都是国内企业在作联盟伙伴决策时出现外向偏好。不可否认,外向策略已成为我国企业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存量有限,与先进国家企业结盟,无疑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从学习知识角度看,中外企业结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中方企业缺乏学习动力与意愿。现在许多企业合资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外资,摆脱企业的困境。学习知识还没有成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尽管在宏观上,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知识,但在微观层次上这些目标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二是中方企业学习能力不强,导致知识转移效果不明显。如我们一直提倡用市场换技术,实际情况是市场被外商占了,而技术我们并没有学到手;三是外方对核心技术与能力总有所保护,不愿意转移最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完全依赖外方提供知识,将会使自己处于被动与受控制的地位。
因此,从根本上说,国内企业的知识生产能力与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选择内向策略将有助于加强企业的这些能力。美国著名企业战略专家Porter(1990)讨论研究过一些国家对一些行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些国家的国内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结成了复杂的联盟关系,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支立体兵团,对内合作竞争,对外协同作战,从而赢得一个行业的国家竞争优势,推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走向富强。我国企业知识联盟的内向策略目的也就在此。
目前我国产学研联合方向明确,已作为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当中,已出现多种合作形式。一类是以合约为基础的联合,如大学教授到企业咨询、授课,公司科研人员到大学进修,科研机构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转让,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技术开发,或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开发等,这种产学研合作方式具有松散性,紧密程度较低,带有“短平快”的特点,在我国产学研联合中占主导地位(李廉水,1998)。另一类是共建实体合作方式,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设立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开发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这种合作方式属紧密型,带有长期性,有利于知识转移到企业。将来我国产学研联合的努力方向,一是急需提高合作的组织化程度,变个人行为为组织行为;二是扩大合作的规模,建立有效的合作渠道与机制。只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企业体制的改革,真正意义上的以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为目标的产学研联合才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