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国外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04)04-0131-06
在成就取向的社会中,个体在与能力评价有关的活动中成功与否对其影响巨大:成功会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效能感,体验喜悦、自豪等积极情感并增强继续投入活动的动机;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以及悲伤、羞耻等消极的情感体验,从事活动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由于表现的结果有如此大的影响,个体常常会采用一些自我保护策略来规避因失败或表现不佳而带来的负面结果。自我妨碍就是这样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已经进行了20余年,产生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本文将从自我妨碍现象、自我妨碍的动机、后果、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国外自我妨碍研究的进展加以综述,为有兴趣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士提供参考。
一、什么是自我妨碍
最早对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进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1],他们将其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有很多形式,如在成就情境即将到来之前的拖延行为、喝醉酒、睡眠不足,过多地参加各种活动或考试前不复习等,也包括个体在投入活动之前所报告的焦虑、心情不佳以及创伤性生活事件等。这些自我妨碍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动式自我妨碍,指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行为策略,如酗酒、减少练习的时间等;二是自陈式自我妨碍,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称存在一些可能会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如紧张、焦虑,身体不适等[2]。行动式自我妨碍虽然为可能的失败提供了更为可信的借口,但由于做出了减少练习和努力的行为使表现受到影响,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自陈式自我妨碍只是在投入活动之前提出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借口,没有不利于表现的实质行为,因此对表现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也不会减少个体成功的机会。
自我妨碍与归因的主要区别是,归因是在结果出来后对这种结果所做的解释,而自我妨碍则发生于成就活动之前,是为了给可能的失败找到一个合理借口而采取的预先准备,不是对实际失败结果的事后合理化。自我妨碍是归因的基础,而不是归因本身。如对自己考试成绩不好解释为太疲劳是归因,而故意很晚才睡觉,以便把睡眠不足作为可能会发生的失败的借口就是自我妨碍策略。
二、自我妨碍的动机
在成就情境中,个体自我妨碍的动机是什么?目前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理论解释。其一是以Covington[3]为代表的自我价值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成就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就是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自我价值的核心是能力,高能力会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低能力会降低个体的自我价值。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赞扬的,高努力却失败了则给人留下低能的印象,因此个体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失败或者改变失败的意义,自我妨碍就是个体为了达到保护自我价值,转移人们对其能力的注意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Luginbuhl和Palmert[4]曾经做了一项研究证明自我妨碍确实会影响人们对能力在行为归因中所起作用的看法,成功时会增强能力的作用,失败时会减低能力的作用。他们给被试阅读有关一个男子在面临一个重要考试前的行为表现的文字。在自我妨碍条件下,该男子接受了朋友的邀请去看电影而不是在家复习;在非自我妨碍条件下,该男子拒绝了朋友的邀请留在家里复习。然后给出这名男子在考试中的成绩(不及格,中或优)。要求被试对其智力和知识水平进行评定,并预测如果他下次留在家里复习的话,会取得怎样的成绩。结果发现,在前一次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被试总是预测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的男生比没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的男生在下一次考试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不仅如此,被试还认为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的学生比没有使用该策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还是在智力上都更胜一筹。
有关自我妨碍动机的第二种理论解释是印象整饰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在公众面前形象的关心是驱使其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的主要原因。个体因担心表现不佳会损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使用自我妨碍策略。对自我妨碍的人来说,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人对失败的反应引起羞耻感。换句话说,自我妨碍的人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关心超过了对自己实际表现的关心。如果个体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是出于印象整饰的目的,那么表现情境有无观众就很重要。Kolditz和Arkin[5]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公开场合的自我妨碍倾向显著高于在私下情境中的自我妨碍倾向。其他研究则发现行动式自我妨碍作为印象整饰策略虽然能够成功地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能力上引开,但留给人的印象则不佳,往往被认为是不重视成绩并且缺乏动机的。人们也不愿意选择自我妨碍者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4]。Hirt等人[6]也发现自我妨碍者虽然在归因方面获益,但在人际维度上却要付出代价。如果个体没有诸如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或有同伴压力等理由时,旁观者就容易得出自我妨碍者试图操纵他人印象或懒惰和不负责任的结论。
自我价值与印象整饰两种理论之争实际是自我妨碍者保护的究竟是自己心目中的能力形象还是他人心目中的能力形象之争。行动式自我妨碍更可能是出于自我价值保护的观点,因为它实施了不利于表现的行动,这些行动都与减少努力有关,而人们对因不努力而失败的人一般是缺少同情的,对其评价就会降低。自陈式自我妨碍更可能出于自我呈现的关心,个体通过声称一些诸如紧张、焦虑等并不存在的现象,并不减少努力,因而不会影响成功的机会,当个体成功时会令人惊奇,并得到高能力的评价,失败了也会得到理解,确实达到了影响他人印象的目的。
三、自我妨碍的后果
自我妨碍产生的后果是什么?一般认为自我妨碍是个体为了避免失败而在表现之前为自己预设了一些障碍,因此可能是不利于表现的,其成绩应低于非自我妨碍者。但有关结果表明自我妨碍带来的并不总是负面的结果。例如Deppe和Harackiewicz[7]做了一项关于自我妨碍对内在动机影响的研究,发现自我妨碍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先用自我妨碍量表(SHC)将男大学生被试分成高自我妨碍者和低自我妨碍者。然后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组成一组分别在实验室的电脑上玩游戏。研究采2(条件:竞争与非竞争)×2(成绩反馈:优于或低于对手)双因素实验设计。被试被告知如果缺乏手眼协调活动的练习,游戏成绩会受到影响,因此为被试提供了一种练习活动。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中,他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练习及练习时间的长短而不必考虑实验者的想法。把缺少练习作为自我妨碍的指标。结果发现,同在游戏之前做了很多练习的被试相比,很少练习的高自我妨碍被试更喜欢这项游戏,并且这种内在兴趣是以对任务的投入为中介的。也就是说,如果个体在接受负面反馈之前有机会做自我妨碍,他们就可以免受失败反馈所带来的负面结果的伤害,对任务的评价就更为积极。自我妨碍者由于事先为可能的失败找到了借口而拥有了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因而可以不必担心表现结果并更加专注于活动本身。
虽然自我妨碍可以暂时降低个体对失败的恐惧,但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过减少努力、练习或服用药物会减少成功的可能性并损害学业成绩。Zuckerman等人[8]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发现高自我妨碍的学生在应对和学业成绩方面都较差。他们多采用减少努力和消极的自我关注等以情绪为中心的非适应性应对策略;当控制了学能倾向测验成绩后(SAT),高自我妨碍的学生比低自我妨碍学生的平均绩点(GPA)低,这说明自我妨碍的学生在归因方面虽然获益,但在学业表现方面置自己于不利地位。
四、自我妨碍的个体差异
个体在自我妨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格特质和性别两个方面。Jones和Rhodewalt[9]认为自我妨碍是一种人格特质,个体在自我妨碍的倾向上存在差异。他们发展了自我妨碍量表用来区分人们在许多不同情境里自我妨碍倾向上的差异。很多研究都证明这个量表在区分个体是否会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方面是有效的。另外,某些人格特质也与自我妨碍有关。Rhodewalt[10]认为自尊是失败感的晴雨表,能够引发自我妨碍。当自尊受到威胁时,个体就接到了退缩的信号。自尊与自我妨碍的关系比较复杂。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都可能自我妨碍,但他们的动机不同。高自尊的个体是为了增强他们的公众形象,低自尊的人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公众形象。Newman和Wadas[11]认为自尊的稳定性(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程度)与自我妨碍的关系更大。他们发现个体间自尊稳定与不稳定的差异比自尊高低的差异与自我妨碍策略的关系更大。Ross等人[12]以大学生为样本研究了自我妨碍与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自我妨碍与C因素(意识)负相关,与N因素(神经质)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表明N因素中的抑郁、自我意识、冲动性和脆弱性能够预测自我妨碍;C因素中的能力、责任和自律与特质性自我妨碍相关大。
Harris和Snyder[13]指出虽然男女都会使用自陈式自我妨碍,但只有男性使用行动式自我妨碍。Hirt等人[14]以大学生为被试,告诉他们参加的是一项智力诊断测验,将被试为成四组,每组关于压力和练习对测验成绩影响的指导语不同。第一组被告知只有压力对测验成绩产生影响;第二组被告知只有练习会影响成绩;第三组被告知压力和练习都会影响成绩;第四组被告知压力和练习对测验分数均不产生影响。然后让被试填写一份压力问卷来测量其自陈式自我妨碍,通过观察被试在正式测验前是否练习作为行动式自我妨碍的指标。结果表明,高自我妨碍倾向的男生和女生均有自陈式自我妨碍的迹象,但只有高自我妨碍倾向的男生做出了行动式自我妨碍。当两类自我妨碍策略都可行时,无论男女都偏爱自陈式自我妨碍胜过行动式自我妨碍。Sheppard和Akin[15]发现当男大学生被试认为当前任务能够有效评价能力时,倾向于使用抑制行为表现的音乐(自我妨碍);而当前任务对预测能力水平无效时,他们会选择促进任务表现的音乐。而所有女大学生被试都选择了促进型的音乐。关于自我妨碍的性别差异有两种解释。一是男女两性在行动式自我妨碍上的归因获益是不同的。人们习惯于把男性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等不稳定因素,把女性的失败归因子缺乏能力等稳定因素,女性深知这种归因偏见,了解做出自我妨碍行为并不能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能力上转移,因此会放弃这种无效行为。第二种解释是男女两性对行动式自我妨碍的收益和代价的看法不同。男性可能比女性对通过自我妨碍获得的归因收益看得更重要,因此认为做出自我妨碍行为是值得的。事实上有证据显示,男女对能力和努力的价值评价是不同的,男性更看重能力,女性更看重努力[6]。
五、唤起自我妨碍的情境因素
研究表明至少有三种情境对个体是否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有影响[16]。第一是表现情境是否有他人在场。他人在场增加自我呈现的动机,从而激起个体保护和增强自尊的愿望,因此会尝试使用一定的策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知觉并留下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第二是个体对表现结果重要性的知觉,这是个体运用自我妨碍策略是为了保护还是增强自尊的关键。如果表现情境与自我概念无关,就不太可能激起自我妨碍行为。因为在一项不重要任务上的成功与失败对自尊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第三是任务的本质和结果反馈。不同任务在诊断人的能力高低方面的功能上是不同的。个体如果在一项大多数人都可以取得成功的任务上失败意味着低能力,在这样的任务上成功却不能说明高能力,当个体不能确保在这类任务上取得成功时就会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来保护自尊。研究者采用非依随性反馈(noncontingent feedback)来影响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控制感。非依随性反馈是指不依据个体真实的表现结果所给出的反馈信息。个体对未来结果的控制感会影响其在下一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失去对结果的控制感,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消极的行为反应。Snyder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智力性评价情形中,当最后的评价反馈是不确定的并且也没有直接相关的成功经验时,个体往往会声称有自我妨碍行为。Thompson[17]认为,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发生并不单单是由于非依随性结果反馈造成的,在成就情境下,也并非所有面临不确定反馈结果的学生都会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然而,对于自尊水平较低或不稳定的学生来说,面临结果不确定性的情景时,就极有可能自我妨碍。
六、自我妨碍研究新进展:学业自我妨碍
早期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大多属于人格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方法多为生态学效度较低的实验室研究,所涉及的自我妨碍行为十分有限,所得结论在推广至其他领域时有一定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注意到在学校和课堂这种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中,学生为回避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结果也会有意识地采取降低或放弃努力的行为,这就是所谓学业自我妨碍(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Garcia[18]认为可以把学业自我妨碍看做是自我调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而对自己的成就行为做出的一种调节。积极情感来自于高的能力评价,消极情感来自于低的能力评价。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已经意识到努力是一把双刃剑,高努力并取得成功是值得赞扬的,但高努力却失败了就会给人留下低能的印象。当学生害怕在未来的评价情境中失败时,采取自我妨碍策略既可能导致不好的学习成绩,也可能产生双赢的结果:如果失败了则可以将其归因于努力不够;如果成功了,则意味着高能力。从情感调节的角度讲,学业自我妨碍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从学业表现方面讲,学业自我妨碍则是一种非适应策略,它导致低的成就并产生更大的自我妨碍需要,形成恶性循环[3][19]。研究表明,一些课堂比另一些课堂更容易发生自我妨碍。在自我取向的课堂中,老师不断地对学生的能力和表现进行衡量和比较,学生也在彼此竞争和较量。学生最关心的是分数与名次,最看重的是他人会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怎样的评价,最害怕的是老师和同学认为自己能力低。因此在自我取向的课堂中学生更可能运用学业自我妨碍策略来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19][20]。同时学生个人的目标取向、自我效能和价值也与自我妨碍有关。为了避免显示出无能而学习的学生倾向于使用自我妨碍策略为潜在的失败寻找借口。自我效能高、对学习感兴趣、认为学习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学生则很少自我妨碍[21][20]。
学生试图通过自我妨碍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学业形象,说明他们还没有放弃自己,至少还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只可惜他们把努力用错了方向,自我妨碍虽然可以暂时维护自尊,却将学生置于学业失败的危险境地,后果十分严重。要对学业自我妨碍行为进行干预,必须了解哪些学生更可能自我妨碍,他们在何种情况下自我妨碍以及使用的具体自我妨碍策略有哪些,目前我们对这些问题所知甚少,未来学业自我妨碍研究应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