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具体需要结合小流域附近生态环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现状和要求,立足水土流失现状,以提升生态效益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效益功能的综合治理模式,从而提升区域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1 水土流失危害
通常情况下,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具体展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村耕地,另一个是水库。危害最为严重的在于农村耕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繁多,如果缺少充足的农田,假设依赖于外国粮食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要求,高额的粮食价格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群众经济增长。众所周知,只有好的土地,才能种植理想的农作物,从而增加农作物生产量。因此,农用土地需要在连续耕种的情况下进行定期休养,休养过程中不能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实现土壤中养分堆积。但是,因为我国农耕土地量较为紧张,农用耕地常年应用,因为缺少休养时间,导致农耕土地流失严峻,雨水导致泥沙等进入到农田中,产生沙压农田。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农田土壤发生改变。给水库带来的危害在于,泥沙进入到水库中,造成水库水资源的污染,无法给人们日常用水提供保障。
2 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因素
2.1 农耕方式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农村群众在进行农耕过程中,采用的耕种方式比较原始,并且作物种植方式相对单一,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没有给予农田保护工作高度注重,导致农田营养价值逐渐减少,保肥蓄水能力逐渐减弱。除此之外,因为农田保护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缺少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流程,导致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发生边治理边破坏的弦线,导致新的水土流失。
2.2 随意放养牲畜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各个区域把重心放置在经济发展上,没有给予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高度注重。部分区域已经发生水土沙化现象,水土流失较为严峻。再加上农村在畜牧养殖过程中,采用随意放养方式,给周围植物以及土地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坏。
2.3 治理技术不先进
因为诸多区域没有给予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充分关注,治理技术比较单一和片面,导致水土保持技术无法实现高效应用,治理效果不理想。并且,人们对水土保持认识不高,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认识不全面,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导致水土保护和治理效率较为迟缓。
3 具体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
(1)蓄水池设计。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为了有效的降低降雨时的坡面地表径流,并为经果林及耕田提供灌溉用水,计划在流域内设置8座50m3的蓄水池。
(2)田间道路设计。首先为便于项目区耕作、运输、经营管理,以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原则,规划新建3.5m宽度的机耕道,总长6188m。
(3)流域碑设计设计。在项目区域内设置流域碑,采用水泥砖砌筑而成,流域碑长×宽×高=2.5m×0.75m×0.4m。碑身标明项目名称、实施范围、规模、组织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内容。
3.1 效益分析
(1)通过蓄水池的建设,以及林草措施,扩大了流域内的地表植被覆盖面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表径流的拦蓄能力。经计算,项目年蓄水效益为32.18万m3。
(2)通过各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改变了流域内的微地形结构,地表植被的增加,有效的减轻了面蚀,经过计算,项目年减沙效益为3.32万t。
(3)工程建成后,通过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在有限土地资源下能创造最大经济价值,同时不损害自然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高了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及土地利用结构,加快了该流域农、林、牧、副及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及农民收入,经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46元。
4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4.1 工程方面的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改变小范围流域的地形地貌,以拦蓄地表径流水,提高雨水资源入渗效率,合理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并合理开发和利用小流域中的水土资源。工程方面的治理措施主要分为三类。
(1)治坡工程。在丘陵、高原的坡面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通常以修建梯田为主。当坡度小于15°时,多与农田相互连接,沿着等高线进行整地处理,外部垒石堰的高度控制在1.0m左右,梯田的整体宽度则要控制在3.5~11.5m,对梯田面进行整平处理。并在梯田内部合理设置排水沟,保证雨水能及时排出。针对林木较多的荒坡,在治理过程中要采用地随树走的方法,加深树木根部土层厚度,进一步提升土壤的肥沃程度,修建的梯田可用来农耕,也可以用来植树造林。
(2)治沟工程。通过合理设置沟道工程的方法,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具体做法为根据沟道汛期雨水集中、汛后干旱缺水的特点,采用拦蓄相互结合的方法,发展灌溉事业。比如,在小流域设置小水库、水塘坝等,通过削、垫、筑等方式,提升拦蓄地表径流水资源和泥沙的效率。
(3)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可有效拦蓄暴雨时地表径流,保护农田,避免发生洪涝灾害。
4.2 林草方面的治理措施
借助林草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要充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通过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当地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的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常用的措施有以下2种。
(1)营造水保林和疏林补植。合理选择树种,在坡度比较陡或者土层比较贫瘠的荒地上建造水保林,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小流域植被发展现状及林木管理水平,种植根系发达、耐旱的树种。每年3月底开始造林,选择带有宿土的树苗进行种植,种植完成后浇水压实,同时要定期进行松土、除草、修剪,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提高树木成活率,保证水土保持效果。
(2)种植经济林。在小流域范围中种植经济林,
既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又可以促进小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小流域中坡度比较小且距离村庄较近的坡耕地,如核桃树就是典型的经济林木,不但成活率比较高,而且经济价值高。
4.3 封育方面的治理措施
林木种植是保持水土稳定的主要途径,但林木生长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容易受到自然环境、气候、温度、病虫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林木种植完成后,通过封育治理和管护措施相互结合的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提升生态恢复的效率。常用的措施有合理规划需要禁封的区域,设置醒目的封育标志,防止人畜进入造成破坏。并由当地林业部门制定封禁制度,在整个封禁范围和时间内,严禁进行任何生产性活动,为林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土流失治理起到的意义重大,不但可以确保人们整体效益,同时还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鉴于小流域水土治理,相关人员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利用专业的技术武装自己,获取理想的治理效果。通过构建完善的治理机制,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加强植树造林,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实现对土壤的保护,促进我国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金鱼.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技术应用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8(11):16-17.
[2]杜玉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策略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6):32-33.
[3]杨昌杰.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要点分析[J].南方农业,2018(21):166-167.
论文作者:李松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小流域论文; 措施论文; 农田论文; 流域论文; 地表论文; 林木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