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进入利用外资新阶段——“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十一五论文,中国论文,新阶段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5)01-0014-09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间,中国利用外资,特别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达到了当初最主要的既定目标,即利用境外资金和海外市场,加速经济增长并扩大经济规模。从未来趋势看,虽然利用外资仍然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作用,但随着国际投资方向和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内经济主要矛盾的变化,利用外资的其他作用和功能将逐渐成长,中国经济对利用外资的需求也将逐渐发生变化。这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因此,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考和新的政策思路。
一、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
对国际直接投资在东道国作用的理论认识,西方学者在“二战”后既有许多著述,也有国别案例的分析,但谁也没有能力和可能做全球性的实证考察和分析,这只有国际组织才能做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和投资司承担起这项前无古人的任务,从1991年起到2004年连续发表了14部《世界投资报告》,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世界投资流量和结构的变化,而且反映了全球最富有学识和经验的经济学家对国际直接投资所做观察和分析的视觉与观点。虽然这里不能详细介绍他们的看法,但年度报告的副标题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他们对当年国际直接投资趋势的综合判断(见表1)。
表1 1991—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副标题
年份
中文译文英文原文
1991
对外直接投资的三位一体现象 The Triad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1992
跨国公司是增长的发动机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Engine of Growth
1993
跨国公司是国际化生产的组织者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1994
跨国公司、就业和工作场所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Employment and the Workplace
1995
跨国公司与竞争力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Competitiveness
1996
投资、贸易与国际化政策安排的一般考察Investment,Trade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Arrangement Overview
1997
跨国公司、市场结构和竞争政策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Policy
1998
趋势与决定因素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1999
对外直接投资与发展的挑战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ment
2000
跨境并购与发展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Development
2001
促进连锁关系Promotiong Linkages
2002
跨国公司与出口竞争力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2003
作为促进发展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国内与国际的透视FDI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2004
转向服务业 The Shift Towards Services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历年《世界投资报告》。
从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和投资司专家的视觉看,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通过国际化生产的组织与安排,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这是国际直接投资最主要的表现。这种判断的依据是,20世纪6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出现第一个“黄金时期”,其增长率约为全球GDP增长率的2倍,比同期的国际贸易增长率也高出40%;1985年之后,全球直接投资又出现超过全球生产和全球贸易的增长,在这些过程中,一些新兴经济体成长起来,一些原先贫穷落后的国家较快地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大量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促进增长和发展的效果也同样印证了专家们的判断。
表2列举的国家(地区)和经济体,有的是增长最快的,有的是大国,与它们相比,中国14年的平均增长率最高,如果往前延伸到1979年,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则达9.4%。到21世纪初期,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使自己确立了大经济体的地位。
表2 1990—2005年部分国家(地区)GDP逐年增长率及年均增长率单位:%
国家 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平均20042005
中国 3.80
9.2014.20
13.50
12.60
10.50
9.608.807.807.108.007.508.009.109.269.007.50
中国台湾 7.30
6.007.306.606.606.306.106.704.605.405.90-2.20
3.603.305.255.604.10
日本 5.19
3.261.000.301.011.933.431.83-1.13
0.102.800.410.322.701.654.402.30
新加坡9.03
6.766.6912.26
11.40
8.048.158.51-0.86
6.429.41-2.37
3.291.096.278.804.40
中国香港 1.87
5.606.606.305.503.904.305.10-5.00
3.4010.20
0.462.273.323.847.504.00
韩国 8.98
9.235.445.498.2510.38
7.004.65-6.85
9.498.493.846.973.076.034.604.00
马来西亚 9.01
9.558.899.899.219.8310.00
7.32-7.36
6.148.500.304.195.206.486.506.30
泰国 11.17 8.568.088.258.999.245.90-1.37
-10.51 4.454.762.145.416.745.136.206.40
美国 1.74
-0.50
3.062.674.082.703.614.474.324.143.780.252.432.902.834.303.50
德国 5.72
5.102.24-1.09
2.351.730.771.391.962.052.860.570.180.001.852.001.80
英国 0.79
-1.38
0.232.494.662.902.623.442.922.413.082.111.802.202.163.402.50
世界 2.93
1.601.841.433.062.853.233.462.172.903.941.321.932.572.525.004.30
资料来源:1990—2003年数据源于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2004—2005年数据源于IMF,World Economy Outlook,Sep.2004。其中,中国台湾数据:1990—1995年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1996—2005年数据源于IMF,World Economy Outlook,Sep.2004。
表3 1990、1995、2003年世界最大经济体排序单位:GDP现价,美元
名次
国家1990
国家
1995国家2003
1 美国
5750800252928
美国
7338399891456
美国
10881608974336
2 日本
3053143457792
日本
5303790731264
日本4326444236800
3 德国
1671312310272
德国
2458276069376
德国2400655245312
4 法国
1215892553728
法国
1553129799680
英国1794858024960
5 意大利 1102437023744
英国
1134941175808
法国1747973046272
6 英国989564108800
意大利 1097207971840
意大刊 1465895092224
7 加拿大 574204084224
巴西704168001536
中国1409852375040
8 俄罗斯 516814274560
中国700277784576
西班牙
836100292608
9 西班牙 509967564800
西班牙 584186462208
加拿大
834390196224
10 巴西461951795200
加拿大 581664309248
墨西哥
626079629312
11 中国354644361216
资料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到200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4年,中国超过意大利成为第六大经济体。按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经济将比2000年再翻两番,按现行汇率计算,即达4万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将陆续超过英法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此过程中,利用外资将继续有助于中国实现既定的目标,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外资经济的增长方式与过去相比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的专家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从1999年开始,《世界投资报告》的作者们对全球直接投资的观察视野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折,他们注意到,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除了在促进增长之外,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以及保护环境方面已经有或将继续有哪些影响。特别是2000年的年度报告,关注跨国并购问题,从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有很大份额的现象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产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推动,全球生产迅猛发展,出现了生产过剩,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的需求提供了国际直接投资发挥新功能的动力。在全球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之后和新的需求出现之前,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出现了下降和萎缩,2000年,世界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历史最高点1.39万亿美元,此后连续下跌,2003年跌至0.56万亿美元。但在这种下降中,专家们已经发现全球经济中新的需求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的增长点,2004年的年度报告用最醒目的副标题提示了这个新趋势。根据联合国专家估算,1990—2002年间,全世界制造业的FDI流入存量增长了2.03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1.46倍和3.81倍;而同期全世界服务业的FDI流入存量增长了3.60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是2.99倍和5.74倍。这种流量结构变化造成服务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
认真体会国际专家对全球直接投资发展与趋势的观察、分析与判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从1985年开始掀起的新一轮国际直接投资高潮,使跨国公司得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组织国际化生产,从而扩大了世界商品市场和世界商品贸易,进而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这一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最鲜明的写照。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与此相呼应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第五次跨国并购,把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推向历史最高点,同时也标志着全球性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在经济增长中加速进行,这同样也为发展中国家接受世界性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中国吸收外资和工业化的进展在这个背景下达到了空前的辉煌。2001—2003年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的持续下降说明全球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告一段落,世界经济处在蓄积新的需求阶段,但它的苗头已见端倪,国际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标志着世界经济结构更深刻的调整阶段即将到来,其影响也将是全球性的,中国利用外资也将在这个大背景和大趋势的制约下发生阶段性的转变。
二、中国经济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从2003年4季度开始中国再一次(注: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五次紧缩性的宏观经济调控时期。)采取宏观经济的调控措施,以抑制经济过热带来的问题。人们对这次宏观经济调控认识上最大的共同点并不是别的,而是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的担忧有了现实感和紧迫感。
第一,粮食问题。粮食问题,其实质是土地资源问题。由于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占用耕地,造成粮食生产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达8600亿斤,与总需求相比缺口1100亿斤,其中700亿斤是稻米,而全球的稻米贸易量只有400亿斤,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和稻米,造成了国际价格的上涨。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只有0.08公顷,只达世界平均水平的50%,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承诺,中国向国际市场采购的粮食将不超过自身消费总量的10%。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有限的耕地上养活13亿人口,同时只能在十分集约的方式下支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土地耗费,用土地资本化的方式来支付工业化和城镇化成本的回旋余地是很小的。淡水是另一重要的自然资源,2002年,已探明储量为2686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只有2091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3年人均降为2076立方米,列入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不足的国家。
第二,能源和矿产资源约束。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以人均计,上述5种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为1.8吨、1063立方米、9.9吨、13.2公斤和283公斤。钢铁消费量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指标,2003年,中国钢材人均消费已超过160公斤,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进口铁矿石达1.48亿吨,若要达到马来西亚人均消费钢材450公斤的水平,从世界进口4亿吨以上铁矿石就很难保证。石油消费增长也非常迅速,目前已超亿吨,如果石油人均消费达到工业化国家水平,到2020午中国石油总消费量将达28亿吨原油,而国内产量将达不到4亿吨,预计届时世界石油总产量只有40亿吨,其中可供出口只有15亿吨,加上运输制约,具严峻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迅速发展,造成工业排放大量增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总趋势更令人担忧。中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仅有30%的废水和污水得到处理,70%直接排入江河湖海。粉尘排放量是世界先进水平的10倍。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半数以上土壤遭到重金属污染,根据广东省地质勘察部门的调查,在珠江河口周边约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检测出土壤高氟异常区5263平方公里,高镉异常区逾6000平方公里,镉、汞、砷等8种元素污染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庞彩霞,2004)。
第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2003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中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耗能源是西方7国的5.9倍,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每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30%,耗水量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7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再也难以为继。
第五,经济结构失衡。从产业结构看,按现价计算,2003年,中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4.6%、52.3%、33.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3%。而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左右。其中,中等收入国家的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分别为10%、36%、54%。两相比较,中国的一、二产业比重太高,第三产业比重太低。需求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过去25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很快,而最终消费率趋向下降,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3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5.4%,资本形成率为42.9%,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8%。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平均消费率约为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偏差很大。前二者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偏差。中国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已从1978年的70%下降到2003年的49.1%,在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已分别由17.3%和12.2%上升为21.6%和29.3%。但即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仍嫌过高,第三产业比重仍嫌过低。特别是与西方七国相比,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达68.2%,连马来西亚也达49.5%,印尼为38.9%,泰国为32.2%。上述结构又与城市化水平低,城乡结构失衡有关。2003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40.5%。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47%,发达国家达73.6%。
上述挑战说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也是实现2020年经济总量再翻两番目标的最主要矛盾,缓解或解决这些主要矛盾是未来15年左右时间里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具体说,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缓解资源约束、减少污染与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虽然是未来经济建设面临的新任务,但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认识和新提出来的口号。过去提过多年,成效不很明显,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没有把它放在足够的高度来认识,即没有看到它与发展观的内在联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认识问题,赋予了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新的认识内涵,提供了这两项新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具体实践方向的认识论武器。二是没有把它与对外开放联系起来,特别是没有把它与利用外资的大政策联系起来,这样必然事倍功半。
怎样利用外资,利用什么样的外资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国际社会中有哪些经验,包括非关税贸易壁垒中的措施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利用外资的丰富实践中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应当总结?这些问题过去都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我们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部分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但很不充分,也很不明确,表现在产业准入缺乏技术标准化要求,后续管理缺乏技术规范和适时监督;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缺乏差别化的激励和鞭策等,这些不足,造成我们在利用外资效果上的局限性。
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经济体的经验看,利用外资得当,必然有助于东道国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例如,日本利用外资,重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二战”后初期通过外汇管制以及对技术输入的外汇支付优惠,鼓励外国技术输入,为了避开外汇管制,美国跨国公司对日本的直接投资经常采取技术投资方式,促进了日本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一般来讲,跨国公司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其消耗自然资源较少,突出的优势是人力资本。例如软件业,这既是我们需要发展的产业,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行业。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验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将逐步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上游替代或下游替代方向发展,是其产业成长的一般规律,中国的产业成长在相当程度上也会贴近这种成长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外资企业仍将发生很大作用,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把外资利用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新任务很好结合起来,是利用外资新阶段所面临的第一项重要课题;同时,能否在国际投资转向服务业的变化趋势中,把握新的机遇,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这是利用外资新阶段所面临的第二项重要课题。
三、锁定战略目标:外资经济的成长方向
1.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成长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要素利用率高的新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继续大量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广阔天地。由于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外商直接投资70%以上仍然进入工业领域,这种状况在短期内还不会根本改变。但必须引导外资经济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前列,成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方向的榜样力量,为此应当设立一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它加强各种监督,以利于提高外资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1)资源耗费指标。按照中国资源的紧缺现状,依次是土地、淡水、能源、部分矿产品。要改变用土地换外资的做法,提倡和鼓励节约土地用量的外资项目,增加土地单位的投资密度。推广江苏省苏州市“无地招商”的引资经验,鼓励外商对原有企业增资扩股,或鼓励外商并购内资企业。要建立各种经济形式的各类企业的耗水、耗能或消耗稀缺原料的技术档案,用奖优罚劣的措施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上领先于内资企业,推动各种企业向先进目标看齐。
(2)环境污染指标。如每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应的GDP指标。尽管各地环保部门已经建立了水、气等项目的技术检测指标,但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有二:一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主要是不敢依,不敢严,害怕影响经济增长指标。因此,应尽快采取绿色GDP的考核指标。二是检测技术手段落后。不能做到全天候监控,这给不自觉的人留下空子。三是区域间合作协调不够,下游治理,上游污染;一方治理,邻近污染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要加大政府合作与监管的力度,加大全社会的监督力度,形成强大的社会需求,拉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3)工业效率指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不仅要减少污染、降低自然资源消耗,还要提高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通常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各项要素投入所获得产出的水平。但计算比较复杂,不易于在实践中作为常用的考核指标。劳动生产率是人们常用的指标,中国由于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所以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002年,美国劳动生产率达6万美元,欧洲为4.3万美元,中国珠三角地区为1.06万美元,长三角地区为0.95万美元。如果说劳动生产率的单项提高可以允许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那么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和增加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要素投入则应当力争在利用外资中体现。这方面可以采用企业增加值率指标来观察,一方面它比较简便,另一方面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资本报酬、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的投入情况。目前,与内资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值率还不处于领先水平。因此,有潜力上升。
表4反映,外商投资企业有较高的总资产贡献率,但增加值率较低。这说明,与内资企业相比,工业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工业领域的集中程度高于内资企业,因此,其资产创造的产出较高,但增加值率偏低,说明资本和人力(包含技术)的要素报酬较低。当然,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值率偏低,可能有跨国企业价格转移的因素在内,有时难以判断其资本和其他要素报酬的真实水平,但与我们的政策与信息导向也有关,如果设立这项指标在同行业内观察和评价各个外商投资企业,就可能矫正我们的政策导向与信息的偏差。
表4 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增加值率指标与总资产贡献率的比较单位:%
20002001 20022003
大中型工业企业 32.149.40
31.619.10 31.919.57
30.2910.99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29.649.00
29.688.91 29.789.45
29.5110.50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33.978.43
34.558.17 35.278.71
35.2710.09
“三资”企业25.969.76
26.199.83 26.41
10.46
26.1511.46
全国总计 9.008.91 9.4510.50
内资企业 8.808.67 9.1710.21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8.898.68 9.35 9.68
外商投资企业10.52
10.74 11.3012.7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际是促进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外资,其实质是发挥外资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创新方面的先导作用。在实践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如爱尔兰、印度发展软件产业就是很好的案例。软件产业需要较多人力资本,耗费较少自然资源,没有污染,企业增加值率也高,很适合在中国一些地方发展,并且有望成为新兴的大产业。仅日本软件业就有15万亿日元的市场,目前外包业务只占其市场需求总量的0.3%。据日本专家估计,外包比重达10%—20%,对降低软件应用成本才有意义。因此,日本的软件生产必然向外转移,由于文化因素,日本的软件生产向海外转移,多数只能在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
2.促进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和比重的提高
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是未来外资经济成长的另一重要增长点,这不仅有利用外资的水平,也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中的主要矛盾,实现新的目标。目前,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还有很大潜力,其理由主要就是流入中国服务业的外资比重还比较低(见表5),增长有空间。
表5 截至2004年9月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企业数(个)比重(%)合同外资(亿美元)比重(%)实际外资(亿美元)比重(%)
总计 497556 100.00
10505.50
100.005501.60100.00
第一产业
14156
2.85 200.79 1.91 94.10 1.70
第二产业 373449 75.067139.8067.963983.20 72.40
第三产业 109951 22.103164.9130.131423.80 25.90
资料来源:商务部: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简况,2004年11月。
即便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也偏低,详见表6。
表6 1995、2002年亚太地区若干国家(地区)FDI存量的结构变化单位:%
经济体
19952002
初级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其他初级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其他
亚美尼亚6.917.7 70.8 4.6
孟加拉 9.169.9 5.3 15.7
中国1.658.5 36.1 3.8
1.963.3 31.4 3.4
中国香港
8.3
91.7 2.8
93.0 4.3
印度7.983.4 8.7
印尼18.2
64.5 17.2
哈萨克斯坦 62.9
20.9 3.3 12.9 68.1
7.4
24.5
中国澳门
12.6 87.4
马来西亚4.552.7 33.5 9.3
24.0
39.0 38.0
蒙古18.0
30.4 51.3 0.3
28.2
22.0 41.3 8.5
巴基斯坦2.124.5 73.4
6.122.2 71.7
菲律宾 17.0
55.0 28.0
10.9
39.3 43.9 5.9
韩国0.262.2 35.2 2.4
0.557.4 42.0 0.1
新加坡 38.2 61.7 36.1 63.8
斯里兰卡
56.8 43.2 41.0 59.0
泰国6.036.6 57.4 -0.9 2.437.7 56.8 3.1
平均3.051.0 43.0 3.0
3.044.0 50.0 3.0
资料来源:《世界投资报告》(2004)。
在服务业中,外商投资的结构也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在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中投资还很少。一些领域外资进入少与对外开放程度有关。如金融、证券和保险业的开放还有一个过程,到2006年,外国银行才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证券保险等领域也还有准入方面的限制。因此,外资增长还需时日。但某些行政垄断领域的开放并非像金融领域那样敏感,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商务咨询业、医疗服务、物流、教育、城市基础设施和燃气、电源生产等,这些领域外资流入少,主要仍是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障碍。因此,为了扩大这些领域的外资流入,仍然要从削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入手。
四、完善体制政策环境:“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新举措
1.完善产业准入政策
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批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均按新的准入标准予以审批。已批项目也要按新的标准要求提出达标的时间表,并对此承诺负有经济责任。内资企业也要按国民待遇的要求逐步与外资企业的标准要求接轨。由于各地工业化水平和外资经济的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因此,中央政府只发布指导性的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其实施性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应下放到省市区一级或再下一级行政单位(包括一些大城市)去制定。不同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公开透明,受到全社会监督;各地招商引资的数量与质量差异,也要受到全社会监督。
2.产业标准化管理应纳入法制化轨道
目前,中国的质量技术监督主要针对产品,缺乏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管理,这很不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落实产业准入政策的新措施。因此,要把质量技术监督向前延伸到生产过程,考核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指标。这种监督管理也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通过地方立法和人民代表参与,使全社会更清楚企业生产对经济社会的人道主义责任,使经济发展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3.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应体现新的政策目标
目前,凡有外商投资项目均享受法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包括各地方制定的不透明的其他优惠政策。这种普惠制的做法今后应该改变。作为全国的统一政策,应当只奖励那些在实现行业评价指标体系中达到较高水平的外资企业,树立其新型工业化企业的榜样。也可以采用优惠政策级差化的办法,即按实现指标高低来兑现不同水平的优惠政策,以此激励后进转变为先进。
4.继续扩大开放,打破一些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
根据国外专家预测,一些服务行业是外资进入的重要领域,如金融、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业等,这些领域有的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已有承诺,要继续按原定时间表逐步开放,吸引外资进入。即便在金融领域,围绕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建设,仍需大量基础设施投入,金融服务业也亟需发展,这都是吸引外资的增长点。其他一些服务领域,如教育(包括技术职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则需要打破行政垄断,通过深化改革,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促进发展。近几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不同层级的城市不断增加,但城市规划经验不足造成资源浪费、市政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硬件和软件的水平均较低,完全可以采取引进外资的办法加以改善。我们可以让外国人办工厂,也可以探讨让外国人参与城市规划、投资市政建设,办中外合资的市政设施经营管理公司,让外国公司参与城市管理,借以提高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
5.继续深化改革,为新兴产业创造市场需求
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外资进不来,与缺乏市场需求有关。这里,并不是消费者没有需求,而是没有市场。例如,环保产业,消费者希望饮用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这种需求就需要用市场化的办法去解决。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市场需求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削弱传统性的过程。因此,要改革饮用水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制度,让价格杠杆发挥作用;工业环保设施的采用,要通过法制手段,使之成为必须的生产消费;城市废弃物的处理,也要逐步用市场化办法加以解决。市场需求创造出来了,新兴产业才有发展空间,外资就会蜂涌而至。围绕新兴产业和新的消费需求,就会有新的服务业出现。又如新的能源产业的成长,也是如此,有了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和限制浪费措施,新能源产业及其服务业就会应运而生。
6.创新国家科研开发投资体制,加强与外资研发机构的合作
国家投入于科研开发的经费绝对额是增加的,但比例并无提高(注:1980、1990、2000、2003年国家科研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依次为5.3%,5.4%,3.6%,4.0%。),说明这是稀缺资源,所以应提高使用效率。目前,一般采取由国有企业或科研机构承接科研项目的渠道投入资金,效果未必很好,也要考虑改革措施。可以把一部分科研开发经费作为吸引外资研发机构的种子基金,由外资研发机构与中方合作伙伴共同申请,条件是研发机构必须在中国,技术应用首先在中国境内,但知识产权可以由投资者和研发机构共享。用这种办法吸引跨国公司把研发机构进一步转移到中国,增强科研服务能力,同时提高我们自己的科研投资效率。
标签: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世界投资报告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十一五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