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社会保障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有效运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形态。相对于以往的劳力经济(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的占有)、资源经济(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1)产业结构和公司结构的深刻变化。依靠知识和人力资源的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迅速增加,正在取代产值和就业增长缓慢的传统产业。
(2)网络经济的出现。网络经济正在改变人们购物的方式,改变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和交货及交付方式。
(3)知识增值。随着商品和服务的知识密集度的提高,知识在增值。对许多公司而言,知识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已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如机器设备的价值。
(4)低通货膨胀。原因是计算机和通讯产品不断降价,商品和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新技术对服务业的影响日增,工会及行业工会的作用下降。某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各种通货膨胀危险都将彻底消失。爱尔兰中央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像电子货币等支付手段的出现将大大减少货币发行银行的货币量。这会对迄今为止人们已习以为常的通货膨胀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凡是私人信贷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货币发行银行的资金的地方,中央银行不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扩大流动资金。爱尔兰中央银行的经济学家们认为,这对通货膨胀来说将是最后的致命一击。尽管现在还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但金融市场已经夺得货币发行银行的许多权力,以致经济学家、政治家和分析家们认为,告别持久的货币贬值的时代已成定局。(注:甘德安:《知识经济创新论》,77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5)剧烈的社会变化。快速的技术更新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在许多国家演变成了剧烈的社会变化,如失业、收入差距的扩大。从事传统工业的工人、老人以及贫困家庭受到沉重的打击。
(6)组织方面,是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并行关系、网络结构。就世界范围而言,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任何国家都将成为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共同发展中相互影响,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
(7)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本质是创新。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速度和方向。
(8)收入分配方面固定工资制变为利润合理分享制。因为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为增长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的产品也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以普通的劳动量来计算价值,而且,知识经济蕴含着高风险,利润分享制更能激励人。
(9)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高技术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1.知识经济对社会保障项目的挑战
这里仅以讨论社会保险为例。
(1)养老保险。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加上医疗水平提高,医疗方式改变(如远程医疗、网上会诊等),人们的预期寿命将延长。1955年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仅48岁,1995年为65岁,到2025年将增至73岁。例如在法国,1950年仅有200位百岁老人,到2025年预计将有15万百岁老人。(注:摘自《国内外医学科学进展》,转引自《报刊文摘》,1999-04-26。)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将增加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
(2)医疗保险。尽管从知识的角度推行“脑死亡法”可以节约许多抢救费用,但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人的健康状况将会有所下降,这将增加医疗费用。世界知识经济对就业和从业者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说是对智能要求提高了,对体能要求下降了。筑波是举世闻名的科技城,也是日本高科技的象征。近年来发现,筑波的不少科研人员身患沉疴,一些人痛不欲生,有人甚至凄然自尽。原来这是一种“反应综合症”(因其集中发生于筑波城,故称之为“筑波病”)。据筑波一权威组织公布,在被其调查的1万名科研人员中,有42.5%的人长期处于精神不佳状态。另据日本企业界对高科技人员的调查统计,因精神紧张患胃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的人5年内也翻了一番。美国心理健康资料中心的统计结果则表明,患有“高科技综合症”的人中,有85.6%的人伴有超生理强度疲惫性疾病,其中又以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诸症最为突出。(注:《光明日报》,1999-04-28。)21世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比例将增高,心血管疾病、癌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将成为主要死亡原因。(注:摘自《国内外医学科学进展》,转引自《报刊文摘》,1999-04-26。)
(3)失业保险。知识经济时代就业市场将存在突出的结构性失业。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和智力提出了远高于以往的要求,但现实是知识型人才比较缺乏。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传统工业产业将有大量工人失业,不利于环保的产业也将有大量工人失业,但是多数失业者又无法胜任知识工作的岗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的以制造业为案例的资料,在过去的10年中,技术工人就业数量增加了10%,而熟练工的就业数量则下降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中等工资就业者下降了20%。中学以下文化程度就业者的失业率为10.5%,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者失业率仅为3.8%。(注:《科技日报》,1998-02-28。)马来西亚官方称,到2000年前马来西亚至少会短缺7000名工程师、3万名助理工程师。从事简单劳动的失业职工不断增多造成一些亚洲国家的失业率上升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点。(注:《长江日报》,1999-04-26。)另外,知识经济的高风险性也许会造成较多的企业破产,也会增加失业保险的压力。
(4)工伤及职业病保险。部分高科技项目蕴含着超常的风险。知识经济将造成一定程度的风险集中,而且会产生一些新的风险,比如电脑、移动电话的辐射等。
2.知识经济对社会保障管理的挑战
知识经济具有网络化的特征,如何适应网络化的要求,是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考虑的问题。出于适应知识经济网络化、人员加速流动的要求和提高效率的考虑,网络化是社会保障的必然选择,但是网络安全又将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系统和支付系统被入侵,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
另外还可能会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产生,比如现行的按工资比例缴费的方式,就需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工资非固定化的新特点作出调整。
3.知识经济对社会保障政策的挑战
其一,知识经济时代贫富差距扩大,但同时高收入阶层面临高风险,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权衡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为高收入阶层提供相应的保障。
其二,许多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财政负担社会保障费用与国家扶持发展知识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近10年来,美国企业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的开支每年递增5%,1997年此项开支已高达500亿美元以上。(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40页。)
其三,现在的农村地带在将来会涌现出大量的小城镇,那里也许会成为人们向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现行的将城镇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割裂的做法,将难以为继。
其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组织方面的网络结构、随着产业转移而大量出现的跨国企业以及国际间的人员流动,将对国家之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带来考验。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促进
1.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基本条件和直接支持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原理发生了变化:其一,工业经济以物质为基础,主要生产要素是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因为物质是稀缺的,所以遵循“稀缺原理”,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而知识是相对丰富和可以共享的。其二,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理,知识经济则相反,表现为收益递增,即知识的投入递增,会带来收益递增。其三,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则是“持续性”,经济周期被技术创新弱化了。(注:甘德安:《知识经济创新论》,70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美国学者西尔维亚·纳萨尔撰文指出,“低失业=高通胀”、“赤字不断下降=经济增长放慢”、“货币量迅速增加=通货膨胀加剧”等经济原则(或者称为经济规律、经济法则)似乎已经站不住脚了。(注:甘德安:《知识经济创新论》,71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在知识经济开始替代工业经济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近年来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9%,创9年来最高纪录。自1993年以来,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的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卷第2期,115页。)美国1993年制定、实施了综合性的国家技术政策,以便“技术对持续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创造、生活质量和国防的贡献最大化”。美国“新经济”政策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三高三低”的良性发展态势。三高:(1)经济增长率高,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3.7%。(2)综合竞争力提高,美国已连续几年高居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首位。(3)企业利润高,全球50家最盈利企业中,美国占31家。三低:(1)失业率低,1997年9月失业率为4.9%,接近充分就业。(2)通货膨胀率低,1997年第3季度降至1.4%,为30年来最低。(3)财政赤字降低,联邦政府赤字1992年为2094亿美元,1996年为1073亿美元,1997年为226亿美元,是1997年以来最低的,仅占国内生产总值0.3%。(注:李兵:《从美国“新经济”看加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经济的发展可以直接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还可以提供许多直接支持。比如,低通货膨胀率对于稳定社会保障财务具有直接的意义;企业重视人力资本,人的素质普遍提高,可以避免以往存在的许多问题,像懒汉现象、企业拖欠社会保险费等,而且民间的、自愿的服务、救济、捐赠将会增加;环境保护和科学防灾的加强,将使社会救济支出下降;知识经济的创新体系将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等。
2.产业转移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产业的国际转移或者说国际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这种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往往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再由欠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进。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已经成为当代并且必将成为21世纪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广度、构成、模式等日益受到知识这个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影响,而知识通过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也是知识经济具有的巨大的溢出效应在这一领域的体现。
知识经济推进了产业层次的梯度转移,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与一二十年前西方国家开始转移生产时相比较,近年来西方国家公司转移的生产项目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从最初的转移劳动密集型和污染较高的产业到转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把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资本含量高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1996年,日本制造商在海外生产的彩色电视机数量首次超过本土的产量。日本兴业银行预计,1998年,日本厂商在海外生产的彩电占到80%。同时,发达国家的厂商们也不像过去那样只是转移产品生产的最后一道总装工序,而是转移体现生产技术水平的零部件的生产。如丰田汽车公司已计划把它在东南亚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从目前的12种增加到100种。(注:贝毅、曲连刚:《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产业从较发达国家转移到欠发达国家,从劳动密集型转移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对应的是高收入群向低收入群的转移和对欠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打个比方:目前产生了“人才高消费”,企业的一般岗位都要大学本科毕业生,大学生涌向一般岗位会造成该岗位待遇的提升)。这种转移将使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尤其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3.知识经济虽然带来结构性失业,但也提供大量服务业就业机会
知识经济将使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变,前已述及,将造成结构性失业。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型产业群如电脑、通讯、航空航天等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也带动与其相关的服务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作为西方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率先步入知识经济的大门,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其失业率已从1992年的7.4%下降到目前的4.8%,为24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新型产业的增多和相关服务产业的兴起,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据统计资料表明,微软公司每增加一名雇员,就可以给其他行业增加6~7个工作岗位,而波音公司每增加一名雇员,只能新增3~4个工作岗位。(注:甘德安:《知识经济创新论》,19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美国近几年的新增就业机会全部是服务业创造的,1998年290万个,1997年320万个。(注:《光明日报》,1999-03-18。)从1970年起,美、日、英、法等国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劳动力的30%,这几国的信息人员1950年后每5年增加约2.8%。(注:李兵:《从美国“新经济”看加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和工程院发表了由格雷格·蒂伽特教授等编写的题为《为未来而工作》的报告,其中关于技术变革对就业和失业的影响问题,有两个结论:(注:金炬:《知识经济对澳大利亚的挑战》,载《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8(3)。)(1)大量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一般都可以保持产值、利润和就业的高增长率;(2)尽管人们担心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失业率会持续上升,但在发达国家的情况是,采用新技术并不一定就必然导致失业率持续上升。一方面,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制造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工作岗位确实在减少,但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得当,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活动和新兴产业又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发达国家正处于低通胀、低失业率并存的高速发展期。1973年以前,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平均比美国低3个百分点,而到了1997年则比美国高了4个百分点。原因是,过去25年来,面对世界知识经济的大潮,政府的束手无策和缺乏管理能力造成澳大利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报告预测,今后几十年,发达国家仍可能是高就业高增长的发展局面。
4.社会保障危机并不可怕
很多人为社会保障支付危机苦恼,再考虑到福利国家的懒汉现象造成劳动生产率降低,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快垮了。
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解答了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个难题,即在资源增量很少、存量不多的情况下,经济何以能够长期持续增长。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保障危机,从观念更新和制度保证上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危机的产生,除了人口老化等不可准确预期的因素以外,通常是由于社会保障本身的制度设计不合理、运作效率低及经济发展速度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等造成的。知识经济的创新体系不仅可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降低(为社会保障提供经济基础,并且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还可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趋向合理,提高运作效率。
四、知识经济的来临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困境
1.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现状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尤其是高新技术支持产业发展的经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至今已初具规模。(注:王勇主编:《知识经济对策——运作与案例》,468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国家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武汉、西安等知识密集的大城市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充分利用原有的设备和人才优势,在原有的基础上划定区域范围,实行优惠政策,进行集中管理,如北京、武汉等地;二是选择适当地域,按照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经营,如南京、上海等地;三是在已规划好的经济特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划定部分区域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深圳、南通等地。
1980年至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每年以24.17%的速度增长,比全国工业平均增长率21.19%高出近3个百分点。1995年高技术产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05%,占全部职工人数的8.4%。我国陆续建成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6年实现收入23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万元。民营科技发展迅速,1996年达5万家,从业人员200万,全年实现收入3700亿元。(注:李兵:《从美国“新经济”看加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但必须承认,过去一个时期,由于组织协调不力,各地区、部门各自为政,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一哄而上,造成技术力量分散,投资浪费,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粗放式发展。目前世界市场以8大类高技术为核心的50种宏观技术(宏观技术是指向世界市场提供民航机、战斗机、反应堆、新技术等高技术产品的知识和生产能力总和)为保证的科学密集型产品——知识经济产品市场约为3万亿美元,占世界产品和服务贸易市场的30%。其中,美国占7000亿美元,日本占4000亿美元,德国占5000亿美元,而中国只占30亿美元。(注:王勇主编:《知识经济对策——运作与案例》,482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知识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既是科技活动,又是经济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来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可是目前我国的技术市场还很不完善,每年的成交额仅100多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1%。技术转让的成交率也很低,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费不足。
2.面临知识经济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困境
这里主要分析三个方面:
(1)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以失业保险为例:我国1998年再就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多种途径使60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但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为3.1%,(注:《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3.5%左右。(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如果考虑到隐性失业等因素,实际情况还要严重:1998年底我国劳动力供给达到13700万,而劳动力需求只有7000万,城乡一体化后的不充分就业率达21.7%。(注:杏桦:《就业形势与对策研讨会简介》,载《经济学动态》1999(3)。)
表1的资料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产生更多的忧虑:
表1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后期知识经济
劳动力结构
农业50%以上 10~20%10%以下
工业15~20% 30%以上20%以下
高技术产业 10~15% 10~15%40%以上
估计寿命 36岁 60~70岁70多岁
业余时间 3年 12年19年
人口增长率高
低 极低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 低 较高很高
资料来源: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29页,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制明显表现出滞后性。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经济成分差别(所有制差别、组织形式差别)、行业差别是现行社会保障体制中突出存在的问题,这些差别在知识经济到来时势必表现出捉襟见肘的弊端。另外,贫富差距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这方面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表2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情况表(元)
最低
低
中等
中等
中等
高
最高 全国
收入 收入
偏下
收入
偏上 收入
收入 平均
1986496632734 850 994
11611478
910
1987596733852 991 1150 16521734 1012
1988683848991 11611373 16182093 1192
1989780982114613521595 18912494 1388
19909601077
126714891756 20272676 1523
1991
10061240
143916711951 22832957 1713
1992
11271409
166519772300 27673663 2032
1993
13601719
204224542986 36274906 2583
1994
17352238
272133044079 50076839 3502
1995
21722778
336440744598 63368231 4288
资料来源:王潼:《我国基尼系数的变迁和城市社会保障问题》,载《中国软科学》,1998(5)。
由表2可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1995年,全国平均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增长速度为18.2%,各收入组的年均增速也都高于17%,远远高于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0%。但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最高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增长最快,1986年至1995年10年间,其平均增速达20.1%,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增长最慢,其年均增速只有17.3%;在1986年,最高收入组居民的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组的3倍,而到1995年,这一比例已达3.8倍,同期最高收入和高收入组居民人均收入与最低收入和低收入组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也由2.3倍变为2.9倍。相应地,我国城镇基尼系数也呈升势,见表3。
表3我国城镇基尼系数表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数(%)
19.2 19.1 21.1 21.8 20.4 20.3 22.1 22.7 25.8 25.1 25.1
资料来源:同表2。
由表3可见,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以后,社会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有所增加。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操作方面的落后性不能适应知识经济高效率的要求。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操作方式和水平都比较落后,造成了诸如费用收缴难、基金运用不力等问题,显然与知识经济的高效率不相适应。
五、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思路
这里提出的改革思路,并非改革的全面思路,而是主要针对知识经济的要求。
(1)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民营高科技企业、社会化的科研机构、中小企业乃至于个体户,是当前我国迎接知识经济、解决就业压力的重要力量和渠道,但是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么没有将其纳入,要么保障不充分,所以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要首先予以解决。其次,考虑到目前的贫富差距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其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前已述及,如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且会阻碍知识经济的发展),要缩小地区间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推迟青年就业年龄,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适当推迟就业年龄,可以使新就业人口的峰期与经济增长周期相适应,减轻就业压力。与此相应,逐步加大职业教育比重和培训,可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除了就业前培训、下岗后培训,还应注重日常培训,预防失业。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9年4月21日发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已意识到知识经济的挑战,自1997年以来,80%的企业经营者参加过培训,但其中75%是一个月以内的短期培训。(注:《光明日报》,1999-04-23。)到1997年底,全国有技工学校4395所,当年毕业生69.9万人,同时培训其他各类人员137万人;就业训练中心2700所,经劳动部门批准的社会办培训机构2万多所,年培训能力约为500多万人。(注:《一九九八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载《光明日报》,1999-04-14。)但是,1998年我国城镇新就业压力为:下岗未就业450万人,登记失业560万人,企业新下岗300万人,城镇净增加新劳动力322万人,中央政府机关2万人分流,农转非300万人,共1934万人。而1999年城镇新增就业压力为2394万人。(注:杨宜勇:《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载《经济学消息报》,1999-01-15。)可见,培训能力远远不够(培训质量还是另外一个问题)。
(3)根据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具备时推迟退休年龄。这样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和年轻人的供款压力。
(4)成立社区性的救助组织,不仅可以满足社区公益需要,而且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特别是下岗人员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作为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的有力补充。
(5)加快社会保障管理创新,创建新型激励机制。包括取消某些社会保障项目中工作年限的规定,并改革按月缴费的方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固定工资制变为利润分享制新特点的要求。
(6)建立基于身份证号码的社会保障号码,实施网络化管理,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并加强监督。适应人员流动的要求,实现缴费和发放的社会化(包括异地缴费和发放)。同时,注重网络安全。
(7)完善风险投资体制,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用开辟新的渠道。风险投资问题目前已有许多论著,这里不再赘述。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社会保障资金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失业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