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新一轮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性、多层面上的问题,农业结构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的发展形势不断地进行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不同的农业发展形势,我国已经历了两次大的结构调整,总的来说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结构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半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上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过去农业结构调整的观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要使农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要搞清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只在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比较效益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其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农业资源的配置必然向经济效益好的方向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许多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各个领域中寻求到了好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获得远远高于农业的比较效益。非农产业成了农户收入增长的新来源。农户在非农产业获得收入的机会增加,必然影响农户行为的选择,尤其会较为显著地影响农户对传统产业的态度。再加上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结构调整必须面对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这就更增加了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我们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山西部分(1986年—1999年)“十村千户”跟踪观察资料对农业比较效益进行分析。从农户家庭经营内部看,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十分低下,并呈恶化趋势。从绝对量看,每工净收入([家庭经营总收入-总费用]/用工)1999年比1986年农业提高了11.23元,非农业提高了21.22元,农业与非农业的收入效益差距由1986年的-1.01元扩大到-9.99元。从相对量看,每工净收入年增长速度农业尽管已达到很高,为13.39%,但相对非农业的16.02%来说,还是低了2.63个百分点。很明显,农户行为趋向非农化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这同比较利益原则是完全相符的。从农业内部看,尽管各业劳动效益都有了明显好转,但效益优先序还是有所变化,在80年代中期,农业中林业经营效益最好,种植业次之,畜牧业第三,到1997年、1998年种植业则升为第一,林业次之畜牧业仍为第三,而到1999年林业排在第一,种植业降为第二,畜牧业为第三。在种植业内部,粮经作物种植效益始终排在倒数第一和第二,而其它作物和果树种植则交替为第一和第二,粮经作物种植效益与果蔬作物种植效益差距呈明显扩大趋势。从农业风险的角度看,且不说自然风险,单就市场风险,经营粮经作物的风险明显小于果蔬作物,具体表现在其每工净收益年际间变幅,果蔬作物明显高于粮经作物。这一结果表明,面对市场经济,农户经营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其经营选择的方向自然地趋向果蔬作物种植。与农业相比,如果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户则更愿意把剩余劳动力投向非农业。农户在家庭经营中的抉择,按照理性小农理论(注:舒尔茨在他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第29页)提出了:“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假说。)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肯定地说,经济效益的好坏是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表1 山西农户家庭经营经济效益变迁情况 单位:元/工日
1986 1990 1991 1993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家庭经营收入 3.44 6.69 6.61 9.65 15.14 17.46 17.39 16.85 16.45
农业 3.28 6.05 5.73 8.29 13.93 18.59 16.10 15.11 14.51
种植业4.11 6.85 6.15 9.17 15.58 19.11 16.93 16.66 15.78
农作物4.07 6.87 5.82 8.80 14.59 15.92 15.68 14.13 12.09
粮食作物 3.83 6.64 5.13 8.57 14.71 16.85 14.28 14.77 11.56
经济作物 4.94 7.39 7.44 6.85 8.38 12.14 18.71 12.46 13.18
其它作物 5.50 8.41 8.83 11.07 17.29 11.76 22.98 10.75 14.16
果园 5.86 6.64 9.09 11.87 20.19 32.23 20.83 23.88 24.75
林业 4.69 9.72 11.96 11.16 22.50 12.53 14.97 12.47 16.05
畜牧业1.05 3.84 4.49
5.50 6.97 8.70 12.47 8.55 8.72
非农业4.29 10.11 10.53 16.11 20.39 12.23 23.82 25.57 25.51
2、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特性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农业生产活动是以生物为载体的,其产品的易毁性强,再加上农业中的种植业具有有广袤的空间分布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因此,自然环境条件不可预测的变化会增加农户从事农业结构调整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农产品面对的市场风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点,产品销售是否及时对农业效益的实现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现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农户不论增加哪一种农产品的供给,能否最终有效增加其收益是不确定的。而农户进行生产品种的转换,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因此,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农产品总量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在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经济学原理中的蛛网理论明确告诉我们,农产品的供求失衡会使农产品的价格和数量发生幅度越来越大的调整。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蛛网理论描述的现象,但它明确指出由于农产品总量供求弹性的差异,导致了农产品存在价格发生剧烈波动的客观机制。分散的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由于受市场价格的利益的诱导,相互间又缺乏信息联系,其结果经常是结构趋同,资源浪费,面对极具诱惑又隐藏巨大风险的市场,作为风险承受能力极弱的农业生产者,极想调整结构,但又显得无能为力,这无疑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3、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朴素而宝贵的经验。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调整频繁,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没有形成,极大地阻滞了生要产素的合理配置。以山西省为例,据山西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十村千户”资料统计,山西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1999年底户均耕地面积7.25亩,地块数为4.89块,平均每块仅1.48亩。家庭常住人口有缓慢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和块地数也有轻微下降。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地块细碎,人均耕地面积小是一个客观现实。从我国国情出发,耕地将在一个时期内仍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一种相当于社会保障的功能,再加上我国农户自给自足的成份比较浓重,因此对市场信号反应不可能很敏感。此外,受农民自身素质和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影响,绝大多数农户不具有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作出有效反应的动力和能力,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5亿劳动力、9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可以说农业经营规模小是一个社会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
表2 1993年—1999年间农户平均耕地面积状况 单位:亩、块、人
19931995
1997
1998
1999
家庭常住人口 4.073.97
3.73
3.95
3.92
耕地面积 7.987.71
7.69
7.36
7.25
平均地块数
5.255.15
5.15
4.95
4.89
4、现行农业制度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的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合理的制度安排将对劳动者产生有效的激励,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如中国农业生产的制度创新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政策在农村一经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农村产生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业产值的飞速增长,农民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近年来在安徽进行的农村税费体制改革试点,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种地的信心,历史上几次粮食政策的出台对粮食生产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宏观政策是影响农户进行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现行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目前政府对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是沿袭过去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存在着管理真空,并形成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缺陷,使农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无形中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本。而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管理体制。也就是农业部门的管理,是从农产品的田间开始,最后配送到消费者的餐桌。象中国这样的农业管理体制,要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综合管理的体制竞争,显然是无法抗衡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不再仅仅发生在小农户之间,而是扩展到与国外规模化农场、跨国公司、农业综合企业等强大对手的竞争。世界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冲击,表面反映在关税降低、进出口量增长等方面,但实质上却是来自国外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之间的激烈竞争。我国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分散经营,资金投入规模不足,技术推广不力,以及无序竞争和控制风险能力较差等组织形式缺陷,“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导致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卖难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单纯地依靠农户经营已不能完成我国农业与国外大市场的对接,农民的合理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寻求一种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改革现行农村管理体制,进行农业产业组织制度的创新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成本的必要前提。我国应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现行农村管理体制,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本。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对农业结构调整面临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不仅有社会方面、经济方面的,也有政治方面的,不是单靠农户本身就能克服的,要想使农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要有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支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努力改变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把握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进程,使农业结构调整朝着产品成本低、效益好、市场竞争能力强、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国家稳定的方向发展。
1、从实际出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各地农产品结构雷同,是形成部分农产品过剩、卖难、价格低廉,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特点,在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和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放手让农民自主安排生产,大胆地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坚决放弃“小而全”和自求平衡的农业生产格局,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相结合的特色支柱产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实行区域布局化,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和效益农业产业带。努力改革农业比较效益长期低下的状况。
2、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到最低
农业属高风险产业,而且农业风险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和更强毁灭性。美国作为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农业保险业发展快、险种多、投保面广,目前参加保险的作物品种有100多种,2000年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20亿英亩,占总农户面积的76%;200万农户有131万农户投保了农作物保险,占总农户数的65%,在稳定农村经济、提高国民整体福利水平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我国仍处于农业保险的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我们应借鉴美国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健全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并在经济、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农业保险工作。由于WTO的农业保险属“绿箱政策”,更应充分利用政府支持,加大发展力度。
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下,平均分包形成的土地使用格局妨碍了现代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和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土地弃耕、抛荒的现象非常严重,另一方面少数种养大户和个体经营者虽拥有资金、技术、信息等多种优势,因受“均田制”的限制无法规模经营,出现了“多种不能,少种不行”的矛盾。必须尽快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培育土地市场、建立土地中间机构、实行土地托管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机制等,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使农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实施。
4、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村经营的主体变为分散的小农户,小农户因其经营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推广不利等因素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是无法抵御市场风险的,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弥补了小农户的这一缺陷,补充了政府部门的部分功能,缓解了小商品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户营经济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和最佳途径,是农户走向市场的桥梁。它可以全面直接地介入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它能向广大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推广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服务,解决资金和贷款难的问题,能独立帮助农民进行市场开拓、填补空白,也有利于实施产、供、销垂直一体化,而且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三、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考虑粮食安全,这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
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应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从减负中增加收入。
5、政府应加大符合“绿箱政策”的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
6、积极培育大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