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310003
摘要:目的:评价感染性发热护理效果,总结护理体会。方法:2014年4月~2015年4月,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感染性发热患者144例,给予降温护理、病情监护、基础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结果:降温前(38.6±0.6)℃,初次降温后(38.3±0.8)℃,次日(37.4±0.5)℃;患者复温时间12h~3日,平均(1.8±1.0)日。住院治疗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患者满意率100.0%。结论:感染性发热护理方法基本成熟,降温需规范,避免盲目,严格遵医嘱应用合适的降温方法;应做好原发病的护理,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对于冰敷、降温毯降温者,强化护理监护、压疮预防护理。
关键词:发热;感染性发热;临床护理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表现之一,据统计约有10%~20%的门诊患者以发热就诊。发热病因较多,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最主要原因,约占60%~65%,约占长期发热者30%~75%[1]。感染性发热常鉴于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发热不可忽视,感染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危险患者生命安全,影响患者预后。感染性发热护理难度较大,部分患者病因不明,护理缺乏对症性,盲目降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发热者较多,患者体质虚弱,耐受差,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目前,关于感染性发热护理研究较少,积极总结护理经验对于今后感染性发热护理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既往2014年4月~2015年4月,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感染性发热患者144例,均对症护理,退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44例患者,其中男84例、女60例,年龄18~84岁、平均(6.4±6.1)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6例、肺部感染30例、尿路感染26例、胆道感染21例、其它21例。其中细菌感染109例,病毒感染28例,真菌感染7例。
1.2方法
在定位诊断、治疗基础上,重视综合降温治疗。主要护理内容如下。
1.2.1 降温护理
(1)降温标准:26例体温在39.5℃以上、11例有热惊病史者,给予降温治疗;物理降温首选温水擦浴,温度控制在32℃~34℃之间,主要擦浴四肢、背部,大面积擦浴;(3)若擦浴降温效果不佳,3例选择冰敷降温,将冰袋置于枕下、前额、双腋窝、双腘窝以及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每次20min,每次间隔1h以上,期间做好监护,鉴别血管痉挛等并发症,1例选择降温毯降温;(3)其余患者均给予凉水降温;(4)所有患者均未应用冰化输液降温;(5)复温速度应在1℃/2h以下,整个复温过程应不少8h。
1.2.2 监护
(1)监测体温:每次冰敷等强化降温后30min,测量体温1次;(2)做好温度调节:调节降温毯,避免降温过度;(3)预防冻伤:若冰敷降温,注意保护颈部、胸腹部,预防冻伤、血管痉挛;(4)避免盲目停止:降温需严格遵医,避免盲目间断、盲目停止;(5)综合降温:以一项为主,多项结合降温;(6)密切观察伴随症状,如发热、脑膜刺激征等病理性体征,据体征可初步判断感染的部位。(7)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1.2.3基础护理
(1)做好口腔护理:感染性发热多为慢性病患者,个人卫生落实不到位情况较严重,加之身体衰弱,自我护理严重不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比重好,需落实口腔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加重,每日以进行2次彻底的口腔护理,早晚1次含漱;(2)积极预防压疮: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1次;(3)做好二便护理:每次二便后做好会阴清洁,降温后,涂爽身粉;(4)做好病房管理,每日开窗通风,做好防寒保暖,适当加湿空气;(5)对于无法进食者,每日进行胃液pH检验[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4并发症预防
1.预防低温综合征:冰敷等降温速度较快,可能引起低温综合征,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并发高血钾、复温性休克;除必要的耳温监测外,还应动态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据降温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温度检测密度;若见脉搏减慢、血压上升,需提高警惕。
2.预防压疮:每隔2h协助患者翻身1次;若采用冰敷、降温毯降温,每隔1h翻身1次,长期卧床者但无运动功能障碍者,鼓励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给予按摩等对症护理;鉴别发现压疮早期临床表现,注重获取患者主诉。
3.预防新发感染:若有必要检测胃液pH值,定期检测口腔分泌物;做好导管护理;通过皮肤护理、呼吸道管理、病房清洁消毒等综合措施防控医院感染。
4.预防营养不良:①发热特别是长病程发热者,多伴有营养不良,新陈代谢加快,需做好饮食管理;②做好膳食控制,有条件者给予中医膳食调养,如瘦肉汤、鸽子汤等;③若入院时,病情较急,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5.预防失眠:①遵医嘱给予镇定催眠药物;②通过音乐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入睡;③控制噪音;④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顾虑;④减少强光刺激。
1.2.5 护理干预
(1)心理支持:许多患者听闻自己感染,便焦虑不已、惊恐万状,需做心理护理,详细阐明病情,落实告知制度,帮助患者科学的认识感染,减轻患者顾虑。
(2)行为干预:①急性期,嘱咐患者多卧床休息,纠正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起坐、行走、站立时都应挺直躯体,避免佝偻;②嘱其多饮水,喝水是降温的重要方法,每天饮水需在2L以上,有助于加速毒素代谢;③若合并泌尿系统感染,需避免过多的翻身,减轻对膀胱、尿道的刺激;④鼓励进行室内文娱活动;⑤做好病房管理,做好探视管理。
1.2.6 消毒隔离
据感染的原因、部位选择不同的隔离措施,如消化道隔离、化呼吸道隔离、血液与体液隔离等,若病因不明,单独隔离,若免疫功能低下,还需要保护性格里,严格落实各项无菌操作。
2结果
降温前(38.6±0.6)℃,初次降温后(38.3±0.8)℃,次日(37.4±0.5)℃。患者复温时间12h~3日,平均(1.8±1.0)日。住院治疗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患者满意率100.0%。
3讨论
感染性发热对人体有利有弊,发热是一种躯体应激反应,可增强宿主抵抗力,可提高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保护T细胞,还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中的特异性抗体、影响病原微生物代谢、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减轻感染对机体的危害。但需注意的是,感染性发热患者热程多较长,且其中不乏高热者,危害较大,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发热可加速营养素代谢消耗,可加速水分散失,增加循环负荷,发热还可增加颅内压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热还可能影响消化道分泌,继发腹胀、便秘,高热还可能诱发脓毒性休克、MODS[4]。
感染性发热临床护理需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开展,避免盲目降温,对于体温在39.5℃以上、有热惊病史者,才可给予冰敷等更积极的降温手段,本组患者仅26例给予冰敷或降温毯降温,其余患者均给予温水降温。温水蒸发后可带走大量的热,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增强机体散热能力,药物降温副作用强,仅当常规降温措施效果不佳或持续高热不退时才需考虑药物降温。降温护理还需规范操作,严格遵医嘱进行,做好监护。
除降温护理外,还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护理,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营养、心理状态,做好生活干预,全面改善患者身心状态,以利于感染性疾病的转归。
参考文献:
[1]时正雨,黄文祥.不明原因发热病因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002):117-119.
[2]李静波,张静萍,陈佰义.541例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回顾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87-1589
[3]严泉江.泌尿外科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5):132-135.
[4]运大为,郭秀荣.感染性发热对人体的影响及诊治原则[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5):882-883.
论文作者:留俊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患者论文; 感染性论文; 并发症论文; 病因论文; 方法论文; 盲目论文; 医嘱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