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传英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主体意识强但思维局限、社会阅历不足,价值观的多样性、矛盾性。家庭教育有削弱的一面,有些高校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或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或教育途径配合不够,方法单一。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关键词 大学生 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观因素
当前存在着不少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因素,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身因素
(一)心理发展不成熟
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心理因素存在着矛盾和不稳定性。
首先看情感情绪。大学生的情感情绪是丰富、鲜明、激烈的,兴奋性和波动性、外显性强。于是,对事物往往会作出比较强烈的反应,对有兴趣的事会有较高的热情,而对不感兴趣的事往往冷漠、不屑一顾;顺利时会踌躇满志,挫折时会心灰意冷;容易因为学习和人际关系而产生迷惘感、焦虑感和孤独感。这一切,使大学生可能对党和国家所提倡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很感兴趣,甚至盲目排斥;或者,当处于顺境的时候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一旦遇到挫折或情绪不好的时候,可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态度。
其次看意志。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血气方刚,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于是,一旦学习和生活受挫,容易失去判断力,盲目从众或排斥党和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看信念和信仰。信念和信仰的确立会使主体的价值目标更加明确,价值情感更加专一。但大学生因为年龄不大,生活阅历不多,心理和价值观都不成熟,有些还没有形成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同时,又有叛逆性格,对学校教育所灌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不想很快认可和接受,因而他们的价值观摇摆不定,不认同或难以坚定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主体意识强但思维局限、社会阅历不足
改革开放以前,大学生往往很少独立思考,绝对认同领袖和党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当前,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强调独立思考,不再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价值观。
但是,大学生在之前接受的多是形式逻辑,因而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单向线性思维,缺乏辩证思维,然而,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联想和类比,甚至是异类比附。于是,往往在单向线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两极中摇摆。这使有些大学生很容易被一些貌似新颖的西方思潮所吸引和打动,接受其中的某些价值观,还会轻率地对党和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否定性的评价。
同时,大学生虽然书读了不少,但接触社会不是很多,对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于是,无法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各种价值观缺乏清晰的判断,不能够很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影响对它的认同。
(三)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矛盾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主体多元化,这造成了社会上存在着多样化的价值观,加上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在大学生中,有人坚持集体主义,有人坚持个人主义;有人注重精神价值,有人注重物质价值;有人主张公平优先,有人主张效率优先;有人重视传统的价值观,有人重视现代价值观;有人倾向民族价值观,有人倾向西方价值观;有人坚持理想主义价值取向,有人坚持现实主义价值取向;有人采取目的性价值取向,有人采取工具性价值取向;有人以“利他主义”为价值标准,有人以“利己主义”为价值标准。
不少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矛盾性的特点。首先,价值认知与价值行为不一致,知道是否对错,却难以付诸行动,知与行脱节。其次,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的倾向性不一致,评价自己多是肯定性评价,评价他人则多是否定性评价。最后,对自己的要求与对社会的要求不一致,对自己多强调功利,对社会则很强调道德,即强调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一味要求社会满足其个人功利。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个体价值观起着很重要的灌输和引导作用。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些地方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家庭是人的最初的生活环境,因而,家庭是个体价值观最初形成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时受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形成的价值观制约着个体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当前,就业和劳动的社会化激发了大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削弱了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同时,由于社会变化迅速,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代沟,因而不少大学生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而更愿意跟同学交流,这削弱了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教育。
同时,当前中国家庭的流动性增加,夫妻分居、父母与子女不住在一起的情况较多,因而家庭中不稳定因素在增加,父母之间的关系不顺或离婚现象较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校教育因素
大学生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长期、系统地传授价值观的制度化机构。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用来向学生灌输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手段。学校教育具有立竿见影的直接教育功效,可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启发诱导,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上来。而且,学校教育通过思想认同和心理同化,对大学生形成了外在及内在的约束规范作用,并形成有形的制约力,这种制约力规范着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但有些高校教育在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
有些高校片面强调专业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以为然,将其重要地位“形式化”、“表面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于是,有些高校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数;缩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员编制,或者是紧缩控制师资队伍的发展;压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要的经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员与其他专业的教学人员相比待遇偏低。
有些高校片面提倡普适道德,只重视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生命教育,开设较多通识课程,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关课程;或只讲心理健康教育而不讲价值观教育;或片面强调学习西方思想或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打着新儒家的旗号,排斥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或盲目迎合学生,单纯满足学生低层次的自发需要,放弃高层次的理想要求,多讲娱乐性内容而少讲理想信念等内容。总之,都只进行边缘性内容的教育而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配合不够,方法单一。途径配合不够表现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很好地潜移默化地贯穿到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很好地配合,没有形成三种教育配合的整体育人格局,甚至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风气会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方法单一表现在:按同一方法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层次性。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课题编号2015SZY054)的成果。】
论文作者:江传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4
标签: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论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学校论文; 因素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