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性方法与现代社会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体性论文,发展观论文,现代社会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卢卡奇所有著作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卢 卡 奇从方法论上来批判资产阶级的实证主义、直观唯物主义及在其方法支配下的“科学主义 ”,以确立理解社会和历史的正确方法,捍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那么这种正确的认识方法 或正 统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呢?卢卡奇认为就是辩证法。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整体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同于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的单纯直观的认识方法,而要求把对象世界 作 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加以把握。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虽然在当时具有其“主观”辩证 法的一面,但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理论上,他突出了辩证法理论的 一个重要的认识视角,即从整体、全局中把握部分、局部及其互动关系,提出如何从“总体 性”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与现实过程的方法论原则。并力求用这种方法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拜 物教现象的本质,揭示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现实中,总体性方法也为我们解决当前人 类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和我国改革、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对 于我们实施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总体性方法的基本理论视角
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是基于对社会过程中整体与部分、主客体相互关系及社会历史过程 的特点的认识而形成的。总体性理论原则体现在三个层面:总体性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统辖部 分的原则,即考察社会及其发展历史必须从整体对于部分的全面的、主导的地位这个角度着 眼,并且要求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社会是主客体的互动过程而不是纯 粹客观性过程,主客体及其关系的概念不是自然主义的、非价值化的概念,而是包含主体价 值评价和主体性意义的范畴;同时,总体性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以主体为纽 带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这一总体性理论着重突出了其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方法是 与那种庸俗的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尽管对于卢卡奇整体理论有各种不同的评价, 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在社会发展认识论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总体性方法的基本观点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的决定性差别所在,“是能够理解 和再造现实的唯一方法”[1]。他指出,所谓总体性范畴,是指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处在相互 联系之中,个别的东西总是寓于整体之中,寓于那种揭示出矛盾关系的“中介”范畴之中。
这种辩证的总体方法首先是现实的。它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状况,在认识社会历史的现实中 赋予总体观以现实性。唯物辩证法是最现实的科学,反映的是事实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结构 的真正本质。马克思辩证的总体性方法追求对世界的完整把握,通过总体范畴赋予一切个别 认识以现实性。辩证总体方法的现实性还表现在自身的理论总体上。因为辩证法的本质就在 于扬弃,辩证法的一切概念只有作为在总体中被扬弃的环节才有意义,所以,任何辩证法的 概念都不可能被明确严格地界定,任何对辩证法的概念做出界定的努力都会失败。只有用总 体性才能理解辩证法,任何一个单独的概念只有在总体中,作为在总体中被扬弃的环节才能 成为理解辩证法的工具。
同时,这种方法又是具体的。卢卡奇特别强调总体的具体性,常常把总体范畴规定为“具 体的总体范畴”。他认为总体方法的具体性不仅表现在要对人类社会生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 理解,还表现在孤立的事实只有在总体中才能得到理解,在总体中对事实的认识才有希望成 为对现实的认识。因为:第一、只有认识了总体才能认识局部。事实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 是一个统一整体中相互制约的不同环节、部分和要素,所以,整体始终保持对局部的绝对优 势,局部因整体而有意义,离开整体,局部就无法理解。一个实事只有放在整体中才有价值 ,才被赋予存在的意义。总体方法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总体的各部分与环节之间是动 态 的、历史的相互产生与制约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成为使对方获得理解的根据。 第二、事物和对象的本质只有根据它们在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加以把握。即要求把孤立 的实事视为历史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显然是把总体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现实,理解为一个总过 程。因为正是整体把意义赋予每个分开的现象,实事并不是最终的存在,而是整体被人为分 割的一些方面。所以,从总体性方法来看,单个实事和环节一定要同全体及过程联系起来。 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 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2 ]可见,辩证总体方法的具体性是由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变动不居的性质决定的。一切社会 现象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始终在变,随着社会现象和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事物的性质 也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对社会现象进行抽象的孤立的研究是不可能的。只有辩证的总体方 法才是把握社会现实的科学方法,才能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过程,从而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必然产生商品、货币、资本等拜物教的谜底,识破这些假象。
(二)从总体性角度把握与评价社会进步与历史进程
在对社会历史的理解上,卢卡奇与马克思一致,坚持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坚持用辩证的 总体性方法来理解历史。首先,在对社会的研究上,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相互交往和作用 的产物,是人们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资本主义社会同样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它是 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社会机体,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内容和规定的整体,其中的每一个部分 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内在地相互联系的。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更离不开总 体性方法。他明确指出是否从社会关系总和的角度来把握资产阶级社会,是旧唯物主义和新 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本质分歧。其次,在对历史的研究上,他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历史事件 构成的,然而对历史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这些历史事件上,否则就无法把握历史的真实本质。 离开了辩证的总体方法,一个人完全可以清楚地描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概貌,却无法抓住 该事 件的真正本质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只有用辩证的总体方法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个总 体,把历史事件看作历史过程(总体)的一部分,才 能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本质,解释历史发展的主流。最后,在对个人的研究上,他认为也必 须通过社会总体才能进行。因为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处在作为总体的社会关系和联系之中。 个人是奴隶还是公民,是工人还是资本家,不是由他个人的特性决定,而是由一定的社会关 系和联系决定。抽去人们之间的社会差别,似乎它们仍然是人,但却成了历史和现实中不曾 存在过的抽象的人。这种人最多只是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历史科学的对象。 不仅如此,个人在本质上也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人的本质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必须通过社会才能对个人进行研究,否则就会像直观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 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那样,至多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但资产阶级的实证科学却站在传统理性主义立场上,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认识资本主 义社会的结构上,要求在这里也达到“科学的精确性”,这实际上只能产生更大的不精确性 。 因为它不承认这些事实的历史产生和连续变化,只从它们的直接存在方式出发,要求在此基 础上形成具有客观普遍性的“科学概念”。这种方法是现象描述和经验再现的方法。要破 除它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物化结构的迷信,就必须透过事物的直接存在方式揭示其内在联系, 了解其本来的历史制约性,必须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辩证的总体方法来把握事物和 对象。
二、总体性方法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
总体性方法作为一种从整体意义上来理解的辩证法,它不但以独特的方式解释了历史过程 中社会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关联性及其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意义,而且也提供了理 解人类社会现实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同时,对于我们从实践层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 社会自身的结构系统的演化趋势、以及如何确立新的社会发展观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视野 。从总体性角度来理解的社会发展观,是将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来理解,把社会发 展理解为一个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历史总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参与因素与其 它要素之间构成复杂的动态关联,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及其结果对整个社会进程将产生积 极或消极影响。
与这种对于发展的理解相反,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发展观,比较注重发展的正面效应,突出 发 展中单一因素的作用,并且盲目认为某一个或某几个主要因素的发展必然会使一切问题得到 解决。这种发展观不理解发展与保守的辩证关系,忽视发展过程的整体性与全局性,忽视发 展过程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传统发展观往往以所谓“科学的精确性”和 社会的外在物化结构变量为着眼点,正视经济指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人的主 观能动性,盲目宣染人对自然的征服、扩张、支配,忽视自然体系对于支撑人类生存的极限 。而未能重视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作为同一个物质系统的整体特性;注重社会伦理,无视 自然伦理。凡此种种,都表明了这种发展观在理论上的偏差,也反映了我们人类理智力的有 限。
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以传统发展观为理念的发展模式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 阻碍,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 展 ,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使西方资本主义获得了全面的进 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确立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时,盲目以西方发展模式作为本国发展的 主要战略理论根据,忽视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点,走了一条畸形发展之路。结果造成了 这样的现象:单纯的经济发展不但未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反而引发了一系列许多 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比如经济结构畸变,人口数量激增,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贫富悬殊两 极分化,经济有增长而无发展等等。这些严峻的问题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发展”的含义,提 出新的发展观。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步对于“发展”有了新的理解,更多地开始从社会结构诸方面 要素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特性来解释“发展”,把“发展”看作追求与社会各要素(政治、经 济、文化、人)协调平衡的过程,倡导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因素的整体协调发 展。学术界对于发展的研究,使“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人们认 识到,发展并非单一目标的形成和实现,尤其不能把“发展”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 该把“发展(development)”与“增长(growth)”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发展”不仅有经济 的增长,GNP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还有质量的提高,包括经济制度的变化,行政 体制的进步,社会秩序的和谐,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健康、住房、交通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变 化,发展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高,既有“经济繁荣”,又有“社会进步”,“发展 ”应该被看作是经济、科技、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观体现了总体性辩 证法的本质,反映了在发展观问题上人们认识的深化。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协调发展是指 构成系统整体的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竞争、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协调发展理论要求把科技、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三位一体”,统筹规划, 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具体地说,社会发展要把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全球化过程与民 族国家发展阶段、社会内部与外部、社会结构中的主导方面与非主导方面等作为研究和考察 的基本背景,注重个人、社会、自然的平衡,特别在注重经济发展时,注意非经济因素等对 经济因素的反作用。协调发展理论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强调要辩证地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 题。只有当构成整体的部分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任何一个部分才能够发展,整体也才能 够发展。
在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之后,人们对于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可持续发展最初是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上被采纳,成为人们的行动纲领。根据布伦特兰夫人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 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的发展状态和过程。这种发展观既突破了纯粹经济增长的狭隘发展观,以政治、经济、文 化、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为基础,以人类生活质量和与之相伴的社会的 不断进步为目的,以当代人及后代人的持续发展为中心任务。同时,将协调发展理论放在了 动态的、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上,使现代发展观具有了纵横向两个维度。在理论上,可持续发 展理论揭示了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的辩证法,在这三个方面中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 发展的理论的实质,就是要求以人类长远的、持续性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心,实现生态环境—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价值指向是: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着眼于长远;既要安排 好当前的发展,又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
从理论内容和价值指向看,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观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协调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持续发展是协调发展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并规定了协调发展 的目标和方向。协调发展着眼的是整体与系统本身的内在关系,而可持续发展则侧重于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实现部分发展的协调,才会有整体,也才会有部分未来发展的可持 续。若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不顾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现实就难以协 调发展,更谈不上未来的可持续。反之,为了未来发展的持续性,过分限制现实的经济发展 ,牺牲当代人的经济利益,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影响。现实过程便无法协调,未来的 持续发展也会落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观,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观都强调人口、经济 、社会、资源、环境等各种发展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都要求把人类赖以存在的地球及区域 环境看作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 制约的复合整体,强调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均衡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 主张发展应以人为中心及与自然和谐统一。
把发展观的这两个理论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将其概括为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观。这一现代社 会发展观与总体性方法在逻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整体性辩证法在社会发展观方面的现 实体现。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展观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到经济、科技、社会环境的综合协 调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的演进过程,显示了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走过了从单纯 经济视角到整体社会视角的转换过程,这也正是在方法上从单一性方法到总体性方法的 转换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方法和视角的转换,人们才能从经济、社会和人的综 合与 持续进步方面来界定“发展”,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论。
三、总体性辩证思维方法对于研究现实问题的启示
当前人类实践活动中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 系发展的不协调。具体讲,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全球生态危机、人口爆增、粮 食短缺、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不仅给人类发展带来了许多困境,甚至给人类 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人与人关系的不协调,从个体的人看,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恶化 等;从整体的人看,主要表现为民族、国家、南北国家发展、东西国家矛盾等问题;从不同 代的人看,表现为代际间的发展与代价问题。人与自身关系的不协调表现为,在科技、社会 、 组织压力之下的人性扭曲、个性丧失、精神颓废、信仰危机等问题。正是这些关系的不协调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经济、科技等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 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如: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 工业生产大量排放“三废”;人们急功近利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草原、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 ,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革开放初则“一手软、一手硬”造成物质生活枝繁叶茂, 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却相对花果凋零,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心灵的苍白、精神的空虚、信仰的 动摇;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及整个社会转型带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等等。这 些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怎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1999年,党中央又从全局出发,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决策,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 角。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同时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如何开发西部? 西部开发是否要走发达地区的模式?西部大开发会不会变为“西部大开挖”?西部大开发会不 会带来生态的福音?等等。因为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干旱区、高寒区和沙漠区,水土流失 严重,地势相当复杂,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即使是正常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 可低估,因此,可以说,这些担心不无道理。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既要关注现实,又要寻求理论。在理论中用一种科学的方法考虑现实 ,解决问题。无论是人类的全球困境,还是我国改革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究其根源,在于 忽视社会历史是一个总体发展过程的特性,片面关注总体中的某个部分或环节(如:科技、 经 济等),忽略了部分的发展只有在总体的发展中才有意义,其结果不仅导致总体发展难以协 调, 而且部分发展的成果也会最终丧失殆尽。正如卢卡奇所认为的,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 许多因素和部分,它们各以其特殊的作用与功能在社会整体运动中占有一定地位,社会的存 在和发展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历史运动过程。社会历史运动的整体性,根植于社会运动与自 然的交互作用,人与人的交互作用,社会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交互作用。社会就是在这些关 系和交互作用中生成和运动的,脱离这些交互关系和交互作用(更不必说这些关系的失调或 被破坏),社会是不可能维系和发展下去的。所以,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从整体性 与动态性方面考察社会发展,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 理上考察社会发展。具体地说,有以下方面:第一,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 性运转为前提。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 的关系,坚决制止对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使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资源的再生产 有机统一起来,使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运动协调起来。第二,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首先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要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 的生活质量,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可持续 发展要求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的统一,不断增强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和能力。第三,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 纯经济意义的生产增长,还包括社会状况的改善和政治行政体制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指 标上,还体现在各项社会指标,即反映生活质量的“非经济尺度”上。因此,要求我们处理 好 经济与社会其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人的发展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衡量社会 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上,表现在满足人类生活 和发展的需要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如果不能转化为人的发展,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和方 向,甚至还会招致危害人类的可悲后果。所以,要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 环境保护的关系。
可见,实施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不协调造 成的困难和危机,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关键就是要把社会发展看 作是一个总体的演进过程,而不能用任何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在这个总体演进过程 中,总体的各要素、部分之间不仅是协调的,而且是可持续的。这就是卢卡奇的总体性思 想给我们当代人的启示。所以,不论卢卡奇思想的其它方面如何,在对社会历史的理解上, 他确实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方法和思路。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卢卡奇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部分与整体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现代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