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94年我国棉花严重短缺分析_棉花论文

1993/94年我国棉花严重短缺分析_棉花论文

对1993/94年度我国棉花严重短缺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短缺论文,棉花论文,年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棉花产销涉及近1亿棉农的收入、16%的工业产值和为国家提供1/3创汇额的纺织品出口问题。可是,自去冬以来,棉花短缺,棉价暴涨,少数不法分子在棉花购销过程中掺杂使假的问题,一度成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之一。本文仅就1993/94年度我国棉花严重短缺的问题作一简析。

 一、1993/94年度我国棉花严重短缺的后果

1993/94年度,我国棉花产量降到了1987年以来的最低点,实际产量只有378万吨,比1991年的产量下降191.5万吨,比1992年产量下降74.5万吨,到1994年3月,全国大多数产棉区未完成国家棉花收购任务。山东省作为全国棉花的主产区之一,只完成国家棉花收购量的1/3,收购到的棉花只有15万吨。棉花产量和收购量的大幅度下降,引发了国家、集体和私商在产棉区的棉花抢购大战,致使棉价暴涨。到今年5月,国内棉花市场价已涨到每吨1.5~1.8万元,相当于国家牌价的2.5倍左右。更为严重的是,目前许多国营大中型棉纺厂从国家那里得到的棉花供应量只够全年生产用量的1/4~1/3,为维护正常生产,它们只好买市场高价棉花或等待进口棉花,一些买不到国产棉花和买不起进品棉花的棉纺厂只好停工停产,靠银行贷款发工资。

棉价暴涨一方面带动了棉纱、棉布和其他棉纺织品的价格大幅上扬,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棉纱和棉布涨价幅度在50%以上,对整个社会物价上涨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因棉花短缺,造成我国纺织业1/4的机械设备闲置,产量下降。据中国纺织总会宣布,今年第一季度,棉纱产量下降2.4%,棉布产量下降6%,全国纺织厂半数以上亏损,亏损总额为3.67亿元。据一些口岸公司反映,由于我国上半年棉价涨幅过猛,价格几乎一天一变,使我国纺织出口企业无法对外报价,更不敢接单,眼看着出口创汇机会失去。由此可见,棉花的产销形势不仅与国内物价和财政收入密切相关,而且对棉纺织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及棉纺织品的出口创汇也有直接影响。可以预测,我国今年棉纺织品的出口创汇至少要比去年下降15%左右。这样,我国因棉花短缺,棉价暴涨而给棉纺厂造成的亏损和全国棉纺织品出口减少而造成的损失估计至少为300亿元人民币。难怪一些外国贸易商认为,中国1993/94年度的棉花短缺是对其整个纺织业一次很大的打击。面对现实,认真分析1993/94年度我国棉花严重短缺的原因,总结教训,采取相应对策,对保证棉花、棉纺织业和棉纺织品出口创汇的稳定增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1993/94年度我国棉花严重短缺的原因

造成1993年我国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最根本的原因是植棉比较效益太低。其表现之一是棉粮比价不合理,据河北省体改委调查,邢台市1992年粮食(小麦或玉米)亩均净收益为111.81元,而种1亩棉花反而亏3.8元。棉价不合理的表现之二是,棉花与其他经济作物比价不合理,1亩苹果比1亩棉花多收入646元。植棉比较效益低的表现之三是,植棉不如从事其他非农劳务活动收入高。非农劳务活动每天至少收入8元,而植棉劳动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每天最多4~5元,遇上棉铃虫灾严重,不但劳动白费了,连物质投入费用也收不回来,由于植棉比较效益低,所以农民纷纷退出或压缩棉花生产。1993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减少1/3。

(二)农资价格比棉花价格上涨幅度大,棉花生产成本猛增,棉农的实际收入下降。据统计,从1988~1992年,我国农资价格年递增率为10%,而棉花价格年递增率为4.9%。1993年,农资价格指数上升16.5%,而棉花收购价格指数仅上升10%。棉农说:“化肥、农药和柴油价格一尺一尺地涨,棉花价格一寸一寸地涨,我们受不了”。从1985~1992年,由于农药涨价,每亩棉花防治病虫的农药费用已由20元猛到70多元,加上化肥、机耕、浇水等费用,每亩棉田的物资投入费用由30元增加到130元,增幅为70%,按我国多数棉区平均每亩产出1担棉花计算,棉花生产的实际收入明显下降。

(三)棉花生产的风险成本大,农民不愿承担较大风险损失。近年来,棉铃虫抗药性增强,对棉花生产危害加重。据调查,棉铃虫对菊脂类农药的抗药性比80年代初期增强了近100倍,而我国目前防治棉铃虫尚无高效的农药和技术,因此棉铃虫对棉花生产的危害加重,广大棉农遭受虫害的损失较大。1992年,山东滨州地区黄河沿岸几个县的棉花春天遇上大旱,黄河干涸,棉苗旱死不少,夏天又遇上棉蛉虫大爆发,每亩棉田平均只收5~10公斤棉花,损失惨重;而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却没有棉花生产那么大的风险。因此,许多农民退出或缩减棉花生产,转向其他风险成本相对低的作物生产,以减少风险损失。

(四)进口棉花到岸价大大高于国内棉花价,国家对进口棉花予以价格补帖,使我国棉花生产受到抑制。以下是进口棉花与我国棉花的价格对比表。

进口棉花与我国棉花价格对比(单位:元/担)

年份 19891990 1991 1992

美元与人民币间的汇率1:5.21:5.31:5.5 1:6

进口棉到岸价360.3431.1468.1474.5

进口棉国内拨交价 407 487.1528.9536.2

我国棉价236.4 300 300 300

我国棉价与进口棉拨交

价差额 170.6 187.1

228.9236.2

我国棉花的名义保护率-34.4%

-30.4%

-35.9%

-36.8%

资料来源:对外经贸部和《山东省物价年鉴》

注:①、我国进口棉花的国内拨交价=进口棉花到岸价+8%的关税+5%的其他费用(包括外贸与海关手续费、商检费、码头费和银行财务费)。

②、我国棉花的名义保护率=(我国棉价-进口棉到岸价)÷进口棉到岸价。

表中1991年是世界棉花产量达到2020万吨的创纪录年份,因而全球棉花供过于求,1991年底曾降到每磅棉花53美分,其余3年是世界棉花供求基本平衡时期,通过表中的数字可计算出,从1989~1992年的4年中,每担进口棉到岸价比我国棉价分别高出123.9元、131.1元、168.1元、174.5元,4年平均高出幅度为52.8%,其中1991年高出56%,其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降低和1991年末世界市场的低价棉很快转入1992年上半年交易,所以,1992年世界市场的棉花价格比1991年低7.6%;而我国1992年棉花进口到岸价却比1991年高一点,这是因为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由1:5.5变成了1:6。表中显示,从1989~1992年,我国棉价与进口棉到岸价相比,差额较大,这一差额使我国棉花处于严重的负保护状态,其名义保护率平均为-34.4%。显然,这与近年来国家反复强调保护和加强农业的方针极不协调。至于进口棉的国内拨交价与我国棉价相比差额更大,4年平均每担棉花相差205.7元,国产棉价仅相当于进口棉价的59%。国家为了维持棉花价格的稳定,对进口棉花给予的价格补帖在客观上抑制了国内棉花生产,鼓励了棉花进口。甚至在我国棉花产量达到567.5万吨的1991年,我国仍进口了37万吨棉花,支付了6.3亿美元的外汇。

(五)现行棉花经营体制亟需改革。目前供销合社作为棉花收购经营的主渠道,由于各地基层供销社都实行承包制,许多基层供销社为了单位和个人发财,在收购棉花时压级压价,侵犯农民利益,挫伤农民植棉积极性。

(六)国家对棉花的产销政策不稳定。1984年,在我国棉花产量达到创纪录的625.8万吨后,1985年就取消了棉花奖售政策,并且动员农民压缩植棉面积。1989年和1990年世界市场棉织品价格上升,各级政府又动员农民扩大棉花生产。当1991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567.5万吨后,又出现农民卖棉难。棉农讽刺国家对棉花的产销政策是,“多了动员砍,少了就鼓励多生产,不多不少没人管”。政策缺乏连续性,棉花生产很难稳定下来。

此外棉花生产的扶植政策在许多地方不能到位,国家兑现奖售给农民的化肥和柴油的平议差价与实际差价相差很大。

三、实现我国棉花总量平衡的对策

(一)确保棉花价格合理。首先要使棉花与粮食生产在效益上大致相等。就今年粮棉提价后的比较效益而言,由于粮食综合平均提价40%,棉花只提价23%,所以棉花与粮食生产相比,其效益仍然较低。河北省冀县农民普遍反映棉花亩均净收益为170元,小麦、玉米亩均净收益为210元。为提高棉花生产效益,可实行棉花产销直接挂钩,用棉企业将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给予棉农的办法。河北省今年经国务院同意,在秋天棉花收获时试行这一办法。所谓棉花产销直挂,就是在保持县供销社经营主渠道情况下,通过棉纺企业与县棉麻公司签订合同,县棉麻公司与乡棉站(厂)签合同,乡棉站(厂)与农民签合同,把棉花的产销衔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减少省、市(地)两级棉花流通环节,把这一块费用返还给农民。同时,在国家规定的价格基础上,由纺织企业再给农民增加一定的棉花生产扶持金,这样,农民种棉效益将大幅度提高。据了解,实行棉花产销直挂后,河北棉农今年种棉花的实际收入,将在国家定价的基础上,每交售一担棉花,即可从用棉企业得到不少于100元的生产扶持金。这一办法可大幅度增加植棉效益,也是现行棉花经营体制改革方向,值得各产棉区参考。试行这一办法的结果,可能使棉花比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大一些(每亩多得60元左右)。由于棉花生产的劳动投入和风险成本比粮食大,因此,多得部分实际是棉花生产的劳动和风险报酬。其次,从长远看,要提高植棉效益,应实行棉花生产专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并普及良种化和棉花丰产技术,以降低成本,增产增收。

(二)各级政府应严格整顿农资流通渠道,稳定农资价格,近年来,虽然国家规定了农资出厂最高限价。但限了出厂价,限不了流通价。今年6月份,市场上国产尿素价格每吨由1200元涨到1800了,进口复合肥由每吨1500元涨到2300元,每吨农膜的国家牌价为3700元,而市场价涨到7700元,国家给农民棉粮提价的利益都跑到农资倒卖者手里了。为改变这种局面,物价、工商管理、市场执法部门应严格整顿农资流通秩序,打击哄抬农资价格的不法之徒,维护农民利益。应发展农资工业,将农资工业投资比重由目前的6%提高到9%,以增加农资总供给量。

(三)落实全国9000万亩的棉花种植面积,应实行棉花生产灾害保险服务,免除棉农对灾害的担忧。棉花灾害保险部门应实行以丰补欠原则,即以棉花丰年的保险盈利弥补棉花灾年的保险亏损。

(四)取消对进口棉花的价格补帖,实行对国内棉花生产的价格支持、信贷支持政策,以保护国内棉花生产,实现我国棉花自给。

(五)对棉花产销实行稳定的单一规则的支持政策。建立棉花价格风险基金,规定棉花保护价格,棉花保护价应等于生产成本加不少于粮食的利润;建立棉花储备体系,以备灾年动用。健全棉花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棉花产前的良种和农资供应,产中的病虫防治与丰产栽培技术指导和产后的加工销售服务能及时得到提供。

(六)抛弃棉价几年一调的被动调价政策,代之以年年微调的主动调价政策,以确保棉农收入不下降,调动棉花生产积极性。有些同志不同意年年调整棉价,其理由是,这会增加棉纺织品成本。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首先,既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年年有,棉价就得年年调;不调就等于降低农民实际收入,这与党中央关于保护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背道而驰。其次,棉纺织品用棉成本的实际变动不能仅仅着眼于棉花名义价格的变动,重要的是通过物价与汇率的变动,看国家对棉花收购的实际价格的变动。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今年国家将每担棉花由原来的330元提到407元,但是由于今年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52.5%,我国棉花收购价用美元来表示实际下降19%。这意味着今年在新棉上市后,出口棉纺织品的用棉成本下降,而不是上升。第三,我国棉纺织企业不能依赖低价棉花供应,形成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竞争;而应在国内外棉价接近的条件下,靠技术进步、产品质量、高附加值和新产品开发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近年来,我国棉纺织品在一些国家受到反倾销投诉的事实,应该使我们多年来“以廉取胜”的观念尽快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棉价年年微调,确保棉价合理,并逐步与世界市场棉价接近,可以迫使国内纺织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提高竞争能力。

标签:;  ;  ;  ;  ;  ;  ;  

1993/94年我国棉花严重短缺分析_棉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