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终止激素替代疗法研究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陶帅[1](2021)在《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绝经后女性这一膝骨关节炎高发人群,寻找其与天癸理论的内在联系;基于天癸理论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丰富天癸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科学内涵。方法:(1)通过Cochrance系统评价对中药汤剂内服对比西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研究,分别从不良反应、总有效率、WOMAC评分等方面进行论证。同时将筛选结果文献中的中药汤剂进行用药规律挖掘,并对补肾活血方进行组方解析。(2)纳入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患者67例,治疗组33例给予补肾活血方,对照组34例给予西乐葆,经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WOMAC评分、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和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定。(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E2、MMP-13、CTX-Ⅱ、IL-1β、TNF-α各指标的变化,并通过WORM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MRI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水肿、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及关节腔积液的影像学变化,并分析其关联性。(4)采用卵巢切除术+右膝关节腔注射MIA建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分为Control组、Model组、BSHXR-L组、BSHXR-M组、BSHXR-H组。分别运用大鼠最大跑步速度、肉眼观察评分、番红O-固绿染色、ELISA法、免疫组化等方法明确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关节软骨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运用Western-Blot检测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基因的相对表达,并对miR-107与Akt、mTOR进行相关性分析。(5)建立体外软骨损伤模型,分为Control组、IL-1β组、BSHXR组、BSHXR+miR-107 inhibitor 组和 BSHXR+miR-107 inhibitor NC 组。ELISA 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上清液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小体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蛋白的表达,同时利用Targetscan 7.2软件预测miR-107的可能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验证。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揭示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在WOMAC评分、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改善明显,而在步行能力、KSS评分、VAS评分和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中药组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最为常见,以归肝肾经、药性温平、药味甘苦辛为主,共发现54组常用药物组合,33条关联规则和16味核心药物,而补肾活血方主要组成药物均囊括其中,且各药物使用频次均≥10次。(2)治疗组补肾活血方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尤其对肝肾亏虚型患者的关节酸软乏力、关节冷痛喜暖恶寒、头晕耳鸣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同时补肾活血方可降低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对女性绝经后出现的诸多不适有明显改善,其中医疗效评定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补肾活血方可提高血清中E2表达,抑制MMP-13、CTX-Ⅱ、IL-1β及TNF-α的表达。MRI观察发现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以关节软骨损伤最为常见,其首先病变区域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为主,同时内侧半月板变性损伤发生率较外侧半月板高且病变程度重。软骨损伤评分与E2呈强负相关,与MMP-13、CTX-Ⅱ、IL-1β呈良好正相关,与TNF-α呈弱正相关;与K-L分级、半月板变性损伤呈良好正相关,与软骨下骨髓水肿呈弱正相关。补肾活血方可明显降低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评分,而对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变性损伤评分几乎无影响。(4)造模后BSHXR(L、M、H)各组均可提高大鼠最大跑步速度,减轻软骨损伤程度,抑制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示其COL-Ⅱ、Aggrecan表达逐渐升高,MMP-13表达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L、M、H)各组凋亡蛋白Bcl-2逐渐升高,而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 逐渐降低;自噬通路蛋白 p-Akt/Akt、p-mTOR/mTOR 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逐渐升高,而p62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示BSHXR(L、M、H)各组均可促进Beclin-1、LC3Ⅱ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呈剂量效应;同时miR-107与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极强负相关。(5)诱导OA后软骨细胞上清液中COL-Ⅱ、Aggrecan降低,MMP-13、TNF-α、IL-6升高。透射电镜观察示BSHXR组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数量较IL-1β组明显提升,且形态大自噬能力强;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时,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受到抑制;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 NC时,抑制现象则不明显。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组自噬通路蛋白p-Akt/Akt、p-mTOR/mTOR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升高,而p62降低。qPCR结果示BSHXR组可促进软骨细胞中miR-107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Targetscan7.2预测miR-107的靶基因可能是TRAF3。Western-Blot和qPCR结果示BSHXR组可抑制TRAF3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miR-107靶向作用软骨细胞的TRAF3基因。结论:(1)文献研究证明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临床治疗主要以补益肝肾为本,配合活血化瘀、祛风湿等治标药物以标本同治,证实了补肾活血方组方的科学性、有效性。(2)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肝肾亏虚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有临床优势,尤其对绝经后女性伴有全身不适症状者疗效更佳。(3)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MRI影像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损伤最为常见;补肾活血方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发挥一定程度的类雌激素样作用,且炎性指标的降低程度并不能预测MRI影像的改善情况。(4)补肾活血方通过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进而增强软骨细胞自噬反应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孟庆海[2](2021)在《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下调、肠道菌群变化及绝经后血管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探究泽泻醇B乙酸酯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第一章:收集接受主动脉置换术的绝经前(<45岁)和绝经后(>55岁)女性主动脉血管及绝经前(<45岁)正常女性和绝经后(>55岁)冠心病女性患者粪便。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女性粪便中的肠道菌群,HE染色观察女性主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女性血管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女性血管中NLRP3、Caspase-1、IL-1β、ERα、ERβ、GPER、SRC、PI3K 和 p-AKT 的表达。分析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第二章:使用LDLR-/-小鼠合并高脂饮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复制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组),同时设置C57BL/6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组以及LDLR-/-小鼠正常饮食组。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分别进行AB23A治疗实验、粪菌移植实验及AB23A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TC、TG、LDL-c及HDL-c 水平以评价血脂,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水平以评价血清炎症,油红O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切片中阳性面积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损伤,Masson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中胶原以评价纤维帽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及结肠中NLRP3和IL-1β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组织炎症,HE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评价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紧密连接的状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LRP3、IL-1β、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进一步确认结肠中炎症和紧密连接状态。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分析AB23A模型小鼠治疗实验中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及紧密连接之间相关性。第三章: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AB23A治疗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ERα、ERβ、GPER和SRC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ERα、ERβ、GPER、SRC、PI3K、AKT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胆固醇负荷的Caco-2细胞复制肠道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使用AB23A并联合ERα抑制剂MPP、ERβ抑制剂PHTPP、GPER抑制剂G-15、PI3K抑制剂LY294002或AKT抑制剂10-DEBC抑制相应蛋白,或联合ERα siRNA、ERβ siRNA、GPER siRNA或SRC siRNA沉默相应基因的表达,作用于Caco-2细胞,并建立不同的对照和分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评价细胞脂质堆积,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 SRC、ERα、ERβ、GPER、PI3K、p-AKT、Claudin-1、Occludin 及 ZO-1 单独或共同表达的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SRC、ERα、ERβ、GPER、NLRP3、IL-1β、PI3K、p-AKT、Claudin-1、Occludin、ZO-1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共沉淀法检测细胞中GPER与SRC的相互作用。结果:第一章:与绝经前女性相比,绝经后女性血管内皮层和平滑肌均呈现更严重的损伤及 NLRP3、Caspase-1、IL-1β 表达的升高,而 ERα、ERβ、GPER、SRC、PI3K 和 AKT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正常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冠心病女性粪便中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特定水平的物种相对丰度变化显着,如门水平上,Firmicutes、Tenericutes及Fusobacteria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绝经后女性的粪便中显着降低,而Verrucomicrobia及Bacteroidetes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属水平上,Clostridium 及Faecalibacterium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而 Shigella、Lactobacillus及Bacteroides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第二章: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进一步增加,并导致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加剧,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并显着减轻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着降低,且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发生显着改变,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并逆转模型小鼠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的变化,如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粪便内降低的Firmicutes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粪便内升高的Verrucomicrobia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属水平上,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粪便中Bacteroides和Akkermansia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组成及紧密连接之间呈现显着相关性。粪菌移植导致模型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和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向供体小鼠靠近;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着低于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具有同样变化的还包括特定物种水平上的相对丰度;改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足以引起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以及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改变,与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相比,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抗生素显着抑制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中,总胆固醇水平、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AB23A对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的治疗仍促进了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抗生素的应用,增强了 AB23A对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降低作用及对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减轻作用。第三章:双侧卵巢的切除,导致高脂饮食LDLR-/-小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水平及SRC表达的显着降低,同时显着降低的还有PI3K/AKT信号,AB23A未影响模型小鼠雌激素水平,但显着上调肠道中雌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并上调PI3K/AKT信号。胆固醇的负荷导致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增加和紧密连接损伤;AB23A减轻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上调SRC的表达并增强PI3K/AKT信号。使用ERα或ERβ的抑制剂或ERα或ERβ的基因被沉默时,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也未影响AB23A对GPER和SRC的上调作用,同样未影响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使用GPER抑制剂或GPER siRNA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同时被取消的还包括AB23A对SRC的上调作用和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SRC的基因被沉默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作用同样被取消,但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上调作用。PI3K/AKT信号被阻断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但是PI3K/AKT信号的抑制未影响AB23A对雌激素受体和SRC的上调作用。结论:1.绝经后女性血管炎症和损伤的增加与雌激素受体信号降低及肠道菌群的紊乱具有显着的相关性。2.AB23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轻绝经后LDLR-/-小鼠肠道炎症并保护肠屏障,进而降低绝经后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及血管炎症,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AB23A通过激活结肠上皮细胞GPER上调SRC表达并激活下游的PI3K/AKT信号进而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是其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李琰珉[3](2020)在《褪黑素调控PI3K/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褪黑素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本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于4个三甲医疗机构妇产科诊断为卵巢功能不全者,共322例。依照随机对照原则,入选患者被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褪黑素片(1mg/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进行治疗。(2)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1、3、6月采集患者血清,检测FSH和E2水平疗开始前的FSH和E2采血时间为患者月经2-4天;治疗开始后1月、3月、6月复查FSH和E2时,要求先行B超检查,内膜<5mm,双侧卵巢无≥10mm的卵泡方可采血。若复查时不符合以上条件,视为患者未处于性激素基础状态,无法采集治疗后FSH和E2数据,则剔除该患者的所有FSH和E2数据。治疗前1天、治疗后1月、3月、6月,对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ROS水平、VEGF水平以及血清IL-1、IL-8、INH-B、AMH进行检测;治疗前1天、治疗6个月后收集患者的晨尿,测定尿8-OHdG及8-isoPGF2α水平;在6个月的治疗期内,对两组患者的排卵情况进行监测。除FSH和E2外,其他项目检测不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对相应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女性的年龄、BMI、月经周期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1)观察组患者的FS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雌激素水平逐渐增高(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2)治疗前后患者的月经周期未有显着差异(P>0.05);(3)观察组患者的ROS、VEGF、IL-1、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NH-B、AMH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呈时间依赖性;(4)观察组患者的G1/M期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呈时间依赖性(P<0.05);(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尿8-OHdG及8-isoPGF2α水平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6)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排卵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7)观察组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与ROS水平呈负相关(rs=-0.427,P<0.05)。结论:褪黑素对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作用可能是经由抑制ROS、VEGF的生成,保护卵泡正常发育实现的。第二部分基于PI3K/AKT/mTOR自噬通路探讨褪黑素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目的:以PI3K/Akt/mTOR通路为切入点,通过体外细胞实验,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褪黑素干预POI的分子机制,为POI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和新的方向。方法:选取卵巢颗粒细胞COV434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饥饿法体外诱导细胞自噬,并给予不同浓度MT进行干预,随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体形成,western blot法检测LC3Ⅱ、LC3Ⅰ、Agt5的表达,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1)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各MT浓度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MT浓度组细胞的凋亡率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MT作用浓度的增大,COV434细胞的凋亡率逐渐降低;(2)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各MT浓度组经血清饥饿处理后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了典型的自噬体结构,其中部分细胞发生了严重损伤,导致细胞死亡;与模型组相比,各MT浓度组细胞中的自噬体明显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3)自噬相关蛋白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各MT浓度组COV434细胞中LC3Ⅱ/Ⅰ比显着增高、Agt5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MT浓度组细胞中LC3II/Ⅰ比、Agt5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4)PI3K/Akt/mTOR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各MT浓度组COV434细胞中p-PI3K、p-Akt、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MT浓度组细胞中p-PI3K、p-Akt、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T对POI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继而抑制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实现的。第三部分褪黑素对POI大鼠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拟建立POI大鼠模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MT在体内是否能够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保护卵巢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进一步验证MT保护POI的作用机制,为寻找POI治疗的新途径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雌性SD大鼠连续给予雷公藤多甙片,建立大鼠POI模型,随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3-MA组、RAPA组和MT组,正常雌性SD大鼠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AMH、INH-B、FSH、E2、LH、P和T的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卵巢组织的病理变化,计数原始卵泡、初级卵泡、窦卵泡、闭锁卵泡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中p-PI3K、p-AKT和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1)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左、右卵巢湿重在所有组别中最高(P<0.05),模型组大鼠左、右卵巢湿重最低(P<0.05),RAPA组左、右卵巢湿重较模型组增加(P<0.05),3-MA组、MT组大鼠的卵巢湿重较RAPA组增加(P<0.05),3-MA组和MT组之间卵巢湿重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大鼠卵巢指数在所有组别中最高(P<0.05),模型组大鼠卵巢指数最低(P<0.05),RAPA组大鼠卵巢指数较模型组升高(P<0.05),3-MA组、MT组大鼠的卵巢指数较RAPA组升高(P<0.05),3-MA组和MT组之间卵巢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2)血清AMH和INH-B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的AMH和INH-B水平在所有组别中最高,而模型组最低,RAPA组血清AMH、INH-B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3-MA组、MT组血清AMH、I-NH-B水平较RAPA组升高(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血清FSH、LH、E2、P和T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的FSH和LH水平在所有组别中最低(P<0.05),而模型组最高(P<0.05),RAPA组血清FSH、LH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3-MA组、MT组血清FSH、LH水平较RAPA组降低(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大鼠E2水平在所有组别中最高(P<0.05),模型组最低(P<0.05),RAPA组大鼠血清E2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MT组和3-MA组的E2水平较RAPA组升高(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的T和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大鼠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最多(P<0.05),模型组大鼠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最少(P<0.05),RAPA组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3-MA组和MT组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均较RAPA组增加(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闭锁卵泡数量最多(P<0.05),对照组大鼠闭锁卵泡数量最少(P<0.05),RAPA组闭锁卵泡数量较模型组减少(P<0.05),3-MA组和MT组闭锁卵泡数量较RAPA组减少(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5)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在所有组别中最高(P<0.05),模型组最低(P<0.05),RAPA组大鼠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3-MA组、MT组的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较RAPA组升高(P<0.05),3-MA组和MT组大鼠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T对POI大鼠卵巢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与3-MA的作用效果相似,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性激素、增加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减少闭锁卵泡数量实现的。
林静[4](2020)在《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针刺治疗PCOS临床效果确切,但针刺治疗PCOS的作用靶点及起效途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深入的高质量研究十分有限。因此,开展针刺治疗PCOS机制研究是我们中医界今后应该重视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立意的根本所在。第一部分: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研究目的:从文献研究角度论述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及针刺疗法的研究进展,确立实验内容。方法:全面检索近年国内外报道的PCOS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和综述,进而掌握有关PCOS研究及针刺疗法的前沿动态。结果:(1)西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进展:PCOS发病率的增长趋势正在逐年增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增加医疗负担。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PCOS的发病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调节功能异常,(2)胰岛素抵抗,(3)HPA轴调节功能及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4)卵母细胞自分泌分子分泌异常,(5)卵巢旁分泌生长因子分泌异常,(6)抗苗勒氏管激素(AMH)、瘦素水平过高,(7)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和慢性低度炎症,(8)环境及心理因素,(9)遗传因素九个方面论述。在西医学PCOS的临床治疗中,多针对PCOS单个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2)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中医又将PCOS称为月经病、不孕症,在国学历史上记载由来已久,因此历代国学医家及后世中医学学者都在治疗PCOS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进行了实验深化研究,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针刺治疗PCOS作用机理与改善PCO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1)改善卵巢微环境及细胞因子表达从而促排卵,(2)改善机体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降低体质量,降低机体内瘦素水平,(4)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或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5)针刺局部刺激作用促排卵,(6)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胚胎着床,改变妊娠结局,(7)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4)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1)卵泡发育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表现,(2)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是卵泡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3)已有研究证实Lnc MEG3参与调控组织及细胞自噬,(4)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自噬的经典通路,(5)Lnc MEG3可能通过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自噬。综上,我们提出假说:针刺通过调节Lnc MEG3表达,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的发生,改善卵泡发育,进而达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作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刺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尚需要深入探索。为了进一步完善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理,本课题选择Lnc MEG3及颗粒细胞自噬为切入点,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观察针刺对PCOS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性理论,进一步证明其治疗作用与作用机理。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明确针刺可以通过改善卵泡发育治疗PCOS排卵障碍;验证Lnc MEG3通过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发生;确定针刺可以影响Lnc MEG3表达变化,进而通过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达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效果;揭示针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PCOS大鼠为模型,予针刺干预后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同时检测卵巢形态学,观察针刺干预PCOS大鼠后卵泡发育情况,以明确针刺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疗效。2.以PCOS大鼠为模型,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检测卵巢形态学,证实卵巢颗粒细胞自噬与PCOS卵泡发育相关性,明确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促进PCOS发生发展。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EG3,PI3K,AKT,m TOR,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检测卵巢形态学以明确Lnc MEG3是否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3.以PCOS大鼠为模型,造模成功后,予针刺干预11d后,在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取材,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EG3,PI3K,AKT,m TOR,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性激素(T,E2,LH,FSH)、AMH;HE染色等方法同时检测卵巢形态学,观察针刺对Lnc MEG3表达的影响以及对PCOS卵巢形态学等影响,以期阐明针刺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作用机制。结果:1.PCOS大鼠建模成功:(1)卵巢形态:正常组卵巢结构完整,可出现正常卵泡,模型组卵巢增大,出现菜花样状,不出现正常卵泡,卵泡包含的颗粒细胞减少散乱;(2)通过观察大鼠阴道涂片确定动情周期:正常组均会出现3~5d动情期,模型组少量出现动情期,且持续时间仅1d,多数处于动情前期或动情后期;(3)整体形态:正常组大鼠体重的增长缓慢;模型组则增长迅速;(4)激素水平:正常组的FSH、E2、LH和T以及AMH整体处于常规水平,模型组的AMH、FSH、LH、T增高,E2降低。2.针刺后PCOS大鼠体重会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假针刺组比较P<0.05)。3.针刺组大鼠性激素水平LH、FSH、E2趋向正常(与模型组、假针刺组、西药组比较P<0.05),但针刺组大鼠AHM水平变化与其余各组(模型组、假针刺组、正常组、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针刺组、正常组、假针刺组、西药组大鼠卵巢可出现1-2个正常卵泡,可正常排卵;模型组大鼠卵巢有了明显的囊性变化,极少出现正常卵泡。5.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因子P62、LC3II/I、MEG3、PI3K、Art、m TOR高表达,正常组大鼠颗粒细胞中自噬因子P62、LC3II/I、MEG3、PI3K、Art、m TOR低表达,针刺组、假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因子P62、LC3II/I表达降低,且三组之间存在差异,针刺组最趋于正常组。6.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MEG3蛋白高表达,正常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MEG3低表达,针刺组、假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MEG3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结论:针刺通过调控Lnc MEG3表达,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参与PCOS排卵障碍的发生发展,这可能是针刺治疗PCOS的机制之一。
李晓彤[5](2020)在《针刺干预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影响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指女性在40岁之前出现的月经不调或闭经,并伴有促性腺激素升高和雌激素减低等症状的疾病,也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女性的生理、心理和社交等多个方面,使她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并带来长期的健康风险。如何改善患者整体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成为国内外生殖学术界及妇科学术界日益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针对POI患者群体,尤其是中国人群的HrQoL相关患者结局报告(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研究较少,无法为临床上评价工具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治疗上,现代医学疗法在改善患者HrQoL方面没有显示出优势,但中医药尤其是针刺用于POI疾病的治疗日益受到关注。临床与实验研究均显示出针刺对POI患者卵巢功能的改善有较为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很多疾病HrQoL的改善也具有较为积极的效果。但是,目前还未见针刺对POI患者HrQoL的相关研究。因此,开展中国人群POI患者HrQoL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选择适合的评价工具探讨针刺的效果,优势及特点是十分有意义的,也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研究目的通过调查与评价POI患者HrQoL,选择相关PRO评价工具,应用于针刺治疗POI的临床研究中,采用预实验,对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探索针刺治疗对POI患者HrQoL及卵巢功能的影响,观察针刺对POI患者HrQoL调节的特点和优势,为POI患者HrQoL的评价及今后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1.使用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的方法,对现有文献资料中涉及POI患者HrQoL的数据和量表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得出POI患者HrQoL的现状和评价工具使用情况。数据来源为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CQVIP 和万方,从建库至2018年6月。检索策略以病名(如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生存质量(如幸福感)和方法(如量表)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按照相关文献摘要-全文-合格文献-评估文献质量-高质量文献综合的过程,检索相关文献。根据PRISMA指南,一名评审员评估结果数据的质量及有效性,并由另一名评审员进行验证,评估研究中的偏倚风险。Meta分析比较了 POI患者和非POI患者的HrQoL。由于研究中的测量差异,效应大小被计算为标准平均差。2.使用定性研究中PRO采集的焦点小组访谈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总结出目前POI患者受影响,关心的方面和患者对针刺治疗的态度,从而进行HrQoL相关PRO评价工具选择。通过对POI患者HrQoL的所有维度,涉及经历诊断、病因认知、治疗的整个过程,POI疾病带来的身体、心理、社会/家庭环境影响,以及寻求治疗和个人未来计划的改变等方面进行调查,并结合维度、关键词卡片的选择与排序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专家小组对访谈研究整个过程进行质控,对访谈小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访谈的顺利进行,并减小偏倚因素。采用Graneheim&Lundmatn(DATE)描述的归纳法对定性内容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产生的HrQoL主题,并通过频数及次序分析,得出所选维度、关键词重要性的定量资料结果,并应用Cytoscape 3.7进行结果展示。3.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将选择出的评价工具应用于临床,进行针刺临床疗效评价。病例资料来源于2019年7月到2019年11月全国五个中心门诊的患者,符合POI诊断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主诉是否为生育分为两组。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卵巢功能指标:包括血清激素水平,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FSH/LH、雌二醇(Estradiol,E2)、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及多时点评价HrQoL量表:生育需求组(A):使用MENQoL和FertiQoL两个量表;非生育需求组(B):使用MENQoL和WHOQOL-BREF两个量表,分维度、条目,结合亚组分析进行疗效评价,并观察针刺安全性。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检索到6869项HrQoL研究,24项研究符合纳排标准,并纳入分析。5篇文章为不同疗法的临床疗效评价,19篇文章探讨了对POI患者HrQoL的构成维度的调查与比较。Meta分析纳入6项研究,包括645名POI患者(33.3±5.47岁)和492名卵巢正常对照者(32.87±5.61岁)。总体生活质量(SMD=-0.73,95%CI-0.94,-0.51;12=54%)和生理功能(SMD=-0.54,95%CI-0.69,-0.39;12=55%)有中等效应量。性功能的效应量大小取决于评价工具(SMD=-0.27--0.74),心理和社会HrQoL的效应量较小。24项研究中共使用26种不同的量表评价POI患者HrQoL,包括通用性的HrQoL量表2个,功能状况量表1个,心理量表14个,生活事件量表1个,性功能量表3个,疾病或症状相关量表3个,POI特异性量表1个,社会支持量表1个。2访谈研究访谈共包括20名POI患者,生育需求组15人,分为3组,无生育需求组5人,为1组,经过编码,共形成339个意义单位,形成7个主题:1)因不孕而遭受的痛苦;2)更年期的改变;3)过早衰老;4)生活计划的改变和对未来的影响;5)与他人关系的变化;6)消极情绪;7)应对疾病和需要的帮助。从维度上看,50%的患者认为身体维度是受POI影响最大的维度。45%认为心理维度最受影响,5%选择社会维度作为影响最大的维度。选择频数前十位的关键词分别为:压力,生育,焦虑,过早衰老,失败感,社会关系,疲劳感,抑郁,体型改变,更年期症状。另外,还有超过一半的患者选择了恐惧、性生活、睡眠障碍、生活意义、健忘、夫妻关系、精力、脱发、接受度。在身体维度下,关键词有14个,包括疲劳感,过早衰老,体型改变,更年期症状,生育,睡眠障碍,脱发,性生活等。在心理维度下,关键词有19个,包括压力、焦虑、抑郁、恐惧、失败感、精力、自尊、生活意义、接受度、孤独等。在社会维度下,关键词有13个,包括社会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接受度、生活意义等。根据患者受影响和关心的方面,与目前研究中应用的26种量表涉及内容进行比对,量表选择推荐如下: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选择MENQoL和FertiQoL进行评价;而对于没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选择MENQoL和WHOQoL-BREF进行评价。3临床研究3.1病例资料及基线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0例,最终纳入数据分析的患者40例,31例患者在生育需求组,9例患者在无生育需求组,24例患者单纯使用针刺,16例患者结合使用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组间基线相平(P>0.05)。3.2卵巢功能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较,FSH,LH在治疗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LH值在治疗后下降,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2值在治疗后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C在治疗后上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05)。亚组分析显示,结合使用HRT的患者在治疗后有较高的FSH和AFC值,以及较低的LH,FSH/LH和E2值,但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3.3更年期生活质量量表(MENQoL)血管舒缩症状维度,访视2、3、4与访视1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访视2与3,2与4,3与4间变化不明显(P>0.05)。性生活维度,4次访视间积分虽有变化,但不明显(P>0.05)。心理维度,访视4与访视1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2、3与访视1,访视3、4与访视2,访视3与4间变化不明显(P>0.05)。生理维度,访视3、4与访视1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2与访视1,访视3、4与访视2,访视3与4间无明显变化(P>0.05)。总分,访视3、4与访视1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访视2与访视1,访视3、4与2,访视3与4间无明显变化(P>0.05)。是否结合使用HRT亚组分析,在访视1,2,3,4两组间差异均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诉是否非生育需求进行亚组分析,访视1,2,3,4两组间差异均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9个条目进行分别比较,结果显示,条目1-6,8,9,11-20,22-24,27,28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条目均有所下降,但不明显(P>0.05)。3.4生育生活质量量表(FertiQoL)结果显示,大部分维度分值随治疗进程而升高,但只有情感反应维度在访视4与访视1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维度在不同访视间虽有变化,但不明显(P>0.05)。是否结合使用HRT亚组分析,在访视1,2,3,4两组间差异均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9个条目进行分别比较,对比访视1和访视4,条目Q1,8,9,16,17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条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 WHO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结果显示,各个维度间虽有变化,但不明显(P>0.05)。对26个条目进行分别比较,对比访视1和访视4,条目1,8,22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条目虽有变化,但不明显(P>0.05)。3.6安全性指标评价4例受试者出现过滞针,7例患者出现皮下瘀血,均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干预,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结论1.POI患者在HrQoL的所有维度呈下降趋势,主要包括因不孕而遭受的痛苦,更年期的改变,消极情绪等7个方面。其中,身体的改变是最被重视的,而心理的维度涉及范围更广。与目前应用于评价POI患者HrQoL的量表对比,MENQoL、FertiQoL和WHOQoL-BREF是较为符合患者感受的PRO量表,推荐应用在临床研究中。2.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可以在改善POI患者卵巢功能(即降低FSH、LH值,提高E2值)的同时,提高患者的HrQoL,可以在多维度改善POI患者更年期相关的生存质量和生育相关的情绪改变,尤其是在缓解低刺激素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和广泛的情绪调节上具有优势。单纯针刺治疗与结合HRT在卵巢功能指标和HrQoL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表明针刺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手段,对POI患者卵巢功能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钟卫权[6](2020)在《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骨骼肌衰减症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伴随肌肉质量和功能的丧失,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可导致与跌倒相关的损伤。这种症状与骨骼肌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体内氧自由基增加,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蛋白质损伤有重要的关系。自噬作为真核细胞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实现细胞内物质循环再利用和维持细胞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氧化应激和自噬与多种疾病发生都有密切相关,但由于它们在疾病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因此很难阐明这两种机制之间的功能关系。女性在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量减少,使骨骼肌质量和功能受损,导致骨骼肌功能下降。这与骨骼肌中氧化应激和自噬变化关系如何,目前还不确定。规律性运动会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然而,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的组织学和功能的改善是否与氧化应激和自噬的水平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去卵巢大鼠模型,模拟女性绝经后的状态,通过不同负荷游泳训练方法,从组织、功能变化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氧化应激和mTOR通路关系角度,分析运动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组织学和收缩功能变化的原因,探讨运动改善去卵巢大鼠骨骼肌衰减症的机制及其与运动负荷的关系,为中老年女性的合理康复锻炼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6月龄清洁级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共5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安静组(OVX),去卵巢60min/per time运动组(OVX60ET),去卵巢90min/per time运动组(OVX90ET),去卵巢120min/per time运动组(OVX120ET)。在适应一周后,40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另外假手术组10只进行同样手术,但是不切除卵巢。经过2周的手术和术后恢复,进行适应性的游泳练习,一周的适应性游泳后,3组运动组大鼠每天分别进行60min、90min和120min的游泳训练,游泳运动方案参考美国生理学会2006年出版《Resource Book for the Design of Animal Exercise Protocols》中对大鼠游泳运动负荷的评定标准,每周运动6天,共运动8周。假手术组和去卵巢安静组不进行任何形式运动,所有动物在训练组大鼠末次游泳结束24小时以后麻醉取材。由于实验过程中有动物死亡,最终结果每组取8只大鼠进行统计。测定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和子宫的重量,评定去卵巢的影响。测定腓肠肌中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活性和MDA的含量。取大鼠腓肠肌测定骨骼肌的单收缩、强直收缩的峰值、幅度和疲劳指数,评定腓肠肌的收缩功能。用HE染色法评价腓肠肌组织学变化。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腓肠肌IGF-1、AMPK、PGC-1α、Beclin 1、ULK1、Atg7、LC3、mTOR、P62的表达水平,评定骨骼肌功能状态、自噬通量和激活状态。用免疫组化法评价LC3-1和P62的水平。所有结果用SPSS软件分析,数值采用均数±标准误(SEM)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去卵巢大鼠体重、腓肠肌重量与雌激素变化。8周游泳训练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体重、腓肠肌重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同样,60min组和90min组大鼠体重和腓肠肌重量也高于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而120min组运动大鼠的体重与假手术组差异不显着。去卵巢大鼠各组中,120min运动组大鼠体重增加最少。子宫重量和血清中雌激素变化方面,4组去卵巢组大鼠8周后,子宫重量和血清雌激素水平均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经过8周游泳训练,90min运动组大鼠的血清雌激素水平与去卵巢大鼠安静组比较有显着升高(P<0.05)。2.去卵巢大鼠腓肠肌组织学变化。去卵巢8周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的骨骼肌细胞直径增加。经过8周游泳训练,60min运动组大鼠细胞直径减小,细胞核减少,90min运动组大鼠细胞核排列整齐,细胞核密度增加。120min组大鼠细胞直径变小,细胞核数量减少。3.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收缩功能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8周以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和120min游泳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幅度和峰值显着降低(P<0.01),差异非常显着,同时强直收缩时的疲劳指数也显着低于对照组大鼠(P<0.01)和(P<0.05)。经过8周游泳训练,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比较,90min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幅度和峰值明显增高(P<0.01),强直收缩的疲劳指数也显着升高(P<0.05)。60min游泳组大鼠只有强直收缩的幅度有明显差异(P<0.05)。60min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单收缩强度和峰值与去卵巢安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去卵巢大鼠氧化应激水平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8周以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腓肠肌内SOD水平下降非常明显(P<0.01),MDA水平显着升高(P<0.05),同时120min组大鼠MDA水平升高非常明显(P<0.01);8周游泳训练后,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相比,90min运动组大鼠SOD和PGC-1α水平显着升高(P<0.01),MDA水平显着下降(P<0.05)。60min和120min组大鼠骨骼肌SOD和MDA水平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比较差异不显着。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安静组大鼠和120min游泳训练组大鼠腓肠肌内GSH-Px的含量显着降低(分别是P<0.01和P<0.05)。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相比,90min运动组大鼠的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5)。5.去卵巢大鼠腓肠肌相关蛋白的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的AMPK和P62蛋白外,PGC-1α、IGF-1和Atg7水平显着降低(P<0.05),其他mTOR、ULK1、Beclin 1和LC3等也均显着降低(P<0.01),OVX120ET大鼠的AMPK同样显着升高。经过8周游泳训练后,OVX60ET大鼠的mTOR(P<0.05)、ULK1和LC3水平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比较,OVX90ET和OVX120ET大鼠的ULK1和LC3显着升高(P<0.05),mTOR和Beclin 1升高非常明显(P<0.01)。另外,OVX90ET组大鼠的PGC-1α和OVX120ET组大鼠的IGF-1水平也显着高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P<0.05)。三组运动组大鼠的Atg7水平显着高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P<0.01)。同时P62水平显着低于去卵巢组安静组大鼠(P<0.05)。研究结论:1.去卵巢安静组大鼠,腓肠肌收缩能力下降,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自噬通量受到抑制。2.不同负荷的游泳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自噬的反应不同,有氧运动训练激活自噬,具有负荷依赖性。3.90min游泳运动,可以提高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激活自噬,改善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骼肌功能下降。4.120min游泳运动,引起氧化应激水平提高,雌激素水平低下和抗氧化能力降低,导致自噬过度激活,加剧骨骼肌功能进一步下降。
王杰[7](2020)在《基于整合模式的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的整合模式为理论框架,旨在掌握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影响该人群求医意向的相关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为制定促进该人群求医意向的综合干预策略,提高其就医率及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本文以HBM和TPB的整合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长春市社区40岁及以上的女性居民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绝经症状评定量表、求医态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分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求医意向量表。将原始数据录入Epidata 3.1软件以建立数据库,之后导入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中位数、四分位数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绝经相关症状、求医意向及整合模式的七个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求医意向与社会人口学变量和绝经相关症状进行比较分析;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与整合模式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基于整合模式应用路径分析探究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心理社会因素。结果:1.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50.3%,最常见的三种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疾病(13.3%)、骨关节疾病(12.3%)和内分泌疾病(12.1%)。2.调查对象的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8.81±3.27)岁。绝经相关症状发生率为89.7%,大多伴随轻至中度症状(68.4%)。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症状依次是身心疲惫(83.3%)、睡眠障碍问题(70.3%)和潮热出汗(68.5%)。最严重的前三位症状依次为身心疲惫(均值:1.47)、睡眠障碍问题(均值:1.22)、关节和肌肉不适(均值:1.17)。3.纳入调查对象求医意向总分为11(8,14),不到40%的参与者表达了寻求医疗服务的意愿。另外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对该时期症状或疾病的感知易感性(6.46±2.06)、感知严重性(3.46±0.99)和求医益处(7.58±1.88)认知水平较高,同时求医障碍水平(13.29±3.99)也较高;求医态度(7.36±1.74)较为积极,家庭支持水平(21.64±4.50)较高,自我效能得分(26.29±5.68)处于中等以上水平。4.非参数检验显示,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在经济状况、既往慢性病史、现患慢性病、吸烟、体育锻炼、更年期相关知识需求和医疗人员指导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吸烟(β=-0.082,P=0.047)、体育锻炼(β=0.221,P<0.001)、医疗人员指导需求(β=-0.209,P=0.048)和绝经相关症状(β=0.296,P<0.001进入回归方程,对求医意向具有一定解释能力。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感知易感性(ρ=0.293,P<0.01)、感知严重性(ρ=0.489,P<0.01)、求医益处(ρ=0.443,P<0.01)、求医态度(ρ=0.529,P<0.01)、家庭支持(ρ=0.194,P<0.01)、自我效能(ρ=0.132,P<0.01)与求医意向呈正相关,求医障碍(ρ=-0.059,P=0.046)与求医意向呈负相关。6.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易感性(β=0.132,P=0.007)和求医态度(β=0.347,P<0.001)可直接正向预测求医意向;感知易感性(间接效应:0.044)、感知严重性(间接效应:0.288)和求医益处(间接效应:0.175)通过改善求医态度对求医意向间接产生促进作用。同时,求医益处作为中介变量可调节感知易感性(间接效应:0.181)和感知严重性(间接效应:0.218)对求医态度的预测能力。整合模型可解释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28%的变异。结论:1.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健康状况不佳,绝经相关症状发生较为普遍,因此健康保健人员应根据个体情况采取干预措施,以改善其在该时期的身心健康状况。2.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普遍较低,需引起医务人员重视,及时制定并采取干预策略提高该人群的求医意向水平,改善就医现状。3.生活方式、医疗人员指导需求及绝经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主要社会及生物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可据此制定提高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综合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就医诊治现状。4.整合模式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心理社会因素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感知易感性和求医态度可直接对主动求医意向产生预测作用,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和求医益处通过求医态度对求医意向间接产生促进作用,提示医务人员以及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应关注上述预测因素,以加强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求医意向、促进其在该特殊生命时期的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陈梅兰[8](2020)在《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消癖酊联合健康教育与单纯健康教育对照治疗乳痛症患者在乳房疼痛症状改善和复发方面的疗效差异以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病例全部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门诊乳痛症患者,根据纳排标准确定合格受试者。2.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把全部纳入106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3.对照组予单纯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联合消癖酊局部外治。4.治疗前后、治疗期间及随访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ardiff乳房疼痛量表,治疗结束后疗效根据计算受试者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判定。结果:1.纳入106例患者,脱落12例,实际纳入试验组49例,对照组45例。经过3个月的治疗,试验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分别为6、15、21、7人,试验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分别为2、8、18、17人,对照组总有效率62.22%;两组疗效对比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08)。2.治疗前对照组VAS评分(5.04±1.31)与试验组VAS评分(5.2±1.34)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2.96±1.35)与试验组VAS评分(2.08±1.41)有显着差异,说明试验组改善乳房疼痛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VAS评分(3.2±1.22)与试验组VAS评分(2.31±1.40)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显着,表明时间因素的作用因组别而异,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显着。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提示两组治疗疗效稳定,乳房疼痛无明显复发。3.对照组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8.26±2.2)与试验组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8.45±2.15)在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第1个月后,对照组(8.5±1.8)与试验组(8.82±2.26)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也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第2个月后试验组(6.67±1.9)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7.75±2.19)(P<0.05),治疗第3个月后对照组(7.13±2.37)与试验组(6.1±1.99)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显着,表明时间因素的作用因组别而异,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显着。4.随访期间(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均出现7例乳房疼痛症状反复,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6.67%、25.0%,对照组复发率较试验组高,但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5.治疗期间试验组未观察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提示消癖酊治疗乳痛症的药物安全性。结论:消癖酊联合健康教育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在改善乳房疼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健康教育,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李婷[9](2020)在《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去卵巢大鼠子宫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Cyto-C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理论研究,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现状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建立去卵巢动物模型,通过对去卵巢大鼠体重和子宫形态、血清性激素和血脂含量、子宫细胞凋亡及凋亡因子Bcl-2、Bax、Cyto-C的检测,探讨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健康6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肾化痰祛瘀组、利维爱组,共5组,每组10只。建立去卵巢动物模型,行阴道涂片检查,无角化者为双侧卵巢完全切除,即造模成功。给予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0.9%氯化钠溶液,补肾化痰祛瘀组灌服940mg/ml药液,利维爱组灌服0.023mg/ml利维爱混悬液,1ml/100g。末次给药24小时后,大鼠行腹腔麻醉,麻醉满意后行心脏采血,尽量采集足够的血液放置于抗凝管中。在大鼠耻骨上方可见一“Y”型组织,即大鼠子宫组织,立即取出子宫,4%多聚甲醛固定,置于4°C冻存待用。计算去卵巢大鼠体重,采用HE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大鼠子宫形态,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E2、FSH、LH和TC、TG、HDL-C、LDL-C的含量,IHC法检测大鼠子宫细胞Bcl-2、Bax、Cyto-C的蛋白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TUNEL法检测大鼠子宫细胞的凋亡率。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痰祛瘀组和利维爱组大鼠体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子宫明显缩小,子宫内膜萎缩变薄,腺体多呈低柱状、数量极少,肌层变薄,浆膜层萎缩、不光滑。与模型组比,补肾化痰祛瘀组子宫体积显着增大,为增生期子宫内膜,肌层规则,浆膜层光滑。3、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E2水平显着降低,FSH、LH水平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化痰祛瘀组和利维爱组均增加血清E2水平,两组血清FSH、LH水平均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C、TG、LDL-C含量显着提升,血清H 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化痰祛瘀组和利维爱组均明显降低血清TC、TG、LDL-C水平,而两组血清HDL-C水平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Bax、CytoC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痰祛瘀组和利维爱组的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两组Bax、CytoC的蛋白表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6、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痰祛瘀组和利维爱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化痰祛瘀方能降低去卵巢大鼠的体重和改善子宫形态,能调节性激素水平和脂代谢,能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下调促凋亡蛋白Bax和Cyto-C的表达水平,降低子宫细胞的凋亡率,其作用机制很可能是通过调控Bcl-2/Bax/Cyto-C信号通路蛋白介导的细胞及线粒体凋亡。
姜涛[10](2020)在《基于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探讨PMOP的发病机制及淫羊藿苷的干预》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PMOP及其并发症的相关花费已经成为医疗保健系统的沉重负担。目前,PMOP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现有的药物在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基础研究,为开发抗OP新药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PMOP相关的基础研究中,信号通路的研究是热点之一,然而PMOP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已知的分子信号通路并不能完全阐明其发病机制,可能存在未被证实的信号通路,其参与PMOP的发病。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对不同补肾中药的成骨效能进行对比,发现相对于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更能显着提高去势大鼠的骨量、血清雌二醇水平并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潜在机制与金匮肾气丸上调ERα且下调p-AMPK相关,而通过si-RNA沉默ERα后,p-AMPK的表达增高,提示在成骨细胞中,ERα可作为上游蛋白,调控AMPK的表达以及磷酸化水平,具体的调控关系尚不明确;此外,根据研究报道,在细胞的调控网络中,AMPK是Sirt1的上游激酶,而Sirt1是骨量调节的正向蛋白;这些提示ERα、AMPK、Sirt1三者之间可能通过某种级联关系调控骨代谢,共同参与PMOP的发病。因此,课题组首次提出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的概念,在本研究中拟通过去势大鼠模型、成骨细胞系,从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的层面验证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探讨其与PMOP的联系,并通过淫羊藿苷(Icariin,ICA)干预,补充PMOP的发病机制,为该病的临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目的:验证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探讨其与PMOP发病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I CA干预,考察ICA是否能够通过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预防PMOP。方法:1.ICA最佳浓度的筛选。通过不同浓度的ICA(10-3mM~10-6mM)处理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细胞),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ALP染色和ALP活性试剂盒检测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形成情况,MDC检测细胞自噬小体形成情况,ANNEXIN V-FITC/PI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qPCR检测成骨分化标志物Runx2、Osterix、OCN、OPG及ERα的表达水平,最终筛选出ICA的最佳效应浓度;2.验证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细胞分4组:空白对照组、ERα激动剂组、ERβ激动剂组、联合激动组,使用ERα、ERβ特异性的激动剂PPT和DPN处理细胞,使细胞中的ERα、ERβ过表达,MTT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MDC检测各组细胞内自噬小体的表达情况,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分化情况,RT-qPCR检测成骨分化标志物Runx2、Osterix、OPG、OCN以及AMP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LKB1、Ca MKKβ、AMPKα1、Sirt1 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LKB1、CaMKKβ、AMPKα1、p-AMPKα1、Sirt1蛋白水平的表达,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1)ERα与LKB1、CaMKKβ、AMPKα 之间的相互作用;(2)ERβ 与 LKB1、CaMKKβ、AMPKα 之间的相互作用;3.ICA通过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促进成骨分化。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ICA 组、ICA+ICI 182780 组、ICA+Compound C 组。使用 ERα 特异性拮抗剂 ICI 182780以及AMPK特异性抑制剂Compound C预处理成骨细胞,RT-qPCR检测ERα、AMPK被抑制后,成骨分化标志物Collagen I、OPN、OCN、Runx2和ERα的表达以及 AMP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 LKB1、CaMKKβ、AMPKα1、Sirt1 的表达,Western B1 ot 检测 LKB1、CaMKKβ、AMPKα1、p-AMPKα1、Sirt1 蛋白水平的表达;4.ICA通过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预防PMOP。通过切除双侧卵巢制作PMO P大鼠模型,动物分4组:假手术组(Sham)、病理模型组(OVX)、淫羊藿苷组(I CA)、雌二醇组(E2),在干预12周后,显微CT检测股骨远端的骨骼参数,RT-qP CR 以及 WB 检测 ERα、LKB1、CaMKKβ、AMPKα1、Sirt1 的表达。结果:1.相对于对照组和其他浓度组,105mM浓度下的ICA能够更加显着的增加成骨细胞的活力、促进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和矿化结节的形成、提高细胞内自噬小体的数量、抑制成骨细胞的凋亡,同时能更加显着的促进ERα以及成骨分化标志物Runx 2、Osterix、OCN、OPG 的表达;2.相对于空白对照组,ERα激动组及联合激动组能够显着增加成骨细胞的活力、促进ALP活性和矿化结节的形成、提高细胞内自噬小体的数量,同时能够显着上调成骨分化标志物Runx2、Osterix、OPG、OCN以及AMP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LKB1、CaMKKβ、AMPKα1、Sirt1的表达,同时经CO-IP检测发现ERα与LKB1及AMPKα1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而与CaMKKβ无相互作用,ERβ与AMPKα1存在相互作用而与LKB1、CaMMKβ蛋白之间均无明显的相互作用;3.相对于空白对照组,ICA能够显着促进成骨分化以及上调ERα、LKB1、CaM KKβ、AMPKα、Sirt1的表达,而经过ICI 182780以及Compound C预处理细胞后,上述指标的表达明显下调;4.相对于Sham组,OVX组的大鼠骨组织的骨骼显微参数更差,伴ERα、LKB1、CaMKKβ、AMPKα1、Sirt1的表达下调,而相对于OVX组,ICA组以及E2组能够提高这些指标的表达。结论:1.在本研究中,ICA的最佳效应浓度为10-5mM;2.在成骨细胞中,存在一条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激活该通路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以及成骨分化;3.ICA能够通过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促进成骨分化;4.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参与大鼠PMOP的发病,ICA能通过ERα/AMPK/Si rt1信号通路预防大鼠PMOP。
二、英国终止激素替代疗法研究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终止激素替代疗法研究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探索 |
1 炎症反应 |
2 关节软骨退变 |
2.1 自噬简介 |
2.2 自噬参与软骨退变 |
2.3 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关系 |
2.4 软骨细胞自噬的调控 |
2.5 中药汤剂对miRNAs表达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二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1 西药口服 |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 |
1.2 对症慢作用药物 |
1.3 雌激素类 |
2 关节腔药物注射 |
2.1 透明质酸 |
2.2 糖皮质激素 |
2.3 富血小板血浆 |
3 手术治疗 |
3.1 膝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 |
3.2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
3.3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
3.4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
4 当前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治疗面临的困境 |
第三节 基于“天癸理论”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1 天癸的基本内涵 |
1.1 渊源 |
1.2 天癸的物质性 |
1.3 天癸的功能性 |
2 天癸与五脏 |
2.1 天癸的产生依赖五脏 |
2.2 天癸受五脏功能调控 |
2.3 天癸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规律 |
3 天癸的现代研究 |
3.1 天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 |
3.2 天癸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 |
3.3 天癸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相关 |
3.4 天癸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关系 |
4 天癸与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
4.1 肝肾亏虚天癸竭是绝经后膝OA的发病之本 |
4.2 补益肝肾调天癸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检索数据库及时限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与排除 |
1.4 结局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入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总有效率 |
3.2 不良反应 |
3.3 步行能力 |
3.4 VAS评分 |
3.5 WOMAC评分 |
3.6 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 |
3.7 KSS评分 |
3.8 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 |
4 讨论 |
4.1 中药汤剂内服在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地位 |
4.2 结果分析及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3 本系统评价的意义 |
第二节 膝骨关节炎用药规律挖掘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
1 研究方法 |
2 数据挖掘结果 |
2.1 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
2.2 中药类别频次分析 |
2.3 归经 |
2.4 四气五味 |
2.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3.1 药物分析 |
3.2 方剂分析 |
3.3 膝骨关节炎核心药物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
3.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及治疗分组 |
2.2 治疗措施 |
2.3 患者依从性管理与评价 |
3 观察指标 |
3.1 视觉模拟评分 |
3.2 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 |
3.3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 |
3.4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 |
4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 |
5 不良事件 |
6 统计分析 |
7 项目支持与伦理 |
8 结果 |
8.1 病例纳入情况及不良事件 |
8.2 依从性指标 |
8.3 一般资料 |
8.4 发病季节分布及各季节发病患者初诊WOMAC评分情况 |
8.5 VAS评分结果 |
8.6 WOMAC评分结果 |
8.7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结果 |
8.8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结果 |
8.9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
9 讨论 |
9.1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药物治疗现状及难点 |
9.2 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及作用机制 |
9.3 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9.4 小结 |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血清学炎性指标及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1.3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分组 |
2.2 治疗措施 |
3 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 |
4 膝关节核磁共振(MRI)半定量评分 |
4.1 设备及扫描序列 |
4.2 WORMS评分方法 |
5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6.1 两组治疗前后E2、MMP-13、CTX-Ⅱ、IL-1β、TNF-α血清学指标变化 |
6.2 两组患者膝关节MRI半定量评分结果分析 |
6.3 两组治疗前后MRI影像评分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7 讨论 |
7.1 补肾活血方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延缓软骨退变 |
7.2 补肾活血方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保护关节软骨 |
7.3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关节炎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
7.4 补肾活血方干预下的MRI影像学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关联性探讨 |
7.5 小结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对去卵巢大鼠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疼痛行为学评估 |
2.3 处死大鼠及取材 |
2.4 肉眼观察膝关节软骨外观 |
2.5 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形态改变 |
2.6 ELISA检测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 |
2.7 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组织COL-Ⅱ、Aggrecan、MMP-13的表达 |
2.8 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PARP、PARP的表达 |
2.9 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Ⅱ、p62、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
2.10 qPCR检测Beclin-1、LC3 Ⅱ、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
2.11 qPCR检测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 |
2.1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跑步机最大跑步速度 |
3.2 肉眼观察下膝关节软骨损伤情况 |
3.3 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
3.4 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
3.5 免疫组化结果 |
3.6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PARP、PARP的表达结果 |
3.7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和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结果 |
3.8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Beclin-1、LC3Ⅱ、p62和Akt、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
3.9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
3.10 miR-107与Akt、mTOR 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OVX+MIA诱导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的科学性 |
4.2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组织形态学的保护作用 |
4.3 补肾活血方对细胞外基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组方药理的文献分析 |
4.4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
4.5 补肾活血方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
4.6 补肾活血方调控关节软骨内miRNAs的表达 |
4.7 小结 |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反应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CCK-8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 |
2.2 建模及处理 |
2.3 细胞转染及分组 |
2.4 ELISA法检测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 |
2.5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 |
2.6 WB检测各组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的表达 |
2.7 WB检测各组自噬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
2.8 qPCR检测miR-107、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
2.9 miR-107靶基因的预测与验证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3.2 补肾活血方对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影响 |
3.3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3.4 miR-107靶向TRAF3影响软骨细胞自噬 |
4 讨论 |
4.1 IL-1β诱导软骨损伤模型的科学性 |
4.2 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参与软骨细胞自噬的调节 |
4.3 补肾活血方促进内源性miR-107高表达来抑制Akt/mTOR通路 |
4.4 补肾活血方调节下的miR-107靶向TRAF3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
4.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是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二、绝经后及动脉粥样硬化时肠道菌群发生显着变化,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 |
三、肠道炎症导致肠屏障的破坏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四、雌激素受体信号的降低促进肠屏障中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损伤 |
五、泽泻醇B乙酸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增强肠屏障发挥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六、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科学假说的提出 |
第一章 绝经后和非绝经期女性主动脉血管病变、血管内雌激素受体信号及肠道菌群异同的比较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临床样本的采集 |
1.1.2 试剂与耗材 |
1.1.3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人类女性肠道菌群的检测 |
1.2.2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HE染色 |
1.2.3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透射电镜的检测 |
1.2.4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免疫化学染色 |
1.2.5 统计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呈现高度的损伤与炎症 |
1.3.2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中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以及PI3K/AKT信号显着降低 |
1.3.3 非绝经期女性及绝经后女性肠道菌群组成异同的分析 |
1.3.4 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章 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炎症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物、试剂与耗材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
2.2.2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2.2.3 小鼠血脂水平的检测 |
2.2.4 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
2.2.5 小鼠主动脉油红O染色 |
2.2.6 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的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7 小鼠结肠组织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2.2.8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
2.2.9 小鼠肠道菌群的检测 |
2.2.10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AB23A改善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
2.3.2 AB23A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
2.3.3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
2.3.4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变化及紧密连接呈现显着相关性 |
2.3.5 粪菌移植改变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 |
2.3.6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
2.3.7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
2.3.8 抗生素抑制小鼠肠道菌群但未取消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 |
2.3.9 抗生素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损伤,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治疗作用 |
2.3.10 抗生素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 |
2.4 讨论 |
第三章 泽泻醇B乙酸酯激活结肠上皮GPER/SRC及PI3K/AKT信号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细胞系 |
3.1.3 药物与试剂 |
3.1.4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
3.2.2 小鼠血清雌激素水平的检测 |
3.2.3 小鼠结肠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3.2.4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
3.2.5 Caco-2细胞的培养 |
3.2.6 Caco-2细胞的分组及干预方式 |
3.2.7 MTT检测Caco-2细胞活性 |
3.2.8 Caco-2细胞油红O染色 |
3.2.9 Caco-2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3.2.10 Caco-2细胞蛋白印迹检测 |
3.2.11 Caco-2细胞免疫沉淀检测 |
3.2.12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中ERs/SRC及PI3 K/AKT信号 |
3.3.2 AB23A在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减少胆固醇堆积、减轻炎症并保护紧密连接 |
3.3.3 AB23A促进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SRC的表达和P13K/AKT信号 |
3.3.4 GPER的阻断减轻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
3.3.5 SRC是AB23A通过GPER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的关键因子 |
3.3.6 AB23A通过上调GPER激活SRC发挥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
3.3.7 AB23A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需要PI3K/AKT信号的激活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正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 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与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现状 |
一、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二、肠道菌群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读博期间参与科研课题及其他工作情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褪黑素调控PI3K/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及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褪黑素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PI3K/AKT/mTOR自噬通路探讨褪黑素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褪黑素对POI大鼠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卵巢功能不全的病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生殖细胞能量代谢与女性生育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English paper 1 |
English paper 2 |
English paper 3 |
(4)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
1.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认识 |
1.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
1.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
1.2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 |
1.2.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
1.2.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诊疗 |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针刺治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1.3.1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研究 |
1.3.2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
1.4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卵泡发育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表现 |
1.4.2 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是卵泡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 |
1.4.3 已有研究证实LncMEG3参与调控组织及细胞自噬 |
1.4.4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自噬的经典通路 |
1.4.5 LncMEG3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自噬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排卵障碍的疗效 |
2.1.1 研究内容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LncMEG3通过PI3K/AKT/mTOR途径诱导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针刺通过影响LncMEG3介导PI3K/AKT/m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起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效果 |
2.3.1 研究内容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涉及实验动物伦理的审查意见 |
涉及生物安全内容的审查意见 |
(5)针刺干预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影响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关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
1 定义、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高危因素 |
2.1 遗传因素 |
2.2 免疫因素 |
2.3 感染因素 |
2.4 医源性因素 |
2.5 其他 |
3 诊断及评价 |
4 长期健康风险 |
4.1 骨骼健康 |
4.2 心血管健康 |
4.3 认知功能障碍 |
4.4 心理健康 |
5 治疗与支持 |
5.1 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 |
5.2 生育力保存 |
5.3 社会心理支持及综合诊疗 |
综述二 传统医学关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病因病机 |
2.1 血虚 |
2.2 血瘀/郁 |
3 中药治疗 |
4 针灸治疗 |
4.1 针灸疗法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
4.2 针灸治疗POI的机制探讨 |
4.3 针灸应用于POI治疗的潜在优势与特点 |
综述三 患者结局报告的研究现状 |
1 患者结局报告(Patient reported outcome,PRO) |
2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 |
3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
3.1 HrQoL的概念与重要性 |
3.2 HrQoL的评估与测量 |
3.3 POI对患者HrQoL的影响 |
3.4 中医与HrQoL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POI患者HrQoL现状及PRO评价工具选择 |
1 POI患者HrQoL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1.1 研究目的 |
1.2 资料和方法 |
1.3 结果 |
1.3.1 HrQoL域的测量 |
1.3.2 总体健康状况 |
1.3.3 躯体功能和症状 |
1.3.4 心理功能和症状 |
1.3.5 社会功能 |
1.3.6 量表使用情况 |
1.3.7 Meta分析结果和可能的偏倚因素 |
1.4 讨论 |
1.5 小结 |
2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访谈的混合方法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访谈参与者 |
2.2.2 数据收集 |
2.2.3 研究时间及补偿 |
2.2.4 焦点小组访谈设计 |
2.2.5 访谈设施 |
2.2.6 数据分析 |
2.3 伦理学审查 |
2.4 结果 |
2.4.1 研究人群 |
2.4.2 访谈第一部分定性研究结果 |
2.4.3 访谈第二部分定量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2.5.1 与POI患者关系密切的方面 |
2.5.2 POI患者需要的支持与帮助 |
2.6 评价工具的选择 |
2.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针刺对POI患者HrQoL的疗效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筛选 |
2.3 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2.7 脱落标准 |
2.8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盲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4.1 一般指标 |
3.4.2 安全性指标 |
3.4.3 疗效评价指标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统计分析 |
3.7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3.7.1 质量控制 |
3.7.2 质量保证 |
3.8 伦理学审查 |
4 结果 |
4.1 基线资料分析 |
4.2 卵巢功能评估 |
4.2.1 总病例治疗前后比较 |
4.2.2 是否结合HRT亚组分析 |
4.3 更年期生活质量量表(MENQoL) |
4.3.1 总分及维度分析 |
4.3.2 亚组分析 |
4.3.3 分条目分析 |
4.4 生育生活质量量表(FertiQoL) |
4.4.1 总分及维度分析 |
4.4.2 是否结合使用HRT亚组分析 |
4.4.3 分条目分析 |
4.5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 |
4.5.1 维度分析 |
4.5.2 分条目分析 |
4.6 安全性指标评价 |
5 讨论 |
5.1 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 |
5.2 针灸疗法对POI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
5.3 针刺对POI患者HrQoL的影响 |
5.3.1 针刺对更年期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
5.3.2 针刺对生育生活质量及一般生活质量的影响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1 不同数据库检索策略 |
附表2 文献质量评价 |
附表3 伦理批件 |
附表4 访谈资料 |
附表5 量表 |
(6)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名词缩略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思路和设计 |
文献综述 |
1 骨骼肌衰减症的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骨骼肌衰减症与雌激素的关系 |
1.3 骨骼肌衰减症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
2 氧化应激与自噬的关系 |
3 自噬的研究进展 |
3.1 自噬的概述 |
3.2 自噬的调节机制 |
3.2.1 mTOR通路调节 |
3.2.2 AMPK/JNK信号通路 |
3.2.3 ULK1/2的自噬诱导 |
3.2.4 Beclin-1 的复合信号调控 |
3.3 自噬与机体发育和疾病 |
4 运动、骨骼肌自噬和骨骼肌衰减症的关系 |
4.1 运动和骨骼肌自噬 |
4.2 运动和骨骼肌衰减症 |
4.2.1 抗阻运动对骨骼肌衰减症的影响 |
4.2.2 耐力运动对骨骼肌衰减症的影响 |
5 结语 |
第一部分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及分组 |
2.2 运动方案 |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
2.4 实验动物取材 |
2.5 指标检测方法 |
2.5.1 大鼠血清雌二醇测定 |
2.5.2 骨骼肌HE染色 |
2.5.3 实验大鼠骨骼肌内MDA、SOD和 GSH-PX的测定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8周游泳运动后体重的变化 |
3.2 8周游泳运动后大鼠腓肠肌的重量变化 |
3.3 8周游泳训练后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和子宫重量 |
3.4 8周游泳训练后大鼠腓肠肌内SOD、MDA和 GSH-Px的值 |
3.5 8周游泳训练后腓肠肌组织学检查 |
3.6 实验大鼠腓肠肌收缩功能 |
3.6.1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单收缩的影响 |
3.6.2 8周游泳训练对骨骼肌强直收缩的影响 |
4 讨论 |
4.1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及子宫重量的影响 |
4.2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体重和腓肠肌重量的影响 |
4.3 骨骼肌中MDA、SOD和 GSH-Px的变化 |
4.4 8周游泳训练对骨骼肌组织学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自噬的影响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实验试剂配制 |
2.4 实验技术路线图 |
2.5 实验方法 |
2.6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6.1骨骼肌免疫组化实验 |
2.6.2 自噬相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2.7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IGF-1蛋白表达 |
3.2 AMPK蛋白表达 |
3.3 PGC-1α蛋白表达 |
3.4 mTOR蛋白表达 |
3.5 ULK1蛋白的表达 |
3.6 Beclin1 蛋白的表达 |
3.7 Atg7蛋白表达 |
3.8 LC3蛋白表达 |
3.8.1 LC3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
3.8.2 LC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3.9 P62蛋白表达 |
3.9.1 P62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
3.9.2 P6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4.1.1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IGF-1的影响 |
4.1.2 8周游泳训练对骨骼肌AMPK/PGC-1α的影响 |
4.1.3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mTOR和 ULK1 的影响 |
4.1.4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的影响 |
4.1.5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Atg7的影响 |
4.1.6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LC3的影响 |
4.1.7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P62的影响 |
4.2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影响的作用机制探讨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研究结论 |
研究主要创新 |
研究的局限性 |
研究展望 |
致谢 |
个人学习经历及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一、学习经历 |
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7)基于整合模式的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围绝经期 |
1.2.2 绝经后 |
1.2.3 激素替代疗法 |
1.2.4 补充替代疗法 |
1.2.5 2011 年生殖衰老分期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相关症状和疾病的发生情况 |
1.3.2 对围绝经期的认知状况与保健需求 |
1.3.3 国内外关于HRT的认知及使用情况 |
1.3.4 HRT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
1.3.5 HBM和 TPB在行为意向中的研究现状 |
1.3.6 研究假设的提出 |
1.3.7 研究目的 |
1.3.8 研究内容 |
1.3.9 研究意义 |
1.3.10 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及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计算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工具 |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3.2 绝经症状评定量表 |
2.3.3 求医态度量表 |
2.3.4 领悟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分量表 |
2.3.5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2.3.6 求医意向量表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5.1 调查前阶段 |
2.5.2 调查阶段 |
2.5.3 数据录入阶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一般资料描述及分析 |
3.1.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资料 |
3.1.2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症状特征资料 |
3.2 样本人群求医意向及相关因素的资料描述及分析 |
3.2.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求医意向情况 |
3.2.2 整合模式各维度情况 |
3.3 社会及生物因素对求医意向的差异分析 |
3.4 整合模式各预测因素与求医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
3.5 心理社会因素对求医意向影响的路径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
4.1.2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健康状况分析 |
4.1.3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绝经相关症状分析 |
4.1.4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现状分析 |
4.2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影响因素 |
4.2.1 样本人群的社会及生物因素 |
4.2.2 求医态度(TPB预测因素) |
4.2.3 感知易感性与感知严重性(HBM预测因素) |
4.2.4 求医益处(HBM预测因素) |
4.2.5 求医障碍(HBM预测因素) |
4.2.6 家庭支持与自我效能(TPB预测因素) |
4.2.7 小结 |
4.3 建议与启示 |
4.4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4.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4.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
1.1.1 乳痛症的概念 |
1.1.2 乳痛症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
1.1.3 乳痛症的流行病学 |
1.1.4 乳痛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
1.1.5 乳痛症的治疗 |
1.1.6 综上所述 |
1.2 祖国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
1.2.1 中医对乳痛症的认识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内治 |
1.2.4 外治疗法 |
1.2.5 针灸疗法 |
1.2.6 中医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
1.2.7 综上所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中途退出标准 |
2.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1.7 样本含量估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干预措施 |
2.2.3 随访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2.3.1 观察指标 |
2.3.2 疗效评价 |
2.3.3 安全性指标 |
2.3.4 资料搜集与统计学方法 |
2.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4.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4.2 脱落病例比较 |
2.4.3 乳房疼痛情况 |
2.4.4 安全性分析 |
2.5 讨论 |
2.5.1 消癖酊的作用机理 |
2.5.2 临床疗效评价 |
2.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去卵巢大鼠子宫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Cyto-C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PMS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现状 |
1.3 小结 |
2 细胞凋亡及其与PMS相关性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1.4 去卵巢动物模型制作及评价 |
1.5 分组与给药 |
1.6 样本采集 |
1.7 指标检测方法 |
1.8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去卵巢大鼠体重的影响 |
2.2 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形态的影响 |
2.3 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去卵巢大鼠性激素的影响 |
2.4 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去卵巢大鼠血脂的影响 |
2.5 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去卵巢大鼠子宫细胞Bcl-2、Bax、Cyto-C表达的影响 |
2.6 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去卵巢大鼠子宫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探讨补肾化痰祛瘀方作用机理 |
1.1 补肾化痰祛瘀方组方特点 |
1.2 补肾化痰祛瘀方中药药理学研究 |
2 去卵巢大鼠HPO代偿机制 |
3 结果分析 |
3.1 补肾化痰祛瘀方能降低去卵巢大鼠体重 |
3.2 补肾化痰祛瘀方能改善去卵巢大鼠子宫形态 |
3.3 补肾化痰祛瘀方能改善去卵巢大鼠性激素水平 |
3.4 补肾化痰祛瘀方能改善去卵巢大鼠血脂代谢 |
3.5 补肾化痰祛瘀方能调控去卵巢大鼠子宫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Cyto-C的蛋白表达 |
3.6 补肾化痰祛瘀方能改善去卵巢大鼠子宫细胞凋亡情况 |
4 实验创新点 |
5 实验存在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1 病因研究 |
1.1 生理因素 |
1.2 社会心理因素 |
1.3 其他因素 |
2 发病机制 |
2.1 神经内分泌变化 |
2.2 细胞凋亡 |
2.3 血管舒缩因子的改变 |
2.4 免疫能力的改变 |
3 治疗现状 |
3.1 一般治疗 |
3.2 激素替代疗法(HRT) |
3.3 中西医结合疗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10)基于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探讨PMOP的发病机制及淫羊藿苷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生理病理 |
1.1.3 诊断与筛查 |
1.1.4 预防 |
1.1.5 非药物管理 |
1.1.6 药物管理 |
1.2 信号通路的研究 |
1.2.1 主流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简介 |
1.2.2 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的概念 |
1.3 淫羊藿苷在PMOP防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4 总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1 ICA最佳浓度的筛选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1.3 结果 |
1.1.4 讨论 |
1.2 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的验证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2.3 结果 |
1.2.4 讨论 |
1.3 ICA通过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研究 |
1.3.1 材料 |
1.3.2 方法 |
1.3.3 结果 |
1.3.4 讨论 |
1.4 动物实验研究 |
1.4.1 材料 |
1.4.2 方法 |
1.4.3 结果 |
1.4.4 讨论 |
结语 |
1.1 总结 |
1.2 创新点 |
1.3 不足 |
1.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英国终止激素替代疗法研究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D]. 陶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孟庆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褪黑素调控PI3K/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D]. 李琰珉. 山东大学, 2020(04)
- [4]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D]. 林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针刺干预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 李晓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研究[D]. 钟卫权.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基于整合模式的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杰. 吉林大学, 2020(08)
- [8]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梅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去卵巢大鼠子宫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Cyto-C表达的影响[D]. 李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基于ERα/AMPK/Sirt1信号通路探讨PMOP的发病机制及淫羊藿苷的干预[D]. 姜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