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_社会教育论文

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_社会教育论文

增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有效性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写道:“高等学校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受到来自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使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的现象。因此,面对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高校德育工作,我们如何着眼于新的实际、新的情况,把握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形成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切实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德育工作“失效”的原因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失效”的原因,既根源于教育系统外社会大众生活的道德失范,又根源于教育系统内道德教育自身的目的、内容、方法等的不足。二者相互影响且又都最终根源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相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对这种种变迁的不清醒认识。也就是说,既有社会大气候的问题,也有校园“小气候”的问题,既有德育主体工作本身的问题,也有德育工作对象自身的素质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定位偏移,内容脱离现实,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首先,德育目标过于强调方向性,缺乏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未能靠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基础,忽视了道德理想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把德育理解为纯观念形式的教育,结果说教成分多,而可操作性内容少。这样就起不到德育目标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使德育实践事倍而功半。因此,要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必须从培养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和基本文明做起,这是对大学生进行远大理想教育的基石和有机组成部分。低层次道德的实践正是步向高层次道德境界的基础,古人云:“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其次,德育内容未能全面正确地体现社会主义道路和缺乏时代性。比如: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采取了较为偏激的态度,有割断历史,排斥和抛弃本民族传统美德的虚无主义倾向,使受教育者缺乏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一些人在言行中流露出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心理。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必然推动道德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回应时代和现实的挑战,不断更新充实,始终贴近实际生活。目前的问题是德育内容稳定有余,更新不足,不能充分反映变化了的道德生活,某些教育内容由于陈旧而严重脱离实际。

第二、德育实践模式化,创造性不足,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些年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德育工作如何与之相适应,却显得理论准备、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足。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德育工作的观念、方法、模式,有些已不适应高教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

另外,多数高校的德育工作习惯于照搬别人的德育实践模式,不注意结合本国、本地、本校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独具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迷信和囿于既往的德育经验,不考虑社会的变化发展,怀疑自己现实的创造力,不敢大胆改革、创新。因此,德育工作在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服务和提供精神保证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第三、德育过程方法陈旧,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如活动性、情意性体现不明显,与教学过程的初期分离过程尚未完成便盲目结合,结果丧失了德育的独立性。育者错误地认为只要讲授或灌输,受教育者就必然会听进去,考知识便是考品德水平。这种格式化的考试,一方面难以衡量学生真实的德行水平,另一方面则容易使学生停留在单纯掌握知识的表面上,出现言行分离的现象。还有,德育活动中的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单独考虑德育任务的要求,较少考虑受教育者的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为受教育者喜闻乐见和富于实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较少。再者,德育评价的后顾性特点较为突出。习惯于用既定的品行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受教育者,当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时,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否定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状态,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受教育者,这导致对德育对象估计失真,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失调、对立,严重影响了德育实践的效果。

第四、德育环境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有效性。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有鱼目混珠、沉渣泛起的情况,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尺度,难免出现偏离,产生困惑;在引进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现实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影响,有来自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游动,其对青年学生影响更为显著,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腐蚀和教唆。另一方面,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受到损害,也损害了德育工作的声誉,一些学生对现实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不听、不信、不服的逆反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从学校的内部环境来看,尽管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提到首要位置,但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如往往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即使德育较差,也可以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赏识。相反,学习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即使品德再好,也难以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另一方面,高校一些教师道德素养低,表里不一,言行不一,个人作风不良给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给德育带来假道学的恶名。德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身立教,言传身教。如果教师所做的与其所讲的相悖,那么,哪怕他所讲的是真理也会被认为是不可信的,因此,高校教师素质不高也是德育失败的原因之一。

2 增进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针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是当前德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以增强德育的实效。

1 德育过程的生活化

何谓“生活化”?生活化即让高校德育从过去的泛政治化、抽象化、空调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德育功能决定了它不仅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引导人们享用生活的作用。

首先,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德育可以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其次,关注和指导交往生活。具体来说,即是学校德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协调好人际关系。再次,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校学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生活消费普遍过高和其它不良的生活习惯。学校德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平共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以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方式生活,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德育生活化是对目前德育教育模式的新的挑战,要提高德育实效性,让同学们受到教育,就必须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使德育真正服务于同学们。

2 德育模式的个性化

德育模式的建构,是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学校德育模式建构如何,不仅从根本上反映理论和德育实践的成熟度,而且也直接决定学校德育的效果。从宏观上看,21世纪的世界,社会需要日益多样化,随之而来国际社会向多极化发展,国内将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两方面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多样化,经济结构更加复杂。加之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迫切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克服单一和统一规格要求的弊端,逐步体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征,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个性化。中共中央最近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区分层次,有的放矢,注意实际效果。”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认识能力,心理生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既要有适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相对独立内容,又要考虑到同其他阶段、层次的相互衔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同阶段、层次的衔接,不仅是指有一以惯之的教育内容,而且其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应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

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上教学的广泛应用,为每个受教育者不同能力、兴趣、特长的发展奠定科技基础。这就是说,21世纪教育发展对人才的个性化要求空前增长。学校德育能否适应这一时代新要求,将决定其能否保持旺盛的活力。

3 德育方法和评价的科学化

首先学校德育方法必须是多种多样并且各具特色。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受教育者对思想品德课和德育活动是否喜欢,在相当大的程度取决于教育者“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多样化”。实践证明:学校德育方法少了不行,选择余地小更不行。某种或某几种方法简单反复使用,时间一久,容易使学生对德育信息的感受性降低,导致注意力分散,引起厌倦烦燥情绪,从而减弱了德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的效率。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心理研究揭示,学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品德思维上具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为此,学校德育方法无论在选择或运用中都应注重体现直观性。学校德育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一环是增强可操作性。德育方法的可操作性可显示为:每一种方法的操作要求、条件和操作程序等都应该有着较周详的理论阐明和证明。由于学校教育者教育任务重、工作繁杂、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中面临许多新问题,教育者对德育方法的可操作性要求十分强烈。其次,如何公正地、客观地和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德育教育能否上水平的一个现实问题。面对今天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都能通过正确的方法有所体现,有所分析,有所比较。把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相结合,用客观事实来评价学生。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德智体综合测评方法,可以说是一个好途径。但是,要使综合测评取得良好效果,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制定量化指标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详细具体,又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认真做好各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健全考评小组,努力使平时考证工作落实到实处。三是要使考评指标体现努力方向,能够起到规范学生思想表现和日常道德行为,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除此之外,如何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对此我们应有战略性的眼光。

3 结束语

总之,现代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生存,而且还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创造条件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德育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称的德育模式、德育方法,使德育随时代进步发展而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努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标签:;  ;  ;  ;  

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