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户经济行为研究
苗建诚
(大连卓普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44)
[摘 要] 农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农户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微观经济主体,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分析农户经济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农户经济行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户经济行为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协调的发展,是协调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发展。在这些因素中,核心是人口因素,基础因素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一定的目标而向这一目标行动的过程。根据西方行为科学理论,研究个体的行为在于引导,为了优化人的行为,就必须在激励的基础上不断地使行为进一步强化。农户的经济行为就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农户个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各方面需求,根据特定的目标对外界的经济信息形成的反应。
现阶段,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主要是一般性培训、补充知识性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根据2014年4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要求,事业单位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编制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工作,同时工作人员必须要根据所在单位的实际要求,参加相应的岗前、在岗、转岗以及一些专项培训工作。结合此条例要求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多数是围绕岗位知识、技能展开,较少涉及到职业开发方面的内容。
1 农户经济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1 对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一种很有限的资源。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持土壤肥力是实现土地可持续经营的保障。土壤养分包括植物赖以生存的各种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主要是土壤风化壳提供的养分)、动物的粪肥、生物固氮以及作物残渣等。土壤中的这些养分会由于土壤侵蚀、水分蒸发、元素脱氮等原因流失,而这些土壤养分的流失会使土壤肥力开始下降,最终使得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另外,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土壤养分的流失有自然原因,最主要的是农民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不合理的施肥造成土壤养分流失。数据表明,目前化肥的利用率还不到30%,其中70%的化肥效用没有得到发挥,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化肥成本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恶化。
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此外,在科技和农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取得持续农业科技支撑显得尤为重要。亿万农户是农村的主体,那么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就必须抓紧其中的关键,也就是发展农村教育和加快农户技术进步。
良好的农户行为会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土地生产力,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能力,农户就会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土壤肥力。为了防止土壤板结,农户对土地的化肥使用量不断减少,增加有机肥、复合肥和绿肥的使用量,这样土壤肥力也会提高。另外,采取多种耕作方式,如轮作、休耕、混作等,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利用导流洞改建的龙抬头无压泄洪洞设计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前期论证,至今应用已较普遍,当库水位至出口落差达100 m时其运用开启应较为谨慎,因为即便施工质量控制良好,出现局部损坏可能仍较大。以紫坪铺面板坝为例,排除震损情况,导泄结合段环氧砂浆损坏,经修复后,2013年汛期泄洪检查仍有局部空蚀破坏。目前看,高面板坝龙抬头无压泄洪洞设计已近极限状态。
1.2 对政府宏观农业技术发展目标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户提供的大量农产品。数据显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一年内农户提供500亿kg粮食和1 000万t肉类产品。由此可见,在有限的资源下,生产这样巨大数量的农产品压力较大,这就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就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科技,重点是提高五大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走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走集约化生产道路。不断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各类难题,如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几大障碍——旱涝、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样,为了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利润,会不可避免地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一是这种不利经济行为造成的直接影响。为了获得最大化经济利益,造成他们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减少,不断地加大农业资源的索取力度,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善,最终也会破坏农业生态平衡。二是由于市场风险较大,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将更多的风险转移到农户身上,如降低农产品的价格、收取过高的服务费用等,这样就会直接减少农户的收入,最终也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企业经济行为的短期利益化也会对农户的短期行为形成一种诱导,由于农户和企业的相关性存在,企业的短期经济行为必然会使农户具有短期行为的倾向性。两者都具有了某种短期利益的倾向性,必然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之一,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也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否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偶然性的,因为农户的目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就是因为这种矛盾,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才会有不同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不断强化农户的良好生产行为,只要保证了农户生产行为的正确性,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长远利益着眼,农户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业投入;改良基本农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户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2]。
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户的科技水平与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要求的技术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①农户只是单纯注重生化技术,没有对农业生产的技术设备进行改造;②只是注重农副产品的技术革新,而不对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进行革新;③农业生产会受到市场的影响,而农户行为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技术、管理跟不上,使得大量的资源造成浪费。另外,农户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农户的目标确定和其生产条件的差异性存在,只有在这两者的平衡下,方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
2 优化农户经济行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改善农户生产行为
杨露露走后,桃花发了阵呆,找出那件的确凉衬衫,像个醉汉似地一脚高一脚低去了墓地,嘴里讷讷地说:“回去吧!回去……”桃花坐在梨花坟前,将衬衫铺在自己的腿上,细细地抚摸着衬衫上的竹子道:“梨花,回去吧;梨花,回去吧……”她重又叠好衬衫,摆在坟前,划亮了火柴;火焰吞噬着衬衫,两支翠竹在火焰中舞蹈……
另外,自然资源的循环再生必须有一定的空间条件,如果过度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损失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导致生产过程中资源较少,致使生产中断,形成了生产、消费的恶性循环。
经济活动中主体的短期经济行为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短期活动指的是主体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利益目标,而背离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采取的不利于农业生产、投资、消费等活动的行为。在整体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户只是一小部分行为主体,还包括一大部分工商企业行为主体,他们的目标也是不断实现利益最大化。
2.2 提高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
第二主成分(F2)包括发明专利有效数(X9)、研发人员全时当量(X12)、新产品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X7)、制造业R&D经费支出(X6)。其中,发明专利有效数反映了技术创新、技术研发能力,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反映了科技人才的投入情况、新产品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反映了制造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状况。因此将第二个主成分命名为科技创新能力因子。
农业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和良好的农户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农户在土地上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对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所谓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即农户选择与其经济条件相匹配的农业技术的活动。能否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主要取决于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在现今社会,技术创新不单单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存在,其还是每个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农户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对农业生产中新技术的应用起决定性作用,他的这种行为就是上述经济行为的一个典型,主要受要素和产品价格、预期收益率、采用新技术可能面临的不确定预期等经济因素的影响。
4.1 TOFD由于是利用缺陷波的衍射原理和采用一发一收的至少两个探头进行检测,所以对于直管对弯头处焊缝,就不能采取TOFD技术。相控阵技术不受此结构的限制,可以单探头进行检测。
综上,笔者认为社会福利政策质量是评价社会福利政策合法性、科学性及目标性的合理程度以及政策执行效果的标准。高质量的社会福利政策具有政策过程完整、执行效率和目标群体满意度高的特点,能够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符合大多数公民的根本利益。
大家一般将农业技术分成三类:一是手段性技术或物化技术,其可以再细分为农业设施类技术、生产手段和生物化学类技术;二是技能性技术,也就是说具体的农户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或技能,其由农业生产者自由的经验、专业训练和教育水平所决定;三是组织性技术,其是将手段性技术和技能性技术两者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对于农户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主要从以上三类技术进行加强,从根本上提升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
2.3 转变农户经营组织行为
目前,产业化经营是农户经营组织中最佳的一种模式。农业生产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但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和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其中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农户和工、商企业等相关经济组织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从而进行农业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在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村经济组织上的选择和创新,大家就称之为农业产业化。
通过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3个目标;一是食物,其中食物安全目标最主要;二是收入的增长,从而脱离贫困的目标;三是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目标。要想实现这3个目标,农户首先必须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耕地面积,保证农产品的充足供给,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耕地的内存质量和数量要保持动态平稳;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也就是农户与企业,要能向市场供给质量达标、安全、卫生的食物。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和经营要根据经济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来进行调控,并不是粮食安全目标。另外,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要求其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利,要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农业产业化主体目标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比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农业产业化的非经济目标、长期经济目标和资源再生性目标保持一致[3]。
3 结语
世界各国都相应地制定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整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户经济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农户经济行为和农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此作为促进我国未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峻菘.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J].商情,2017(49):13-16.
[2]王冬生.试论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科研,2016(12):37-38.
[3]庄丹丹.论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J].新农村(黑龙江),2017(23):85.
[中图分类号] F323;F3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28-39-2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户经济行为论文; 大连卓普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论文;