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实验幼儿园 寇新红
谦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界作为孩子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幼儿园的孩子,谦让教育也同等重要。它是教育者所期盼的在幼儿身上出现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一个主要手段,更是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前提。
从幼儿教育现状来看,教师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但是,效果不容乐观。在幼儿园里,孩子争抢玩具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孩子甚至大打出手。最后,只能在教师的“威逼”下才让出来……那么,谦让教育该怎么进行?怎样教育更为有效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从以下三点入手会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一、谦让教育应首先从家庭入手
在游乐场所,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大人带着孩子拼命地往前挤,还对自己的孩子念叨着说:‘快快快,站在前面别走开,不然又要很长时间轮不到呢!在超市收银台,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使劲地往前挨,嘴里嘟囔着‘怎么回事,这么慢呀!’,还有上公交车时,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说:“快上去,帮妈妈找个位置。不然,我们就没有座位了。”这些种种现象,都反映了现在一些成人的心态。同时,我们透过这些事情,也看到了这些家庭所隐藏的不良教育环境。因此,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幼儿园的品德教育,是否能真正起效呢?品德教育单纯靠一些集体教学能否产生效果呢?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这样几点:
1、随着独生子女队伍的壮大,现在的孩子都没有与大人分享的环境。在很多家庭里,孩子除了被爸爸妈妈疼爱之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让孩子吃。孩子没有了与别人分享的经验,更不用说谦让了。
2、家长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从现代人的认识上讲,思想认识还没有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很多人更多考虑到的是私利.在发生冲突时,很多人的行为中显现出的是自己的获得。因此,孩子从家长的潜移默化的行为中,也同样受到了影响。
3、成人的教育方式的熏陶与迁移。不仅如此,家长生怕孩子在公共场合中会“吃亏”,也会偶尔灌输一些不好的处理方式。同时,很多家长认为,一味地谦让,会使孩子唯唯诺诺,没有进取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能主动谦让,但在家里,就是另外一种做法了。因此,我认为要教育孩子学会谦让,首先应该从家长入手。
首先,家长要认识到谦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一个主要手段,更是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社会是一个大集体,孩子不懂得谦让,不懂得与人交往合作,只能偏离这个集体,无法融入这个集体,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其次,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爱模仿,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家长尤其要注意言行。
再次,家长要教给孩子谦让的方法。一味地谦让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不该让,什么事该让。
二、谦让教育要把握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契机
老师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会考虑到品德教育的内容。但一旦过了实施阶段,老师们就会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那样的争抢玩具等现象,很多老师为了图省事,或者让一个孩子让出来,或者是把玩具拿走。全然没有想到这时的冲突就是很好的教育契机。实际上,生活中的实际引导,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反而更能巩固孩子对谦让的认识。例如,户外活动时,林林和明明争着想先滑滑梯,我走了过去,问:“谁愿意让一下呢?”明明一听老师这么说,就让开了。林林马上说了声:“谢谢!”我也表扬了明明。轮到明明滑滑梯了,林林就立刻让开了……,为了真正地让孩子懂得谦让,感受谦让的快乐,我便利用故事、游戏等形式进行巩固,让幼儿从不情愿谦让到乐意谦让。
三、谦让教育要结合集体教学进行强化
1、帮助幼儿认识自己和集体。从品德教育的结构来看,品德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只有让孩子知,让孩子获得更深、更丰富的情,才能有意和行。因此,我认为,首先让孩子认识自己以及与集体的关系。
2、通过故事、表演等形式进行教育。通过情感教育,使幼儿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经验,才能让孩子逐渐养成谦让的习惯。
总之,幼儿的谦让教育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它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配合,需要长期不懈的教育引导。我忽然觉得,教育不就是培养一种生活智慧吗?当我们的孩子运用这些智慧轻松自如的面对生活时,他们肯定会更快乐、更自信。
论文作者:寇新红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谦让论文; 孩子论文; 家长论文; 幼儿论文; 品德论文; 自己的论文; 集体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