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早期隶书笔形系统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形论文,隶书论文,探析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期隶书是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汉武帝初年以前)的隶书,又称为篆隶、古隶、草篆等,是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重要演变阶段。青川木牍、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龙岗秦简、关沮秦简、里耶秦简、马王堆简帛、银雀山汉简9种简帛材料,涵盖了战国末至西汉初这样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可以较为细致地展示汉字字体由篆到隶的动态演变过程。本文拟通过对这9种简帛材料的考察,归纳简帛早期隶书的笔形类型,分析简帛早期隶书笔形的特点及演变中的不平衡现象。
一 简帛早期隶书的笔形类型
上述9种简帛材料中的单字总数共3820个,其中具有传承关系的单字1888个。考察发现,这1888个单字的笔形,可以分为横、竖、撇、捺、点、钩、掠、波、折、提、弧、曲、封13大类,其中,有的大类又可分为2个以上的小类,又形成23个小类。如下页表1。
二 简帛早期隶书的笔形特点
分析上节简帛早期隶书的笔形类型表,我们可以看到简帛早期隶书的笔形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保留了篆书的特色笔形——弧、曲、封
弧线的形式变化多样,开口度、弯曲度、弯曲方向都随字形变化是最具篆书特色的笔形。考察发现,在简帛早期隶书的笔形中,弧线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在秦简中比较集中,到了汉初简帛中才逐渐减少。例如“下”在青川正二17中作、“寸”在睡虎地杂27中作、“天”在睡虎地日甲145背中作。
曲线可以看作是弧线的组合,往往经历两次或两次以上弯曲,因而形态也较为多样。在简帛早期隶书的笔形中,曲线被保留下来,继续使用。例如“祷”在睡虎地日甲101中作、“茅”在睡虎地秦195中作、“趋”在银雀山53中作。
封笔是交叉弧线构成的封闭结构,也是篆书的典型结构。在简帛早期隶书的笔形中,篆书中常出现封笔的“女”“糸”“玄”“幺”“子”等构件还维持着篆书的结构。例如“女”在银雀山204中作、“樂”在银雀山248中作、“子”在银雀山228中作。这是由于其封闭的弧线不易分解,因而其笔形笔画化的速度也比较迟缓。
2.2 继承发展了篆书的基本笔形——横、竖、撇、捺、点、折、钩
2.2.1 横、竖
横画、竖画是一个字的主要笔画,属于基本笔形。线条由弯曲变平直趋向横画、竖画是隶书基于篆书的重大改变,也是早期隶书的重要表现。考察发现,在1888个传承单字中,由线条趋向横画、竖画的共有804个,占传承字的42.58%。例如:
可以看出,秦篆上面开口向上、内收的上弧形“”,到了秦简中逐渐变成了有夹角形状的方折笔画,然后又变成了横画。
可以看出,秦篆的竖弧线,到了放马滩秦简中变成了竖线,而且这一变化逐渐被固定下来,到了后期秦简、汉初简帛中已经成为竖画。
2.2.2 撇、捺
撇画、捺画也是一个字的主要笔画,属于基本笔形。考察发现,简帛早期隶书的撇、捺大多是由篆书中倾斜的弧线逐渐拉直形成的。例如:
可以看出,篆书“行”字是由四条基本相似的弧线组成,到了秦简中演变方向分化,上面的两条弧线拉直成短笔,下面的两条弧线演变成折线,到了银雀山汉简中彻底隶变,形成了横、竖、撇三种笔画。在这个笔画平直化的过程中,书写元素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由线条演变成了笔画。另外,笔画的变化也影响到了字形结构,使原来篆书的象形结构解散了。
可以看出,篆书“相”字中的构件“木”,上下弧形都是弯曲的线条,到了秦简中弧线拉直,到了汉初简帛中完全隶变,上弧形变成了横线,下弧形“∩”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笔画化,分笔书写,形成了撇画、捺画。
2.2.3 点
点画的形态很多,有方圆、长短、左倾、右侧的区别,它们往往又随着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许多细微变化。早期隶书为加快书写,常常将篆书中的弧线改为点画,以缩短笔程。例如:
可以看出“神”“祝”两字中的构件“示”,在秦篆时下面是左右两条弧线,到了早期隶书中逐渐缩短,变成了对称的左倾、右侧的两点。
一些字中的点画尚未完全形成,写作短横。例如:
可以看出,“汤”字中的构件“水”,虽然结构发生了变化,但短笔在缩短过程中写成了短横,隶变还不彻底。
2.2.4 折
早期隶书中的折画是从篆书发展而来。折画是由横到竖或由竖到横转折过渡而形成的笔画组合。篆书中折画的转折处大多比较圆转,简帛早期的笔形中折画逐渐方折化,汉隶、楷书中,折画继续发展,又有提按、转折弧度、倾斜度的不同。早期隶书中折画有横折、竖折、斜折、连折等笔形小类。其中,连折有些是篆书结构的保留,有些是快速书写中的草化现象,如睡简中的(式)、马王堆中的(定)、银雀山中的(赵),字中形似“Z”的折画就是一种草化现象。
与其他书体相比,草书的形式要素中,笔画已经退居其次,更多的是线条的连绵与使转,因而造就了草书飞动多变的艺术色彩。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与隶书并行发展,早期隶书中孕育了草书的因素,但是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草书字体。
2.2.5 钩
钩画的产生是比较后起的,“勾的产生大概起源于连笔,因为用笔迅速,直笔的尾端往往朝运笔的方向冒尖,后来美化固定就成了勾”。[3]篆书中的弯曲线条变成早期隶书中的钩还是一种发展趋势,并未真正形成,往往写得比较舒缓。例如:
可以看出,篆书“先”字右下方的弯曲线条,在秦简中逐渐延长并拉成了折线,到了银雀山汉简中形成了竖钩。
2.3 孕育形成了隶、楷笔形——波、掠、提
早期隶书是篆书向隶书演变的初期阶段,有些笔画虽然还是线条,但却有了一些成熟隶书波、掠的笔画特点。此外,楷书的提画笔形也在早期隶书中孕育和逐渐形成。
2.3.1 波、掠
早期隶书的字体出现了汉隶波、掠的笔形特征。
波笔是书写时有起伏波势的笔画,而隶书的典型特征就是一波三折、蚕头雁尾。早期隶书中的波笔已有横波、竖波、斜波、折波四种笔形小类,虽然蚕头雁尾的形态还没有成熟隶书那样突出,但横向笔画已表现出轻重起伏的波势,竖波、斜波的写法与横波之“雁尾”相似,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例如“人”在银雀山293中作、“忘”在马王堆易028中作、“先”在睡虎地效25中作。波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汉初简帛中,在早期隶书中还处于孕育阶段。
掠笔是在撇画的基础上继续向左伸展而形成,它与波笔相应,形成了左掠右波的格局。早期隶书中的掠笔有竖掠、斜掠、折掠三种笔形小类。竖掠和斜掠比较接近,只是斜掠在书写时弯曲的坡度和弧度稍大一点。折掠是起笔带折的掠笔。例如“对”在银雀山195中作、“步”在银雀山159中作、“遇”在银雀山410中作。掠笔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汉初简帛中,在早期隶书中还不成熟,有时候与一般的撇画比较接近。
虽然波、掠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汉初简帛中,但早期隶书中的波、掠笔形已体现出成熟隶书波磔的用笔特点。“秦隶已有了明显的波磔,逆入横出的横画和点的运用都有明显的增加,用笔浑厚而丰满,这说明秦隶还是一种半篆半隶的书体,它是由篆书变为隶书的过渡字体。”[7]153磔的本义是肢解牲畜,引申义有张裂、拓展的意思,波磔能使字的体势向外扩展、开张,左掠右波的格局使整字的体势向左右分张。成熟隶书又被称为“八分”,也体现出了其字体的典型特征,“八分笔法的萌芽出现得很早。在抛弃了正规篆文的笔法之后,如果把字写得很快,收笔时迅速提笔,横画和向下方的斜笔很容易出现尖端偏在上方的尾巴。如果把这种笔法‘正体化’,八分的挑法就形成了”。[9]79早期隶书中有一些撇画、捺画,相对出现,左呼右应,形成开张之势,形似成熟隶书的“八分”体势,例如银雀山299(候)字的构件“矢”和银雀山92(黄)字,其中的撇、捺已呈现左右分张延长之势,表现出成熟隶书的八分特点,“隶书的撇与捺形如‘八字分背’,向左右兜裹而出,二者之间形成相背之势,达到左右呼应”。[11]415“八分’这种成熟隶书的特点在早期隶书中已经出现,但并不多见。
2.3.2 提
提画是楷书的基本笔形之一。楷书产生于汉代,西汉竹简上已有了楷书的折笔,东汉时期的陶瓮上就有了行楷笔法。楷书于汉末从隶书脱化而来,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无数书法家的实践和创造,演变成了通行的正式字体。其实,任何一种字体从萌芽到产生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字体之间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楷书也是如此,在草率的简牍中,在陶器砖瓦上,楷书的点画结构已经出现,“楷书的笔法西汉时就出现在章草的书写中,一些民间俗体介乎草、隶之间,即是楷书的雏形”。[1]7简帛早期隶书中不仅孕育着成熟隶书、草书的胚芽,还有楷书的基因。提画是隶、楷以来发展出的笔画,大多由横画演变而来。“永字八法”中称之为“策”,是以骑马作比喻,“策”的动作要快,所以提画的运笔速度快,只出现在字的左侧或者左下方,其倾斜度和锋芒所向与右边相关点画或部分相呼应。早期隶书中,尤其是汉初简帛已经有了提画的写法。例如“珠”在马王堆遣一298中作、“攻”在银雀山279中作、“治”在银雀山50中作。
早期隶书中的提画还不成熟,笔形并不稳定,同一构件在不同简帛中的写法还有较大差异一些笔画正处于演变过程中,没有形成提画,这主要表现在秦简中。例如“扶”在睡虎地法208中作、“损”在马王堆十126中作、“担”在银雀山515中作。
三 简帛早期隶书笔形演变的不平衡现象
3.1 不同汉字中,同一构件的笔形演变不同步
隶变过程中,同一部首字的同一构件的演变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也有一些构件中的笔形演变并不同步。例如,篆书“言”字中间有一竖划,但隶变过程中有的言部字中的竖笔已经消失,有的字中还保留着。考察发现,早期隶书“言”部字中具有传承关系的单字共有47个,其中40个字中的竖画都消失了,只有“论、諈、誧、誉、訾、让、诤”7个字还保留着竖笔。例如:
早期隶书“辵”部字中具有传承关系的单字共有38个,其中14个字中的“辵”发生延长向“辶”演变,21个字中的“辵”未发生延长,3个字中的“辵”向“彳”“止”演变。例如:
隶变阶段的汉字演变具有多向性,有些构件中笔画演变方向一致,有些构件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分化,这使得同一构件在不同汉字中出现了演变不同步的情况。另外,隶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隶变过程比较复杂,早期隶书笔画化过程中线条和笔画交织,字体演变具有的过渡性,使笔形演变也出现了演变不同步的情况。
3.2 不同简帛中,同一构件的笔形演变不同步
由于早期隶书的字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除不同汉字中同一构件的笔形出现了演变不同步的情况外,还出现了不同简帛中同一构件的笔形演变也不同步的情况。例如,篆书“流”字的构件“水”是由线条、点组成(石鼓霝雨),在睡简中则隶变为三短横(睡虎地封29,在里耶秦简中又变成了“川”字形线条(里耶J193正四15),汉初简帛写作三短横(马王堆二002、银雀山263)。又如,睡简“浴”字的构件“永”已经隶变为“氵”(睡虎地日甲104),但关沮秦简中则写作:关沮三六八6:),保留了篆书的笔画和结构,汉初简帛中又写作“氵”(银雀山904)。
隶变具有渐进性,隶变过程中的笔形还处于过渡时期,因而一些简帛中的构件仍然遗存了篆书笔形或结构,尚未完成隶变。另外,简帛材料并非同一时间书写,又出自众人之手,这些都造成了笔形演变的不同步。隶变过程中的汉字是一个开放体系,字体中的旧质、新质要素在矛盾中逐渐推进字体变革,正是这种新旧矛盾推动了笔画从线条化向笔画化的过渡,而这种新旧交替又使笔画化的过程中交织着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