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中医院 急诊科;2144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优化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急诊抢救流程,优化组患者实施优化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心电图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率以及院内再发AMI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优化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心电图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再行PCI率以及再发AMI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可以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效果,缩短抢救时间。
【关键词】优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161-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优化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其,优化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0.1±9.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9h,平均(5.4±1.2)h。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0.5±9.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1h,平均(5.6±1.4)h。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急诊抢救流程,观察患者的入院方式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科就诊。病情危重者,直接送人抢救室,并通知医生。优化组患者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具体如下:①院前抢救与转运:急诊室接到急救电话后需在5min内准备好并出诊,护理人员在救护车上同患者家属联系,了解现场情况并指导实施吸氧、卧床、安慰等院前救治措施,安抚患者情绪。救护车到达后,立即对患者进行面罩吸氧、输液、心肌疼痛接触等救治,并给予其安慰,缓解其紧张情绪。生命体征监测,按照医嘱给药,并将患者轻缓的放上救护车,取仰卧位并快速进行氧气接通,行心电监护及静脉通道检查,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并电话联系院方做好急救准备。②急诊接诊:实施首诊护士责任制,接诊护士为责任护士。在就诊10min内为患者行绝对卧床休息,并行常规血、心肌酶、心肌标志物等检查,给予心电监护,并询问家属患者病史情况。③PCI术前准备:患者确诊后行左下肢静脉通道建立后给予碘过敏试验并记录时间,遵医嘱给药,后行右腹股沟备皮,协助主治医生为其更衣,将患者所戴饰物取下,调节温度湿度注意保暖,对患者进行安抚,并做好家属心理护理,安抚其心情。④送导管室:对患者病情及转运风险进行评估,将患者送至导管室,并与介入护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接,告知其患者详细用药、病情等情况。⑤优化接诊后流程:心梗病人进入抢救区后,抢救室护士将备好检查、抢救仪器,做心电图、抽血测肌钙蛋白等,并对病情再次进行评估,根据其危险程度、心梗时间窗与主治医生沟通后采取一定的治疗。有些患者肌钙蛋白的升高最早也是在4小时后才有所升高,为了避免耽误这部分患者病情,对不典型的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观察。⑥救护流程优化:病情评估完成后立即采用相应的治疗,观察患者是否有心脏骤停(随时应对除颤)、休克等并发症,在进入抢救室2min内完成吸氧、心电图监护及生命体征测量工作,4min内构建静脉通道和各种血液化验检查。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心电图时间(指患者入抢救室到做完心电图的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率以及院内再发AMI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比较,优化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心电图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再行PCI率以及再发AMI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3讨论
对AMI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所在,而传统急救护理流程并未明确具体负责人,护理人员之间分工未明确,护理流程主动性及标准化严重缺乏,护理人员仅遵医嘱执行各操作,急救效果并不理想。
AMI患者发病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患者心肌出现严重缺血发生坏死。田兰松研究指出,患者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超过18min后,其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出现坏死,若患者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超6h,将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透壁性心肌坏死,致死率极高。因此,抓住治疗有效时间为患者行动脉再通是急救成功的关键。
以往临床上针对突发急重症患者治疗关注点更多放在相关器械、药品及医疗技术的研究上,更多强调通过对救治措施、治疗方法的更新及完善来促进疗效提高。然而在对AIM治疗的时间窗理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思考与认识后,临床上开始对AIM患者接诊后各急诊操作流程的优化逐渐重视,以求缩短急救准备时间,抓住急救最佳时间,让患者极可能得到更早且更为有效的血管疏通治疗。通过对过往急救护理流程的研究、分析与总结后发现,在急救工作中存在的责任不到位、分工不明确及工作缺乏计划性均是导致工作效率低、救治时间长等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常规抢救准备中,护理人员只是机械的执行医嘱,且多静脉通道建立的准备致使手术操作不便。而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在传统护理流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对护理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可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利于医护间紧密配合的加强,促进抢救工作有序合理的进行。
通过给予患者系统的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满足了患者的身心需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且还能促使其早日康复。随着治疗手段的进展和监护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已逐年下降。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局部坏死,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病死率较高。在发病6h内,如果可以重建冠脉血运,病死率则为5%~6%;在AMI发病1h内,如果患者得到有效的抢救,病死率可降至1.2%。因此,及时有效的抢救AMI患者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优化护理流程是将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优化。
本次研究显示,优化组与对照组比较优化组患者的院内再PCI率以及院内再发AMI率均低于对照组,优化组患者的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降低。综上所述,优化护理流程可以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效果,缩短抢救时间,增强护理人员的能动性减少各种护理工作的时间从而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取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朱翠平,朱玉艳.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A4):20555+20557.
[2]谢晓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11):1615-1616.
[3]刘敏,荣燕,翟飞飞,谢小丽,章明.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1-4.
[4]赵琴美,黄英.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6):83-85.
[5]李英,王容芳.急诊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4):8-10.
论文作者:薛菡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流程论文; 心电图论文; 急诊论文; 静脉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