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研究与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44(2001)02-0038-0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自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之后,在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献中又一次强调要深入理解、研究与认识这个重大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概述
马克思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这个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马恩全集》第24卷第21页)。马克思是理论创新的典范。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为驳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谬论而深刻地指出:“马克思研究了劳动形成价值的特性,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马克思进而研究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并且论证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怎样和为什么由于商品内在的价值属性必然要造成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他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是第一个详尽无遗的货币理论,……他研究了货币向资本转化,并证明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的。他以劳动力这个创造价值的属性代替了劳动,因而一下子就解决了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难题,也就是解决了资本和劳动相交换与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这一规律无法相容这个难题。他确定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个详尽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从而说明了这一过程,而这是他的任何一个前人都没有做到的;因而,他确定了资本自身内部的区别,这个区别是洛贝尔图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完全不可能作出的,但是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关于这一点,这第二卷又是一个最令人信服的证明,以后我们会知道,第三卷更是这样。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他根据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我们现在才具有的第一个合理的工资理论,第一次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史的各个基本特征,并说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马恩全集》第24卷第21-25页)这是恩格斯“1885年5月5日马克思的生日于伦敦”为《资本论》第二卷德文第一版所作的序言。在此,恩格斯用五个“第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这种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内容作了最基本、最科学、最明确的经典表述。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最本质、最一般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它对于“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研析仍然是必需的指南,只会延展,不会过时。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意义
1.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方面的性质,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然而“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象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恩全集》第32卷第11-12页)还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恩全集》第23卷第55页)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分析和论证都是由此一步一步展开的。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正确地回答了究竟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以及它怎样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也就揭示了价值不是物,而是在物的掩盖下人与人的关系的体现。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阐明了价值的实体,而且也阐明了商品价值量的确定问题。既然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即抽象劳动的凝结,那么,商品价值量也就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人类一般劳动量即劳动时间所决定。不过它不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而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阐明了商品价值形式、是揭示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关键、是把资本科学地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的依据、是阐述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前提。
4.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其货币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地租理论、平均利润理论等有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象一把钥匙,借助于它就可以打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宝库。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是“我的书最好的地方”(《马恩全集》第31卷第331页。)综而言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批判地吸取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价值理论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等奠定了科学坚实的基础,进而揭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慧眼独具,撕开资本主义铁幕,让研究对象既无可逃遁又暴露清晰,使人们对“美杜莎的头”一览无遗。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指南。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及其历史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一)深化研究和认识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理论。
自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创立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进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至今已100多年过去了,世界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曾经有过辉煌成就。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执政已半个多世纪,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既有严重挫折,也有宏伟建树。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提出了许多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有关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不断变动发展的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工作、劳动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不断地创造性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这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批判“两个凡是”,弘扬科学真理,修正僵化教条错误,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看准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断开拓创新: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性与运用市场配置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激烈竞争中,为使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并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与变革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目前,面对世界市场和西方国家的激烈动荡,我们正稳健地集中精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已经大踏步走进WTO,这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加入的新因素与遇到的新情况;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六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劳动并且流动频繁,其职业、身份、劳动形式与效率、科技水平与劳动效果经常变动,并将继续下去等等。所有这些,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资本世界情况已大大不同。情况确实是在不断变化,要使我们的思想与政策跟上不断更新变动的新形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就得重新学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66-167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结合新的社会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能不断讲出“新话”来。
(二)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内涵的研究和认识
首先,劳动内涵扩大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即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随着劳动者人文科技素质的提高,一般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在价值形成和财富创造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地位相对下降,而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起关键作用的是越来越多的掌握先进科技、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高超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复杂劳动。“科技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60页)。科技越发展,直接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相对越小。“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它一旦产生出来,又成为造福人类的巨大财富。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44页)。
其次,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范围扩大了。价值规律是个大学校。一般地说,一种劳动要形成价值,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劳动应属于有效劳动,能够满足社会或市场的某种需要。二是这种劳动的产品或服务应参加交换。前述两个条件对参加直接生产过程的一般劳动是符合的。而对于公务性和义务性劳动,虽然不形成价值,但它能在某个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就是对社会的贡献,通常由财政拨款给予补偿。所以,不应把是否创造价值当作衡量各种劳动是否重要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中劳动创造价值的特点也不同以往,必须全面分析:其一,由于市场对劳动和劳动者素质要求多元化、科技化,需要重新认识市场对商品价值形成的作用;其二,创造价值的是劳动的整体,其中既有劳动主体作用,也有劳动客体作用。因此,判断一种具体的劳动主体是否创造价值,主要看在劳动客体即企业的整体劳动团队中能否按市场需求完成岗位分工的单位主体劳动并作出贡献;其三,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价值总量增长的内在机制;其四,经营管理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经营管理过程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从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是作为总体劳动而论,其劳动的结果可以说是凝结在每一个物质产品或服务中。
再次,劳动者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新变化,若按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来评价,则有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属于劳动者的阶层,现在因转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应当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不仅公有制单位的从业人员(干部员工)都是劳动者,而且新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等等,只要是诚实劳动和工作,合法经营,也都是劳动者。
最后,劳动的职业部门、行业扩大了。在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今天,法律、金融、财税、保险、房地产、证券、咨询、会计审计、信息、文化、教育、旅游、邮电、现代物流、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大量服务部门、行业的劳动不仅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有的甚至已成为现代生产与经济运行的枢纽和新经济增长点。依此观之,第三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劳动不仅属于形成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而且在社会总体劳动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扩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也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加强,在国际市场的作用也不断增强。
2.深化对生产要素内涵的研究和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它附着于人时,便成为智能劳动者,以高次方于普通劳动者的效率创造价值;当它附着于物的生产要素,便成为科技的工具、原材料和能源,在人的运用下高效率地创造使用价值。所以,从表面看是物化劳动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实质则是复杂劳动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的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过程中,除了需要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科学知识、先进技术、经营管理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作为复杂劳动或复杂劳动的积累和物化的重要作用则日渐凸显,已远非简单劳动或普通活劳动的自乘和倍加可比拟的。在当代由于高科技运用于生产,劳动生产率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之迅猛,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缩短之快捷,使等量时间的活劳动却创造出比过去高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乃至更高的产品。同样,创造高科技的劳动能够创造比简单劳动多得多的价值。在市场竞争中,作为国家主人、价值创造主体的劳动者,谁率先运用先进科技,改善经营管理,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谁就能使本企业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总之,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生产要素,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当今时代同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相比,不仅生产要素的内涵扩大了,而且生产要素与创造价值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也今非昔比。
现在,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际,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还需要加深对生产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科学技术的作用、资本有机构成、收入分配以及按劳动价值论办事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的研究与认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说清楚说充分了,对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均有重要意义。
三、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同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与“财产标准”
自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来,人类社会才首次以此为武器,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从而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社会大分工的进展和剩余劳动产品被不断地私人占有和积累,逐渐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和阶级社会,出现了财产不平等,一个阶级凭据其占有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劳动人民的物化劳动)压迫、剥削其他阶级。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奴隶、农奴、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被迫出卖劳动力,处于被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的地位,其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被剥夺者剥夺,很少拥有个人财产。这是社会的不公平、不平等。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动员工农和劳动人民起来革命,党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为依据,把人们的经济地位,占有财产特别是占有生产资料的状况作为划分阶级和衡量政治态度的主要标准。我们把它简称为“财产标准”。当时用这个“财产标准”分清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确实起到了动员广大劳动人民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组建起浩浩荡荡的“百万雄师”,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巨大历史作用。
(二)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把“财产标准”发展为“三看”标准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革命成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剥削阶级被消灭,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国家财产属于人民,劳动人民也有了个人财产。而且,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出发,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多方面为增加人们的个人财产提供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财富普遍地不断地增加,并将越来越多。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这“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这是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这就是我们面对的“新的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按原来的“财产标准”去研究和认识问题、衡量人们的政治态度,则势必走向僵化与倒退。早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就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毫无疑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论“三个代表”》第170页)。简言之即“三看”标准。这是江泽民同志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结合新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社会主义新实际,坚持理论创新的典范。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在改革开放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共产党人要肩负起在本世纪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而若如此,就必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财产标准”升华、发展为“三看”标准。用“三看”标准来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既能坚持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吸收新党员,又能把新的社会阶层中广大的优秀分子按党员标准吸收到党内来,才能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地得到增强与扩大,才符合当今中国的实际,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符合邓小平要求的“三个有利于”,才能从根本上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如今,“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92页)。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价值理论论文; 劳动价值论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劳动二重性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