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劲吹“和谐风”——重庆市九龙坡区构建和谐社区记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小巷论文,和谐社区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10月18日,深秋的山城已有丝丝寒意,但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花园社区居民却备感温暖。这天一大早,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等3所医院的近40名医生来到社区,为社区群众测量血压、做着按摩、诊断病情……
近3个月来,像这样的大型义诊活动已在九龙花园社区举行了4次。九龙花园社区是以“农转非”居民为主体的新型社区,针对社区周边无医疗机构、群众就医难的实际,今年7月,九龙坡区组织区第一人民医院等10家文明单位,共同帮扶社区创建卫生健康型文明社区。这是九龙坡区今年以来创新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
创新方式,从精神文明创建入手
九龙坡区是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近年来,该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已先后涌现出4家国家级文明单位和 56家重庆市级文明单位。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九龙坡区委、区政府通过多方调研,7月决定,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入手,立足构建和谐社区,在区内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共建文明示范社区活动”。按照这一设想,九龙坡区将辖区内60家文明单位分成了6个小组,分别与6个社区进行结对共建。
九龙坡区委书记郑洪说:“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共建文明示范社区活动,使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自然、社区与居民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
“以前区级部门帮扶社区存在单纯送资金的现象,忽略了对和谐文化的培养。”九龙坡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黄少怀说:“让精神文明单位参与示范社区建设,就是要用先进培育典型,使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惠及广大市民,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打造特色,用行动创建文明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鸟儿美在翅膀,人类美在心灵”……走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劳动三村社区,50余块名言警句牌遍布社区小巷。社区居委会办公楼前,30多米长的文艺墙格外醒目,墙上绘制的“八荣八耻”漫画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
“这是重庆市80中、谢家湾小学等文明单位共同出资为社区打造的名言警句一条街。”劳动三村社区党委书记刘渝莉告诉记者,与社区结成对子的单位大多是学校,依托共建单位在观念、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社区确立了打造文化型文明社区的目标。
从开办社区老年大学到组建社区诗书画社,在共建单位的帮扶下,一个个崭新的文化阵地很快在劳动三村社区建立起来。今年7月,利用区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单位赠送的百余册图书和影碟,劳动三村社区办起了集阅览室、话剧社、书画社、舞蹈社于一体的社区“校外课堂”,成为了暑期学生的健康乐园。
如今,漫步在劳动三村社区的各条背街小巷,你总能感受到这里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
10月17日下午,劳动三村社区不时传出《四渡赤水》的激越旋律,为参加区里举行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比赛,社区民乐团正在做最后排练。担任指挥的朱宗富老人说:“为把咱居民凝聚在一块儿,社区没少动脑筋,前后组建了民乐团、欢乐艺术团、知青文艺队等25支文体队伍,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原本陌生的邻居变熟悉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除了谢家湾街道劳动三村文化型文明社区,九龙坡区还相继建成了杨家坪街道兴胜路社区科普型、黄桷坪街道小湾社区环保型、石坪桥街道冶金社区平安型、中梁山街道协兴社区爱心互助型、九龙镇九龙花园社区卫生健康型等5个文明特色社区。
关爱弱势群体,用爱心构筑和谐
在开展“文明单位共建文明示范社区活动”中,九龙坡区各镇街还结合自身实际,以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为重点帮扶对象,开展了多项独具特色的居民互助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了和谐文明的新风尚。
8月25日,山城重庆的气温超过40摄氏度,谢家湾街道渝中花园社区94岁的孤寡老人肖素清突然中暑,情急之下,老人在自家阳台上挂出了“黄丝带”。社区巡逻员发现后,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手握1米长、5厘米宽的“黄丝带”,肖老泪流满面:“有了它,离亲人更近了,老有所靠了,有困难也不怕了。”
谢家湾街道共有2.4万名60岁以上老人,“空巢”老人上千户。老人独自在家发生意外怎么办?今年,谢家湾街道在各社区开展了“黄丝带”救助“空巢”老人活动,不管大事小事,老人挂出“黄丝带”,社区志愿者就会立即上门服务。救助活动开展以来,已向急需救助的“空巢”老人发送“黄丝带”936条,提供各类救助服务800余人次。
与“黄丝带”救助老人类似,黄桷坪街道各社区为71户孤寡老人安装了“党员真情呼唤器”,当老人遇到困难时,只需轻轻一按,与之结对的党员家中门铃就会响起,社区党员便会立即到场实施救助。
通过开展特色爱心互助活动,九龙坡区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受助面达到90%以上,社区居民认同度超过80%。小巷劲吹“和谐风”——重庆市九龙坡区构建和谐社区记事
标签:正能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