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业行为心理动因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实证论文,企业家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观创业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以创业机会为核心的过程观是创业研究的主导范式。创业研究业已形成的“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1] 从创业活动具有明显的理性成分出发,更多从企业家理性的视角考察创业行为,而对创业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鲜有关注,针对企业家个体创业体验特别是企业家的情感因素在创业中的作用则更缺乏深入的探讨,尽管国外少数研究者对于企业家的情感体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大多停留在理论思辩层面,很少有实证研究,国内相关实证研究则更少①。
企业创建和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常用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压力等来描述[2-4]。不同企业家体验程度不一,但高强度的创业体验一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实际上,个体的行为是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是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过程。在研究一系列影响创业过程的因素时,如果对企业家的体验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发现创业决策的理性模型存在不足,需要加入情绪与感知内容进行修正。创业活动中的体验可能影响企业家个人和企业的创业绩效,影响企业家创业及扩张意向、对突现机会的感知及如何在工作与家庭或者个人需要之间获得平衡。创业体验可能在企业家行为方式及企业战略选择、管理模式的使用以及企业家何时、怎样退出企业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创业体验也会影响企业家的创业动机、认知过程,以及最重要的——企业家的自我观念。
但是,基于完全理性和静态均衡的正统经济学理论并没有产生多少关于创业的洞见,传统观点也认为创业活动主要是由企业家的经济动机推动的。由于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很显然,仅仅从经济动机的视角研究创业行为并不全面。研究者必须深入探讨作为创业活动主体的企业家个体的内部世界,特别是创业体验。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创业体验
学术界对体验的内涵尚持有不同的观点②。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各种观点的“合理内核”,将体验定义为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Mcintryre和Roggenbuck曾用活动或事件期间的思想、想象、情绪和感觉来研究体验。Slovic等[5] 则认为体验模式建立在想象之上,是直觉的、无意识的、自发的,其中包含了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他们认为,体验系统的一个主要特性是它的情绪基础。尽管在决策时分析确实重要,但在探索复杂、不确定有时甚至是危险的世界时,依靠情感和情绪是一种更快、更容易、更有效的方式。在激发行为方面,许多理论工作者已经赋予情感以直接和主要的角色。
创业体验是对发生在创业过程各阶段的多种多样事件的体验,典型的创业阶段包括机会识别、商业概念的形成、资源获取、企业成长管理、创业收获等。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家将持续拥有多样化的体验,直到他退出企业。
创业的真正成功可能源于体验。事实上,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早就指出,企业家创业是出于建立一个王国的梦想,一种战斗的冲动,一个征服的渴望。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证实了情绪在决策、作为信息源以及激起行为方面的重要性[6]。但是,大多数研究忽视了与创业体验相联系的情绪维度。比如,企业家在何种程度上是以经验而不是以建立在分析和推理上的理性模式做判断决策?或者,企业家是否将情绪视为一种启发线索,与理性思维一起进行判断决策?
从心理学对创业的研究来看,创业行为学派将研究重点放在企业家做什么上[7],创业认知学派则探讨企业家是怎么想的[8]。总体而言,有关创业活动中企业家体验的研究很少。实际上,两个个体看起来有相同的技能和特质,同时进行创业,却可能产生迥异的体验,有价值的研究提到企业家在体验忧虑、不确定性、成就感、各种控制感、压力、孤独感以及自我实现时差异很大。
Shane等认为,高强度体验出现的频度可能是企业家自身选择的结果[9]。即,企业家选择的创业路径是一个关键因素,创业路径会影响高强度体验出现的频度及强度。如果是正面体验或者对企业家有积极作用时,企业家就会渴望这种体验。因此,高强度的体验可以成为创业动机的源泉。
(二)顶峰体验、高峰绩效和沉浸
高峰绩效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出众的机能或超出了人类创造力潜能极限的现象,它超出了人们正常的预期水平,表现为对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运动时的爆发力、艺术上创造性的表现、问题的智慧解决[10]。自发性、机能自治、强烈的自我感、优势兴趣、迷恋、意向,更经常的,顶峰体验可用来对高峰绩效作经验性判别。
高峰绩效可能影响顶峰体验或被顶峰体验影响。顶峰体验通常是高峰绩效的结果,但二者是相互作用的,相关显著。顶峰体验是情绪上的、难忘的和对个人而言意义重大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产生这种体验的人,“都声称在这类体验中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给拉开了”[11]。它与强烈的愉悦、舒适、宁静、幸福感相联,以心无杂念、专注、目标的单一和自我实现、自我同一性及自我转化、自我更新及对生命意义更深入的理解来表征,故而它们包含情绪和智力成分[12]。
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提出沉浸理论,认为沉浸是“使用者进入一种共同的经验模式,在其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所有一些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并且丧失自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即,当个体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地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进入一种沉浸状态。沉浸是一种暂时性的、主观的经验,但它也是人们愿意继续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这是一种积极的体验状态,此时,个人技能可满足挑战要求,当事人整个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其他研究者则把沉浸描述为对意想不到的力量和耐受力的神秘体验、一个伴随控制与把握感的令人振奋的事件。催眠状态和沉浸类似,在这种状态下,人与环境分离,完全投入现在的活动,产生诸如时间知觉改变的感知扭曲[13]。
在沉浸理论中,技巧(skill)和挑战(challenge)是二个重要的因素,这两者平衡时,可驱使自我朝向更高更复杂的层次;由沉浸产生的是一种自我的和谐,在活动中享受着“意识与活动合一(merging of activity and awareness)”,因为个体全心投入于活动,可能因此完成了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个体却完全没有意识到活动带来的挑战早已超过以往所能处理的程度,这种感受会让个体更加肯定自我,并促使个人更加努力学习新的技巧,当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不断提高之后,个人会不断努力以继续求得这种感受。
Privette和Bundrick认为,沉浸是一种内在享受的经验,和顶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及高峰绩效(peak performance)相似[16]。顶峰体验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极富价值的时刻;高峰绩效则是指个人执行需要较高心智层级的活动,而且个人的表现明显与一般情况下不同,主要与执行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等级有关系,二者都是最佳(optimal)的经验,但并不依附在某种特定的行为上,即在任何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
但三者并非相同的概念,Privette(1983)将其区别为,顶峰体验是一种高度愉悦的享受,是一种精神上的乐趣,它可能不牵涉任何行为,但在过程中会丧失自我,是一种比沉浸更高层次的精神乐趣;而高峰绩效则是会使个人对目标更加明确,在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更为强烈的自我;沉浸则是一种乐趣,是由内在的动机决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能充满刺激,伴随的是自觉的丧失;Privette将沉浸再分为微沉浸(Microflow)及深沉浸(Deep flow)。沉浸是经常发生的,不像另外二者并不是有规律发生的[16]。
在某些情形下,通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沉浸会强化行为的绩效,有助于产生最佳绩效。当一个人进入沉浸状态时,没有任何事情能干扰他,个体会经常感到自我、时空的迷失、充沛的精力以及控制与把握感。个体会找到目标和活动自身内在的价值,特别是当挑战和个人技能相当时。尽管“进入状态”经常与“巅峰时刻”联系在一起,但沉浸并非总是情绪高涨的。这种“状态”包括发自内心的喜悦、敏锐的直觉(几乎先知先觉)、问题的智慧解决、敬畏与完美、控制与自我出众感。产生这种状态的必要条件包括具备必要的技能、专注与全心融入。Csikszentmihalyi曾用9个维度来描述沉浸状态:挑战—技能平衡;动作—意识融合;清晰的目标;明确的反馈;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控制感;自我的迷失;时间观念的改变;享受的体验[14-16]。
顶峰体验和高峰绩效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在极端情况下顶峰体验和沉浸相关,沉浸又反过来强化了绩效。当个人技能满足挑战时,会产生沉浸,当挑战与对技能的要求均高于正常水平时,出现顶峰体验。沉浸与积极的情绪和正向绩效相联,但它并不一定产生最佳绩效。Privette[14] 注意到追求高峰绩效和顶峰体验的运动员会失败。尽管每一种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积极的、主观的,但它们在诸如专注、愉悦、自发性、力量感、个人同一性、参与度等品质方面具有同质性[10]。这三种现象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比如,危机状态可能导致高峰绩效,但并不一定伴随着顶峰体验和沉浸。
学者们研究了这三种构念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包括竞技体育、表演、祈祷、不期而遇、商品消费及濒死事件等。Privett[10] 关于运动员的研究指出,一些运动员对顶峰体验的描述有类似之处:精神的集中、身心的投入、自信、无穷的能量、克服障碍易如反掌的自发行为、创造佳绩的渴望,同时,伴随着这些活动的主导兴趣和痴迷也有共同之处[17,18]。
Privette[19] 的研究涉及工作时的高峰绩效和顶峰体验。Privette和Bundrick[20] 分别评价了重要人物工作和休闲时三个构念的潜在特征。Csikszentmihalyi引用工作、特别是当工作对个人同一性和最终目标意义重大时沉浸的文献,将挑战不断提高的复杂性、机会转化为行为同沉浸联系起来了。 Privette[10] 指出,当个人致力于前沿领域时,极有可能产生沉浸状态,因此,创业活动是一个可以对这些构念进行验证的极为丰富的领域。
有关构念的文献显示,在注意力集中、更高的需要、逆境、超强的压力、清晰可见的目标、情境可控、致力于前沿领域、从事与技能学习相关的活动、清晰的反馈、较高的动机强度、身心投入与自信等条件下,这些构念可能得到典型的体验[21,22]。由于压力导致认知局限,所以特别值得研究者关注。进一步地,由于压力是一种分裂性因素,会导致消极的、退缩的体验,故进行压力恢复的训练也是必要的。
本文所关注的是,当从无到有建立新企业,从单个人、只在头脑中有一个创业设想发展到员工众多的成功企业时,企业家的内部世界,包括Morris提及的反映创业强度的革新、风险、提前行动的相对水平及他们的成长导向[23]。
二、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一)研究假设
基于前面的分析,本文这里先简要提出企业家顶峰体验、高峰绩效、沉浸与创业行为之间关系的假设,后面将进行详细探讨。同时预期,企业家会认同顶峰体验、高峰绩效和沉浸的概念,高成长型企业的企业家同低成长型企业的企业家相比,在这三个构念上会有更高的强度。具体而言,可以认为,企业的高成长会导致更为复杂的环境,企业家会产生更多强烈的顶峰体验,这又反过来使个人绩效更为突出。同时,顶峰体验伴随着愉悦、迷恋的情绪,能提供人生的转折点,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理解。而当企业高速成长时,企业家更可能进入沉浸状态,这又有助于企业家产生更高的绩效。这样,企业家的潜能会释放出来,表现出超常的机能进而形成最佳体验,最佳体验又为能力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家自身绩效会更高,更有创造力,在某些方面高于他的正常水平。特别地,危机时的反应会对个体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因此,企业家的自知得以更新。
(二)概念模型
Minet Schindehutte等(2006)曾给出了一个描述三个概念的研究模型[27],但这一模型中没有引入引发创业体验的中介或媒介。本文通过改进形成的概念模型见图1。企业家在创业过程各个阶段的绩效构成了这一模型。企业家有确定的、相对于个人正常水平的和相对于其他人的、基于个人主观标准的期望绩效。企业家对于企业创建和发展中所出现事件的现场反应影响企业家的绩效水平。特别地,单个事件(富有挑战性的情形下)可能只涉及到单个变量,比如,高峰绩效、顶峰体验、沉浸中的一种,也可能涉及到二个变量,比如高峰绩效和沉浸,或者同时涉及到所有三个变量。这些变量单独或共同反应了企业家对于创业事件的不同态度。结果是优异的绩效。高峰绩效和顶峰体验的中介或触发物可能包括心智准备、目标设定和动机、忧虑、自我感觉及挑战对自我及企业生存的威胁等[21]。工作努力相应导致更高的绩效结果,如果个体绩效高于一般预期,则可能导致潜在的自我实现。如果缺乏任何一种体验,或者企业家绩效只是满足了其期望,则结果就是一般的、满意的绩效。
图1 概念模型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27]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武汉市两所大学EMBA教育中心学员,合计92人。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房地产、银行、建筑、制造、餐饮、销售、物流等行业,企业平均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调查对象均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90%以上的学员有副总以上职位,平均管理年限12年,均独自从事或参与过企业新建活动。受访者中,来自国有企业的有34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36.96%,外资企业19人占20.65%,民企私企39人,占42.39%,其平均工作年限18年。调查对象中年龄30-35岁的28人,占30.43%,36-45岁的49人,占53.26%,46岁以上15人,占16.30%。男性83人,占90.22%,女性9人,占9.78%。企业运作年限高于3年的有68家,占73.91%,低于3年的有24家,占26.09%。规模以上企业63家,占68.48%,规模以下29家,占31.52%。根据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将受访企业分为高成长企业③ (n=52)和低成长企业(n=40)以便于随后的对比分析。
(二)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由Minet Schindehutte、Michael Morris和Jeffrey Allen研究[27] 使用的由Privite开发的沉浸体验[24]、顶峰体验[25]和高峰绩效[10] 三个分量表构成,用来测量沉浸及顶峰体验和高峰绩效。Privette和Bundrick已通过心理测量学验证了其构念效度[20]。
四、讨论
定量分析采用Minet Schindehutte,MichaelMorris和Jeffrey Allen[27] 研究中所使用的顶峰体验(12项)、沉浸(12项)、高峰绩效(10项)量表以分析中国背景下企业家的情绪体验。为了分析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本文对量表的每一题项得分与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同样,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剔除了相关系数低于0.40的题目。使用Combat' s alpha(α)系数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以0.70作为满意的信度。高峰绩效α值为0.71,顶峰体验为0.82,沉浸为0.75,显示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经过上述处理,剩下的24道题项形成了三个分量表,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为了判断高成长环境(环境变化剧烈或竞争加剧)同低成长环境相比,是否会导致企业家在这三个构念上有更高的均值,本文利用SPSS11.0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前面理论上的探讨说明这三个构念之间变量共同度较大,关系密切,Bartlett球形检验(p<0.00)也表明三个构念存在显著的相关。因此采用单因子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检验二组得分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由于假设来自高成长企业(n=52)受访者比来自低成长企业的受访者(n=40)有更高的均值,因此,使用单侧检验。表明变异区别能力的Walk'sλ值(λ=0.0911)显著(p=0.03)。单侧检验证实高成长型企业(n=52)在三个构念上均分都显著高于低成长型企业(n=40)(p值均小于0.05)。二组均值差异清楚地显示,高成长型企业的企业家比低成长型企业的企业家有更高的顶峰体验、沉浸和高峰绩效。
对三种构念在不同的企业规模、性质、运作年限、年龄、性别、工作时间方面的均值差异也分别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并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
五、结论
(一)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企业家创业不可或缺的非经济动机
研究显示,情绪因素在创业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地,顶峰体验、高峰绩效和沉浸的产生是创业活动的显著特征。在一个充满压力、障碍、需求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获得成功能产生一种高峰绩效,进而获得自我实现,导致顶峰体验。当运用个人技能和努力去应对更富有挑战性的创业要求时,企业家会周期性地产生沉浸状态。
这些发现对创业动机的研究是有启发意义的。既然超常的能量和坚强的毅力、迎接挑战的渴望、工作的乐趣使企业家机能处于高峰状态[9],那么,诸如成就、内驱力、自我中心的激情等创业动机可能与顶峰体验特别相关。而且,企业家更会被成就而不是外在的回报比如金钱所驱动,而创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内在回报[2]。
企业家特质理论认为,企业家拥有可以解释其行为的共同特征,拥有这些特征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更多的创业行为,这些共同特征包括成就动机等,其代表人物McClelland认为,企业家的成就需要是“希望做好的欲望,主要不是为了社会承认或声望,而是为了内在的个人自我实现的感觉。”[35] 个人创业一般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企业家为了把握出现或者觉察到的商业机会(机会型),二是不得不自己创业(生存型)。从我国企业家创业实际来看,2005年中国机会型TEA④ 指数为7.3%,生存型TEA为6.2%,中国机会型TEA指数高于生存型指数。从参与GEM项目的35个国家中,仅有克罗地亚机会型TEA指数低于生存型TEA指数[30]。这意味着,企业家创业并非全部出自经济动机,比如物质回报等,而是出于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高层精神需要。同时可以观察到,一些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可能确实是迫于生计,但当企业发展之后,则更注重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有关调查也显示,在一般价值取向方面,大部分企业家更强调人在精神追求、良心、助人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价值;对工作成就有着强烈的追求,注重通过实力取得成功,并在工作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31]。
创业是一个与企业创立之前、之中、之后多样化决策相联系的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多样化的动机。当产生积极的体验时,创业过程本身,会变成这些动机的源泉。特别地,如果企业家获得高峰绩效,产生顶峰体验或沉浸,相应的意义感、自我确定、充实或快乐本身可能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追求。
这一发现为研究创业内在回报的特征和体验的方式指明了方向。实际上,学术界和实业界都认同创业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工具。Dodson[25] 认为顶峰体验概念的核心是自我更新和对生命意义与目的的更深理解。这和Csikszentmihalyi的观点一致:工作是完满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好方法。传统研究方法强调创业是创造财富、提供工作机会、发展经济和革新的工具,而本文认为企业家的创业体验为企业家提供了内在的回报,是企业家极为重要的创业动机。
(二)创业情绪体验影响企业家的认知过程
尽管成功的创业行为同理性决策过程内在相联,但是,在解释企业家的思想和行为时,情绪应该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变量。因此,本文赞同Baron[4] 的观点,即顶峰体验、高峰绩效和沉浸会对企业家的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比如,Brockner等[28] 探讨了企业家的“焦点调节”(regulatory focus)。人们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所希望的结果时,往往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可被称为促进中心观(promotion focus),即个体的最终目标是成就——取得正面结果。当个体采取这种观点时,会想象很多假说并在其中探究达到期望目标的所有可能手段。第二种观点可称为预防中心观(prevention focus),个体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性——避免负面结果。当个体采用这种观点时,想象较少的假说,主要集中精力避免产生负面结果的错误行为。研究表明,人们对这两种观点有不同的个人偏好[29]。本文对三种心理现象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行为规则:既然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利用,企业家的行为更多的是出自促进中心观而不是预防中心观。这一行为规则也可能与创业警觉水平有关。Baron认为[8],对以前未感知机会的警醒与个人更注重获得积极结果而不是避免消极结果正向相关。因此,积极的成就是这些心理现象的典型结果。
这三种构念与认知过程的联系还可以用信号察觉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来解释。信号察觉理论试图解决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29],即人们如何确定外界是否真正存在值得注意或感知的东西?结果可能是“命中”、“错过”、“错误警觉”、“正确拒绝”,这与个体主观状态有关。既然企业家正在体验更多的自发性、强烈的自我感、更多的迷恋,则高峰绩效也对企业家迅速感知出现的刺激有作用。进一步地,企业家出现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32] 的认知偏误似乎也是由强烈的专注、目标的单一及沉浸状态中出现的绝对把握感导致的。
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创业情境下,高峰绩效、顶峰体验和沉浸是高度相关的变量。但不是在任何事件中,这三个变量都存在的。本文调查的企业家提供了多样的例子,有的用同样的例子描述所有的三个变量,有时则用许多不同的事件来描述每一个变量。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变量都适用于高成长和低成长型企业,但更适用于前者。企业的高成长更可能产生较多高强度的体验,强化获得高峰绩效、顶峰体验和沉浸的趋势。
(三)企业家可以管理创业情绪体验,提高创业绩效
本文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企业家为他们体验高峰绩效作了较好准备,那么,这样的准备活动能否特意创建、激发或管理呢?比如,能否重塑下意识或无意识以消除较高的抑制作用?能否通过依靠放松机制和复杂的下意识机制来开辟本能和直觉之路使顶峰体验成为频繁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冥思及其他非认知活动能够降低脑电波活动,刺激心智活动从大脑左半球向右半球转换。自我管理行为策略(比如,澄心静默、自我对话)的有益效果已经在各种体育和商业领域内得到了验证。Manz等(1988)也发现高绩效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明显不同于低绩效者。因此,向运动员学习如何将体能、技术合二为一,进行放松、专注的训练及情绪和意志方面的心智准备,可以获得高峰绩效,因为,高绩效的完整模式是由身体、情绪、智力和精神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有一个问题涉及到情绪智力(情商),即个体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33]。高“情商”者能建设性地引导情绪并将情绪作为智力活动的支撑[34]。情绪智力被认为是高峰绩效的一个因素[33]。同样值得探讨的是,情绪智力是否会影响顶峰体验的倾向或这些体验的特性?如有,通过顶峰体验,它也会相应地对高峰绩效产生作用。
六、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时难免受研究者个人主观态度的影响。受研究条件限制,样本容量有限,需要更大的随机样本强化结论的一般性。
同时,要深入理解这三个变量对创业活动的作用,还有其他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比如,顶峰体验的水平可否测定?如何测定?企业家是否概化了创业体验的情绪和绩效成分?是否以明确的个人倾向组织了这些体验状态?创业成败是否先验地和高峰绩效和沉浸相联?如何识别激励或抑制产生高峰绩效的特殊环境条件?同时,关于顶峰体验和高峰绩效的触发因素,也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另外,在研究的概念模型中,创业绩效是以企业成长指标来衡量的,但是企业成长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一模型实际上暗含着这样一个假设:企业家个体绩效对于企业绩效影响非常之大,足以影响企业绩效。尽管可以推测,在中小企业内,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内,企业家个体绩效与企业成长之间有非常高的相关性,但是本文没有进行实证研究以支持这一假设,今后需要对此加以深入的探讨。
注释:
① Minet Schindehutte,Michael Morris和Jeffrey Allen(2006) 在Beyond Achievement:Entrepreneurship as Extreme Experience中对有关创业体验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利用国外大样本进行了分析,本实证分析参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② 代表性观点主要有:1.情感说。这一派受心理学情感理论的影响,将体验等同于情感。2.特殊活动说。持此观点的学者借鉴苏联学者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中关于“体验”的界定,将体验视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如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3.意义建构说。受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将体验规定为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成,如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4.活动—过程说。该观点认为体验是多方面交织的复杂过程,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5.图景思维说。刘惊铎教授认为,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其中,“图景”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有机的整体性存在,它同时包含着个体过去的生活阅历、当下生活场景之生命感动和未来人生希冀的蓝图。6.活动一结果说。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知和情感。”7.感受—领悟说。“体验”可以描述为一种人由客体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感受,以及从自己的生存状态、内心需要出发,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客体之中进行领悟的复杂的生命活动,它是认识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整合,是构成个人生命经验的基石,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和思索。需要指出的是,“感受”和“体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一种主体的复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感受和体验的对象,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都极具亲历性和个性化的突出特征:作为动词,二者都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作为名词,又都可以被看作一种结果。它们的不同在于,“感受”的对象有客体、有主体,但侧重于客体,“体验”的对象也有客体、有主体,但侧重于主体;“感受”是浅层次的,“体验”是深层次的,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是前者的升华和深化。引自http://www.2nankai.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43。
③ 企业成长是个动态过程,是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累、整合并促进资源增值进而追求企业持续成长。目前使用销售额增长衡量企业成长是最为普遍的方法。比如,美国企业杂志(INC)就是以企业5年间销售收入总的增长率为衡量企业成长的基本指标对美国成长最快的500家私营企业排序。由于企业成长自身的复杂性,目前学者们对于高成长的增长率界定还没有达成定论。张玉利等学者考虑中国的实际,将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增长速度,同时职工人数相对创业初期有大幅度增加的企业界定为快速成长企业。本文将高成长定义为创建之年到2006年间销售额年均增长不小于35%且同期职工人数年均增长不小于20%,低于此标准的则为低成长企业。
④ TEA为全员创业活动(Total entrepreneurship action)指数,表明在所有18—64岁中参与到创业过程的人员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指标。
标签:创业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工作绩效论文; 创业机会论文; 企业家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