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基于GIS的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王晓辉[1]2004年在《基于GIS的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汽车维修服务作为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在城市内如何规划好汽车维修网点的布局则是决定汽车维修服务水平高低的一个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节约利用土地,适应城市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美化等各方面要求,可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修车服务的需要,实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经过40余年的发展,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技术日趋成熟,可实现对空间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如:迭加分析、拓扑分析、空间对象分析、布局分析)、直观展示。GIS应用于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但是其应用到交通运输领域内所带来的巨大的贡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认同。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以北京市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通过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汽车维修服务要素分析、汽车维修网点布局城市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合传统的汽车维修规划理论,提出基于GIS技术的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分析方法。的技术建立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地理信息系统,并将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模型与可视化表达功能应用于北京市的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分析。 第二,分析汽车维修经营活动、行业管理要求,以北京市1:10000电子地图为基础,构建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辅助规划分析功能。 第叁,借助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分析,结合传统汽车维修发展规划分析预测方法,辅助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规划布局。 汽车维修网点电子地理信息系统为汽车维修网点规划布局提供了方便的分析工具,可进行大数据量空间数据分析,直观展示,实现规划动态管理。

廖中文[2]2013年在《浅析提升汽车维修行业客户满意度的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客户满意度对汽车维修企业和行业的重要影响,并由此得到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汽车维修服务质量、维修站点的合理化布置、维修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保养及零配件的价格等。综合以上分析,对汽车维修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升汽车维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

杨阳[3]2013年在《济南市住区建成环境与家庭出行能耗关系的量化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中国交通能耗已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0%,与工业能耗和建筑能耗共同组成我国叁大能源消费大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数量的增长,我国城镇家庭出行能耗持续攀升,从而使得控制家庭出行能耗显得尤为重要。与技术创新侧重于交通工具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不同,受田园城市、邻里单位、新城市主义等一系列科学规划思想的启发,本研究侧重探讨通过提倡混合的土地开发、宜人的步行环境、便捷的公交系统等措施鼓励城市居民更多的采用绿色交通出行,降低家庭出行能耗。本研究依托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节能城市设计研究”课题(G-1008-13176),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华北南部地区特大城市节能住区形态与设计研究”课题(2011THZ0)和低碳能源大学联盟资助项目“低碳城市设计:从选择评估到政策实施”课题(2011LC002)完成。全文基于2009-2010年济南市20个小区的家庭出行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以住区建成环境变量、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家庭交通工具所有情况变量和家庭态度偏好变量为自变量,家庭出行能耗为因变量的统计模型,就住区建成环境与家庭出行能耗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希望从降低家庭出行能耗的视角,对现阶段住区规划设计提出有益的建议。其中,住区建成环境变量不仅采用了土地混合度、路网交叉口密度、目的地可达性等建成环境指标;还基于中国居住区规划背景,设计了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性指标。家庭出行能耗也按照出行目的不同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不仅包括家庭总出行能耗,还包括家庭通勤能耗、家庭非通勤能耗、家庭日常购物出行能耗和家庭使用服务设施出行能耗。模型显示,住区建成环境与家庭出行能耗相关。其中,与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相比,住区建成环境对家庭总出行能耗和家庭通勤能耗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家庭非通勤能耗、日常购物出行能耗和使用服务设施出行能耗的影响相对较大。故本研究建议,住区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居住和就业平衡、宜人的步行环境、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等设计策略,实现降低家庭出行能耗。

沈迪[4]2008年在《GIS空间分析在服务设施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在上海“一城九镇”的大发展背景下,轨道交通建设正慢慢地延伸到郊区各城镇,成为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的重要纽带。针对当前城乡过渡带城市化发展不平衡、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存在不合理性的情况,本研究探讨轨道交通沿线服务设施的布局合理性问题。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试图为国内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理论研究方面:第一,确立了本研究的服务设施四级分类体系;第二,探讨服务设施微观布局的影响因素,指出轨道交通站点因素和人口因素对服务设施微观布局的重要作用;第叁,阐述空间集聚、关联理论;第四,探讨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标准,提出服务半径、服务对象、均好性、空间关联等评价标准。在研究方法上,着重探讨基于GIS数据库的空间分析技术,包括缓冲区分析、迭置分析及地理编码等。将植物生态学中的数量分类方法运用于服务设施布局研究,选择相似系数和距离系数作为研究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的指标。在实例研究方面,选取上海轨道交通五号线沿线各站点500米范围作为研究样区,其中北桥站扩大到1000米范围,通过GIS数据库集成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定位各类服务设施,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五号线沿线服务设施布局存在空间异质性,数量随离站点距离增大而减少,并有伴随居住区分布的趋势。第二,人口数量、经济收入差异和文化差异都是影响五号线沿线服务设施布局的重要因素。第叁,服务设施分布表现出以居住区为中心和以站点为中心的空间集聚,以及不同业态的服务设施种类和站点、居住区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性。在合理性评价方面,选择发展成熟的普陀区甘泉社区作为参考依据,从服务半径、服务设施规模、均好性、空间关联等角度对五号线沿线地区服务设施布局作出评价,并提供了一些参考性建议。综上所述,本研究是笔者利用GIS技术在服务设施评价领域的一次尝试,试图为政府部门科学规划服务设施提供决策上的支持;为企业布局服务网点提供参考建议;同时为加强GIS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作出一些贡献。

林艳[5]2015年在《福州市城区小学布局空间均衡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教育资源的空间载体,学校布局是衡量教育空间合理性与资源分配公平性的基础指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城市空间布局也在日新月异的改变着。这势必将对城市小学的空间格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当前小学的空间布局状况显得极为迫切。本文以福州市城区小学作为分析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州市城区小学的空间布局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首先基于施教区单元,进行了各小学学生源容纳力与施教区潜在生源间的供需饱和度分析、施教区潜在生源数与在校生数之间的差值分析以及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分析;其次,从小学布局与人口分布空间一致性、小学服务覆盖度两个角度对研究区域的小学空间布局进行整体分析,根据分析,针对小学学校配置不足区域进行新建小学的选址适宜性分析;最终,在对福州市小学空间布局进行总体评价以及福州市未来人口与居住空间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对福州市小学空间布局优化提出规划建议。通过研究发现福州市城区小学空间布局失衡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整个研究区小学密度较大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条至北向南的纵线,一直延伸到仓山区研究范围内的东北区域,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中心区域,学位冗余,优质教育资源过剩;沿着该纵线向外,布局密度逐渐递减,到外围城郊区域以及新城区域小学配置呈现显着不足的状况;同时福州市城区小学服务区覆盖比例低,小学配置不足,施教区划分不合理,适龄儿童入学便捷程度普遍较低。针对布局现状以及城市发展趋势,本研究提出了鼓楼区、台江区可适当撤并部分小学;仓山区西部的金山街道以及晋安区北部的新店新城可参照现代化办学标准,增设优质化小学;晋安区中心区可增设规模适度的小学的建议。

梁婵卓[6]2009年在《西固区零售商业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理的零售商业网点布局,是建立高效流通系统的基础和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商业布局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城市零售商业布局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对西固区零售商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在于优化流通资源配置、提高商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城市零售商业功能,为实现西固区零售商业布局的合理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西固区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界定城市零售商业网点、城市零售商业合理布局的涵义入手,运用商品流通运行的一般理论,分析西固区零售商业的现状,对影响西固区零售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指导西固区零售商业合理布局的优化建议,以期对西固区零售商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郭海东[7]2017年在《南京市大规模保障房社区商业空间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随着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房价也快速上涨,不少中低收入群体面临居住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国家建立了保障性住房制度以解决此类居民的住房问题,而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号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随着开发建设的深入及居民的陆续入驻,保障性住房的商业配套问题逐步暴露,商业布局不合理、业态难以满足需要、商业规模不足或局部商业规模过大等等。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从当前保障性社区商业配套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南京市四大片区保障房的商业配套现状为例,认真调查收集商业布局、人口、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大规模保障房商业空间规划上的叁个关键要素:规模、业态和布局,提出了相关规划指导原则建议:在规模上,从南京市四大片区的调查及实证分析提出了建议的人均商业面积标准,并对集中商业与社区底商的优化比例提供了建议;在业态上,保障房社区人群更加关注基础的商业业态需要,比例要高于城市一般的配置水平;在布局上,以丁家庄二期为例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理论对商业价值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物业形态的布置位置方法、不同产品的物业和社区等级对应性需求建议标准。最后,本文提出了大规模保障房社区商业空间规划设计导则要点。目前,国内在大规模保障房社区的商业配套规划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空白,希望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为今后南京乃至其它地区的保障房社区的商业配套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借鉴,另外一方面在促进改善今后开发的大规模保障房社区中的居住群体的生活配套水平。

杨依杭[8]2017年在《多层面物流资源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09年3月我国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是国家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在2014年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更是强调要提高制造业物流水平。其缘由是因为两个行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业联动也因此成为了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属于产业联动的研究范畴,既强调产业间的内在联系结构,又注重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于产业关联的产业协作活动。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研究范围广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物流资源作为研究两业联动的前因对两业联动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物流资源对两业联动的问题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首先,本论文不同于以往对物流资源的简单分类方式,而是基于产业关联理论,将物流资源划分为微观层面(企业内部),中观层面(企业间联动)和宏观层面(外部)叁个层面。论文提出了两业联动情境下的物流资源由以下叁个类别组成: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两业联动层面的物流资源,以及影响两业联动效率的外部物流资源。论文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展开了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物流资源对两业联动效率的影响研究。其次,本论文站在企业的微观视角,采用了"企业的微观层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中观层面—外部环境的宏观层面"的多层面研究视角,剖析不同层面物流资源对两业联动效率的作用。论文的研究视角与以往两业联动研究的视角明显不同,其理论延展和实证分析结果都丰富了对两业联动的研究。第叁,论文在产业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在不同层面结合不同的管理理论来剖析多层面物流资源对两业联动效率的影响,体现了论文在两业联动的研究领域中在理论论证上的独创性。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物流资源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效率的作用,微观层面的作用体现为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资源水平对两业联动效率的正向推动,中观层面的作用体现为,合同的严谨程度、信任机制和控制机制的完善程度正向作用于企业微观物流资源从而影响两业联动效率,宏观层面的作用体现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和产业园区的存在正向作用于企业微观物流资源从而影响两业联动效率。这些作用都得到了实证分析的支持和验证。论文以汽车整车输出物流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北京现代和长久物流这两个企业作为分析案例。通过严谨的研究设计,在访谈问卷的基础上对案例企业进行了深度调研,通过案例研究和案例比较研究,对论文提出的命题进行了理解和阐释。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作者设计了针对这两个企业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深度调研的案例分析结果和针对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对本研究提出的七个命题都提供了普遍的支持,证明了论文观点的合理性。论文最后总结了主要结论,提出了基于研究结果的政策建议,对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对今后的继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陈映雪[9]2015年在《居民情绪与建成环境关系研究及规划应用初探》文中认为在城市的快速生长期,其空间演化以外向拓展为主。而到了城市化中后期,存量建设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重越来越高,城市空间的发展也变为以建成区内部更新为主。这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剧变使得居民的空间活动体验及情绪反馈越发显示出重要性。而移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开放网络平台时空大数据的出现,为获取并分析人与城市空间、场所及环境直接关联的各种信息提供了支撑。论文就以南京市为例,尝试基于新浪微博社区POI签到大数据,提取实时的居民活动情绪与空间、场所对应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市域、主城和外围宏观城市空间,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7类建成要素系统进行情绪分布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探索。归纳出6类典型的城市居民活动-流动模式,分别就每类活动模式的居民个案进行情绪-空间-场所的关联性分析,进一步印证总体层面的分析结果。最后,分别选择新街口地区、南京站周边地区和南京高新区,对CBD、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和产业园区进行情绪分析的规划应用初探。主要结论如下:(1)市域总体层面的情绪值分布分析和不同类型情绪的空间集聚分析,能够从不同侧面呈现出城市居民情绪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比较市域总体层面各类建成要素系统的居民情绪值结构,能够识别不同要素系统的现状建成情况。通过对市域各类建成要素系统居民情绪的分布和结构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建成场所居民情绪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各异,其中一些特征甚至颠覆了基于经验的简单判断。这表明居民群体的情绪表达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只有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才能获得可靠的、能够为规划所用的分析结果。(2)本文使用的微博签到大数据在对群体共性特征的捕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势。从大量的居民情绪信息中,能够识别并总结出一些对活动群体具有共性的建成要素影响下的情绪表达特点。通过对居民情绪的定量空间分析,就能够将这种基于建成环境差异表现出的共性情绪差异直观地呈现在城市物质空间中,外化呈现为城市居民情绪值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判读这些空间、场所分异特征,就能够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居民情绪空间分异特征所表征的建成环境差异。(3)基于情绪分析的建成空间优化方向及策略提出思路如下:首先,通过规划区内的居民情绪值结构分析,大致评估规划区建成空间以及各建成要素系统的整体品质。其次,通过规划区内同类功能场所的居民情绪和建成现状比较,并从规划区与其周边区域各建成要素的空间关系方面寻找积极或消极空间的形成原因,识别出规划区内不同类型场所空间的优化方向,或提出相应的规划反思。此外,依据区内不同类型场所空间、不同建成要素系统的居民情绪值分布特征,可以进一步识别需在功能组织、环境品质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的场所类型或建成要素系统。(4)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首次利用大数据对城市居民情绪及其与建成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初步建立了情绪分析及其规划应用的框架。

田野[10]2017年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城市人口空间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是城市应用遥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现城市化水平、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人口统计数据可以持续反映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持续性,但通常时效性较差,周期往往是10年,并且野外工作量大,人口干预程度高。因此,对于精细尺度的人口空间化研究目前为止还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精细化的人口数据可以作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人口流动、城市规划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研究发现,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1.简单的人口统计模型,比如:基于距离的指数扩散模型,即使直观易操作,但误差较大;2.基于统计数据的人口分布模型,比如:居住单元数量法,其精度完全依赖于统计数据的详细程度,主观性较大;3.虽然可以认为城区人口大都分布在建筑物内,但有许多研究对城市人口的估算也仅仅停留在土地利用类型或者建筑物面积的层面上,少有对人口分布的叁维空间进行衡量,较难反映出真实的人口空间化结果,尤其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区;4.另一些研究虽然考虑了建筑物的叁维信息,但数据源受到很大限制,其主要的瓶颈在于建筑物的叁维信息是基于精确的统计数据,所以数据范围有限,从而导致研究区覆盖范围较小,难以对大城市的人口空间化进行精细尺度地估算。同时,有很多研究也对城区精细尺度的人口分布进行了估算,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其对建筑物高度的提取过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利用LiDAR数据可以准确地获取某一区域的高程信息,但成本较高,需要提前确定研究区域,不具有重返周期,时效性较差;2.利用仪器进行野外测量,可以在小区域内获取建筑物高度,但过程繁琐,难以长期周期性在大范围采集数据;3.利用现有的DEM与光学或雷达影像进行融合,提取建筑物高程,此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精确获取建成区的叁维信息,但影像间精确的几何配准及校正是一个难点。综上所述,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2个核心区(西城区、东城区、)和4个城市功能扩展区(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为主要研究区,并比较分析了以下叁种方法提取研究区建筑物高程的结果:1.利用ZY-3立体像对,结合摄影测量的方法提取研究区DSM;2.利用分析卫星与太阳的几何关系,通过计算建筑物阴影的长度来估算建筑物的高度;3.基于Radarsat-2影像,提出了一种利用多极化SAR影像并结合后向散射模型提取建筑物高度的方法,并在不同的极化组合中选取最优的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以上叁种方法,选取最符合研究区特点,并选出最具有准确性、可行性和时效性的方法作为最终的高程估算结果。然后,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形态学建筑物指数(MBI)以及面向对象的方法来精确的提取建筑物信息,最后结合建筑物的高程信息和一定的统计资料来构建人口分布的叁维模型,最终估算出研究区精细尺度上的人口空间分布。本研究对城市内部人口的精细化研究做了初步的探索,为国家在制订宏观人口政策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资源分配、应急响应等方面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基于GIS的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方法研究[D]. 王晓辉. 吉林大学. 2004

[2]. 浅析提升汽车维修行业客户满意度的途径[J]. 廖中文. 汽车工业研究. 2013

[3]. 济南市住区建成环境与家庭出行能耗关系的量化研究[D]. 杨阳. 清华大学. 2013

[4]. GIS空间分析在服务设施评价中的应用[D]. 沈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5]. 福州市城区小学布局空间均衡性研究[D]. 林艳.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6]. 西固区零售商业布局研究[D]. 梁婵卓. 兰州大学. 2009

[7]. 南京市大规模保障房社区商业空间规划研究[D]. 郭海东. 东南大学. 2017

[8]. 多层面物流资源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效率的影响研究[D]. 杨依杭.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9]. 居民情绪与建成环境关系研究及规划应用初探[D]. 陈映雪. 南京大学. 2015

[10].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城市人口空间化研究[D]. 田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7

标签:;  ;  ;  ;  ;  

基于GIS的北京市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