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的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民主主义论文,国际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10月,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性组织社会党国际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了第22次代表大会。在此次代表大会上,秘书长在其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新国际主义”这一概念并进行了阐述。其实,新国际主义是社会民主主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观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理论更新,是随着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成熟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观
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坚持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实行国际团结。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阐述了国际主义的原则,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因为资产阶级是世界性的,各国无产阶级面对共同的敌人,只有联合起来,才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首要的精神是国际联合,联合的主体是来自于分属不同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而当时的国家主要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无产阶级运动的国家归属和国家性质之间的冲突。基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性”、现实国家的资本主义统治和对资产阶级鼓吹的超阶级国家的爱国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承认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内部事务上的联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之中,但在涉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定位时,他们将自己首先定位于国际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他们认为国际工人运动利益是最大的利益,民族利益应该服从国际利益,爱国主义这个词涵义片面——或者说词义含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6页。)工人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才能有国可爱,才能真正地举起爱国主义旗帜。但目前工人在无祖国的情况下,必须以国际主义为旗帜联合起来,方能战胜资产阶级,取得共同胜利。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64年建立的第一国际的组织原则采用集中制:国际总委员会是领导机构,各国组织是其支部,服从统一的指挥,国际的决议,各个支部必须执行,尽管各国党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国际的共同利益是首要地位。可见,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当时的各国无产阶级都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国际性的事业,国际主义是各国无产阶级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运动时所指出的:“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如果法国——可能如此——发出信号,那么,斗争的结局将决定于受社会主义影响最深、理论最深入群众的德国;虽然如此,不管是法国还是德国,都还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只要英国还留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7页。)
所以,马克思主义早期的国际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共同胜利理论基础上的,他们期待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无产阶级的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1页。)但是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所期待的同时胜利的形势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新的革命所需要的新的危机并没有来临。相反,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经济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初次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把德国变成了一个真正第一流的工业国。——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针对这种形势,在随后恩格斯领导建立的第二国际已经不再坚持集中统一,而是各国工人党“自由联合”“自愿联系”、协商合作的联盟性组织,各国党“以独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并首先致力于各国内部的斗争,不再存在超越本民族解放事业之上的高于一切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利益。
作为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后,希望能够通过打破世界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而引发世界革命。为此,列宁领导和组织了共产国际这一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组织,而国际主义是贯穿于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首要精神。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4页。)共产国际要使所谓国家利益服从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体现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支援。可见,此时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于国际主义的理解,如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认识一样,将国际主义建立在“共同胜利”或者“世界革命”的背景之中,希望建立一个“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共产国际是其组织的尝试。共产国际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装斗争),为推翻国际资产阶级而进行斗争,为建立一个作为完全废除国家的过渡阶段的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而进行斗争。共产国际事实上必须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性的共产党,在各国进行工作的党只是它的独立支部而已。在《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中规定,必须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应当更改自己的名称”,“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议,所有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必须执行”。这样,共产国际所宣扬的国际主义便又将国际联合与独立自主割裂开来,对各国党工作的遥控指挥和干涉各党内部事务的事情频繁发生。尽管列宁在晚年意识到共产国际的决议“俄国味道太浓”,反对过分集中和忽视独立自主的国际联合,但其“个人意志改变不了制度决定的事实。”(注:参见《探索》1997年第2期。)
斯大林在领导共产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扭曲了国际主义的精神实质,将其演变为“保卫苏联”,将苏联党和国家的利益凌驾于世界各国、党的利益之上。在《国际形势和保卫苏联》的演说中,斯大林提出“绝对地、无条件地、公开地和忠实地捍卫苏联、保卫苏联”,作为衡量国际主义者的标准,将国际主义演变为实际上的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至于在冷战时期,领导国际工人党情报局,划分势力范围,干涉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等等,更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历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观在恩格斯晚年得以成熟:一方面是指国际联合,这是因为各国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相同的,有着共同的敌人,相互支持,联合斗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在共同胜利、世界革命所需要的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各国工人党所进行的国内斗争是国际斗争的首要步骤,国际联合只能存在国家之间,必须以尊重各国的独立自主和民族平等为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与合作。即使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各国国情的差异和国家利益的不同,国际联合和独立自主依然是不可分离的。因而承认国家的存在和各党在内部事务上的独立自主,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的内容之一。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主义实践历程与新国际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促成了第一国际的建立,使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政治运动。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建立的第二国际,标志着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联合。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围绕着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目标、原则、策略等一系列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分歧,到20年代,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逐渐分化成为两支发展方向相异的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共产主义和修正主义的运动——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在与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后,并没有全盘抛弃马克思主义,而是将其修正之后作为自己的理论来源之一,其中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其实,社会民主主义诞生伊始,就自诩为国际性的运动,在各国社会党的党章或者文件中都有着倡导国际主义的痕迹。在现实国际政治生活中,国际主义也始终是社会民主主义力量进行联合发展、反对异己力量的旗帜。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时期,为了组织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取得政权,社会民主主义利用国际主义的旗帜进行联合。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诩为国际性运动的西欧社会党并没有像它们所主张的国际主义那样,进行联合来抑制资本主义之间的世界战争,或者利用战争的契机来反对资本主义,而是纷纷加入到本国资产阶级政府所发动的战争中,民族主义情绪湮没了其所谓的国际主义精神。
到20世纪20年代,为了与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的决裂和区分,社会民主主义力量又在国际主义的口号下进行了社会主义中左力量的重组和联合。二战后,为了壮大社会民主主义力量,在国际主义的旗帜下,世界各地的社会党组织纷纷进行了区域性和全球性的联合,如各洲地区性社会党组织的成立和社会党国际的成立。尽管在建立这些联合性组织时,社会民主主义宣称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实现劳动者的联合,但在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对同样宣称是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共产党组织采取抵制和限制交往的政策,社会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原则中的国际联合仅仅限于自组织力量而且范围狭小,实际上是以“党际主义”代替了国际主义。
70年代后,由于世界经济衰退而使得西欧经济受到严重损害,西欧进入低速增长和高失业率的时期,而社会党对此毫无良策;东西方在欧洲的军备竞赛呈盘旋上升之势,导致社会党的“缓和政策”失效,各国社会党的经济、外交和安全政策已不能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党内关于各项政策的争吵损害了党的形象,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使党的支持者下降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了西欧社会党走向战后的第二次低潮。西欧各国社会党在政治上的连连受挫,导致对国际主义的重新评价。1981年10月召开的法国社会党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争取社会主义,实现变革》的报告,第四部分以“实行新国际主义”为标题,从“为什么实行国际主义”、实行国际主义“必须避免的三个陷阱”,“现实主义的、积极的和自主的对外政策”、“走向新的地区平衡”、“有利于和平的初步行动”等方面,对新国际主义进行了论述。报告认为,“新国际主义是一种反对剥削和不平等的阶级选择”,“主要是欧洲的工业化国家的劳动者的团结”,“是针对国际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而创立的,首先是针对帝国主义的所作所为”,但同时“承认国家的存在,尊重和热爱祖国”,“社会党的国际主义支持第三世界的解放斗争和以此为基础的民族与社会解放的蓬勃发展,它还全力支持各国人民捍卫民族生存独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权利”。这里,社会民主主义首次提出了新国际主义,突破了社会党自组织“党际主义”的局限,开始与共产党进行大范围和深层次的接触,发展成为“超意识形态合作”的新国际主义,并且为社会民主主义随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90年代以后,由于冷战的结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经济全球化和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扩张使得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滋生了许多民族国家无力解决的国际和国内问题,如全球恐怖主义、全球环境恶化、世界两极分化等等。在此背景下,社会民主主义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不断地壮大自身的力量,不仅和新老左翼联合,而且还与右翼进行妥协,以“团结互助”为基本价值观,提倡让渡国家主权,致力于超国家的全球治理。这些思想和实践是社会民主主义面对时代挑战和现实发展的需要,但同时其又赋予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主义以新的内容,导致其新国际主义的继续发展和成熟。2003年10月,社会党国际召开了第22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秘书长以“走向新国际主义”为其报告的结束语,重新阐释了新国际主义的内容。主要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1.新国际主义的基础:团结互助
新国际主义认为:“团结互助——使我们更加紧密联系并且每天都在不断地吸引其他成员加入我们的运动——给予我们力量、统一和全球视野”。在这里,社会民主主义将团结互助定位为其运动斗争的价值基础。“团结互助,充分表达了我们的身份特征,总是指引我们指定公平分配财富、医疗和关心老年人的政策,它还指引我们为两性平等而努力,为反对各种形式的建立在出生、信仰以及其他方面的歧视而斗争”。
团结互助是社会民主主义三大基本价值之一,它是建立在超阶级自由观和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的价值观,其涵义是指“我们作为自由和平等的人,只有当我们感到彼此负有责任并且互相帮助的时候才符合人道的共同生活”。(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0页。)它既是人们彼此之间责任,又是彼此之间友爱精神的体现,“具有一种普遍的和人类友爱的精神的意义”。
人道主义是团结互助的立论基础和执行旗帜。“团结互助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的,它传递的是对共同的人权和受到不公正者的同情,主要依靠人道主义传统使团结互助得到强化”。人道主义从尊重人的权利出发,把个人的权利放大为包括国际组织、国家、地区、民族、种族等多层次的集体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变为各个国家及其人民之间的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并以此作为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衡量标准和解决途径。“今天,社会党国际将它争取自由、公正和团结的传统斗争,同它对和平、环境保护和南方发展坚定不渝地承担的义务结合在一起。”(注:参见《国际共运史研究》1990年第2期。)人道主义的形式既有经济上的援助,又有政治上的声援。当然在社会民主主义全球发展的今天,其人道主义的援助型团结互助已经突破了人道主义的范畴,发展到了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甚至是军事的手段进行干预的程度,如借维护人权、推行民主为幌子而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就是其进行价值观援助的结果。
合作是社会民主主义团结互助的重要履行途径,它伴随着战后社会民主主义复兴的整个进程,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自组织力量的发展,从50年代初期的西欧社会党的党际联合到80年代的左翼联盟再到90年代的与右翼妥协,合作的精神和行为一直贯穿于战后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之中,因而才有了今天社会民主主义全球迅猛发展的局面。在面对全球共同关注和有关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时,合作更是成为社会民主主义必不可少的旗帜和工具。“不能以纯党派的方式来处理,它需要超越意识形态和国界合作”。尤其在后冷战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应对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和自组织力量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社会民主主义更是将团结互助奉为圭,将合作摆在团结互助的首位。1992年,社会党国际在柏林召开19大,强调国际合作,主张建立地区合作和实行区域一体化。1996年20大通过的《世界经济宣言》,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共同负责的新体系”解决全球化的问题,在《创造和平、保卫和平的宣言》中提倡在多边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正义与和平的世界秩序”。在1999年的21大和2003年的22大上,社会党国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独立解决全球问题和国内问题的能力有限,只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得到解决。
2.新国际主义的目标:全球治理
新国际主义指出:“我们致力于公正、有效、透明的全球治理和由人民主导的全球化”。这是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积极反应,是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产物,也是自组织力量全球发展的一种需要。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共同负责的全球经济新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对立国家集团的消失,给民族国家和以国家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技术、资金、人才的跨国流动使得民族国家的政治自主性范围不断缩小,单独应付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在衰弱,单个国家不再能够成为市场调节者,各个民族国家正在通过地区一体化进程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因此,在继续提倡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基础上,社会民主主义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运用超国家层面来进行市场调节,构建一种共同承担责任的经济新体系。这种新体系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全面复审布雷顿森林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规定。
(2)建立正义与和平的全球政治秩序。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宣告了冷战的终结,似乎给世界和平带来了希望,但事实上世界并不太平。因此,社会民主主义将和平问题确立为90年代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社会党国际“再次呼吁所有政府、社会运动和个人为建设一个正义与和平的世界秩序而努力”。他们认为,“正义与和平的世界秩序”应建立在民主、人权和法制的基础之上,建立更有效的联合国安全体系,增强地区安全,走向核裁军和常规武器控制。为此,社会民主主义提倡充分的国际合作和国际联合,依靠国际组织来解决日益增多的国际问题。
(3)保护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破坏日益加剧,对人类造成了愈来愈大的危害,重新考察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等关系和拯救环境、拯救人类提上了社会民主主义的议事日程。社会党国际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可持续性不仅仅是指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环境和发展政策,而且成为促进持久和平、公正、安全、福利、民主、发展多元化的全球治理和一个新的世界政策的指导原则。它的主要任务有三个: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者相互促进,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支柱。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社会党国际在《圣保罗宣言》中分别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出了要求:发展中国家提高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整合能力,在机制、经济、技术和教育方面加强它们的国家实力,同贫穷做斗争,改善工作环境,并且允许妇女进入劳动市场,控制生态失衡。发达国家要开放它们的市场以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为了发展的平衡,鼓励在世界的贫穷地区投资,要加强合作,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援助,应采取可持续性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来维护社会团结。
(4)改革全球层面上的政府。社会民主主义认为,全球治理意味着“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合作,以及从地区到全球层次解决共同问题的新方式”(注:裘援平:《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版,第261页。)。在全球治理中,国家“不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组成全球治理中的行为体之一”,国家已经不再单纯是民族国家,“世界主义的民族国家”、“世界性国家”或“世界性政府”,将是国家的最终归宿和发展方向。在强调超国家机构对全球治理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社会民主主义也认识到目前阶段超国家机构还未能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局势和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需要,其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为此,有必要改革全球层面的政府,如建立联合国关于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安全委员会,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华盛顿共识”、加强国际环境治理、完善现存机制、推进联合国环境项目、建立一个世界环境组织来促进,如《东京议定书》等协议和公约的执行,起草新的协议,制定新的政策和收集关于世界环境实际状况的可靠信息,发挥世界劳工组织的巨大作用和强有力的干预能力等等。
3.新国际主义的履行途径:民主、人权
新国际主义提出,“今天,不管何时何地出现了忽视人们利益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现象时,我们社会党和国际都会比以前更加积极的关注和介入。”综观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历程,这种关注和介入主要是通过所谓的“民主”和“人权”价值观为借口,主张武力干涉他国内政,其途径有两个方面:
(1)推行民主。民主,一直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民主主义看来,“民主不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政治体制,而且应该是一种令人神往和无所不包的生活方式”,是“民主社会主义未来设想的核心”。在《柏林纲领》中,德国社会党就提倡“努力争取民主,它必须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因为只有它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对人们自身承担责任的尊重”(注:靳辉明等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137页。)。在后冷战时期,面对两极格局解体后的国际政治控制力的减弱和政治多元化所带来地区性冲突的增多,社会民主主义更是提倡民主价值观及其全球发展。1992年,在社会党国际19大,主席莫鲁瓦在政治报告中就提出“争取民主是社会党国际的第一斗争任务”。20大确定的90年代后期的十大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巩固民主”。在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即2003年召开的22大上,社会党国际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建立更民主的全球机制”的奋斗目标。
(2)强调人权。人权一直是社会民主主义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自社会党国际成立至今,几乎所有大会的决议都涉及人权问题。社会民主主义从伦理的国家观出发,认为人权高于主权。冷战时期社会民主党以此为一种意识形态武器,抨击资本主义为谋求利润、共产主义为维护官僚统治,牺牲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抨击亚非拉的独裁政权。冷战后,苏联解体后暴露的集权主义问题,资本全球化进程中的剥削加深问题等等,使得社会党国际对人权的认识不断加深。1996年,社会党国际召开20大,通过了《二十一世纪人权宣言》,对人权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建立“普遍人权新秩序”的主张,并将“捍卫人权”逐步从一种较为抽象的道德说教,变为比较实在的外交手段,进一步演变为干涉他国主权内政的理由。在他们看来,“人权受到普遍关注,并且具有普遍价值观,因此不能认为提倡人权就是侵犯国家主权”。(注: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社会党国际网站。)
民主和人权构成了社会民主主义“关注和介入”、“忽视人民利益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现象”的两大途径,也构成了新国际主义包装下的新干涉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护身符和遮羞布。在这种所谓的新国际主义的幌子下,社会民主主义鼓吹对所有“侵犯人权”的非民主国家有权超越国家主权进行人道主义干涉,“布莱尔主义”、“克林顿主义”就是这种理论的典型。他们认为,对“今后全球范围的涉及民主、人权、人道主义等问题的危机和恐怖主义活动,美国和北约将采取科索沃方式进行军事干涉”。(注:裘援平:《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三、比较分析
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主义观根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观,在所谓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的同时,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一样,做了自己的修正,并随着世界形势的变迁,不断地调整和填充着自己的内容,最终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区别的新国际主义观。
首先从国际联合来看。一方面,联合的主体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国际联合和团结的主体是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社会民主主义的新国际主义由于各国社会党性质的变化——从“工人阶级的政党”转变为所谓的“人民党”——而导致其国际联合主体不断泛化:先是在与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分裂之后各国社会民主党之间的联合,这种跨国党际联合在二战后初期构成了以“党际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接着在70年代后,在与共产党的频繁接触中,双方打破意识形态的隔阂,开始在国内政党政治和国际的国家政治中实现两党的合作,此时的合作如同法国社会党在1981年第6次代表大会所提出的“劳动者的团结”,而这种合作是因为四分五裂的劳动者难以对付资本的国际化和国际范围内经济决定权的集中。这样,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之后,两个发源于工人运动的政党又走在一起实现了联合,而联合的主体是“劳动者”;在扩大了联合主体与共产党合作之后,世界形势的变迁,如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等等,又导致社会民主主义在20世纪末期重新调整其国际主义的内容,提出在反对孤立主义、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基础上实行“世界主义”,建立“世界性国家”,实行全球治理。而这种“世界主义”和“全球治理”不再单纯是政党之间的联合,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或者更加泛化一点,是国家界限模糊状态下人民主导的全球化,即“公正,有效、透明的全球治理和由人民主导的全球化”。这种最初由狭隘的“党际主义”为核心的国际主义经由“超意识形态合作主义”的国际主义,发展到现在以“世界主义”为内容的新国际主义,又是与社会民主主义本身性质的转变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联合的目的也发生了变迁。马克思主义是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国际主义的提倡是为了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包括反对本国、本民族对其他民族的压迫,消灭任何阶级统治,首当其冲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工人阶级政党斗争的目的很明确,即主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及资本主义体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和社会主义国家,直至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所奉行的目标。起始于工人运动的社会民主主义在其运动之初曾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就是在取得执政地位后,还将反对资本主义作为自己斗争的目标。1951年社会党国际一大通过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目标和任务》的纲领中,第一条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剥夺大多数公民的生产资料和权利,造成社会不安定、贫富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尖锐化和国家及民族之间的冲突加剧。作为社会民主主义联合性组织的社会党国际将反对资本主义作为首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党国际联合的主要任务。直至80年代,当西欧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党都曾有了执政的经历后,都奉行这一主旨。以率先提出新国际主义的法国社会党为例,这种国际主义是针对国际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而创立的,首先是针对帝国主义的所作所为。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迁,一向易于调整自己政策的社会民主主义也在更改着自身的国际主义内容,开始与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纷争相脱离,并渐行渐远。其实,战后初期西欧社会党的联合是实用主义的结果,尽管社会党意识到欧洲一体化是国际资产阶级的跨国合作,将导致资本主义力量的加强,但其反应远不如共产党强烈,而是将自己纳入到资本主义政党政治体系之中。这样,其国际主义思想中反对资本主义的成分日益减弱,融入资本主义社会、承担相关责任的成分逐步上升。尽管这种思想具有改良的初衷,但实际上在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力。尤其在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随着两极格局终结而弱化,国际问题、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协调行动、全球意识等等,更多地促成了社会党与其执政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联合已经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痕迹和意识形态的烙印,而是代之以全球治理,建立世界性政府作为其提倡国际主义的目标。2003年10月召开的社会党国际22大会的秘书长报告以“走向新国际主义”为结束语。结束语讲到:新国际主义将“致力于公正、有效、透明的全球治理和由人民主导的全球化”,丝毫没有涉及如何反对资本主义,甚至连改良的字句都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国际主义的原旨彻底改造为所谓致力于全球治理和全球化的新国际主义。
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国际联合是存在于国家之间的联合,因而尊重国家主权的独立自主,自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的应有之义,认为各国各党只有在平等与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与合作。民主社会主义在提倡新国际主义之前是坚持这一原则的。1951年成立的社会党国际就承认其本身只是一个松散的国际性组织,社会党国际的决定对各社会党成员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各成员党是独立自主的组织,拥有自主权,到80年代提倡新国际主义,都承认这一原则。1981年,法国社会党提倡新国际主义时,就明确提到反对资产阶级鼓吹的世界主义,认为“我们的立场是摈弃前国家元首及其所代表的力量鼓吹的‘世界主义’,根据国际主义本身的定义,承认国家的存在,尊重和热爱祖国”。然而,在随后经济全球化和冷战结束的背景下,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主义开始模糊独立自主这一原则,提倡超越国家的界限,使民族国家向“有疆无界”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主义的民族国家”,建立“世界性国家”,实现“全球治理”。这样,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主义由最初反对资本主义的世界主义而转变为融入并举张“世界主义”。
在现实行动中,为了实现所谓的世界主义和全球治理,社会民主主义以民主、人权为招牌,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公然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民主霸权主义”。提出“我们不是为土地而战,而是为价值观而战。在新国际主义下,残酷镇压少数将不再容忍,那些需要对这些罪行负责的人不能逍遥法外。”1999年4月,“第三条道路”提倡者的布莱尔在以新国际主义观点为科索沃战争辩护时如是说。这种新的国际主义突破了传统的尊重国家主权的国际关系准则,将价值观念作为新国际主义的活动原则。如果追根溯源,可以看出新国际主义的伦理国家观的痕迹。而这,又与其一贯坚持的“人权高于主权”,进而干涉他国内政的实用主义外交手段相照应的。
标签:社会民主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全球治理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政治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第三国际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