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又重新温习韩愈的《师说》内容,尤其对“传道、授业、解惑”又与新的理解和体悟,其实这也是如今高效课堂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即思德教育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目标。同时略议这些课程目标的如是达成还须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社会环境。说明无论“传道”还是“授业”,离不开家教的职责。
关键词:重温师说 课堂目标 教育环境
韩愈在一 千多年 前就对儒家 教师的 职业属性寄 予确切 的界定,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来,中国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职业教师无不以此为标准,从未敢越雷池一步,这是中国职业教师的原始本性,也是最高尚之处。从圣人孔夫子到普通教师张丽莉,他们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传着“道”。其实,韩愈本人就是以著文传道为己任的千古典范,终成百代文宗。韩愈所传之道,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所谓正统之道,即儒学之道。如今不敢对韩愈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作用加以谬评,但最起码认为是韩愈首先让后来的教师们明确了自己的职责,这是韩愈的了不起之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先生学问品德堪称师表,传马克思主义之道就是他的大任,当年的座右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其实不仅仅是在言“道”的担当,而且有着深层的传道之义。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传的更是民族的脊梁之道,此“道”为毛泽东、郭沫若所称道。
笔者从教近三十年,既教过中学,也教过小学,至今未曾放下过教鞭,对“传道授业解惑”亦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诠释。每天所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满脸阳光的孩子。传什 么样的“道“?如何授业?解其何“惑”?这是需要不断认真思考的。傅斯年先生当年任历史语言所所长期间,对到所里工作的年轻人提出一个非常刻薄的规定,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这个规定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仔细一想方知其道理。不多读书积累,如何写得了好文章?大师毕竟是大师,其授业方式也非同寻常。傅先生的授业观是:积累之后方能创新。台湾王财贵先生及 北京“德慧智”创始人熊春锦先生所倡导的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传统文化经典,都是旨在从儿童时期开始抓起,以期为未来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已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大师邓小平同志不是也提倡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吗?新时期这种教育理念是难能可贵的。
广 大 教 师 虽 不 是 做 大 学问 的 , 但 从事 中 小学 基 础 教 育的“道”,既有历史的传承文明,又有新时期的义务教育使命。如果不重视向学生传播新时期的人才之道,那么学生的理想未来也就很难有所发展与创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个大学同学在从教以后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英语教学方法,凡是学生没听懂的句子从不让学生去开口讲,凡是学生不会讲的句子从不让学生去写。就这样多年素质教育实践,他终于成为区域英语教学名师。不同的历史阶段应传不同的“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是“道”,“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是“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道”。如果将“授业”与“传道”无关地分割开来,用现代的教育观点来说则是光教书不育人,那么就有悖于韩愈的“师说”理论内涵,更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传道”绝非仅是教者的职责,父母其实应该是向孩子“传道”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所传的“道”是最初始的最直接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传道”有本能的,更有后天的。本 能的“传道”应是父母所为,后天的“传道”就应是教者的职业行为。教书育人,本就是对“传道”与“授业”的最通俗的诠释。“授业”似乎是更容易轻松些。教师需付出的是在所学专业基础之上的充分的备课、授课及课后的批改,是很辛苦的了。最困惑的莫过于“传道”与“解惑”,这种困惑或许将伴随着从教者的终生。
下面谈谈对“解惑”的体悟。所谓“惑”是一个既广义又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概念是学生在整个读书活动当中的所有的疑难,既包括了知识的层面,也包含了学做人的层面。十几岁学生的年龄与知识面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度的局限性,同时对世界既好奇又多有疑惑且欲得到答案,这也注定了他们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狭义“惑”的概念则是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在面对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孔夫子早就提出了一个标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韩愈也说:“师不必贤于弟子”。那么,教者首先所持的态度就已决定了他的真知与真贤。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或错误并能及时纠正的教者在当今是难能可贵的,尤其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这需要有很大的勇气。这样的教者所教学生的真正的“惑”就会越来越少,以至“惑”将“不惑”了。先父曾讲过一个他所亲历的故事:伪满时期他读高小,那个时候学生上学都很晚,有的十几岁才上初小一年级。一个读错字的老师由于不肯在这些学生面前改正自己的错误,招致再来上课时黑板上出现了八个字: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这老师脸似充血并转身离去,从此再无踪影。为什么这位老师会遭受如此侮辱?如果他能虚心向别人求教,或充分备课;如果他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生面前虚心接受学生的纠正,那么就不会因卑污而弃教。故事告诉人们,学生需要一缸水,老师需要准备一条河。
基础教育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它对教者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准都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教者既要面对学生,也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尤其是当你的学生是十几岁的孩子的时候。教育对家长也同样有着要求,因为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应是家长与教师对孩子共同履职的教育职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有机地结合,相互不可各自孤立。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又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的亲情教育及言传身教也是学校所替代不了的。
论文作者:金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8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韩愈论文; 之道论文; 教师论文; 孩子论文; 这是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