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_素质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_素质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破口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把素质教育深入下去呢?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然而,目前对课堂教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仍停留在观念改变、模式的更新、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上,这都没有动摇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根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笔者认为,只有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它存在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首先,从事教学活动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就是一个个充满热情和活力,富于想象与创造,表现丰满个性的心理实体。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与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等联系在一起,总是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知识信息,而且有情感信息、意志信息、性格信息等多种心理的综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不仅是一个知识的受体,单信息道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来的信息,他们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其次,作为教学载体的教材,记录的不仅是文字、符号、公式、定义、定理,还包括各种心理信息。如语文教材的记叙文中刻画的人物性格,说明文中的观察、想象,议论文中渗透的理性的光芒与意志的色彩。即使是自然科学,也在传递坚贞不屈的意志信息,执着追求的情感信息等。再次,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和形成的过程。一句话,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心理过程、生活过程和生命过程的交流。

有位教育家早就说过,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今天我们可以说:没有意志就没有教育,没有个性也就没有教育。广大教育实验工作者已在实践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育人先育心”、“在心理世界里育人”、“心育乃育人之母”。心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如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课等)相比,课堂心理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心理缺失来有针对性地咨询、辅导或训练,它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份。从功能上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功能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它是一种重要的又容易被人忽视的教育因素。

(二)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深化的需要。它具有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师生之间的关系,必然演化为“我讲—你听”、“我说—你懂”的关系。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愿听、愿学,是否乐学。教学的结果往往是苦学,苦教,厌学,厌教。这样的教学根本达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尽管目前的教改注意到了教学的情感因素,并强调或倡导情感教学模式。然而,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不可能只有情感(特别是积极的情感),往往包括兴趣、意志、性格等多种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就拿意志来说,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学生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不仅与学生自身的情感控制力有关系,而且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性格有关系,还与教师的意志、个性特征有关系。因此,只注意到某一心理因素的作用并加以夸大,在教学中是不能持久有效的。只有综合考虑到各种心理因素,并进行系统的优化,才有可能使教学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包括了兴趣、动机教育,情感、意志教育,智力教育,性格、气质教育等;它以情景的感染和体验、角色扮演、对话、沟通、争辩、讨论、心理陈述、自我调节情感、提醒、暗示等多种活动形式,解脱学生的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从而使学生既生动活泼,又自主自律地得到发展。具体来说,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学生适应学习

学生对学习的不适应就是没有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过低或过高、紧张、不能集中注意力等。造成学习不适应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教学平淡无奇,没有吸引力,没有激情,没有活力。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富于生活情趣的导入,组织人人都可以参与、都愿意参与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想学、愿学的欲望,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思想品德、审美素质发展提供心理基础

情感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学活动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滋润感情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而这种连续性的情境使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进而真正把学习变成了一种自我需要。①

心理教育对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审美素质的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动机与信念的唤醒和支持、情感与意志的激励与调节、想象的引发、榜样示范、人格的陶冶、心理气氛的感染实现的。教师的任何一个声音、表情、动作都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世界里掀起波澜,留下痕迹,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学习产生影响。积极的心理状态(如热情、好奇、主动、愉悦等)和良好的心理气氛(如活泼、平等、民主、融洽等)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品德与审美素质的形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气氛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认识兴趣与能力,社会适应与情感调控能力,自我意识与意志品质等。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稳定而广泛的兴趣与动机、愉快的心境、积极向上的情感、顽强的意志、主见、机智果断的处事风格、待人热情诚实、与人为善等。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是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的任务,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各科教学都应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提问学生时,如果带着难倒学生的心态,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总是给予无情的批评甚至训斥,那么,就可能使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更加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而一个教师如果从相信学生的角度提问,并注意启发诱导,那么,即使是胆小的学生也可能变得胆大起来。

尽管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但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构想

课堂教学具有心理教育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释放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要求改革传统教学的各个要素,并使课堂教学活动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行。

(一)把心理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中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心育目标,并把发展智力、能力,培养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纳入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中,根据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学科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分阶段、有层次地制定心育的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制定明确的心理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落实心育目标。学校应把心理素质发展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有哪些呢?有人在调查后,总结为:诚实、自信心、礼仪、好学、自尊、积极进取、多种爱好、喜欢思考、谦虚、责任感、美感、自制力、正直、好奇、关心他人、讲效率、独立性、刻苦、勇敢、自强、荣誉感②。这些目标也完全适合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目标更侧重于学习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好奇心、热情、自制力、坚持性、信心、大胆、活泼等。

由于学生的特点不一样,在制定心育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搞好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关键

应该说,许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是很不错的。多年来,他们很注重吸收新的教学信息,深入钻研教材,尽可能捕捉学生可能疏忽的各种知识点。这样做,知识教育是到位了,但心理教育往往被搁置一边,甚至是无暇顾及了。

现实中教师的教学心理偏差及其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下三个方面:

1.对学生的心理偏差。

①偏爱。有些教师重视一部分学生,忽视另一部分学生,不是对所有学生采取一视同仁态度。长期如此,少数受宠学生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滋生骄傲情绪。受忽视的学生则容易产生自卑感。

②偏信。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刻板印象造成了认知上的偏见。有偏见的教师往往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尤其对那些平时表现欠佳的学生不公正。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主动疏远老师,甚至和老师对着干。

2.对教学的心理偏差。

①厌教或无所用心。有些教师对知识没有吃透,上课紧张不安,担心学生笑话或反映到上面去;有的教师把个人的情绪带到课堂;有些则上课无激情,平铺直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反过来,学生兴趣低落又会引起老师情绪上的不安。

②紧张、呆板。有些教师一心想捞钱或想改行,教学不认真负责。这种消极的教学态度往往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③进得不深不透或讲得过多。有些教师水平欠佳或因情绪干扰,讲的课学生似懂非懂或根本不懂;有些教师不适当地强调自己学科重要,生怕学生听不懂,教学总是重复已讲过的内容。这些都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迷惑和情绪上的焦躁。由于信息不足或信息结构不合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融会贯通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等。

3.对自我的心理偏差。

①清高。有些教师评价自己过高,自以为超人一等,不愿与学生多接触,使学生感到可敬而不可亲,师生关系自然疏远。

②自卑。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教学总是应付了事。这种消极心理状态会使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加灰心。同时也会造成那些成绩优良的学生对教师鄙视。

教师的心理偏差还有兴趣寡然、性格孤癖、脾气暴躁等表现形式。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偏差给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也应懂得这种心理偏差给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懂得这种心理偏差是可以克服和矫正的。以便加强自我心理修养,在自觉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同时,经常解剖自己,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现代教师的良好的心理特征包括: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饱满的教学热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一项十分迫切的而又长期的任务。教师只有在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心理教育的原则

为了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学中除了坚持科学性、循序渐进、启发性等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性的原则外,还必须坚持以下心理教育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即承认学生是自我心理发展的主体,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观察、独立思考、自我调控、自我监督。

2.平等性原则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的角色不一样,但人格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用强制甚至恐吓手段去逼迫学生接受教育与训练,也不应使用命令、训斥的方式对待受教育者,教师应一视同仁地同所有学生交往,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并教育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3.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就是指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所面对的一切。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是靠“听”来增加知识而得到的,它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实现的。通过练习活动、表演活动、问答活动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的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

4.协同性原则 它是指心理教育要和知识教学、思想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融心理教育于知识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内容总是与知识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教育的时机也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展开,心理教育与知识教学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不能因强调心理教育而架空知识教学本身,更不能把心理教育变成一种空洞的道德说教。

5.成功性原则 它是指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产生胜利的喜悦,并与学生分享这种快乐。为此,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需提出不同的知识要求;对学生的提问,要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能够回答;对学生的作业,要使他们对过努力后能够独立完成;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要多给予肯定,即使不正确也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在取得学习成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以上各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课堂心理教育中综合发生作用。

(四)建立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内部环境和课堂外部环境。它们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和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组织制度环境等,特别是班风、校风、学风、教风、家风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课堂的内部环境主要是课堂的心理气氛。关于课堂心理气氛的效应,国内已有很多研究。一致的观点是: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激励、维护和调控作用。因此,营建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作为知识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提出来的,这种观点仍然把教学置于“主知主义”的范畴下,教学结果不可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早在50年代,以罗杰斯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开始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指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真诚、理解、支持的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并认为,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这些观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教学过程原本是师生生活过程和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理智碰撞过程、人格感染过程。因此,营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是一件很有艺术的、艰难的事。这也正说明了素质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决不能急功近利。但我们坚信,通过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在课堂心理教育的肥沃土壤中,素质教育定能结出丰硕之果。

标签:;  ;  ;  ;  ;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