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署的信息化绩效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署论文,中国论文,绩效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是中国审计署提交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第7届绩效审计研讨会的国家论文。论文由审计署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计算机技术中心和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联合撰写,周德铭执笔。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办计算机审计处陈月昆处长在研讨会上宣讲了论文的摘要。本报今天对该论文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从2002年起,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中国启动了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金审工程”。到2012年7月,共完成两期,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按6.3∶1的汇率折算,约为3.17亿美元);其中用于中国审计署本级建设投资4.3亿元(按6.3∶1的汇率折算,约为6800万美元)。通过两期“金审工程”的实施,在全国初步建成了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促成了中国审计模式的转变。目前中国审计署申请金审三期工程的工作业已启动。
国家用于“金审工程”建设的投资,对提升国家审计监督效能、推动国家审计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报告从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支撑能力、推动能力、保障能力和贡献能力四个方面,重点报告中国审计署本级的信息化绩效情况。
一、信息化支撑能力
审计信息化支撑能力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提升审计业务、管理决策、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的支持程度。
——审计业务信息化支撑。金审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了《现场审计系统》(英文Auditor Office,简称AO),采用审计工具类软件架构,满足对各类行业的全国188万个被审计单位现场审计的需要。2004年AO投入试用,至今已经推出AO2005、AO 2008、AO 2011三个重要版本。AO在全国审计机关下发10万多套,成为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现场审计的主要审计软件。在AO应用中,总结、开发了3600多个计算机审计方法,形成了7900多个富有成效的计算机审计应用实例,成为现场审计的重要智力资源。金审二期工程为开展对重要经济行业的在线实时审计,规划建设了《联网审计系统》(On Line Auditor,简称OLA),采用在线采集数据、实时预警分析、及时反馈信息、促进管理规范的技术架构和组织模式,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税收征管、国家投资项目、社会保障等重要经济行业审计应用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OLA成为实现事中审计、动态审计、远程审计的重要审计工具和设施。
——管理决策信息化支撑。金审工程规划建设的《审计管理系统》(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协助审计机关实现审计计划项目编制、项目组织实施、审计过程指导、审计成果汇总、审计质量控制等审计管理的各个环节全过程数字化管理。OA根据中国审计工作的需要,研究设计了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数据信息的交互与汇聚的功能,审计报告的撰写、复核与审理功能,汇总各个项目审计报告形成向国务院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交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功能,向各级审计机关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成果分析的功能等,并且具有相应的信息安全保密控制机制。OA提供的技术支撑,不但实现了审计机关的办公自动化,而且以信息化的方式提升了审计业务的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的支持水平。
——共享协同信息化支撑。信息共享的重要基础是建立数据采集、数据应用和数据库建设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金审工程期间,中国审计署联合财政部和相关IT企业编制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2004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 19581-2004),并陆续颁布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会计、商业银行等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审计、财政、税务、工商等政府监管部门获取相关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标准化支持。2007年,中国审计署编制发布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规划》,陆续编制发布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审计、税收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15个行业审计的数据标准,并编制发布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数据库建设规范》,有效促进了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基于标准化的数据积累和运用。中国审计署面向全国征集业务需求,统一开发研制AO、OA、OLA,然后向全国审计机关推广应用的做法,不仅节约了开发经费,而且规范了业务流程、促进了业务协同。由中国审计署统一规划的,构架于中国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之上的审计专网,对于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的网络互联互通,保障中央和地方资源共享、全国性审计项目的统一组织实施,提供了快速便捷安全的信息通道。
二、信息化推动能力
审计信息化推动能力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审计业务和审计组织方式改革的推进程度。
——信息化推进审计业务发展。传统审计条件下,由于审计技术和方式的局限,审计业务主要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方面。随着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要求的拓展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国审计署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切入点,逐步拓展到关注公共财政管理规范与绩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衡等方面,为国家审计促进和完善国家治理发挥作用。从近年来中国审计署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看,国家审计的履职业务范围有了较大幅度的拓展。特别是2011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2012年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其审计内容都不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范畴。
——信息化推进审计组织方式的改革。一是推进了审计业务组织方式的改革。2012年,中国信息协会举办了“中国信息化审计领域成果评选”,审计署金融司的《以总行为龙头的总体分析与分散核查的金融审计创新模式》获一等奖,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的《信息化环境下的“三中心”数字化审计方式》获二等奖。这些成果在技术架构和组织模式上采用了“一个平台、两个渠道、三个中心、N个核查小组”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基于数据积累、利用、共享的“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集中研究”的审计方式,将在更大范围推行。二是推进了审计管理方式的改革。由于联网审计技术的采用,审计署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中,每天凌晨定时采集数据、采集数据的同时运用审计模型进行预警分析,审计人员对联网审计系统筛选的疑点进行核实,定期以《审计建议函》方式反馈审计意见,促进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的规范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N年审一次,一次审N年,一份审计报告披露N年的问题”的审计管理方式,信息化推动能力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技术基础。
三、信息化保障能力
审计信息化的组织制度保障、人才队伍保障和系统发展能力保障,是国家审计信息化取得成功的三大基础性要素。
——审计信息化组织制度保障。2002年,中国审计署组建了审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国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建立了金审工程建设的360多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实行了工程预算管理、招标投标等廉政监督机制,促进工程建设在制度监督下运行,保障优质、高效、廉洁的金审工程建设。
——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保障。建设一支胜任信息化建设的审计队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施以来,全国审计系统6万人通过了计算机审计初级水平培训考试,8000多人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培训考试,4万多人通过了AO培训认证考试,全国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开展计算机审计的骨干队伍,培养造就了一批计算机审计领军人才。
——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发展保障。金审工程遵循持续建设的策略,从技术上保障了国家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先进、成熟、适用,以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安全系统、运维系统和人才队伍6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在其下建立了相应的二、三级指标。例如:在一级指标应用系统下,有AO、OA和OLA等3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AO下,有连接大型数据库功能等若干三级指标。指标体系能够不断地发展、丰富、完善是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2012年,中国审计署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发展态势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从金审一期工程到金审二期工程,国家审计信息系统6个方面的三级功能指标发展速度分别为173.68%、175.00%、128.92%、436.00%、237.50%、126.67%,总体发展速度为185.93%;金审二期工程对一期工程的三级指标的利用率为100%,显示国家审计信息化系统按照正确的顶层设计不断丰富,稳定发展。
四、信息化贡献能力
审计信息化的贡献能力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方式促进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提升程度。现对中国审计署的信息化贡献能力,分别从可用货币计量和不可用货币计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可用货币计量的效益分析。中国审计署统一开发研制AO、OA、OLA,共投资8228万元(按6.3∶1的汇率折算,约为1300万美元),如果分散建设、分别开发,据测算需要34.59亿元(按6.3∶1的汇率折算,约为5.49亿美元),金审工程建设投入的节约效益显著,工程建设投入的集约产出比为1∶42。1998年中国审计署曾组织全国粮食财务挂账清理审计,由于当时没有信息化技术支撑,动用了全国5.7万名审计人员,经过9个多月时间,审计核查资金总额2700多亿元。而2011年组织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虽然审计对象更加分散,但由于采用了全国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方式,动用了全国4.1万名审计人员,经过3个多月时间,核查债务资金余额10.7万亿元。后一项目较之前一项目,入月核查资金量增加141倍,按此推算的成果应用投入产出比为1∶141。
——不可用货币计量的效益分析。根据审计成果统计数据分析,从2001年以传统审计方式为主到2010年以信息化审计方式为主的十年变化,全国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单位数增长近50%;全国审计机关通过审计上缴财政、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拨款、增收节支、归还原渠道、挽回损失等形成的经济效益增长近10倍;因审计查出问题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线索增长277%;通过审计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后,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各类制度增长近40%。
五、审计信息化绩效提升计划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审计署将进一步关注国家财政、金融和民生等的安全和绩效,并通过持续发展的审计信息化予以有效支撑,把审计信息化绩效定位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国家绩效目标中。
——建立国家经济运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和办法。包括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体系的绩效审计评价,增强财政预算决算的完整性和效益型,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强化对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和民生安全的审计评价,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审计工作对于促进国家绩效目标实现的技术支撑力,利用新一代技术构建和完善联网跟踪审计、全国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管理等组织模式,促进审计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制定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中国国家标准为核心,推进其他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数据标准化工作,从而通过数据共享,降低审计成本,突显信息化建设项目绩效。
标签:ao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署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国家审计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工程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组织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