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街研究与发展综述_rbd论文

城市商业街研究与发展综述_rbd论文

城市商业街研究发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街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11—0115—05

一、引言

据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全国商业街数量达到3000条,全国商业街数量近期将突破5000条。目前,全国商业街总长度已经超过了18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这样的距离,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5亿平方米。[1]

在这样全国一片大举兴建商业街的热闹形势中,冷静地从学术角度对商业街区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思考,并对商业街发展趋势进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街作为城市中的一种空间存在,还在学术空间上成了多学科研究互相渗透地带。其中,以商贸、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城市旅游三大领域对于城市的商业街讨论最为集中。笔者通过对自1996年以来近十年以上三大领域关于商业街研究的主要文章进行综述,发现这三大和城市商业街区研究最为紧密地的领域,除了研究角度各有差异之外,更有趣的是研究内容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科融合,同时,研究结论也有一种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的研究结果也反映了城市商业街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城市商业街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商贸研究领域

商贸领域,是对城市商业街研究最多的领域。根据对于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检索,近十年来的学术研究文献达到60多篇,主要发表在《商场现代化》、《中国流通经济》、《商业经济与管理》等商业管理类学术期刊以及商业、财经类大学的学报上,比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研究内容集中在国外商业街见闻和经验介绍、本地商业街案例研究,以及对于商业街研究的理论介绍三方面。在文章数量上,以理论的研究和介绍文章数最少,前两者数量居多;而从时间序列上看,国外同行和经验介绍的文章最多,直到最近5年,国内案例研究和讨论的文章数量开始迅速增加;从文章关注的内容,叠加上时间序列的影响,商贸领域在城市商业街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如下特点和趋势。

(一)对国内外商业街介绍涉及范围广、思考角度多,但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世界级商业街和国内著名主题街的案例介绍

在国外同行介绍方面,涉及美国、加拿大、欧洲、俄罗斯、日韩、南非以及部分伊斯兰国家,包括纽约第五大街、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东京银座等在内的世界著名的十几条商业街。[2]—[8] 而对于国内各城市的案例讨论,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南京路[9]—[10] 和四川北路[11]—[12]、北京的王府井[13]以及一些省会城市的主要商业街,比如杭州的湖滨路和河坊街[14];广州上下九街[15]、长沙[16]和南京湖南路[17] 等。

(二)在商业街研究方面,正视中西社会发展阶段与国情不同导致的差异,并能及时观察、针砭时弊

正由于对于中西差异的理性理解,学者们没有囿于纯粹的经验介绍,指出商业街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更新换代的变化[1],以及传统商业街区、仓储式购物、Shopping Mall等不同商业形式对于城市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同时,针对国内的商业街建造热,出现了大量关系评论时弊的文章,尤其表现在步行街热上的思考[18]—[22]。

(三)从个案研究走向系统化思考,从经验介绍的一描述步入研究内容多元化

国内商贸界对于商业街的研究,渐渐跳出了单一街区介绍的狭隘内容,近年开始着眼于讨论整个城市的商业街活动,并试图将整个城市的商业街纳入一个完整体系进行考察,讨论涉及北京[23]、福州[24] 和杭州[25]—[27]、广州[28] 等许多城市。同时,在实践上,国家经贸委等部委的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指导性意见和通知,全面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城市商业街的规划。②

更为可贵的是,国内的商业街案例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内容的走向细化:包括商业街的定位[29]、形象设计[30]、景观配套、功能和市场营销[31] 等各方面的思考。其中,麦肯锡咨询团队在策划南京路改造项目中,比较世界9条著名商业街区基础上,总结出一流商业街形成的六大关键要素:渊源的历史、独特的景观和商业模式、多重功能、不断更新的支柱商家、方便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大力推动街区发展的管理组织[9]。李飞(2003)总结了商业街适宜的长、宽、高三个纬度的定量数据,以及商业街在目标顾客和自身特色方面的定位[32];吴桂福(2004)则对杭州河坊街开街之后消费者比例、业态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14];而赵航(2005)以南京湖南路为例,在国内第一次以基于问卷的定量研究表明了人们对于商业街功能的诉求,除却购物之外,还存在着休闲、娱乐、情感的需求。[17]

三、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对于商业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商业街规划和设计实践的思考。国际上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西方社会伴随着汽车时代和郊区化的来临,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出行方式发生了相应化,导致商业街和商业中心在空间和形态上的变迁。比如由于郊区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出现,出现传统商业街区的没落,因而面临商业街更新、旧城传统商业街改造的需求。[33]—[34] 针对这一情况,西方出现了商业区规划的HOPSCA(豪布斯卡)原则。HOPSCA其实是Hotel、Office、Parking、Shopping、Convention、Apartment六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合的音译。HOPSCA原则的核心观念是:城市商业街不仅仅是一个购物的场所,而必须是一个集购物、娱乐餐饮、体闲、居住为一体的生活空间。[35]

然而中西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欧美国家进行面临郊区化和城市更新问题的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城市化的快速成长期[36]。因此,国内的研究除了介绍外国商业街、购物中心规划案例之外,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如下:

(一)国内商业街规划理论的思考,以及基于实践的案例研究

在全国城市商业街改造、传统商业街区面临更新的实践中,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在实践中重新思索商业街的规划、设计理论、理念和园地制宜原则。比如王兴平等(2003)提出了大都市专门化街区概念,以便对位于大都市区内部、以大都市街区为载体、同类及相关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具有一定区域性影响力的城市空间的研究[37]。赵仁冠(2005)讨论了旧商业区落后的原因、重整改造模式和开发内容,并介绍了美国加州洛杉矶地区旧商业区的成功改造案例[38]。卢文平等(2004)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试图运用系统化的理论对对步行商业街进行系统化研究[39]。

对于国内商业街的改造案例,更是举不胜举。比如上海真如兰西路设计[40]、浙江台州的实践[41]、广州农林下路的规划[42]以及武汉的解放路[43] 和江汉路传统商业街改造[44] 等等。

(二)从商业街物质规划转变为文化、功能、体验等全方位的思考

国内早年的商业街改造偏向物质规划,如1998年王府井改造的城市设计还最单纯关注街景整治,绿化工程、市政工程、道路交通等分项设计内容[45]。但是,现在除了设计界传统的物质规划,如商业街界面的层次性[46]、商业街建筑外观的商业氛围营造[47],以及商业街中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48] 之外,开始了对于商业街设计在功能、文化体验等多层次的全新思考。比如吴必虎(2004)对商业街旅游景观改造的思考[49],陈为民(2004)呼吁设计师懂得经济和商业街启动规律,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商业街[50]。赵仁冠(2005)则提出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区的改造,采用混合用途开发的概念。……一般来说,商业区应由多幢建筑或街区组成,其用途可以包括零售、公寓、办公、酒店、电影院、娱乐、餐饮等。”[38] 这种说法,在商业街设计实践中越来越重视,与西方HOPSCA原则也是不谋而合的。

四、城市旅游研究领域

城市旅游研究领域,是商业街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视角。随着中外城市旅游研究的发展而深入,目前已成为商业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学科角度。由于西方城市旅游研究真正发展起来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51],反映出商业街受到城市旅游关注的文献也是从这个时期才出现。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一)购物中心和商业区加强了城市旅游吸引力,使城市旅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

根据西方最主要旅游研究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gement的文献分析,国际上商业街在城市旅游的研究视角中主要以加强城市旅游吸引力,成为旅游吸引物的方式出现。[52]—[54]

据古诗韵等(1999)的转引,早在1988年Jansen Verbeke对城市旅游产品界定时,把历史性建筑物、都市风光、博物馆、画廊、戏院、体育和其他各项活动划归为城市旅游的第一要素,而把饭店、餐厅、商场、购物场所和其他服务列为次要的第二要素[51]。但是,到了9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转变,如商业街、购物中心成为城市旅游屈指可数的组成部分。如Dennis R Judd(1995)综合分析了美国城市几种常见的城市旅游发展策略,其中就包括大型室内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这种购物中心不是纯粹为了零售,而是一种节日型的购物中心(Festival Malls),集合了特殊的商店、服装、餐饮,还有雇佣乐手、变戏法的、杂技和喜剧演员以取悦购物者,因而成为城市休闲购物和旅游开发的利器[55]。Benedict Dellaert(1995)从旅游者的角度,以荷兰游客在周末去巴黎进行城市旅游活动案例的研究,发现观光和购物是游客最受欢迎的项目,因此,把观光和购物理解成游客选择城市旅游最重要的两个动机[56]。从Donglas G.Pearce(1998)原意为讨论巴黎旅游发展的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的文章中,反映出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在外国和外省游客心目中具有的象征巴黎的重要地位[57]。

(二)旅游和商业在商业街、大型购物区共存共发展

购物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休闲方式[58],因此,在城市旅游研究中,很多学者对商业街和旅游的共存共荣进行了研究。

Snepenger et al(1998)提出商业街的生命周期模型,并且认为这个商业街的生命周期可以反映一个城市所处的旅游生命周期。他把商业街的生命周期分成五个阶段,阶段划分的标准就是考察商业街业态、游客和当地居民作为消费者的不同构成来判断[59]。David J.Snepenger等(2003)通过案例来探讨探讨该生命周期模型的可操作性[60]。

Finn and Rigy(1992)指出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West Edmonton Mall,WEM)中主题公园和购物设施的集聚,会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61]。Adam Finn和Tulin Erdem(1995)对WEM(West Edmonton Mall)旅游效应的评估,发现仅仅在1986年,就吸引了500万游客,其中有不到200万的游客是专门为了看购物中心才到西埃德蒙顿(Edmonton)的。这些游客当年大概花费2.27亿美金,WEM也因此增加了1.76亿的家庭收入,并增加了13800个工作机会[62]。

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旅游研究起步更晚。1995年,上海都市旅游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全国专门讨论都市旅游的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中国城市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与会专家对于城市旅游产品开发的狭隘看法,人们把上海旅游吸引物开发的重要目标放在了人造景观的制造上。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商业界工作者陈中浩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观点:“旅游购物是上海商业的一大优势,上海已形成了多层次,各具特点的商业街、商业群,要举办各种购物旅游和商务贸易旅游,推动商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63]。

但是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尤其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大规模兴起,中国的城市旅游相应在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与商业街相关的主要是近十年围绕着RBD体系的研究。

RBD概念,由保继刚、古诗韵(1998)首次比较系统引进国内,并且进行多年结合本土案例的持续研究,研究案例包括珠海九州城地段、广州天河地段以及广州城不同RBD的对比研究等[64]—[66]。在研究过程中,保继刚等将RBD的定义从最初借用C.Stansfield和J.E.Rickert(1970)[67],以及Stephen L.J.Smith(1990)[68] 的定义,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城市单个RBD的概念,即“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5],并在近年逐渐形成城市具有多个RBD和SRBD(RBD系统)的理念框架[69]。国内对于RBD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涉及城市游憩商业区动力系统结构模型[70],涉及上海、武汉、香港、西安等众多城市[71—74],但是学者们对于RBD援引和定义还是有很多出入,有的理解为城市中传统的商业街,有的等同于旅游景区附近的旅游商品服务基地[75],说明RBD作为城市旅游中的概念,其体系还在完善之中。不过,从主流的RBD讨论中,还是可以发现RBD对于商业街的囊括,已经成为研究界的共识。

五、结论

从以上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综述中,可以发现在商业街这一城市现象存在着以下发展和研究新趋势。

(一)商业街业态和功能正走向多元化

无论是商贸研究领域对商业街更新换代的讨论,还是规划设计中对于商业街提出HOPSCA规划原理,以及考虑到购物者体验、人性化景观设计,还是城市旅游中对商业街休闲、体验功能的重视,以上不同学科角度的研究,都反映了它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商业街,正走向业态、功能多元化。

(二)商业街定位、建设和发展追求个性和体验,走向主题化趋向

除了商业街出于竞争需要和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原因走向多元化趋势之外,更正在步入追求个性化,凸显主题化的时代。对于“主题”,并不陌生,在旅游研究中最常听到和主题有关的专业名词是“主题公园”(Theme Park),是指“建筑、设施基于一个核心主题的娱乐公园”[76]。事实上,“主题”一词正是英文中“THEME”的对应词,英文中为暗含或反复出现之核心理念(思想)的含义。[76]—[77] 而城市的商业街区,正朝着这样含义下的主题化趋势发展,或者说将主题化上升为发展目标。

(三)主题化商业街区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趋势

在商业街走向主题化趋势的过程中,由于容易在多学科交融中扩展研究思路,因此,学科交叉中的商业街区,将成为未来研究趋势。比如在城市旅游研究领域,可以更加深入探讨旅游城市与主题化街区的关系,及其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在主题化街区的规划设计上,不再只是局限于一个小空间,而可以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将街区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对于街区的兴建,以往单纯的商业经济规划已经跟不上商业街区发展的多功能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需要有规划师、城市旅游研究专家、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共同的参与;在主题街区的管理上,可以研究除了传统的招商功能,增加对于游憩设施和游客管理的需求。

注释:

① 本文曾作为《城市主题街区初探——基于多学科研究思索》会议论文一部分在2006年11月17—18日,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主办,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师范大学承办,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旅游会展推广中心协办的“都市旅游国际会议”上作为主题发言。

② 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和《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贸易[2003]83号)、商务部和建设部共同印发《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等一系列文件。

收稿日期:2007—02—01

标签:;  ;  

城市商业街研究与发展综述_rbd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