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退变性下颈椎不稳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使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使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三十天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提高,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表现相比对照组明显较少,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相比单纯使用针灸治疗临床效果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临床银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中药;退变性下颈椎不稳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203-02
颈椎不稳是由于颈椎退变性过程中,颈椎无法维持正常生理平衡而造成的椎体位移。通常将颈2~3椎节以下颈椎段椎节不稳定定义为下颈椎不稳[1]。临床上治疗下颈椎不稳主要采取中医治疗。中医认为退变性下颈椎不稳主要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邪侵、外邪侵袭以及闭阻经脉等引起。针灸治疗具有活血通络改善人体微循环作用,中药具有补肝肾和活血作用。本文分析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退变性下颈椎不稳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有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为41~76岁,平均年龄为(59.89±5.19)岁;对照组患者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为42~75岁,平均年龄为(59.51±5.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针灸治疗 患者使用侧俯卧位,于患者颈椎间盘突出,以及颈椎骨质增生节段两棘突间使用两寸毫针行针。待患者出现上肢麻木或电击样感觉时出针,且不留针。每天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共计三个疗程。前后两个疗程间休息两天。
1.2.2中药治疗 治疗中使用药物为骨癖汤,疗程与针灸一致。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接受三疗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疗效标准(有效:原有症状好转或消失,颈、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与工作受部分或不受影响;无效:各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受影响较大。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颈椎不稳容易使颈椎活动时椎间连接结构压力增加,促使不稳定节段退变增厚从而形成骨赘。骨赘会压迫脊髓神经,导致患者出现脊髓型颈椎病[2]。目前临床上治疗退变性颈椎主要依靠在合适功能位愈合破坏的颈椎,避免颈椎畸形加重;同时注意防止破坏的颈椎节段损伤其他节段和神经组织,造成新的颈椎畸形。中医将退变性下颈椎不稳归为骨癖类,认为其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引发的外邪侵袭导致[3-4]。
本文针对针灸联合中医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进行研究,研究显示:使用针灸联合中医治疗退变性下颈椎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使用单纯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少,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使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退变性下颈椎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促进颈椎功能快速恢复。针灸具有活动肌肉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痉挛以及颈椎关节局部水肿的效果;骨癖汤具有补肝肾功效,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利湿祛痰。两组相结合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相比单一运用针灸治疗疗效更好。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相比单纯使用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更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珍松.参附、川芎嗪与前列地尔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2]陈睿,孙苏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临床疗效及对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0):2568-2570.
[3]刘昌华.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300例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22):96-97.
[4]付玉.中药结合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6):122-124.
论文作者:许伟国,姚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颈椎论文; 针灸论文; 不稳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药治疗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