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会市大沙镇黄涛中心小学 黎业余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概括为二十四字,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我认为中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对进一步促进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更加重视语文学科和更好地学好语文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教材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进行系统的整合处理,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充分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课堂 教育渗透人物形象
正 文: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老师必须了解学情,根据孩子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润物无声般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1.巧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中感知价值观取向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进行新课时,根据课文情境,运用抒情的语言、直观的图画、加上应情应景的音乐的渲染,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教师成功地激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时,学生便能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灵上产生共振,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在情操上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在愉悦中自觉接受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升华美的品德,形成完美人格。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达到了潜移默化,无痕育人的教育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图片、播放音乐、PPT课件、视频影像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紧贴到课文主人公的身上,与他(她)同呼吸、共命运,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美好价值观取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断言,学生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不良的、丑陋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由此看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比单纯的要爱国、要负责任、要坚强的说教好得多。
2. 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人格教育。
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以独特视角,挖掘出教材中体现价值观的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大到山川河流,小到一朵花、一滴水,对他们而言都是完美无瑕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他们能发现教学材料中所蕴含的美的人、事、物,再加以引导教育,使学生领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度挖掘。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时,就对这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进行了充分分析。首先抓住对这个人物的细节描写,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分析,再现当时洪灾突然袭来时书记为了村民的生命安全奋不顾身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书记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思想获得了启迪。
3. 入情入境地课本剧表演体验人物品质
我利用语文活动课举办了课本剧改编大赛。为了编好演好课本剧,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分工后,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反复排练文中的故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学生们既是导演、编剧、演员,又是观众,还是喜剧评论家,在多重角色的碰撞中,他们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他们抱起了自己心中力大无穷却瘦弱轻盈的母亲,懂得了母亲对儿女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怀念母亲》);通过观演《詹天佑》的故事,他们……课本剧改编大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入情入境地课本剧表演活动,他们既真切感知了人物的可贵品质,又受到一场真善美的灵魂洗礼。
这种比赛效果不错,每学期举行的次数却有限。但是稍加转变,这种非常态化举行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就可以变成常态化的课堂行为。比如为学生戴上头饰,变身文中主人公,分角色朗读课文,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比如学习《会走路的树》,课堂上文明进行了分角色表演体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鸟,充分信任小树,在他的角上停留歇息,而小树热情友善,带小鸟见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他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表演中体会到了信任创造的美好境界。我还经常在课堂上穿插小记者的采访活动,让同学都可以扮演小记者提出问题。“这位游客,你为什么要和这两棵樟树合影呢?”“我觉得这两颗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它们和宋庆龄一样充满浩然正气。”“看到这两棵树,就想起和它们一样品质高洁的宋庆龄奶奶”……
4.在课文教学中寻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很多的知识点,如果将这些但乱的点一一呈现,让学生读、背,就走入了传统教育填鸭灌输的老路,导致学生不走心的死记硬背,非常不可取。这时如果我们抓住语文中的“留白处”,引领学生走进其中探索一番,往往有意外的收获。比如《钱学森》一文,读完课文,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假如你是钱学森,站在回国航船的甲板上,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为祖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钱学森报国心切的心情,进而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另外课文一带而过,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文,当时我们的祖国贫困落后,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是怎样突破重重困难,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5.挖掘课外教育资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生活中处处是资源,时时可以学语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1)挖掘本土资源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洗礼
我曾组织班级学生参观黄显声烈士纪念碑,我让他们回去写一篇日记,不限篇幅,谈谈今天参观的感受。“落户就要挨打,我要好好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日本鬼子太可恶了,我们要记住国耻。”“拉贝先生救了好多中国人,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我们要记住他。”“战争太可怕了,我希望世界再也不要打仗了,小朋友好可怜。”……翻看着孩子们的日记,我能感受到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祖国强大,我能感受到他们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爆发。在大语文观思想引领下,进行实地的考察参观,会使学生受到身临其境的革命历史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审美情操。
(2)开发时事课程资源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应该走出课堂,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孩子关心班集体、关心学习、关心家庭,今儿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精神。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是最科学最合理最现实的决策和选择。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探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而促使公民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不再是空洞的大道理,枯燥的说辞,而是灵动的课堂,现货的体验。它可以如此快乐无痕地传递给孩子并浸润他们的心灵。
论文作者:黎业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资源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