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论文_韩秀杰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论文_韩秀杰

黑龙江大兴安岭阿木尔职工医院 165302

【摘 要】总结归纳了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气道护理、口咽部护理、吸氧护理、兴奋剂护理、呼吸机护理、饮食营养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认为护理人员必须充分把握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针对病因进行及时、恰当、细致的护理,这对于提高治疗效率、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呼吸衰竭;护理要点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一种由病人呼吸道病变、肺血管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呼吸衰竭能够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能够导致出现重症低血糖、高碳酸血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对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和日常生活给予密切关注,有效提升了护理效果。

1.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性位42名,女性为26名,年龄区间为30~85之间,平均年龄为(58.3±0.35)岁。

1.1病因

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这三个相互衔接、同步互动的环节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呼吸过程。参与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一环节,包括中枢神经、运动神经、肌肉、胸廓、胸膜、肺和气道的病变等,都会导致呼吸衰竭。常见的致病原因是:

1.1.1气道阻塞性病变 咽喉水肿,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等如COPD、重症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昏迷患者舌根后坠也会引起呼衰。

1.1.2肺组织病变 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均可导致呼吸衰竭。

1.1.3肺血管病变 如肺栓塞、肺血管炎等,也是引发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

1.4胸廓先天畸形、外伤、手术创伤、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均可造成呼吸衰竭。

1.5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以及过度疲劳等,是导致呼吸衰竭的外部因素。

2 分类

2.1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呼吸衰竭通常分为Ⅰ型和Ⅱ型。

2.1.1 I型的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通常称为缺氧性呼吸衰竭。

2.1.2 Ⅱ的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0mrn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通常称为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

2.2 按照病程,呼吸衰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2.2.1 急性呼吸衰竭 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某些突发的疾病(如急性气道阻塞、创伤、颅脑病变等),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呼衰。

2.2.2 慢性呼吸衰竭 是指患者的某些慢性基础性疾病,导致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才发生的呼衰,最常见的病因是COPD,又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如患者在短期内PaO2明显下降,PaCO2明显上升,则称为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或失代偿性慢性呼衰。

2.3 按发病机制,呼吸衰竭可非为两种类型:泵衰竭和肺衰竭

2.3.1 泵衰竭是由于呼吸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组织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呼吸衰竭。

2.3.2 肺衰竭是由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

3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征

3.1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3.1.1 肺泡通气不足 肺泡通气不足使PaO2下降,PaCO2上升。肺泡通气不足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分钟通气量(VE)减少,见于呼吸泵衰竭;二是VE不减少,甚至增加,但生理无效腔增加,使VA减少。VA通气不足引起缺氧和CO2潴留。VA与 PaO2,PaCO2的关系:

3.1.2 通气/血流(即V/Q)比例失调 V/Q大于0.8时,肺泡通气相对正常或较高,而肺毛细血管血流相对减少,进入肺泡的气体与血流不能充分接触,得不到充分的气体交换,使肺泡无效腔增加,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V/Q小于0.8,肺血流量相对正常,通气相对减少,静脉血流经肺泡得不到充分的气体交换,出现功能性静-动脉分流。

3.1.3 肺内动-静脉分流 肺泡萎陷不张、肺水肿和肺实变等病变均可引起肺动-静脉分流,使静脉血没有与肺泡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直接流入肺静脉。当分流量超过30 %,吸氧并不能明显提高PaO2。

3.1.4 弥散障碍 肺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弥散实现的。弥散量受弥散面积、肺泡膜的厚度和通透性、气体弥散能力和气体分压差等多种因素影响。

3.2 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3.2.1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缺氧可引起脑细胞功能障碍,缺氧对中枢神经影响的程度与缺O2的程度和发生的急缓有关。急性缺氧,如突然完全停止供氧(吸纯氮),20秒钟即可出现抽搐、深昏迷,通常在4~5min内即可出现脑细胞不可逆损伤。如继续降低氧浓度,则症状发展缓慢,轻度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随缺O2加重,出现烦躁、神志恍惚,谵妄;低于30mmHg则意识丧失;低于20mmHg发生不可逆脑细胞损伤。

3.2.2 对心脏、循环的影响 心肌缺氧可出现心电图异常,严重缺氧可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长期慢性缺氧可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硬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临床表现

4.1 呼吸困难

憋闷、喘息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同时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相哮鸣音。呼吸中枢受损时,呼吸频率变慢且常伴节律的变化,如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

4.2 紫绀

由于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在血流丰富的口唇、指甲等处出现紫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影响紫绀的因素有:①红细胞增多时紫绀明显、贫血者不明显或不出现;②严重休克时即使PaO2正常,也可出现紫绀;③皮肤色素及心功能等。

4.3其他器官、系统损害

严重缺O2和CO2潴留可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升高,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尿。上消化道出血多与胃肠道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有关。若治疗及时,随缺氧、CO2潴留的改善,上述症状可消失。

5 诊断要点

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PaO2小于60mmHg,PaCO2正常或下降为I型呼吸衰竭;PaO2小于60mmg,PaCO2大于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

6 护理要点

处理原则是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纠正缺O2、CO2潴留和代谢功能紊乱,具体治疗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6.1做好口咽部护理,预防胃内容反流至气管

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CPT;痰液粘稠难以咳出时给予祛痰药使痰稀释;有气道痉挛者给予β2受体激动剂等雾化吸入。

6.2 氧疗,是应用氧气纠正缺氧的一种治疗方法

呼吸衰竭时,确定吸氧浓度的原则是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尽量减低吸氧浓度。所谓合理氧疗即根据呼衰类型,采取不同的氧疗。

6.2.1 单纯低氧血症性呼衰,采用较高浓度(亦称中等浓度,35 %~50%)甚至高浓度(大于50%)氧吸入,以纠正低氧血症,减少通气过度。若吸氧浓度在60%~100%仍不能纠正缺氧(如ARDS)则应加用PEEP机械通气等综合措施使PaO2>60mmHg,并结合病情及时调整吸氧浓度防止氧中毒。

6.2.2 缺氧伴CO2潴留,应采取低浓度(25%~35%)持续给氧

适用于COPD等慢性Ⅱ型呼衰患者,因此类患者常伴有CO2的潴留,而CO2的潴留是肺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常用的氧疗方法为鼻导管或鼻塞吸氧,有时经面罩给氧。总的来说,每分通气量小时,实际 Fi O2要比计算值高;相反则较计算值低。

6.3 增加通气改善CO2潴留 必须通过增加肺通气量才能有效地排出CO2,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6.3.1 呼吸兴奋剂,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重视气道分泌物的引流、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否则通气驱动增加会加重气急和增加呼吸功。以往临床上常用的可拉明和洛贝林因其中枢性呼吸兴奋作用有限,同时有惊厥、血压升高,增加全身氧耗量等副作用。近年来,这两种药在西方国家几乎已被淘汰。多沙普仑(doxapram)、阿米三嗪是较新的呼吸兴奋剂。

6.3.2 机械通气,利用通气机(呼吸机)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治疗措施,可根据病情选择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

6.4抗感染治疗

在保持气道痰液引流通畅的前提下,根据患者可能或已知的病原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药物控制呼吸道感染。

6.6 并发症的防治 如消化道出血、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预防与处理,其中关键的预防措施是迅速纠正严重的缺O2和CO2的潴留。

6.7 营养支持

在抢救呼衰患者时,经常规鼻饲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以及适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必要时可以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7 健康教育

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急性呼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患者渡过危重期后,关键是要预防和及时处理呼吸道感染等诱因,以减少再次急性发作。有条件的患者建议进行家庭氧疗,目的是缓解肺动脉高压,减轻心肌负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8 讨论

在呼吸过程中,因呼吸系统与外界的大气相通,大气污染和感染因子可直接侵入,因此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蛋白变应原、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及肺引起各种疾病。在正常状态下肺和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可将这些致病因子排出、灭活及清除。但如果吸入的致病因子过多或作用过强,或肺的防御功能降低时,就可能引发疾病。

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防御和特异性防御。参与防御功能的手段包括物理(加温、过滤、喷嚏、咳嗽、支气管收缩、黏液纤毛运输系统等)、化学(溶菌酶、蛋白酶抑制剂、抗氧化的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细胞吞噬(肺泡巨噬细胞等)及免疫(B细胞分泌IgA、IgM等,T细胞介入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等)等。当各种原因引起防御功能下降(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咳嗽反射消失)或外界的刺激过强(包括微生物感染、吸入特殊变应原等)时均可由于呼吸系统的损伤导致病变。

参考文献:

[1]李海珠,樊英丽.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2):2347-2347,2350.

[2]李杰.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 医药前沿,2013,(4):238.doi:10.3969/j.issn.2095-1752.2013.04.280.

[3]张宁.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3,(9):296-296.doi:10.3969/j.issn.1672-5085.2013.09.341.

[4]时永波,贾晓辉,范淑艳,何玉玲,隋洪波. 呼吸衰竭患者的内科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2,(6):375-376.doi:10.3969/j.issn.1672-5085.2012.06.340.

[5]周潇. 呼吸衰竭的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8):2404-2404.doi:10.3969/j.issn.1008-8849.2004.18.126.

[6]王东萍,廖国霞. 呼吸衰竭患者整体护理干预应用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45-146.doi:10.16458/j.cnki.1007-0893.2015.24.075.

[7]王东萍,廖国霞. 呼吸衰竭患者整体护理干预应用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45-146.doi:10.16458/j.cnki.1007-0893.2015.24.075.

[8]王莹. 整体护理干预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社区医师,2016,(24):154-154,157.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6.24.94

论文作者:韩秀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论文_韩秀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