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教学准备工作,统称为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即事先做好准备。教师扎实备课,才能取的教学效果、才能上好课。
其次,备课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平时的备课。
基于以上重要意义,我认为教师备课需抓以下几大环节:
—、领会大纲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活动。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纲举则目张,大纲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范围。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然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直到能驾驭教材。
二、专研教材
教师在备课中钻研教材,是为了教好课。对教材应挖掘其潜力,做好深钻细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教材重点、难点,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什么和解决什么。这里包括:弄懂那些理论,原理,定理,法则,公式,规律;学会哪些技能技巧;发展哪方面的智力;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哪些道德品质、习惯;培养哪些学生的世界观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了解学生
教师在教课中,不能不顾及教学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备课不可忽视的环节。了解教学的对象,为了使教学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年龄、思想和性格,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往往有差异,教师应全面分析,做到胸中有数,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期望通过教学,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
四、研究和掌握教学的方法
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问题即是选用教法问题。选用教学方法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恰当,教学才有成效。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要考虑此种教法能否适应本节课教学的内容的需要;是否适宜于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能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选用教法应从多方面考虑。例如:
如何提出问题,创造情境,激起疑问,诱发动机,引起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利用直观教具,搞好演示实验。
如何通过剖析,解释,类比等方法使学生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如何通盘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使设计遵循教材内容的逻辑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充分考虑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可接受情况,使教学方法适应这种情况,有效地为教学目的服务。另外,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变化的,因此作为教师不能默守陈规,教法不应千篇一律。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还反映教师的知识与经验,还反映教师备课的深度。但不切实际、花样翻新、追求时髦,也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客观需要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研究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形成实际教学能力。
教师只有重视备课、认真备课,才能上好课。
论文作者:金海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目的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教材论文; 教法论文; 教学大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